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597 毫秒
1.
目的探讨新生儿经大隐静脉与肘部静脉行PICC导管穿刺的效果。方法对20例行大隐静脉及40例行肘部静脉留置PICC导管的新生儿,观察2组导管置管的一次性成功率、导管异位及并发症的发生情况。结果大隐静脉置管成功率显著高于肘部静脉组(P0.05),导管的异位率显著低于肘部静脉组(P0.05),而2组并发症的发生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新生儿经大隐静脉穿刺置管一次成功率高,导管异位率低,送管时无需助手配合,在肘部静脉显露不清晰时可选用大隐静脉置管。  相似文献   

2.
郭健  )  张莉 《全科护理》2014,12(9):799-800
[目的]分析PICC导管异位的发生情况及相关因素,提出预防和处理导管异位对策,降低导管异位发生率。[方法]对637例PICC置管病人导管异位情况进行分析。[结果]发生导管异位58例,头静脉置管导管异位率明显高于贵要静脉和正中静脉,卧位与坐位置管异位发生率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置管时应严格规范操作流程,首选贵要静脉,并可根据病人情况选择不同的体位,以降低导管异位发生率。  相似文献   

3.
目的 探讨新生儿经上肢静脉与下肢静脉两种不同途径PICC置管的应用效果,寻找最佳的穿刺途径.方法 对74例经上肢静脉及54例经下肢静脉PICC置管出血量、留置时间、操作耗时、一次穿刺成功率、异位发生率及并发症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 两组置管操作耗时、一次穿刺成功率、导管异位发生率比较差异有显著意义(P<0.05),经下肢静脉置管操作耗时缩短、一次穿刺成功率明显提高,异位发生率显著低于上肢静脉组;两组置管出血量、留置时间、并发症发生率比较,差异均无显著意义(P>0.05).结论 两种置管途径各有优点,在今后新生儿PICC置管中,可尝试常规选择下肢静脉.  相似文献   

4.
黄敏清  黄蝶卿  方奕  宋文强 《护理研究》2013,27(21):2228-2230
[目的]探讨PICC置管病人改良置管体位对导管异位的影响。[方法]选择PICC置管病人196例,签署PICC置管知情同意书,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98例,根据PICC置管行经静脉的解剖位置,观察组PICC置管时采用改良体位,改变传统置管上肢摆放的体位,使穿刺侧上肢与躯干成钝角(90°~180°),对照组PICC置管时使用常规体位(常规手臂外展90°),比较两组病人的导管末端位置、穿刺成功率、导管异位率、机械性静脉炎、导管相关性血流感染(CRBSI)和非计划性拔管率。[结果]两组导管末端位置、导管异位和机械性静脉炎发生率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改良PICC置管体位可以有效预防导管异位,解决因导管异位带来的并发症,确保导管安全留置,为预防导管异位提供临床实践与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5.
目的探讨新生儿上下肢静脉PICC置管的穿刺效果差异,为PICC置管的静脉选择提供依据。方法选取2014年6月至2017年6月医院收治的PICC置管新生儿100例,分为上肢组和下肢组各50例,上肢组给予上肢静脉PICC置管,下肢组给予下肢静脉PICC置管。结果下肢组送管困难率、导管异位率、操作耗时、出血量明显低于上肢组,下肢组一次性穿刺成功率、留置时间明显高于上肢组(P0.01或P0.05);下肢组导管相关并发症发生率明显低于上肢组(P0.05)。结论与上肢静脉比较,下肢静脉PICC置管可有效提高穿刺成功率,延长新生儿PICC留置时间,值得临床作进一步推广。  相似文献   

6.
目的:探讨新生儿重症监护室( NICU)采用PICC不同位置导管留置对穿刺的影响。方法将2012年1月至2012年12月46例采用PICC导管置管的新生儿,随机分为两组,分别进行上肢贵要静脉、正中静脉(其尖端位置在上腔静脉)穿刺并和下肢大腿内侧大隐静脉(其尖端位置在下腔静脉)穿刺并作比较,观察上肢与下肢穿刺时间及留置时间。结果通过46例新生儿PICC导管置管在不同位置的时间观察,下腔静脉组明显比上腔静脉组穿刺时间短,留置时间长,易于护理,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结论新生儿重症监护室实施PICC导管置管穿刺位置最适宜在大腿内侧,尖端位置位于下腔静脉,其操作时间短,留置时间长,易于护理,并发症较少。  相似文献   

7.
[目的]探讨减重代谢手术病人静脉穿刺方式的选择及应用效果。[方法]选择在我院接受减重代谢手术并接受中心静脉穿刺置管治疗的病人86例,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43例,观察组采用耐高压注射型经外周置入中心静脉导管(Power PICC),对照组采用中心静脉导管(CVC),比较两组病人一次性穿刺成功率、导管相关性感染的发生率、导管留时间、置管导致的不良反应和病人满意度等。[结果]观察组一次穿刺成功率为95.35%,对照组为74.42%,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导管相关性感染率为2.33%,对照组为18.60%,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置管留管时间为(17.56±4.51)d,对照组为(10.86±2.45)d,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观察组置管导致的不良反应和并发症发生率为4.65%,对照组为30.23%,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对减重代谢手术置管穿刺治疗的满意度为95.35%,对照组为76.74%,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在减重代谢手术病人的治疗中观察组病人的置管穿刺治疗一次性成功率、导管留置治疗时间、对置管穿刺治疗的满意度明显高于对照组;导管相关性感染置管导致的不良反应和并发症明显低于对照组。  相似文献   

8.
王楠  翁莉 《全科护理》2014,(14):1261-1262
[目的]观察集束化干预应用于极低出生体重儿经外周静脉置入中心静脉导管(PICC)置管中的效果。[方法]将85例行PICC置管的极低出生体重儿随机分为观察组43例和对照组42例,对照组患儿行常规置管护理,观察组在对照组的基础上行集束化干预,对比分析两组患儿一次性置管成功率、并发症、置管时间、住院时间的差异。[结果]观察组患儿一次性置管成功率高于对照组,导管异位率、堵管、机械性静脉炎发生率、导管感染率低于对照组,经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置管时间长于对照组、住院时间少于对照组,经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集束化干预能有效提高极低出生体重儿一次性置管成功率、延长患儿置管时间、减少置管相关并发症、缩短住院时间。  相似文献   

9.
吴莉  贾仕群 《检验医学与临床》2020,17(16):2382-2384
目的探讨半卧位配合深吸气时送入经外周置入中心静脉导管(PICC)对预防导管异位的效果。方法选取该院2016年1月至2019年6月PICC置管的患者220例,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110例,对照组采取平卧位,送管至15cm时嘱患者配合转头至预插管长度;观察组患者采用半卧位置管,置入PICC约15cm时嘱患者深吸气并送管,每次送管2cm,直至到达预插管长度。观察比较两组导管异位及PICC置入术后并发症的发生情况。结果观察组PICC置管110例,成功108例,成功率为98.18%;对照组PICC置管110例,成功99例,成功率为90.00%。观察组导管异位总发生率为1.82%,对照组导管异位总发生率为10.00%,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颈内静脉导管异位发生率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PICC置入术后穿刺点出血或感染、导管堵塞或脱出、静脉炎及血栓并发症总发生率显著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半卧位配合深吸气时置入PICC,可显著提高PICC置管成功率,且有效降低导管异位发生率及PICC置入术后并发症发生率,值得临床推广。  相似文献   

10.
[目的]探讨极低出生体重儿PICC导管尖端位置对导管留置时间的影响。[方法]对行PICC置管的40例极低出生体重儿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比较导管尖端位于不同位置时导管留置时间及并发症的发生率。[结果]上腔静脉组PICC留置时间长,与锁骨下静脉组及颈内静脉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上腔静脉组穿刺部位渗液的发生率明显低于锁骨下静脉组(P〈0.05)。[结论]极低出生体重儿PICC导管尖端最适宜的位置为上腔静脉,其留置时间长、穿刺部位渗液发生率低。  相似文献   

11.
[目的]探讨新生儿经股静脉穿刺置入中心静脉导管(PICC)的可行性。[方法]收集2015年3月—2017年3月因外周血管条件差选择股静脉穿刺置入PICC的新生儿28例,对其导管尖端定位与留置期间的并发症进行统计,并与文献资料进行对比。[结果]新生儿经股静脉穿刺置入PICC穿刺成功率高、异位率低,留置期间并发症发生率低于经外周静脉穿刺置管发生率。[结论]对外周血管条件差的新生儿选择股静脉穿刺置入PICC是可行的。  相似文献   

12.
新生儿经颞浅静脉与贵要静脉留置PICC导管效果比较   总被引:6,自引:1,他引:6  
目的比较新生儿经颞浅静脉与贵要静脉留置PICC导管的效果。方法19例经颞浅静脉、72例经贵要静脉留置PICC导管新生儿,观察置管过程患儿心率、呼吸、氧饱和度情况,比较两组导管到达上腔静脉的到位率、并发症发生率、导管留置时间。结果置管过程患儿生命体征平稳;颞浅静脉组上腔静脉到位率74%,贵要静脉组94%,有显著性差异(P<0.01);两组并发症的发生率、导管留置时间无差异。结论新生儿经贵要静脉留置PICC导管优于经颞浅静脉置管,在贵要静脉显露不清晰或穿刺不成功时,可首选颞浅静脉置管。  相似文献   

13.
目的不同路径经外周静脉置入中心静脉导管在早产儿治疗中的应用效果。方法便利抽样法选择2014年6月至2015年5月,3所三级甲等医院新生儿科住院且经外周静脉置入中心静脉导管(peripherally inserted central catheter,PICC)的306例早产儿的临床资料。根据其穿刺路径的不同,将其分为上肢静脉组(n=236)、下肢静脉组(n=48)、头部静脉组(n=22),比较三组患儿导管留置时间、一次性穿刺成功率、导管异位发生率及并发症发生率。结果上肢静脉组、下肢静脉组和头部静脉组患儿PICC留置时间分别为(19.82土10.86)、(20.57士12.58)和(17.95±10.64)d,一次穿刺成功率分别为71.6%、72.9%、72.7%,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上肢静脉组、下肢静脉组和头部静脉组患儿PICC置管导管异位发生率分别为3.4%、16.7%、18.2%,差异有统计学意义(X2=16.772,P0.05)。在静脉炎、导管堵塞、导管断裂、导管置管部位感染等并发症的发生率上,三组患儿的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而在药物外渗、导管脱出等并发症的发生率上,三组患儿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结论三种置管路径各有优点,在为早产儿行PICC操作时,应常规使用经上肢静脉置管路径,在经上肢静脉、下肢静脉置管路径均受阻时,再考虑经头部静脉置管路径。  相似文献   

14.
陈芳 《当代护士》2018,(1):112-114
目的探讨头皮静脉在低出生体重儿PICC中的应用。方法将2012年1月~2015年12月在本院新生儿科住院的180例低出生体重儿随机分为PICC头皮静脉组(颞静脉、耳后静脉)60例、PICC上肢静脉组(首选贵要静脉,其次是肘正中静脉、头静脉)60例、PICC下肢静脉组(大隐静脉、腘静脉)60例,比较3组穿刺成功率、护理操作耗时、穿刺后并发症(穿刺处渗血、导管堵塞、机械性静脉炎、感染、异位率)的发生率。结果头皮静脉组成功率低于上肢静脉组,高于下肢组,但差异无明显统计学意义(P0.05);置管后的耗时、穿刺处渗血、导管堵塞、机械性静脉炎等比较,头皮静脉组低于上下肢静脉组(P0.05);感染、导管异位3组对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头皮静脉PICC穿刺留置时间长,并发症少,护理操作耗时数少,便于观察和护理。  相似文献   

15.
目的:通过比较极低出生体重儿经大隐静脉和贵要静脉留置PICC导管的效果,探讨极低出生体重儿经大隐静脉置管途径的安全性和可行性。方法:采用回顾性分析的方法,对同期64例经右下肢腘窝内侧大隐静脉置管和62例经右侧贵要静脉置管的极低出生体重儿,比较两组一次性穿刺成功率、上(下)腔静脉一次性到位率、堵管、机械性静脉炎、液体外渗、导管脱出、导管断裂、导管相关血流感染等情况进行分析。结果:两组一次性穿刺成功率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大隐静脉一次性送管到位率较贵要静脉一次性送管到位率比较有统计学差异(P0.05);两组堵管、机械性静脉炎、液体外渗、导管脱出、导管断裂、导管相关血流感染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对极低出生体重儿,经大隐静脉留置PICC导管安全性高于贵要静脉。  相似文献   

16.
目的探讨早产儿经贵要静脉和大隐静脉留置PICC导管的效果。方法对137例2009年3月-2012年10月在我院住院的早产儿经贵要静脉和大隐静脉留置PICC导管的效果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经贵要静脉置管一次置管成功率优于大隐静脉(P〈0.05),经大隐静脉留置PICC管的异位率较经贵要静脉留置PICC导管低(P〈0.05)。而两组在留置并发症方面差异均无显著意义。结论早产儿经贵要静脉和大隐静脉留置PICC导管各有优劣,应根据患儿的血管条件、操作难度等进行综合考虑。  相似文献   

17.
干群  王婷  江子芳  俞新燕 《护理学报》2010,17(18):62-63
目的比较经手臂静脉置入中心静脉导管与经颈外静脉置入中心静脉导管的临床应用效果。方法选择36例由上肢正中静脉、贵要静脉、头静脉置入中心静脉导管的患者为手臂静脉组,36例经颈外静脉置入中心静脉导管的患者为颈外静脉组,统计两组1次置管成功率、留置时间及并发症。结果手臂静脉组一次置管成功率86%(31/36),颈外静脉组一次置管成功率91%(33/36),经比较两组置管成功情况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置管时间及发生置管并发症例数经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PICC由颈外静脉置入与手臂静脉置入相比置管成功率、留置时间、并发症发生等无差异,可在肿瘤患者因反复化疗或手术原因等致手臂静脉无穿刺适应症或穿刺失败时作为补救方法。  相似文献   

18.
[目的]分析新生儿经外周静脉置入中心静脉导管(PICC)的应用情况,使其更安全有效。[方法]对新生儿疾病诊疗中心75例置入PICC的新生儿进行观察,分析不同体重、不同静脉置入PICC的使用情况以及PICC导管尖端位置与静脉炎的关系。[结果]使用PICC以体重1 500g的早产儿为主,占80.0%;置管静脉以贵要静脉为主,占65.33%;通过贵要静脉置入的PICC置入长度容易达到预测长度,导管尖端容易达到上腔静脉;导管尖端位置位于上腔静脉的患儿使用时间较长,且较少发生静脉炎。[结论]新生儿PICC是NICU中早产儿和危重新生儿进行肠道外营养和治疗用药的有效途径,高效的置管、正确的使用和维护能够延长导管的使用时间、减少并发症。  相似文献   

19.
目的 :分析患有外科疾病的新生儿经外周置入中心静脉导管(PICC)异位率的影响因素,为改进此类患儿置管作业规范提供参考。方法 :回顾性分析某院新生儿外科2017—2018年间208例患儿的置管情况,对置管异位的相关因素进行二分类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 :新生儿外科患儿PICC异位率为16.83%,回归分析结果显示,胸腔疾病是发生导管异位的危险因素,而在患儿身体右侧穿刺且首选贵要静脉入路的置管成功率较其他方式更高。结论 :贵要静脉为新生儿外科患儿PICC置管首选部位,经患儿身体右侧置管比较容易达到目标位置。若患儿病变部位在胸腔,建议穿刺前备选1~2条不同部位的外周血管。  相似文献   

20.
陈红光  刘茜  向冬梅 《全科护理》2011,9(31):2898-2899
经外周置入中心静脉导管(peripherally inserted central catheterization,PICC)是经上肢的贵要静脉、头静脉、肘正中静脉以及下肢的隐静脉(新生儿)等外周静脉穿刺置管,导管尖端位于上腔静脉下1/3处或上腔静脉和右心房连接处的中心静脉导管[1]。PICC与中心静脉插管(CVC)相比,避免了颈部和胸部穿刺引起的严重并发症,如气胸、血胸,保留时间长,可留置1年;感染发生率比CVC低,〈3%;由有资质的护士操作。PICC为长期静脉治疗的病人,特别是肿瘤化疗病人带来了福音,在临床得到了广泛的推广。但随着PICC的广泛使用,其并发症也日益受到临床护理人员的重视,其中导管异位是PICC的常见并发症之一,发生率约6.7%[2]。现综述PICC导管异位的预防及正位的应用研究进展如下。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