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园林》2018,(10)
正遗址公园,是指"以重要遗址及其背景环境为主体,具有科研、教育、游憩等功能,在遗址保护和展示方面具有全国性示范意义的特定公共空间"。遗址公园融合遗址保护、休闲旅游、科学普及等多种功能,既是遗址保护、地方文化展示的重要载体,更是有效管理遗址遗迹的主要形式。遗址公园顺应遗址保护的大势,具有包容性、共享性、开放性等特征。在中国,遗址公园的建设实践先于理论研究。2010年,国家文物局根据  相似文献   

2.
考古遗址公园是集保护、科研、科普、旅游等多种功能于一体的资源利用方式,是目前我国大遗址保护的一种创新形式。近几年考古遗址公园的研究呈逐渐上升的趋势,文章对考古遗址公园2009年至2017年的文献进行了梳理,围绕考古遗址公园的规划和建设研究、展示与诠释研究、大遗址保护作用这三方面进行评述,并对后期研究发展方向进行展望。  相似文献   

3.
<正>在城市化发展过程中,良渚遗址的简单保护面临很大的挑战,规划力求做到城市发展与文化保护鱼和熊掌兼得。规划的目标是把遗址公园建设成国内一流、国际知名的集遗产保护、文物展示、文化交流、生态旅游为一体的国家考古遗址公园。规划将历史遗址与生态环境、公园建设与考古勘探紧密结合,确保良渚遗址申遗的成功,并将旅游开发利用控制在生态环境容量之内,避免遗址公园城市化的发展趋势和过度的开发。  相似文献   

4.
吕正平 《园林》2012,(4):28-33
考古遗址公园建设是近些年我国解决与落实大遗址保护诸多矛盾与问题的新兴办法,如何将遗址保护的原真性、有效性与公园所具备的公共性、生态性和景观性相融合,是考古遗址公园最终实现长久可持续发展的关键。通过对西安市大明宫国家考古遗址公园景观格局与体验的分析与介绍,为寻找遗址风景的道路提供借鉴。  相似文献   

5.
《园林》2018,(10)
正商朝,是中国第一个有直接的同时期文字记载的王朝。从公元前1600年至前1046年,延续600年。本文提及的盘龙城,是商朝"早商"时期的都城遗址,距今已有3 500年。也有史学家认为,盘龙城是商王朝南征的据点或方国。无论史学家争论的结果如何,可以肯定,它是长江中游地区最早发现的商代青铜文化遗址,是长江流域青铜文明中心,也是长江流域已知的布局最清晰、遗迹最丰富的早商城址。它的发现,证实了商文化在领土南端的长江流域的传播与存在,在史学上意义重大。发掘  相似文献   

6.
正龙虬庄遗址位于江苏省高邮市,是新石器早期的重要聚落遗址,是江淮东部地区原始文化的代表遗址,展现了我国延续1500年之久的原始稻作农业发展史。1993年,龙虬庄遗址被评为全国十大考古新发现之一;2001年,被国务院公布为第五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龙虬庄考古遗址公园面积约38hm~2,遗址公园规划以真实、完整地保  相似文献   

7.
段婷  刘伟  吕琳 《华中建筑》2022,40(1):126-130
大遗址的利用与城市生活如何融合的课题,对深化遗址的展示阐释、提升文物所处环境、民生改善等有着重要意义.该文以杜陵国家考古遗址公园规划设计中的大遗址日常利用为例,分析了杜陵大遗址面对的主要问题,基于杜陵大遗址的历史空间认知,提出了置入日常生活的规划策略,以达成遗址空间与当代生活空间的和谐相处,实现大遗址公共空间日常生活之...  相似文献   

8.
9.
有关考古遗址公园的研究理论和实践日趋成熟。利用文献统计方法,对中国考古遗址公园相关文献进行梳理,分析其发展脉络与动态,并通过热点主题词分析及相关文献综述,重点从理论发展、保护展示、规划、管理运营及使用评价5个方面阐述其研究趋势:理论发展表明考古遗址公园的名实问题关系到其准确定位及可持续发展;保护与展示应加强新技术、新理念的研究应用;规划应针对环境区位特点提出相应策略;管理要适应遗址旅游发展的需要;使用评价应建构系统的评价体系。最后提出研究展望。  相似文献   

10.
孟飞 《城市建筑》2014,(27):42-42
本文以谷阳城考古遗址公园为例,将景观体验理论应用于考古遗址公园设计。从个体感知、社会认同和场景塑造三个方面,通过对考古遗址公园的文化发掘和景观设计分析,介绍了遗址公园体验式景观的设计理念和方法。  相似文献   

11.
本文以谷阳城考古遗址公园为例,将景观体验理论应用于考古遗址公园设计。从个体感知、社会认同和场景塑造三个方面,通过对考古遗址公园的文化发掘和景观设计分析,介绍了遗址公园体验式景观的设计理念和方法。  相似文献   

12.
蔡超 《室内设计》2019,(4):14-19
国家考古遗址公园作为大遗址保 护的有效手段和方式,已走过了十年的探索 与发展历程。本文通过不同种类公园的差 异比较,解析国家考古遗址公园的功能定 位;通过梳理103处国家考古遗址公园(含 立项),分析其价值代表性、遗产完整性和 国家示范性等3个基本特点;其后,对国家考 古遗址公园规划与建设实践中存在的建设时 序、遗址复建、景观塑造、居民搬迁,以及 价值阐释与展示中的阐释与展示关系、遗址 博物馆展示等6方面问题展开讨论;最后, 提出国家考古遗址公园目前发展趋势中的几 个问题应引起足够重视,分别是重手段,轻 研究;重建设,轻体验;重迎合,轻引导。  相似文献   

13.
对遗址文化的凝、炼、升、识,是考古遗址保护与利用规划的核心内容。作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薛家岗国家考古遗址公园规划通过对遗址本体的保护、遗址文化的提炼和剖析,从文化展示、延续、拓展等方面对公园进行总体规划布局,将遗址文化要素附于公园的实体景观空间,展示薛家岗文化、皖国文化和农耕文化的传统魅力,对承传与发扬遗址文化、保护与利用考古遗址,做出了积极探索。  相似文献   

14.
浅析我国考古遗址公园发展历程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丛宇  姚军  成斌 《安徽建筑》2012,19(1):55-56,61
目前,我国正积极开展考古遗址公园建设,然而我国的考古遗址公园是实践操作先于理论研究的新生事物。文章尝试对考古遗址公园概念中的"考古遗址"与"公园"的定位进行了辨析和界定,突出了考古遗址的重要性。进而对我国考古遗址公园的发展历程进行梳理并且分析总结各阶段的特征,同时对近年来考古遗址公园建设的政策和纲领性文件进行整理,使读者在实践和理论层面对我国考古遗址公园发展历程有清晰的认识,为考古遗址公园保护模式的探索和发展提供有益思考。  相似文献   

15.
沈慧  姜芃 《中国园林》2023,39(5):75-79
史前考古遗址公园往往存在科学价值和文化价值高,但知名度、可视性、观赏性、游览性、配套服务和体验性差等问题。游客仅凭图、文的静态介绍,很难理解和认识其蕴含的价值,所以会产生“没得看、不好看、看不懂、不爱看”的直观游览印象。探索情境化设计方法在史前考古遗址公园中的应用,以上宅文化考古遗址公园规划为例,对景观空间序列、遗址保护、文化赋形和新技术赋能的情境化设计展开研究,以期处理好遗址“保护好”与“利用好”之间的关系,呈现特点鲜明、惠及民生的史前考古遗址公园,实现文化资源活化与薪火相传。  相似文献   

16.
广州小谷围岛约43.3km^2,位于城市东南生态湿地中心,南北岸线由珠江航道相围合,自然环境独特。全岛拥有48处地面文物建筑、130余处古遗址和古墓葬[1]。它们构成了密度、广度十分可观的分布特征,达到了高度、精度十分令人惊叹的等级品位,印证了广州大学城的历史背景(图1)。  相似文献   

17.
对考古遗址公园施工进行了分析研究,通过从遗迹试挖掘考古沟保护技术、混凝土结构与木构件装饰结合施工技术、绿色施工技术、防水技术与围护结构节能技术在吴越国王陵考古遗址公园应用研究的论述,提出了存在的问题及改进的方法,并对考古遗址公园项目新技术经济效益及社会效益进行了研究,达到了提高考古遗址公园新技术利用的目的,对文旅融合建设工程行业可持续绿色高质量发展起到了积极作用。  相似文献   

18.
李鹏  雷炜 《建筑与环境》2012,(4):125-129
以曲村一天马遗址为主线,主要介绍了遗址的背景,通过从遗址公园的规划设计角度总结了曲村一天马遗址公园规划设计的主要内容。  相似文献   

19.
对1980年以来有关中国考古遗址公园保护利用研究的文献进行了梳理,从考古遗址公园的保护展示研究、规划建设研究、国外经验借鉴研究、作为大遗址保护模式研究、旅游发展问题研究、利益相关者研究6个方面进行了综述,简要剖析了保护利用研究中出现的缺陷,并指出了未来需要重视的研究方向和关键问题。  相似文献   

20.
作为统筹遗址保护与城市民生发展的有效途径,遗址公园在中国已经经历了多年的实践。然而,绝大部分遗址公园都不可避免地陷入了"重建设、轻运营、有空间、无内容"的尴尬局面。本文对以三批国家考古遗址公园为代表的遗址公园所面临的问题与挑战进行分析,提出新时期考古遗址公园的建设,不能继续停留在文保工程集合体的阶段,而必须立足遗产活化、融合新兴业态、向带动区域与民生发展的综合文化空间转型。相应的,下一阶段的考古遗址公园规划,也必须突破传统的空间规划层面,充分发掘遗址的文化内涵,从顶层设计层面统筹指导遗址公园建设和运营。同时,文章结合殷墟国家考古遗址公园规划等项目实践,从遗产活化、乡村振兴、城市更新等几大方面,对考古遗址公园规划的理念、策略与方法进行全新的解读,并就文化资产模型、文化业态策划等不同于传统遗址公园规划的成果内容进行了探索。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