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8 毫秒
1.
阐述了分布式InSAR目标三维定位原理,分析了干涉基线与空间状态测量之间的关系;给出了干涉基线的完整定义,将干涉基线分解为空间域干涉基线和时间域干涉基线,其中时间域干涉基线通过主星的绝对定轨结果获得,空间域干涉基线主要通过高精度星间相对定位结果获得;分析了卫星轨道速度、平台姿态测量、天线安装等误差对干涉基线测量精度的影响,讨论了不同基线测量体制对姿态精度的要求差异,为分布式InSAR的空间状态测量方案设计及相关测量手段精度指标的论证提供了技术支撑。  相似文献   

2.
《遥感信息》2012,(5):76-76
3D数据采集技术的革新是GIS产业增长和扩展的主要动力之一。拓普康IP-S2移动测量系统成功解决了多维空间信息采集的瓶颈,采用卫星定位、惯导测量等融合定位方式,利用集成的360°相机和多重激光扫描仪,可以快速精确地采集三维真彩色点云数据及360°全景可量测街景,节省了大量人力物力。目前,  相似文献   

3.
SWOT(Surface Water and Ocean Topography)测高卫星已经被美国国家研究委员会推荐为"未来10年NASA承担的地球科学和应用的国家重点计划",它通过获取的高精度、高空间分辨率的海洋表面高(Sea Surface Heights,SSH)和陆地水高(Terrestrial Water Heights,TWH),监测海洋变化和陆地水文变化。SWOT卫星将使测高卫星由传统的一维、沿轨的剖面测高过渡到二维的宽刈幅干涉测高。与传统测高卫星脉冲有限式的测量方式相比,SWOT通过合成孔径雷达干涉测量使空间分辨率提高了一个数量级,一旦成功,它将在海洋和陆地、甚至军事方面都将具有广泛的应用前景,并为宽刈幅测高卫星设立众多技术标准,对我国宽刈幅卫星的发展具有重要的借鉴。  相似文献   

4.
合成孔径雷达(Synthetic aperture radar, SAR)卫星轨道参数是干涉测量技术中影像配准、基线估算、平地相位去除等环节的重要参数,但部分SAR卫星轨道参数采样间隔较大,导致干涉测量过程中产生残余相位,发生较大的系统误差;利用MTALAB编程工具,对卫星原始轨道状态矢量进行了埃尔米特插值法拟合,等距插值计算后,发现可以缩小轨道参数采样间隔,提高干涉测量精度;以覆盖巴姆地区的Envisat卫星为例,分别获取了基于粗轨、埃尔米特插值轨道参数和代尔夫特精密轨道参数得到的干涉测量图,定性判断出埃尔米特插值法可有效提高SAR卫星轨道精度;再以覆盖陕西地区的AOLS卫星为例,插值轨道矢量采样间隔分别为10秒、5秒、2秒,发现间隔为5秒时相干性最优;结果表明:采用埃尔米特插值法可有效增加SAR卫星轨道状态矢量数量,消除系统误差,提高干涉测量精度。  相似文献   

5.
本文简要介绍了星载雷达干涉测量技术(InSAR)和通过运用雷达差分干涉测量及永久散射体干涉数据处理技术进行地面沉降监测,以达到对地下采矿活动监测的目的。文章着重从测量原理、技术思路、作业步骤和过程、数据处理等方面阐述了利用星载雷达干涉测量技术在采矿活动监测领域中的应用。  相似文献   

6.
D-InSAR中参考DEM误差与轨道误差对相位贡献的灵敏度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阐述了合成孔径雷达差分干涉测量(D-InSAR)的基本原理,分析了参考DEM误差和卫星轨道误差对雷达干涉相位的影响,导出了参考DEM误差和卫星轨道误差对差分干涉相位贡献灵敏度的函数关系式,得出了雷达差分干涉测量中轨道误差对相位贡献灵敏度要远远高于参考DEM误差对相位贡献灵敏度的结论.最后通过2003年伊朗Bam地震区ENVISAT-ASAR影像及粗轨数据、荷兰Delft大学提供的精密轨道数据以及美国地质勘探局的GTOPO30 DEM和NASA的SRTM3 DEM的实例验证了该结论的正确性.  相似文献   

7.
测瞄装置是自行火炮的重要组成部分。本文介绍了一种采用光电探测原理和计算机控制的信息处理技术,对自行火炮测瞄装置调制传递函数(MTF)进行测量的方法:本文提出的计算机对自行火炮测瞄装置MTF的测量,突破了机械扫描法模拟傅里叶变换原理,采用蓝牙技术和计算机控制的光电探测原理完成对测瞄装置MTF的测量。用该方法全面评价测瞄装置质量,具有操作简单、速度快、精度高、测量周期短的特点,适用于较小空间的自行火炮对测瞄装置进行MTF测量.  相似文献   

8.
导航定位技术是空间卫星交会对接任务的关键技术;导航定位精度要求达到厘米级,工程实现难度大;为了解决该问题,文章基于卫星交会对接任务需求,提出采用GPS载波相位差分相对定位算法对卫星进行高精度导航定位;该算法利用测量之间的强相关性,通过误差消除获得高测量精度;同时,应用该算法结合星载GPS天线进行了外场试验验证;试验结果表明,GPS载波相位差分相对定位算法精度达到厘米级,可以满足卫星交会对接任务的导航定位测量要求。  相似文献   

9.
室内定位技术综述及发展前景展望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随着全球导航卫星系统(GNSS)的发展,位置服务(LBS)日渐成为人们生活工作当中必不可少的一部分,越来越多的人习惯于使用定位技术.近年来,随着互联网+服务的高速发展,人们对室内定位的需求日益迫切,作为LBS最后阶段研究的室内定位技术得到空前的重视,成为现阶段定位技术的研究热点,国内外企业及科研院所纷纷提出了自己的室内定位理论及方法.总结了目前国内外主流的室内定位技术及其定位原理,对各种定位技术的特点、局限性进行了详细的描述及对比,并对室内定位技术的发展前景进行了展望,为室内定位技术的研究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0.
卫星定位系统通过多颗定位卫星与接收机间的距离来计算接收机的真实位置坐标信息,常用的测距方法有伪距测量和载波相位测量。该文以GPS定位系统为例,介绍了卫星信号的载波相位的含义及其测量技术,并针对载波相位测量技术周期数模糊问题,分析说明了载波相位差分技术的优点及不足。  相似文献   

11.
近年来,随着光纤传感器技术研究领域的不断发展,各式各样的光纤传感结构脱颖而出.其中,采用光子晶体光纤与Mach-Zehnder干涉相结合方式的传感研究引起了学术界广泛关注.分析了国内外基于Mach-Zehnder干涉的光子晶体光纤传感技术的研究进展,介绍了这种技术在折射率测量、温度和多参数测量、应变与曲率测量等应用的传感结构,并对其发展前景进行了展望.  相似文献   

12.
随着卫星定位技术的成熟与地图数据的不断完善,卫星导航定位相关应用已经逐渐渗透到娱乐、生活与工作当中.在对卫星定位相关应用与产业进行分类的基础上,介绍卫星定位相关应用需要使用的技术以及目前科学研究状况,最后,预测了卫星定位相关应用的发展状况.  相似文献   

13.
雷达遥感的地质学应用及其进展   总被引:7,自引:1,他引:7  
合成孔径雷达(SAR)遥感以其独有的全天时、全天候观测能力和对地表的穿透性及形态探测能力,特别是现在新型成像雷达技术的发展,使之在地质学应用中具有独特的优势。结合SAR应用技术的发展阶段,即由单波段单极化到多波段多极化,再发展到现在极化测量和干涉测量阶段,综述了成像雷达遥感在地学中的应用,特别是对新型成像雷达技术(极化雷达、干涉雷达)的地学应用作了介绍。  相似文献   

14.
雷达干涉测量技术(InSAR)以其全天候、全天时、并能快速得到DEM而引起全世界地学人员的关注。但是由于处理过程复杂及条件要求严格,目前除购买高价的商业软件外,一般的研究人员很难投入到该项技术的研究与应用中去。利用以荷兰Delft大学为主所研发的开源软件Doris来进行雷达影像生成DEM的研究,详细介绍用Doris进行干涉处理过程并提取库赛湖区域DEM,得到不亚于商业软件的干涉成果,最后对DEM精度做了对比分析。  相似文献   

15.
刘海涛  史清 《测控技术》2007,26(3):40-42
基于定位技术(LBS)业务的增长,使得高灵敏度卫星导航技术逐渐成为热点.分析了辅助卫星导航(Assisted-GNSS)技术,提出了辅助导航定位的解决方案,介绍了Galileo/GPS双模高灵敏度接收机设计的一些关键技术.  相似文献   

16.
基于重复轨道的合成孔径雷达差分干涉测量(D-InSAR,Differential Interferometric SAR)技术自问世以来,就被立即成为研究重点并在许多领域得到应用。但是常规D-InSAR技术易受时间、空间失相干与大气延迟等影响而有时无法得到可靠的形变信息,因此难以在实践中得到常态化应用。永久散射体技术与小基线集技术的出现,有效地克服了上述问题的制约。本文融合了两种技术的优点,介绍了多时相干涉SAR技术的关键处理步骤,并基于多时相干涉SAR技术提取了太原市2005~2009年间的形变信息。  相似文献   

17.
内窥技术在发动机测量领域应用进展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内窥技术与光学测量技术相结合能够在不破坏被测对象结构的条件下,对受限空间内部真实工况参量进行测量,是揭示受限空间内部参量特征规律的有效途径。结合测量技术的发展趋势,介绍了内窥技术在发动机测量领域的应用现状,分析了内窥技术与光学测量技术组成的内窥式光学测量技术在发动机各参量测量中存在的技术问题,并指出了其今后的发展方向。  相似文献   

18.
合成孔径雷达数据减灾应用潜力研究综述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合成孔径雷达SAR(Synthetic Aperture Radar)技术是一种主动的对地观测技术,已在国内外减灾领域得到了广泛的应用。环境减灾HJ-1C SAR卫星是我国第一颗民用SAR卫星,也是我国第一颗用于减灾救灾领域的SAR卫星,已于2012年11月19日发射成功。在HJ\|1C SAR卫星发射前,从SAR技术特点出发,分别分析了单极化、多极化、干涉、极化干涉SAR数据在灾害预警监测评估领域的应用现状及潜力。对于推动利用SAR技术进行灾害监测预警业务体系向更深层面发展,推动高级空间技术在减灾领域的应用,以及推动我国在灾害监测预警领域的SAR卫星星座的建设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9.
介绍了卫星微角颤振概念内涵;简述了卫星微角颤振测控技术应用与发展;论述了MHD-ADS和FDI-ADS两类惯性微角颤振测量传感器的工作原理、性能指标和应用;指出MHD-ADS传感器是卫星微角颤振测量的主要技术发展方向;并提出国内在此方向的发展建议.  相似文献   

20.
本文介绍了直接数字频率合成器(DDS)的原理及其特性,以及在卫星定时基准源中的应用.实例表明利用DDS技术使卫星定时基准源满足通讯基准站时钟频率精确要求.DDS技术在时钟频率供给和卫星定位方面取得了高效和不错的成果.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