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8 毫秒
1.
632.8nm高精度移相菲佐干涉仪测量误差分析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为了满足高精度光学系统对光学元件纳米级的检测精度要求,提出了一种理论可实现纳米级测量的632.8nm移相菲佐干涉仪的设计方案。通过对检测凹面和凸面的632.8nm移相菲佐干涉仪的基本结构和测量原理的分析,指出影响干涉仪测量精度的几种主要误差:移相误差、几何结构误差、振动误差、探测器误差(非线性误差和量化误差)、光源误差(波长不稳定和强度不稳定)、空气扰动和折射率变化误差。通过对这些误差理论分析和模拟,量化了各误差对测量精度的影响,其中移相误差、几何误差、振动误差和空气折射率误差影响最为显著。根据测量精度要求和仿真结果,得到实现纳米级测量的干涉仪系统参数和环境参数设置要求。  相似文献   

2.
何宏华 《电子世界》2013,(10):213-215
阐述了加强电压相序对电能测量影响研究的重大意义,分析了电源相序接入错误对计量的影响,并对常见电能表错误接线进行了分析,提出了减少电压相序对电能测量影响的解决对策。  相似文献   

3.
基于旋转矢量法的有源相控阵天线中场测量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崔卫东  钟华 《现代电子技术》2011,34(15):117-120
中场测量技术所需设备量较少,成本较低,而旋转矢量法利用相控阵天线本身的波控系统测量阵面的幅相分布。两种测量各有优缺点,将这两种方法结合起来,可实现对有源相控阵天线的TR组件监测和相控阵天线的阵面幅相测量。与近场测量相比,该方法简单易行,可以实现有源相控阵天线的定期监测和校正,同时,对测量中的误差进行了分析,并提出了解决办法。  相似文献   

4.
信道中调幅/调相转换的有效测量,是估算高功率放大器的幅相转换对信号影响的基础.本文重点介绍了工程常用单边带测量幅相转换系数的方法,系统分析测量过程中的各种误差,探讨了工程中行之有效的测量的方法.  相似文献   

5.
信道中调幅/调相转换的有效测量,是估算高功率放大器的幅相转换对信号影响的基础。本文重点介绍了工程常用单边带测量幅相转换系数的方法,系统分析测量过程中的各种误差,探讨了工程中行之有效的测量的方法。  相似文献   

6.
S波段短脉冲鉴相器的研究与设计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潘健  李少甫  蔡文新 《电视技术》2011,35(11):47-49
分析了短脉冲信号的I/Q鉴相方法,对其误差进行分析和修正,设计并研制了S波段短脉冲鉴相器,并且运用实验进行了相位标定,最后用于实际的相对论速调管放大器的相位测量。实验结果表明,该鉴相器鉴相精度高,并且完全适合S波段相对论速调管放大器的相位测量。设计的鉴相器具有结构简单、测量精度高、输出端口少、不受直流电干扰等优点。  相似文献   

7.
本文首先从电磁学原理着手,运用空间解析几何知识推导出二维平面相阵的波束指向与两个配相角之间的关系。分析出二维相阵天线波束指向扫描的空间几何规律,得出描述二维相阵波束指向最方便最适宜的坐标系是正弦空间坐标系等结论。然后又利用二维均匀平面相阵天线方向图函数表达式导出了同样的结论。在此基础上结合我所704雷达相阵天线实际测量情况分析了二维相阵天线波束指向测量的几何关系,得出了测量值与被测量值之间的关系式及实际测量中的原理性误差的修正公式。  相似文献   

8.
基于光纤延时构建相位噪声测量系统。基于微波光 子链路相噪测量的基本原理,建立了完整的理论模型;研制了伺服电路并搭建测量平台, 实验验证了测量数 据的正确性。为提高测量系统的灵敏度,采用优化微波光子链路的噪声系数来降低测量系统 远载频噪底,使用高线性度光电 探测器(PD)与低相噪放大器来降低1/f噪声的寄生效应以及测量系统的近 载频噪底,最终实现高灵敏相噪测量系统,X波段噪 底在1kHz频偏处接近-130dBc/Hz,10kHz频偏接近-145dBc/Hz。  相似文献   

9.
干涉直条纹周期测量及其在位相检测中的应用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下载免费PDF全文
陈凤超  黄佐华  李榕 《激光技术》2008,32(1):105-108
干涉条纹周期是干涉精密测量中的一个较为重要的参数.为了可以简单快速而不失准确性地测量条纹周期,采用了图像处理实现干涉条纹周期测量的较为简单实用的算法.通过MATLAB平台设计相应的图像数据处理软件,分析影响条纹周期测量精度的因素,给出处理过程对条纹倾斜度的要求,并应用于相板的位相的定量检测,获得了相板的位相大小.结果表明,测量相位精度达λ/20~λ/50或π/10~π/25.这一结果对位相物体的厚度和折射率的测量有很大的帮助.  相似文献   

10.
倍频移相扫描法电光采样测量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下载免费PDF全文
分析了倍频移相扫描法的工作原理,介绍了用倍频移相扫描法构成的电光采样测量系统.测量了高速GaAs动态分频器集成电路芯片,并给出分频关系波形的测量结果.  相似文献   

11.
基于动态博弈的目标分配方法研究   总被引:3,自引:1,他引:2  
以博弈论为基础,防空火力单元与攻击飞机多次对抗为作战背景,建立了基于动态博弈的防空火力单元目标分配模型.利用双矩阵博弈纳什均衡求解与数学规划的关系,建立了求解纳什均衡的二次规划,利用混合粒子群算法进行求解.仿真结果表明:用博弈论研究防空火力单元与攻击飞机多次对抗过程中的目标分配问题时,符合实际作战过程,真实性好,应用价值较高.  相似文献   

12.
水由液体变为固体冰(或由固体冰变为液体)的过程中电容会发生很大的变化,基于这一特点,提出了利用空气、冰与水的电容特性差异实现对冰层及冰下水位进行非接触式检测的新的冰层厚度检测思路。对含有导电杂质的冰、冰水混合物、水与空气等物质随温度变化所表现出的电容特性进行了分析,据此提出了利用空气、冰与水的电容特性差异实现对冰层厚度及冰下水位进行非接触式检测的传感器结构及冰厚检测原理。  相似文献   

13.
水由液体变为固体冰(或由固体冰变为液体)的过程中电容会发生很大的变化,基于这一特点,提出了利用空气、冰与水的电容特性差异实现对冰层及冰下水位进行非接触式检测的新的冰层厚度检测思路。对含有导电杂质的冰、冰水混合物、水与空气等物质随温度变化所表现出的电容特性进行了分析,据此提出了利用空气、冰与水的电容特性差异实现对冰层厚度及冰下水位进行非接触式检测的传感器结构及冰厚检测原理。  相似文献   

14.
王翔  张科鹏  陈壮  张彬  陈坚  赵建华 《红外与激光工程》2020,49(4):0414004-0414004-7
针对实际工作中的光学元件表面粒子污染,以米氏理论为基础,分析了在风沙地区空气中污染颗粒(以SiO2为主)对入射激光能量的吸收效应。此外,进一步分析空气洁净度、元件工作面的朝向以及放置时间等对光学元件表面吸收特性的影响。结果表明,空气洁净度等级越高、元件工作面朝上、放置时间越久,光学元件的表面吸收能力越强。研究成果可为实际应用中光学系统的镜面污染控制提供理论参考。  相似文献   

15.
为对喷嘴出口内径为42mm的气固两相自由射流进行实时测量,研制成一台颗粒粒度、浓度和速度的测量装置。论述了根据Mie散射理论的渡越时间测量技术进行颗粒粒度和平均速度测量的基本原理,对粒径范围在10~105μm氧化铝粉末进行了一系列试验,所得结果进行了分析讨论。  相似文献   

16.
在工业物料粒子自由下落过程中,周围环境空气会被卷吸到运动的粒子流当中,当粒子流撞击接收面或料堆时又会瞬间释放出卷吸的空气,造成物料粒子的外溢和环境污染等问题,所以,研究自由下落粒子流的卷吸空气量对特定工业环境污染的控制非常重要。综述了国内外有关自由下落粒子流卷吸空气的研究状况,分析了现有卷吸空气量数学模型的适用性,并对卷吸空气量与圆锥形出料口孔径的关系进行了探讨,结合已有模型推导了其数学关系式。  相似文献   

17.
气溶胶对室内空气品质的影响日益受到重视,可吸入颗粒物和其可能携带的病毒对人体的健康造成直接威胁。为了深入了解气溶胶颗粒在室内的沉降与扩散规律,有必要通过实验对不同粒径颗粒在不同换气次数下的浓度衰减规律进行研究。研究发现:对于粒径在0.3μm以上的颗粒,随着粒径的增加,颗粒沉积衰减系数值总体上呈上升趋势;随着室内换气次数的增加,各个粒径颗粒的沉积衰减系数趋于一致。  相似文献   

18.
中央空调通风系统送风中的污染物是室内空气的主要污染源之一,主要的污染物是可吸入颗粒物和微生物.通过实验分析空调通风系统清洗前后积尘、可吸入颗粒物和微生物的变化情况,研究了空调通风系统清洗的效果.  相似文献   

19.
Oil (liquids with low surface tension and practically immiscible with water) drops can be dispersed in air if relatively oleophobic particles are available. However, such particles with oil‐repellent surfaces cannot simply be prepared by controlling the particle surface chemistry alone. Herein the preparation of oil‐in‐air materials (oil marbles, dry oils) by changing the wetting behavior of particles by tuning the oil properties, which allows the formation of the metastable Cassie–Baxter wetting state of particle assemblies on oil drop surfaces, is presented. The oil‐in‐air materials can be converted to air‐in‐oil materials (non‐aqueous foams) by tailoring the oil properties, as the robustness of the metastable Cassie–Baxter state of the particle assemblies critically depends on the particle wettability. This conversion implies the phase inversion of dispersed systems consisting of air and oils. It is also shown that particle‐stabilized non‐aqueous foams can be utilized as template to produce macroporous polymers.  相似文献   

20.
气-固两相流相关参数的实时检测对过程控制和高效运行具有重要的意义。针对现有气-固两相流参数检测法的缺陷,依据经典声发射理论,设计一套空气-玻璃微珠的声发射信号检测装置,进行试验并评价。选用不同粒径的玻璃微珠在撞击速度分别为1.98m/s、2.80m/s、3.40m/s和4.00m/s下,获取气-固两相流的速度、粒径的声发射信号,并采用功率谱估计对其进行分析。试验发现,功率谱估计的幅值、面积与固相颗粒的撞击速度、粒径呈良好的线性关系,通过验证试验,粒径检测的相对误差小于8.5%。因此,声发射结合功率谱估计的方法测量固相颗粒粒径是可行的。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