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859 毫秒
1.
1994~2002年广西甲型副伤寒和伤寒流行情况分析   总被引:12,自引:3,他引:9  
目的 了解1994~2002年接种伤寒Vi疫苗后的7年间伤寒和副伤寒流行变化,评价Vi疫苗对控制伤寒流行的效果并分析甲型副伤寒的特征及影响其爆发流行的因素。方法对自治区疾病控制中心实验室记录、伤寒副伤寒爆发调查报告、监测系统资料、全区伤寒流行地区伤寒Vi疫苗供应情况进行统计分析。结果 经过血培养证实甲型副伤寒病例为1200例、伤寒为285例;甲型副伤寒与伤寒的流行病学、临床特征十分相似;饮用污染水是引起甲型副伤寒爆发的主要原因;从1999年起,甲型副伤寒杆菌开始超过伤寒菌为优势流行菌株。结论 在广泛使用伤寒Vi疫苗后,伤寒基本得到控制,但因为引起副伤寒发病的危险因素依然存在,甲型副伤寒已取代寒,成为广西农村地区的最重要的传染病之一。为控制甲型副伤寒的流行,在安全饮用水供应状况得到全面改善之前,应尽快研制出副伤寒疫苗。  相似文献   

2.
目的探讨甲型副伤寒沙门菌的临床特点,以提高诊治水平。方法回顾性分析我科甲型副伤寒住院病例的药敏试验结果及临床特点,并与近年伤寒病例做对比。结果甲型副伤寒组消化道症状较伤寒组明显,更易并发肝脏损害,甲型副伤寒沙门菌对喹诺酮类,亚胺培南,三代头孢菌素敏感性好。结论甲型副伤寒早期临床症状不典型,易误诊,对临床常用抗生素的敏感性好。  相似文献   

3.
34例儿童甲型副伤寒的临床流行病学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2000年1月~12月我院儿科共收治经血培养确诊的伤寒6例,甲型副伤寒34例,甲型副伤寒占总发病人数的85%,这与以住的以伤寒为主,副伤寒少见不同。为了解儿童甲型副伤寒的临床流行病学特征,现将其临床特点、细菌药物敏感试验、治疗结果分析如下。  相似文献   

4.
目的探讨血清腺苷脱氨酶(ADA)和肥达试验在甲型副伤寒中的诊断价值。方法对甲型副伤寒组.非伤寒发热组和对照组不同时期检测ADA,并对确诊伤寒的患者同期肥达试验进行对照。结果甲型副伤寒组患者血清ADA活性较正常组明显升高(P〈001),而且升高的比例为100%,与非伤寒发热组比较差异也极其显著(P〈001),肥大试验在疾病的3周以后阳性率才有提高。结论甲型副伤寒的诊断结合ADA的检测并监测以及参考肥达试验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5.
甲型副伤寒44例临床分析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该文对甲型副伤寒44例进行了临床分析,并与同期住院的伤寒进行了对比,发现甲型副伤寒的临床表现、退热时间、并发症的多少与伤寒基本无异,甲型副伤寒的耐药率亦很高,且多重耐药现象普遍;应用头孢哌酮、氧氟沙星、环丙沙星注射液对该病有较好的疗效;伤寒快诊(IHA)对甲型副伤寒的阳性率高于传统的肥达试验,但IHA对甲型副伤寒的敏感性不及伤寒。  相似文献   

6.
目的探讨伤寒Vi多糖菌苗接种率与甲型副伤寒爆发的关系。方法将广西1995—2004年间甲型副伤寒爆发和伤寒Vi多糖疫苗使用情况等数据进行描述性分析,将甲型副伤寒爆发次数和伤寒Vi多糖疫苗接种率及使用时间进行Poisson regression分析。结果甲型副伤寒爆发次数和伤寒Vi多糖疫苗接种率及使用时间呈正相关关系。结论甲型副伤寒爆发流行与伤寒Vi多糖疫苗接种有关。  相似文献   

7.
虞洪斌 《当代医学》2008,(12):31-32
目的 探讨血清腺苷脱氧酶 (A D A) 和肥达试验在甲型副伤寒中的诊断价值.方法 对甲型副伤寒组、非伤寒发热组和对照组不同时期检测 A D A,并对确诊伤寒的患者同期肥达试验进行对照.结果 甲型副伤寒组患者血清 A D A 活性较正常组明显升高(P<0.01 ),而且升高的比例为 100%,与非伤寒发热组比较差异也极其显著(P<0.01),肥大试验在疾病的3周以后阳性率才有提高.结论 甲型副伤寒的诊断结合 A D A 的检测并监测以及参考肥达试验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8.
伤寒、甲型副伤寒186例临床及药敏分析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目的 了解本地区伤寒、甲型副伤寒临床特征及耐药动态变化,为临床合理选用抗生素提供依据。方法 对本院2000年1月至2002年11月186例伤寒、甲型伤寒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 甲型副伤寒、伤寒可并发多脏器损害,依次为中毒性肝炎、中毒性心肌炎、支气管肺炎、肠出血;药敏试验发现伤寒、甲型副伤寒对三代头孢、环丙沙星、左氧氟沙星的敏感率达97%以上,对氨苄青霉素、氯霉素耐药率下降。结论 甲型副伤寒较伤寒并发症多、病情重;三代头孢、环丙沙星、左氧氟沙星仍为治疗伤寒、甲型副伤寒的一线药物。  相似文献   

9.
目的 了解儿童甲型副伤寒的临床流行病学特征。方法 将本院近5年收治经血培养确诊为伤寒沙门菌属感染儿童中甲型副伤寒的临床特征、药物敏感试验及治疗结果进行统计。结果 甲型副伤寒占总发病人数的81%,发病季节以夏秋季为主,学龄儿童为高发人群,临床症状不典型,对青霉素类普遍耐药,第3代头孢、喹偌酮类及妥布霉素较为敏感,选用敏感抗生素治疗效果好。结论 近年我市儿童伤寒沙门氏菌属感染以甲副流行为主,其临床表现不典型,对第3代头孢、喹偌酮类及妥布霉素敏感。  相似文献   

10.
目的描述甲型副伤寒爆发疫情中病例的耐药特征和评估治疗效果。方法对爆发疫情中分离出的菌株进行药敏试验。计算从确诊病例治疗到体温正常所需的时间,以及通过粪检检查病例在完成治疗1周后是否继续排菌。结果所分离培养出的48株甲型副伤寒沙门菌有47株对萘啶酮酸耐药。48例确诊病例从治疗到体温恢复正常平均所需的时间为4.8d。所有确诊病人体温恢复正常1周后进行初次粪检仍有10%的病例继续排菌。消除病例带菌状态,从治疗时间算起,最长需要治疗60d。结论彻底消除甲型副伤寒带菌状况比较困难,需进一步研究更有效的治疗方案。  相似文献   

11.
姚臻 《微创医学》2001,20(4):463-464
我科1998年1月至2000年7月共收治小儿甲型副伤寒62例,全部病例有血培养副伤寒甲杆菌阳性而确诊,现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12.
甲型副伤寒是由甲型副伤寒沙门氏菌所致的急性肠道传染病,临床表现多样。2003年4月至10月我市甲型副伤寒局部流行,我院收治经血培养确诊的小儿甲型副伤寒28例,分析如下:  相似文献   

13.
桂林市1999~2003年伤寒副伤寒流行情况分析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甲型副伤寒在桂林市的持续流行已成为桂林市伤寒副伤寒持续高发的主要原因,是该市首要公共卫生问题之一.为了解其发病趋势,进一步探讨其流行规律,现将桂林市以甲型副伤寒为优势菌种的伤寒副伤寒流行情况分析如下.  相似文献   

14.
牛英  杨海秋 《中国热带医学》2007,7(3):383-383,437
伤寒副伤寒是我国常见的急性消化道传染病,伤寒发病率较高,近年来副伤寒甲病例明显增多,为了解副伤寒甲的临床特点,指导诊治,将2002—2005年收治的126例副伤寒甲患者情况分析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15.
广西是全国伤寒及副伤寒流行较严重的省份之一,全年均有伤寒副伤寒病例出现,但1996年以前全区以伤寒流行为主,伤寒病例每年7~10月出现一个流行高峰期。自从1996年发现有副伤寒流行以来,到1999年的监测发现全年出现两个流行高峰期,分别是5月份的甲型副伤寒和10月份的伤寒各一个高峰期。而在2004年—2010年的监测发现两个高峰期时间非常接近,分别在7月和8月。广西从上世纪五十年代到九十年代中期伤寒的人群发病率分别为3.96/10万、8.83/10万、3.55/10万、5.04/10万和9.74/10万。1993年—2002年年均发病率为10.27/10万。2004年—2010年伤寒发病率波动在1.61/10万~5.41/10万之间,甲型副伤寒波动在0.80/10万~4.78/10万之间。目前广西的伤寒及副伤寒得到有效控制,但影响疫情暴发的主要原因仍然是边远农村的农民,及学校饮用水被污染所造成。  相似文献   

16.
甲型副伤寒是近年来在本市流行的主要肠道传染病。本病例多急性起病,以发热、头痛为突出症状,部分病例有上呼吸道、消化道等症状,我院在2004年3月-10月收治了本院实验室确诊的甲型副伤寒214例,选用头孢菌素类、氟喹诺酮类、氯霉素等抗菌治疗后,全部治愈出院。  相似文献   

17.
目的:寻找快速、简便,特异性强,敏感性高的甲型副伤寒血清学诊断方法;方法:采用胶乳凝集试验(LPS-Latex)及脂多糖-被动血凝试验(LPS-PHA)检测甲型副伤寒、伤寒患者血清,并同期检测非伤寒患者血清进行统计分析;结果:单项低滴度脂多糖-被动血凝试验及联合试验诊断甲型副伤寒符合分别为86.95%和84.78%,且分别与伤寒及非伤寒组比较有显著意义(P<0.05,P<0.001)。两项试验假阳性率分别为12.50%及0(P<0.001);结论:胶乳凝集联合低滴度脂多糖-被动血凝试验诊断甲型副伤寒简便、快速,有较高敏感性和特异性。  相似文献   

18.
2005-2009年贵州省伤寒和副伤寒沙门菌耐药性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分析贵州省伤寒和甲型副伤寒沙门菌的耐药状况,为临床用药及防控提供依据。方法采用改良K-B法对伤寒、甲型副伤寒沙门菌株进行药物敏感试验。结果贵州省9个市(州、地)26个县(区)的113株伤寒沙门菌和518株甲型副伤寒沙门菌对10种抗生素进行药物敏感性测定。其中伤寒沙门菌除对C IP不耐药,对其余9种抗生素均有不同程度的耐药,甲副沙门菌仅对CFT、NAL、SMZ有不同程度耐药,耐药率达0.88%~95.95%,个别地区出现了对第三代头孢类药的多重耐药株。结论贵州省伤寒、甲副沙门菌耐药情况已较为严重,尤其是多重耐药菌可能会造成伤寒和甲型副伤寒的流行或暴发。加强耐药性监测,指导临床合理用药,对预防控制伤寒和甲型副伤寒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9.
肥达氏反应是用伤寒菌的H(鞭毛)和O(菌体)以及甲型(A)与乙型(B)副伤寒沙门氏菌的标准液与病人血清做凝集试验,一直来用于伤寒副伤寒的辅助诊断或用于流行病学的调查,但对于肥达氏反应在辅助诊断中的实际应用价值问题备有争议。2004年我市某街道发生甲型副伤寒沙门氏菌引起的疾病流行,其间我们对住院的41例疑似伤寒副伤寒患者先后二次抽血作细菌学培养和肥达氏反应,现将结果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20.
目的总结近年来甲型副伤寒的临床特点、实验室检查及治疗与转归,以指导诊断与治疗。方法采用回顾性调查分析方法,对31例甲型副伤寒的临床表现、实验室检查及治疗效果进行总结分析。结果该组病例临床表现及并发症多样,氟喹诺酮类及第三代头孢菌素类抗生素对其疗效佳,所有病例经其治疗后全部痊愈。结论甲型副伤寒的临床表现缺乏特异性,确诊依靠血和骨髓细菌培养。氟喹诺酮类及第三代头孢菌素类抗生素为治疗甲型副伤寒的临床主要用药。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