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0 毫秒
1.
人工智能的发展,有效提高产品和服务的质量和效率,将从业人员从冗余、机械的工作中解放出来,也由此使得职业教育在就业市场、技术要求、资金和专业人员缺乏等方面面临一系列挑战。针对上述挑战,职业教育应调整培养目标,培养具有核心素养能力的发展型技能人才;改变教学模式,突出以学习者为中心;深化培养模式,推进院校灵活的办学体制;增加教学内容,补充人工智能相关课程。面对人工智能时代的到来,我们应抓住教育信息化发展的机遇,实现职业教育转型。  相似文献   

2.
第四次技术革命来临,各国纷纷将人工智能发展上升到国家战略,人工智能已成为职业教育变革的重要推力。在梳理国内外的相关研究与实践现状基础上,从模式变革、秩序衍生、逻辑旨归三个维度探讨人工智能赋能职业教育变革的内蕴逻辑,分析革新驱动差异、教育秩序冲击和智能职教伦理风险等方面的现实挑战,提出人工智能赋能职业教育高质量发展的三条途径:构建开放发展格局、丰富教学实践形态、完善技术伦理规制。  相似文献   

3.
人工智能浪潮以不可抵挡之势席卷教育,为课堂教学带来了无限发展机遇:教学层面促进教学质量的提升;教师层面促使教师角色多样化;学生层面有利于私人定制化的来临。但同时,也不可避免地导致教学缺乏人文关怀,教师权威遭遇威胁,学生能力遇到挑战,个人信息面临泄露等情况。鉴于此,在人工智能时代,回归教学的育人本质是其应有之义,教师"走进"人工智能为其主体之维,健全法规、加强监管是其实现之途。  相似文献   

4.
<正>2014年6月,新世纪第三次全国职业教育工作会议召开,发布了《国务院关于加快发展现代职业教育的决定》(以下简称《决定》)。在此后的国务院新闻发布会上,时任教育部副部长鲁昕表示,印发《决定》《现代职业教育体系建设规划(2014—2020年)》,标志着发展现代职业教育的顶层设计已经完成。值得注意的是,与2002年的《国务院关于大力推进职业教育改革与发展的决定》、2005年的《国务院关  相似文献   

5.
人工智能深度赋能职业教育全方位转型,促进了职业教育教学模式的重构与人才培养方式的变革。以“智能+”为核心的人工智能技术成为行业“标配”的过程中,职业教育在教学模式、人才培养、产教融合、制度体系建设、国际合作方面面临着诸多挑战。推动职业教育高质量发展,需从适应转向引领,应运用人工智能技术加速重构现代职业教育教学体系,推动教学模式“智慧化”;构建“数字智能+工匠精神”技能人才培养体系,实现人才培育复合化;提高人才培养供给侧与产业发展需求侧的匹配度,促进产教深度融合化;建立健全现代职业教育法律体系,推动教育治理法治化;完善职业教育国际交流与合作机制,打造世界职业教育共同体。  相似文献   

6.
职业教育是高技能人才培养的主要阵地,随着人工智能时代的到来,社会不仅需要单一的专业化人才,而且需要拥有创新意识并可以驾驭人工智能创造新价值的高技能人才。从人工智能对职业教育的诉求出发,提出了教学目标转型的措施,对人工智能时代职业教育必备的思维方式和人才素养进行分析,以加快人工智能人才培养模式的实施,提升人才素养。  相似文献   

7.
人类已进入智能化时代,会计人工智能应运而生。在人工智能环境下,会计职业教育面临着前所未有的挑战。如何保持会计职业教育的生命力,文章从会计知识与能力结构的重组、强化管理会计教育、创新职业教育技能大赛模式、复合型师资队伍建设等方面提出了全方位革新的思路,以实现会计职业教育的根本转型,重建与会计人工智能的竞争优势。  相似文献   

8.
9.
德国双元制职业教育的当代挑战及变革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经济迅速变革的今天,德国双元制职业教育业遇到了岗位不足,灵活性不强等问题。针对这些问题,德国政府在企业、学校等方面都做了较大变革,保障了德国职业教育的稳定发展。为了推动我国职业教育发展,借鉴德国双元制职教改革的经验有重要的积极意义。  相似文献   

10.
ChatGPT问世不久后便在全球引发强烈关注,并对教育产生剧烈冲击。ChatGPT在教育领域的快速应用与其自身具有的宜人性、广能性、高效性特征密切相关。ChatGPT挑战了教育领域长期以来固有的基本原则:第一,它一方面会推动对教育培养思维目标的重新定位,引发社会需求的思维技能结构的变化,另一方面它也会惰化人的思维;第二,它会让人们重新审视人机交互这一观念,并挑战传统的师生互动原则和教学关系;第三,它会解构乃至威胁传统的教育和学术伦理。要回应这些挑战,需要聚焦培养批判性思维、伦理道德价值思维、提示语工程、创造性思维、决策思维、专业思维六大教育目标,以人机协作为核心,重构教学观念和教学过程,适时调整并重视教育和学术伦理建设。  相似文献   

11.
12.
李艳莉  陈娟 《成人教育》2021,41(11):1-7
人工智能加速袭来,冲击人类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其影响也必将辐射到成人教育领域.人工智能时代下的成人教育将走向教学模式个性化、教育评价全景式、管理模式精细型和学习环境智能化.成人教育变革面临着理念层、基础层、支撑层及保障层等方面的困境,因此,成人教育应遵循以下变革路径:坚守"使人成人"理念,着力提升智能素养;构建精准教学模式,优化人才培养模式;锻造智能型教师,培育服务型管理者;"政企学研"多方联动,构建智慧成人学习生态圈.  相似文献   

13.
人工智能广泛应用于社会各个领域,也对我国高等教育产生了巨大影响。文章论述了人工智能的发展特点及应用、对高等教育带来的冲击以及高等教育应该采取的变革措施。  相似文献   

14.
人工智能赋能职业教育转型升级,在智能化变革中推动教育与技术深度融合,在“智能+”职业教育中实现智慧生成的完满发展,在智能培养过程中带来复合型人才需求的“创造效应”。但在打造智能职业教育新范式的过程中,职业教育在教学模式、人才培养、评价体系建设等方面仍面临诸多挑战。为推动人工智能与职业教育深度融合,需探索基于人工智能的现代化职业教育教学模式与策略,推动构建“智慧课堂”;围绕学生主体开展新型职业教育教学实践活动,培养高素质技术技能人才;依托多元关联网络设置专门化的学习场域,实现学习资源的集成共享;研制人工智能促推职业教育高质量发展的评价体系与技术标准,形成“多维度”评价新格局,进一步助推职业教育向纵深发展。  相似文献   

15.
人工智能技术对教育特别是高等教育的影响在持续深化,高等教育发展既迎来了创新机遇期,也进入了改革深水区。综述国内外利用人工智能技术对高等教育进行的变革,分析变革产生的原因,并给出相应启示,从政策引领、顶层设计、高校转型、师生转变几个方面探讨如何应对未来高等教育变革。  相似文献   

16.
王良 《中国职业技术教育》2022,(28):90-95+88-89
2022年8月20日,由教育部高等学校科学研究发展中心协办的世界职业技术教育发展大会平行论坛“人工智能+职业教育创新发展论坛”在国家会展中心(天津)召开。论坛紧密结合人工智能技术发展前沿,聚焦人工智能时代职业教育教学方式、专业建设、人才培养、实习实训等方面的改革创新,分析了人工智能对职业教育提出的挑战,探讨了人工智能时代职业教育创新发展的策略。  相似文献   

17.
传统的职业教育评价存在着评价主体单一、评价内容片面、评价方式简单、评价功能弱化等困境。在信息时代背景下,以人工智能为代表的现代化信息技术优化评价成为职业教育改革与发展的重要着力点。人工智能技术驱动形成多元评价的格局,契合学生的全面发展,打造评价的智慧场域,发挥评价的应然价值。为确保人工智能技术应用于职业教育评价的合理可能,在职业教育高质量发展中发挥积极作用,需转变评价思想,完善评价支撑基础,研制指标评价体系,完善评价机制保障。  相似文献   

18.
人工智能技术的大范围应用和普及,一方面会导致部分劳动者从事的技术技能型工作为生产效率更高的智能机器所顶替,进而给职业教育的人才培养提出严峻挑战;另一方面,人工智能技术的进步也会不断创造新的工作机会,并且有助于改进整个职业教育的办学质量和运行效率。当然,面对人工智能技术给职业教育带来的挑战和机遇,政府也应该采取包括进一步提升高等职业教育的办学层次、适当调整中等职业教育的供给规模与方向,以及努力推动校企深度融合等具体措施引导职业教育在人工智能时代实现良性健康发展。  相似文献   

19.
作为多元价值主体参与的教育活动,职业教育是对技术型人才的培养,需要满足多元价值主体的各种合理性需求,受到自身发展和社会等诸多因素的影响展现出了复杂的价值取向。然而,就我国职业教育的现状来看,社会功利主义思想的严重影响使得职业教育价值取向局限于技能培训,忽视了受教育者本身的各项实际需要。这就要求必须做出合理的优化和调节,重视人的价值,确定导向性的价值目标。本文阐述了职业教育价值取向的内容以及影响我国职业价值取向的因素,提出了职业教育价值取向优化调节的对策,并针对如何在现代社会背景下,作出科学的职业教育价值取向变革的选择进行了具体分析。  相似文献   

20.
《成人教育》2020,(1):58-63
人工智能2.0即将掀起人类第四次产业革命的新浪潮,新一代人工智能技术初露锋芒。人工智能2.0将为职业教育带来重大变革,包括碎片化和深度学习方式的兴起,关联主义认知理论的广泛应用,跨学科知识与技术走向深度融合,技术技能层次逐步下移等。在此背景下,我国的职业教育现代化发展应当秉承既坚守又变革的原则,既要坚守"创新"的核心发展要义和"技、艺、道"相融的匠人精神,又要加快教育方式和评价方式的变革,搭建技术平台,力推智慧管理和智慧教育。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