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1 毫秒
1.
目的 探讨依托急诊建立卒中中心对急性缺血性脑卒中(acute ischemic stroke, AIS)预后的影响。方法 随机调取2019年在郑州市紧急医疗救援中心主导下,依托急诊科,联合院内多学科建立卒中中心4家综合性医院632例AIS中病例,拨打“120”经院前急救按照卒中地图转送医院314例AIS患者为观察组,自行到院的318例AIS患者为对照组。比较两组患者临床疗效、救治时间,治疗前后神经功能缺损情况、并发症及预后情况。结果 观察组总有效率为98.41%,高于对照组的91.82%(P<0.05)。观察组发病到入院用时、开通静脉用时、CT检查完成用时、入院到开始静脉溶栓用时、开通血管用时均短于对照组(P<0.05)。治疗后,两组NIHSS评分均较治疗前下降(P<0.05);治疗后,观察组NIHSS评分低于对照组(P<0.05)。两组死亡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并发症发生率(5.73%)低于对照组(15.09%)(P<0.05)。结论 依托急诊科建立卒中中心,联合多学科实施救治缩短了AIS患者开通血管用时,为溶栓治疗和和介入治疗...  相似文献   

2.
目的 分析急性脑梗死患者应用静脉溶栓联合介入治疗的临床效果。方法 76例急性脑梗死患者,以双盲法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每组38例。对照组行静脉溶栓治疗,观察组在对照组基础上联合介入治疗。比较两组患者血管再通情况及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卒中量表(NIHSS)评分。结果 观察组血管再通情况明显优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入院时,两组NIHSS评分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24 h及出院时,观察组NIHSS评分分别为(15.14±0.52)、(7.04±0.68)分,均低于对照组的(17.05±0.37)、(10.01±0.51)分,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急性脑梗死患者应用静脉溶栓联合介入治疗更利于提升血管再通率,促进患者神经功能改善,值得临床重视推广。  相似文献   

3.
目的 分析急性缺血性脑卒中(AIS)患者急诊救治中应用HFMEA模式综合护理干预的效果。方法 纳入2022年8—12月急救流程实施前于厦门大学附属中山医院接受静脉溶栓的AIS患者73例为对照组,2023年1—7月急救流程实施后接受静脉溶栓的AIS患者72例为研究组,比较两组的护理干预效果。结果 研究组入院至CT检查时间、CT检查至溶栓时间、入院至溶栓时间均较对照组短(P <0.05)。两组急救2周后NIHSS评分均较急救前低,且研究组较对照组更低(P <0.05)。研究组血管再通率高于对照组(P <0.05)。两组症状性脑出血和90 d死亡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结论 在AIS患者急诊救治中实施HFMEA模式下的综合护理有助于缩短抢救时间,提高血管再通率,改善神经功能,利于患者预后的转归。  相似文献   

4.
目的研究多模式MRI指导下醒后缺血性脑卒中静脉溶栓有效性。方法回顾性分析我院2017年3月至2020年3月收治的醒后缺血性脑卒中患者80例,按照随机数字表法分为对照组和溶栓组,对照组为38例拒绝静脉溶栓后常规治疗急性缺血性脑卒中(AIS)患者,溶栓组为42例重组组织型纤溶酶原激活剂(rt-PA)静脉溶栓AIS患者,观察两组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卒中量表(NIHSS)评分、改良Rankin评分量表(mRS)、脑出血发生率。结果入院时两组患者NIHSS评分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 0.05),溶栓组出院时NIHSS评分低于对照组,溶栓组出院后3、6个月m RS评分低于对照组,溶栓组脑出血发生率为2.38%,低于对照组的13.16%,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05)。结论多模式MRI对醒后缺血性脑卒中静脉溶栓具有重要指导意义,为早期再灌注治疗提供合理有效的影像学依据,在MRI指导下能够改善患者神经情况,降低脑出血发生率。  相似文献   

5.
目的 探讨移动卒中单元在急性缺血性脑卒中患者静脉溶栓中的应用效果。方法 选取2021年3月至9月聊城市人民医院脑科医院卒中中心收治的98例急性缺血性脑卒中静脉溶栓患者作为研究对象,将其分为观察组(43例)和对照组(55例),应用移动卒中单元进行静脉溶栓的患者为观察组,使用传统溶栓模式进行静脉溶栓的患者为对照组。比较两组患者静脉溶栓流程中各时间节点:入院/上车至静脉溶栓时间、发病至CT检查完成时间、发病至静脉溶栓时间、呼叫120至静脉溶栓时间,两组患者静脉溶栓后7、14 d的美国国立卫生院卒中量表(NIHSS)评分,溶栓后90 d的改良Rankin量表(mRS)评分,溶栓后90 d神经功能转归良好(mRS评分0~2分)率。结果 观察组患者入院/上车至静脉溶栓时间、发病至CT检查时间、发病至静脉溶栓时间和呼叫120至静脉溶栓时间均短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患者静脉溶栓后7、14 d的NIHSS评分均低于本组溶栓前,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对照组静脉溶栓后14 d的NIHSS评分与溶栓后7 d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患...  相似文献   

6.
目的:探讨血清D-二聚体水平和溶栓前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卒中量表(NIHSS)评分对急性缺血性脑卒中(AIS)患者阿替普酶(rt-PA)静脉溶栓后早期神经功能恢复的预测价值。方法:选取2021年10月—2022年12月蚌埠市第三人民医院卒中中心行rt-PA静脉溶栓的AIS患者154例,根据NIHSS评分改善值(ΔNIHSS)将其分为预后良好组118例(ΔNIHSS≥2)和预后欠佳组36例(ΔNIHSS<2),收集2组年龄、性别、脑血管病高发因素、发病时间、DNT、溶栓前NIHSS评分、血常规、血脂、血糖、同型半胱氨酸、尿酸、血清D-二聚体指标,采用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确定rt-PA静脉溶栓治疗AIS患者早期神经功能恢复的影响因素,采用受试者工作特征曲线(ROC)评估血清D-二聚体水平和溶栓前NIHSS评分对AIS患者rt-PA静脉溶栓后早期神经功能恢复的预测价值。结果:单因素分析结果显示,预后欠佳组患者年龄、房颤人数占比、血清D-二聚体水平、溶栓前NIHSS评分高于预后良好组,血小板计数低于预后良好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  相似文献   

7.
张欢  焦洁  吕萍 《贵州医药》2022,(5):834-836
目的 浅析以护士主导的家属支持对慢性肾脏病(CKD)患者自我管理能力及肾功能的影响。方法 选取我院收治的慢性肾脏病患者100例,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50例。观察组给予以护士主导的家属支持干预,对照组给予常规护理,评价两组护理效果。结果 干预前,两组自我护理能力评分、血清尿素氮(BUN)、血肌酐(Scr)、肾小球滤过率(GFR)指标值结果比较无统计学意义(P>0.05);干预后,观察组BUN、Scr指标值均低于对照组,自我护理能力评分、GFR指标值高于对照组(P<0.05)。结论 CKD患者给予以护士主导的家属支持干预可提高患者自我护理能力,改善肾功能。  相似文献   

8.
目的 探讨静脉溶栓治疗急性缺血性脑卒中(AIS)时采用不同时间窗的治疗效果。方法 84例急性缺血性脑卒中患者,根据溶栓时间窗不同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每组42例。两组患者均采用静脉溶栓治疗,观察组溶栓时间窗<4.5 h,对照组溶栓时间窗控制在4.5~12.0 h。比较两组患者治疗前后神经功能受损情况、生活能力、生活质量以及并发症发生情况。结果 治疗1周、3个月后,观察组患者的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卒中量表(NIHSS)评分分别为(6.38±3.17)、(3.07±1.42)分,均低于对照组的(8.67±4.02)、(7.49±1.61)分,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观察组患者的改良Rankin量表评分(1.18±0.06)分低于对照组的(3.62±0.28)分, Barthel指数(BI)评分(80.08±3.25)分高于对照组的(72.57±2.64)分,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患者的并发症发生率4.76%(2/42)与对照组的9.52%(4/42)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采用静脉溶栓治疗急性缺血性脑卒中患者...  相似文献   

9.
目的探究健康教育对改善精神分裂症患者心理状态的影响效果。方法依据随机分组原则将84例精神分裂症患者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对照组患者在抗精神病药物治疗期间进行常规护理干预,观察组患者在常规护理的基础上实施健康教育干预。结果比较两组患者NOSIE各项观察指标评分,观察组患者社会兴趣、社会能力和个人整洁评分均明显高于对照组,精神病表现、激怒、抑郁及迟缓评分均显著低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对照组患者用药总依从率83.33%,观察组患者临床用药总依从率97.62%,观察组患者的用药依从性明显高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健康教育能够有效改善精神分裂症患者的心理状态,提高患者用药依从性。  相似文献   

10.
目的优化急性缺血性卒中(AIS)急诊静脉溶栓护理路径来减少绿色通道院内延误。方法分析我科实施AIS急诊静脉溶栓护理路径前后患者从到达急诊至静脉使用重组组织型纤溶酶原激活物(rt-PA)的时间(DNT)和疗效。结果28例静脉溶栓患者年龄、性别、既往史及溶栓前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卒中量表(NIHSS)分数等基线匹配良好,组间具有可比性;观察组DNT有下降趋势、DNT≤60min增加至3例;治疗后第7天,25例存活患者NIHSS分数与治疗前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Z=-3.779,P<0.01);治疗后第7天,观察组溶栓后存活患者NIHSS减分值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Z=-1.819,P=0.069)。结论 AIS急诊静脉溶栓护理路径进一步减少院内延误;急诊室静脉溶栓治疗后神经功能缺损症状改善,应紧跟国内外指南,严格把握溶栓适应证,加强溶栓前后护理工作。  相似文献   

11.
目的:探索基于质量控制理论的护理干预对脑卒中患者康复效果及护理质量的影响。方法:选择2018年6月—2020年6月收治的脑卒中患者91例,按照随机数字表法分为对照组(n=45)与观察组(n=46)。对照组给予常规护理干预,观察组在对照组基础上给予质量控制理论的护理干预,对比两组患者的康复效果及护理质量。结果:干预前两组肢体运动功能量表(FMA)评分、Barthel指数、焦虑自评量表(SAS)、抑郁自评量表(SDS)评分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干预后两组患者FMA量表评分和Barthel指数均高于干预前,且观察组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干预后两组患者的SAS和SDS评分均低于干预前,且观察组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患者的依从率及护理质量评分高于对照组,并发症事件及心血管事件发生率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应用基于质量控制理论的护理模式对脑卒中患者进行护理管理,能够有效提升患者的康复质量,改善预后效果,提升整体护理质量。  相似文献   

12.
目的 探讨信息-知识-信念-行为(IKAP)护理模式干预对脑卒中患者生活质量和治疗依从性的影响.方法 选择脑卒中患者60例,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30例,分别采用IKAP护理模式和传统健康教育护理模式对两组患者进行护理干预.干预前后采用脑卒中影响量表(SIS)评价脑卒中患者的生活质量;采用自我报告法调查患者的治疗依从性情况,计算依从率.对生活质量评分结果和依从率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 干预前,两组患者的生活质量评分、依从率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干预3,6个月,观察组患者的生活质量评分、依从率均显著高于干预前和对照组(P<0.05).且与干预3个月比,干预6个月观察组患者的生活质量评分、依从率明显提高(P<0.05).结论 IKAP护理模式干预对脑卒中患者生活质量和治疗依从性具有明显的提高和改善作用.  相似文献   

13.
目的分析急性脑梗死患者应用优化急诊护理流程的效果。方法将82例选取2019年4月至2020年8月我院收治的急性脑梗死患者分成两组,对照组及干预组患者分别纳入患者41例,分别应用常规急诊护理流程及优化急诊护理流程,对比两组急救效率、NIHSS评分、FMA评分、抢救成功率、致残率、Bethel评分及护理服务满意度。结果干预组分诊时间、入院至静脉溶栓时间以及抢救总时间均明显更短,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05)。干预后,干预组NIHSS评分更低,FMA评分更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05)。组内比较,两组干预后Bethel评分均较干预前显著上升(P <0.05);组间比较,干预前患者Bethel评分组间对比无显著差异(P> 0.05);干预后干预组2、3 d Bethel评分较对照组更高,有显著性差异(P <0.05)。干预组抢救成功率更高,残疾率更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05)。对照组对护理服务总满意度为82.93%,干预组对护理服务总满意度为97.56%,与对照组相比,干预组护理总满意度明显更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05)。结论急性脑梗死患者应用优化急诊护理流程可提高救治效率及救治成功率,对于改善患者神经功能及肢体功能有重要价值,可有效提升患者及其家属的护理服务满意度。  相似文献   

14.
目的探讨护理干预在原发性GTCS癫痫患者中的应用效果。方法将80例患者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40例,对照组进行常规护理,观察组采用护理干预。结果入组后1年,观察组患者完全依从32例、部分依从4例、依从性较差2例和不依从2例;对照组患者完全依从20例、部分依从8例、依从性较差6例和不依从6例;观察组患者遵医行为明显好于对照组,差异存在统计学意义(P<0.05)。入组时,两组患者QOLIE-31各项评分相似,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入组后1年,两组患者QOLIE-31各项评分均有升高,但是观察组改善幅度更大(P<0.05)。结论护理干预有助于原发性GTCS癫痫患者建立良好的健康行为,提高自我管理能力,从而改善遵医行为和生活质量。  相似文献   

15.
目的研究阿替普酶静脉溶栓对急性脑梗死患者的临床治疗效果和护理干预措施。方法选取120例急性脑梗死患者,随机分为研究组和对照组,每组60例,两组患者均采用阿替普酶静脉溶栓治疗急性脑梗死,对照组患者采取常规护理措施,研究组患者在此基础上采取合理干预措施,分析比较两组患者溶栓治疗前和溶栓后6 h、24 h、7 d美国国立卫生院卒中量表评分(NIHSS),并发症的发生情况。结果溶栓前两组患者NIHSS差异比较不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溶栓后两组患者在6 h、24 h、7 d测量的NIHSS评分均出现下降,研究组下降幅度高于对照组(P<0.05),研究组患者并发症发生率显著低于对照组(P<0.05)。结论阿替普酶静脉溶栓治疗急性脑梗死配合护理干预措施能够显著提高治疗效果,降低并发症发生率,值得临床推广。  相似文献   

16.
目的研究分析采用动脉溶栓介入治疗老年急性颈内动脉系统脑梗死的临床治疗效果。方法 120例老年急性颈内动脉系统脑梗死患者,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60例。对照组采取常规药物治疗,观察组采取经皮血管内成形及支架置入术。对比观察两组患者NIHSS评分、再发脑卒中以及死亡率情况。结果两组患者入院时、治疗后1周和治疗后1个月的NIHSS评分情况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在治疗后3个月和治疗后6个月的NIHSS评分显著低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患者死亡率和再发脑卒中率显著低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对于老年急性颈内动脉系统脑梗死患者采取动脉溶栓介入治疗能够显著提高临床疗效,改善预后效果,降低病死率和再发脑卒中率,值得临床推广运用。  相似文献   

17.
目的:探讨家庭药师对精神分裂症出院患者全程化用药管理效果研究。方法:选取100例出院精神分裂症患者随机将患者分为观察组(n=50)和对照组(n=50)。对照组常规随访,观察组在此基础上进行家庭药师全程化用药管理干预。出院后6个月、12个月,评估两组服药依从率、复发率和再入院率。结果:出院6个月后,两组服药依从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出院12个月后,观察组服药依从率高于对照组(P<0.05);出院6个月后,两组复发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出院12个月后,观察组复发率低于对照组(P<0.05);出院6个月、12个月后,两组再入院率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家庭药师有利于精神分裂症出院患者全程化用药管理,能提高患者服药依从性,降低复发风险。  相似文献   

18.
目的探讨高龄脑梗超早期应用阿替普酶静脉溶栓治疗的临床效果及安全性。方法选择我院2017年1月至2018年8月收治高龄脑梗死患者64例,按照治疗方法不同分为行常规治疗对照组(n=34)与溶栓治疗实验组(n=30)。所有患者入院后均开展生化检查,头颅CT,心电图及血常规检验等,对照组采用常规方法治疗,实验组采用阿替普酶静脉溶栓方案干预,观察治疗前、治疗6 h、治疗24 h以及治疗7 d后患者的神经功能缺损(NIHSS)评分。对比临床疗效,对比两组患者用药不良反应。结果干预前,两组患者NIHSS评分对比无显著差异,P>0.05,治疗6 h、治疗24 h以及治疗7 d后,实验组NIHSS评分明显低于对照组,P<0.05。实验组治疗总有效率及显效率均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且两组未见致死病例。结论在高龄脑梗超早期患者的临床治疗中,如符合溶栓条件,推荐使用阿替普酶静脉溶栓方案,以提高临床疗效。  相似文献   

19.
目的 观察对高血压患者采取临床药师药学服务的应用效果。方法 102例高血压患者,随机分为对照组及实验组,每组51例。实验组通过临床药师提供药学服务干预,对照组给予常规药物干预。比较两组干预后血压达标率、不良反应发生率及干预前后的用药依从率。结果 干预前,两组患者用药依从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无意义(P>0.05);干预后,实验组患者用药依从率98.0%高于对照组的70.6%,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实验组患者血压达标率98.0%高于对照组的78.4%,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实验组患者不良反应发生率2.0%低于对照组的17.6%,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对高血压患者采取临床药师药学服务的临床应用效果显著,减少了不良反应的发生,用药安全性较高,且提升了患者用药依从性,临床可积极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20.
目的探讨心理引导结合健康教育对功能性消化不良患者不良情绪及服药依从性的影响。方法选择本院2013年4月~2014年3月收治的60例功能性消化不良患者作为研究对象,随机分为两组。对照组给予常规内科护理,观察组在对照组的基础上给予心理引导结合健康教育干预,比较两组的服药依从性、护理前后焦虑、抑郁症状及生活质量情况。结果观察组的用药总依从率为96.67%,显著高于对照组的80.00%,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护理后的SAS、SDS评分显著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护理后的生活质量评分显著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心理引导结合健康教育能有效缓解功能性消化不良患者的不良情绪,提高其服药依从性,改善生活质量。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