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2 毫秒
1.
西南喀斯特地区石漠化研究评述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喀斯特石漠化是我国西南地区重要的生态环境问题之一。喀斯特石漠化导致土壤理化性质恶化、生产能力下降、生物多样性降低,严重威胁流域的生态环境安全。对石漠化的研究现状进行综述,发现石漠化的研究主要集中在成因、危害、驱动因子和时空演化等方面,对石漠化治理的具体措施和治理效果研究较少。列举了常用的生态治理模式:苔藓侵蚀成土、牧草保土、植被根系固土、植物群落抑制。提出政策体系不断改善、注重标本兼治等石漠化治理保障,并针对今后治理与防治重点提出建议。  相似文献   

2.
指出了石漠化现象的出现主要是因为喀斯特地区地理环境较差以及不合理的人类活动造成生态环境的破坏。喀斯特地区石漠化在破坏了生态环境的同时也阻碍了经济的可持续发展。结合喀斯特地区石漠化综合治理的经验进行了探究,并提出了治理石漠化的合理建议。  相似文献   

3.
德江县喀斯特石漠化已成为喀斯特山区一种突出的生态环境问题,威胁着该县的生态安全,制约着社会经济的可持续发展。全县总面积2071.92km2,石漠化土地面积56060.1hm2,占全县土地总面积的27.1%,其中中度以上石漠化面积为41101.7hm2,占石漠化土地面积的73.32%,潜在石漠化面积30210.0hm2,占全县总面积的14.6%。分析该县喀斯特山区石漠化的现状、主要危害以及喀斯特石漠化治理的主要障碍因素,提出了加强领导和协调,统筹规划,综合治理;切实解决喀斯特地区缺水问题;合理进行坡耕地的综合整治;加快能源建设步伐,巩固石漠化治理成果;加大对石漠化治理的投入,建立稳定的投资和生态补偿渠道;加快石漠化地区替代产业的培植及其产业化经营;科学合理地进行植被修复;依靠科技,提高治理成效等生态修复的对策与措施。  相似文献   

4.
【目的】为了更科学系统地评价喀斯特区石漠化综合治理的土壤效应,揭示小流域石漠化综合治理土壤水分-物理性状的演变趋势,为喀斯特地区生态恢复以及石漠化综合治理提供理论基础和技术支持。【方法】以黔中喀斯特区杠寨小流域为例,于2009年、2012年和2018年分别对不同石漠化程度下各工程治理措施、植被类型以及不同土层深度土壤的水分-物理性状进行了长期、持续的动态监测。【结果】不同石漠化程度,土壤水分-物理性状以非石漠化的最佳,潜在石漠化的次之,中度和重度石漠化的居中,轻度石漠化的最差,且非石漠化与轻度石漠化间差异显著;随着石漠化治理年限的增加,流域内土壤容重的变化不明显,但土壤总孔隙度、持水量和渗滤率则均呈增加趋势,土壤质量总体得到了一定提升;土壤水分-物理性状随土层深度的加深基本上呈降低趋势;不同工程治理措施,荒山造林和封山育林土壤水分-物理性状的改善程度较大,而退耕还林的则恢复较慢;不同植被恢复模式,针叶林、针阔混交林和灌木林的土壤水分-物理性状其改善程度均要高于阔叶林和经果林。对区域土壤水分-物理性状的解释程度依次为土层深度(39.10%)>坡度(26.32%)>监测年限(18.05%)>石漠化程度(11.65%)>工程措施(3.20%)>植被类型(1.69%)。【结论】喀斯特区石漠化综合治理要防治结合,因地制宜,综合考虑各影响因素,采取适宜的工程治理措施,最终达到恢复生态的目的。  相似文献   

5.
关于广西石漠化治理若干问题的思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石漠化是指喀斯特极其发育环境下,由于人为干扰活动造成植被破坏,致使土壤侵蚀、基岩大面积裸露的土地退化。广西是岩溶地貌发育的典型地区,也是石漠化最严重的地区之一。一年多来,笔者先后对20多个县的石漠化治理工作进行了考察和调研,深刻感觉到石漠化治理是广西生态环境建设中的突出问题,需要在今后的工作中着重加以解决。  相似文献   

6.
贵州岩溶峡谷区石漠化对土壤碳库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下载免费PDF全文
研究以喀斯特典型区贵州省关岭布依族苗族自治县花江峡谷区为例,对未石漠化土地和不同程度石漠化土地中的土壤有机碳和无机碳进行了测定,并计量分析了石漠化治理对土壤碳库的影响。结果表明:(1)未石漠化土地的土壤平均碳库总量比石漠化土地的高,石漠化土地的土壤平均碳库总量主要受植被类型和土层深度的影响,其影响程度大于石漠化程度的影响;(2)土地平均碳密度则与石漠化影响程度呈显著的负相关关系,即呈非石漠化土地潜在石漠化土地石漠化土地,轻度石漠化土地中度石漠化土地重度石漠化土地极重度石漠化土地的变化规律;(3)通过石漠化综合治理工程,关岭县未石漠化土地和不同程度石漠化土地的面积发生了明显变化,对治理工程的碳汇效益计量分析表明,碳库增加量为724.00 t·km-2,仅增加的有机碳价值可达51.36万元·km-2,治理效果显著。  相似文献   

7.
石漠化是喀斯特脆弱生态环境下,人类不合婵的社会经济活动而造成植被破坏、水土流失、土地生产力衰退丧失,地表呈现类似荒漠景观的岩石逐渐裸露的演变过程。石漠化具有易发生、退化快、恢复难、危害大等特点。清镇市作为贵州省喀斯特石漠化治理的重点县(市、区)之一,通过多年研究实践,完成了喀斯特生态经济植被恢复技术开发与示范项目,其主要任务是培育适生的经济林木树种或筛选当地适生优良树种在示范基地阳.呻植,并配套研究出喀斯特石漠化山地植被恢复的技术,形成喀斯特石漠化山地植被恢复技术标准。  相似文献   

8.
喀斯特地区水土流失及土地石漠化已成为贵州省生态环境中最突出的问题,植物防护技术是主要的水土流失与石漠化治理途径。本研究在实施水利部科技推广计划项目《喀斯特地区水土流失植物防护技术》以及总结前人大量工作的基础上,提出了喀斯特地区水土流失主要的植物防护技术,包括防治水土流失植物选择和种植技术、不同强度石漠化环境水土流失植物防护技术、裸露边坡水土流失植物防护技术等。  相似文献   

9.
广南县岩溶森林保护及石漠化治理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岩溶洞隙和孔隙、强降雨、土壤流失、较大坡度的地貌以及人为因素对森林植被的破坏是岩溶石漠化的主要原因。岩溶地区生态环境的脆弱与其恢复的难度决定了岩溶森林保护的重要性。要限制薪材及薪材树种的消耗,控制用材消耗,以达到保护的效果。以恢复森林植被为主题的岩溶石漠化治理包括半石漠化山地、耕地、工矿地的治理和石漠化土地的治理。  相似文献   

10.
尹一帆  唐岱 《林业调查规划》2011,36(6):81-83,129
随着城市化的快速发展,生态环境的日益恶化,尤其是喀斯特地区石漠化的加剧,创建喀斯特植物园不仅能进行喀斯特地区植物物种资源的研究,而且对城市生态建设、植物多样性保护和石漠化综合治理研究有着实际意义.文中对喀斯特植物园建设的目的和意义进行了探讨,分析了创建云南石林喀斯特植物园的必要性和可行性,对喀斯特植物园的规划建设提出注重综合功能、突出主题特色、打造科艺结合的植物园景观等构思,并从多个方面探讨了相应的规划措施.  相似文献   

11.
以福泉市境内喀斯特石漠化较为典型的浪波河小流域为例,通过封山育林、人工造林及机耕道建设设计,系统地对该小流域内石漠化治理提出了对策,以期对福泉市石漠化治理提供技术参考。  相似文献   

12.
广西石灰岩植被破坏造成的石漠化问题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介绍石漠化的概念、特点、主要成因及其危害,结合广西喀斯特岩溶地区的实际情况,指出人口过度增长、经济落后、人地矛盾加剧以及不合理的人为活动是造成石漠化的主要根源,植被破坏是石漠化产生的直接诱因,具体分析了广西喀斯特岩溶地区石灰岩植被遭受人为破坏而产生石漠化的过程,还介绍了广西石漠化治理工作的一些成功经验和生态恢复模式,为其他地区的石漠化治理提供参考和借鉴.  相似文献   

13.
喀斯特断陷盆地是我国石漠化综合治理8大喀斯特类型中治理成效最低、治理难度最大的区域,面临石漠化严重、干旱频发、植被恢复难等突出问题。文中针对水分是影响喀斯特断陷盆地石漠化治理与植被恢复成效最关键的限制因素,综合分析了国内外水分梯度差异与植物群落构建机制研究动态与发展趋势;提出利用日趋成熟的水分脆弱性评价方法,通过建立基于耦合暴露度、敏感性及适应性的水资源脆弱性评价指标体系,以满足遥感影像分辨率和植物群落调查样地大小的评价单元进行水分脆弱性评估;在建立物种库—功能性状—生境特征数据库的基础上,提出基于功能性状差异进行喀斯特断陷盆地植物群落机制构建的研究方案。提出的研究方案有望解决喀斯特断陷盆地石漠化区水分梯度特征与分布格局、自然植物群落组配规律及其生境特征、水分梯度与生境要素对植物群落特征及功能性状组成的影响规律等关键科学问题,可为不同脆弱生态区植被恢复群落构建机制研究提供重要参考和借鉴。  相似文献   

14.
以黔中喀斯特区杠寨小流域为例,分别于2009年、2012年和2018年,对不同石漠化程度下不同工程治理措施、不同植被类型土壤的养分含量进行了动态监测,研究其化学计量特征的变化规律。结果表明:流域内土壤有机质(SOM)、全氮(TN)、全磷(TP)和全钾(TK)含量随石漠化治理年限的增加而增加,TN和TP含量在治理后期得到了有效积累,土壤质量总体上得到了提升;不同工程治理措施下,荒山造林和封山育林其土壤养分含量表现出较大改善,而退耕还林的则恢复较慢;从非石漠化、潜在石漠化、轻度石漠化、中度石漠化到重度石漠化,土壤养分含量及化学计量特征多以非石漠化下的表现较高,但其差异(多年均值)则基本上均不显著(P 0.05);不同植被恢复模式下,灌木林土壤养分含量的改善程度要优于乔木林。与全国不同生态系统土壤的平均水平相比,该流域土壤的C:N较高,而C:P、N:P较低,说明经过治理后土壤磷素较为丰富,有机质含量相对较高。冗余分析表明,对区域土壤养分含量和化学计量特征的解释程度依次为监测年限(41.67%)工程措施(17.98%)石漠化程度(15.57%)植被类型(9.21%)。研究结果可为不同石漠化程度下不同工程治理措施、不同植被恢复模式土壤质量的演变趋势提供基础数据,为今后更科学、更有针对性地开展石漠化综合治理工作提供技术支持。  相似文献   

15.
有关喀斯特石漠化研究的一些认识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本文着重从地质和生态的角度,阐述喀斯特石漠化的形成特点和演化方式及其对综合治理的指导意义。对西南岩溶山地而言,土壤和植被是生态环境中最为敏感的自然环境要素,与非岩溶区相比,具有明显的脆弱特征。它们在干扰下发生迅速演替,诱发地表水文条件的改变,导致石漠化的形成。文中特别强调岩溶山区碳酸盐岩基底岩性的不同、生态环境类型与植被演替的方式和进程的多样性对于岩溶生态系统的影响作用。基于上述认识,对石漠化地区的土地利用方式和生态恢复过程以及可能发展的方向提出了一些建议和看法。  相似文献   

16.
指出了构树是优良的造林绿化及改善生态环境树种,有重要的开发利用前景和栽培价值。对喀斯特石漠化区构树资源开发利用的生态效益、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进行了评价,论述了其开发利用价值及发展前景,以期促进喀斯特石漠化区经济的可持续发展。  相似文献   

17.
指出了随着经济的发展,环境问题日益受到人们的关注,石漠化问题就是其重点关注的问题之一。六盘水市位于石漠化地区,而且深受石漠化问题的困扰。六盘水市石漠化占全市喀斯特总面积的56.22%,即石漠化面积已经超过喀斯特区域的一半,这意味着六盘水市石漠化形势已经十分严峻。通过调查研究,发现了六盘水市石漠化的成功治理模式,值得推广,如种植"红心猕猴桃模式"、"杨梅模式"、"茶叶模式"等,这些模式有效地推动了石漠化的治理。为了进一步推进石漠化的治理,提出了在治理过程中还要考虑到针对性与综合性,综合所有治理措施,落实每一个治理区域,以避免普遍性、盲目性和单一性。  相似文献   

18.
我国喀斯特石漠化地区林草植被恢复模式的诊断与调整   总被引:1,自引:2,他引:1  
喀斯特石漠化地区耕地面积稀少、人地矛盾剧烈、生态环境脆弱、植被恢复难度极大,提高喀斯特生态系统的生态经济功能、遏制石漠化发展仍然是当前的主要工作之一。众多学者采用林草植被恢复进行了石漠化综合治理研究,经过长期的生物学过程检验发现这些模式虽然成效显著,但是也存在一定的问题。文中选取具有代表性、典型性和时效性的15种喀斯特石漠化地区林草植被恢复模式,深入分析了各模式的特点和成效,并就存在的关键问题进行诊断,发现主要存在结构缺失型、立地衰退型、低度适应型和产业脱节型4种缺陷类型;依据不同缺陷类型的基本特征,提出了模式调整和结构优化需要突破异龄复层混交、地力改良、适应性修复和产业链延长等关键科技问题,以期为喀斯特地区石漠化综合治理提供理论依据,促进生态、社会、经济全面协调与可持续发展。  相似文献   

19.
乌江下游德江县喀斯特石漠化现状及成因分析   总被引:2,自引:2,他引:0  
德江县地处乌江下游,乌江自西南向东北斜贯县城东南部,全县总面积2071.92km2,石漠化土地面积56060.1hm2,占27.1%,其中轻度、中度、强度、极强度石漠化面积分别为14958.4hm2、31075.3hm2、9734.8hm2、291.6hm2,分别占总面积的7.2%、15.0%、4.7%、0.14%,潜在石漠化面积30210.0hm2,占总面积的14.6%。喀斯特石漠化已成为德江县社会经济可持续发展的主要障碍因子,是影响解决"三农问题"的重要制约因素,威胁到长江上游生态屏障的构建和三峡库区的生态安全。文章对该县喀斯特山区喀斯特石漠化的现状分布特点进行了分析,探讨了喀斯特石漠化的成因,阐述了其危害,提出了开展喀斯特山区土地石漠化治理的有关建议。  相似文献   

20.
从关注喀斯特石漠化生态环境恢复重建到关注石漠化农村社区发展是喀斯特石漠化综合防治领域的重大创新和突破;石漠化综合防治可持续性的核心在于满足当地社区具体需求并促进环境、社区及人的综合发展。基于“十一五”国家科技支撑计划课题“喀斯特高原退化生态系统综合整治技术与模式”的研究实践,对贵州花江示范区的参与式社区发展规划与生态重建技术模式进行研究总结,以期提供借鉴。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