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生态文明建设是关系中华民族永续发展的根本大计. 习近平总书记在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大会上强调,坚持人与自然和谐共生,协同推进人民富裕、国家强盛、中国美丽.2021年4月30日,习近平总书记主持十九届中央政治局第二十九次集体学习发表重要讲话时指出,要站在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高度来谋划经济社会发展,坚持节约资源和保护环境的基本国策,坚持节约优先、保护优先、自然恢复为主的方针,形成节约资源和保护环境的空间格局、产业结构、生产方式、生活方式,统筹污染治理、生态保护、应对气候变化,促进生态环境持续改善,努力建设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现代化.《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和2035年远景目标纲要》对推动绿色发展、促进人与自然和谐共生作出一系列重大战略部署.我们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特别是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为指引,认真学习领会习近平总书记重要讲话精神,全面贯彻落实《纲要》确定的目标任务,以生态环境高水平保护推动经济社会发展全面绿色转型,努力建设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美丽中国.  相似文献   

2.
绿色城市是从人与自然的和谐发展出发。以经济、资源、环境和谐和可持续发展为目标而建立的。环境友好、资源节约、经济高效、交通便利的生产、生活集中地区。建设绿色城市也是北京的愿景之一,奥运会后,北京市提出了建设“绿色北京”的目标。  相似文献   

3.
《节能》2016,(1)
正五、坚持绿色发展,着力改善生态环境坚持绿色富国、绿色惠民,为人民提供更多优质生态产品,推动形成绿色发展方式和生活方式,协同推进人民富裕、国家富强、中国美丽。(一)促进人与自然和谐共生。有度有序利用自然,调整优化空间结构,划定农业空间和生态空间保护红线,构建科学合理的城市化格局、农业发展格局、生态安全格局、自然岸线格局。设立统一规范的国家  相似文献   

4.
正新发展理念是新时期我们党最重要的理论成果之一。绿色是新发展理念之一,目的是要正确处理经济发展和生态环境保护的关系,统筹推进高质量发展和高水平保护,促进人与自然和谐共生。党中央、国务院高度重视绿色发展,近年来开展了一系列根本性、开创性、长远性工作,产业结构优化升级、资源利用效率大幅提升、生态环境质量持续改善,绿色产业发展壮大,绿色生活逐步推广,"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理念厚植人心,  相似文献   

5.
韩正指出,中国要建设的现代化,是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现代化,必须坚定不移走生态优先、绿色低碳的高质量发展道路.习近平主席已向全世界作出庄严承诺,中国力争于2030年前二氧化碳排放达到峰值、2060年前实现碳中和.中国应对气候变化、保护地球家园,态度是坚决的、行动是有力的.我们坚持绿色发展理念,持续改善环境质量,提升生态系统质量和稳定性,积极参与和引领应对气候变化国际合作.  相似文献   

6.
李莹 《上海节能》2023,(11):1574-1579
生态环境问题是关乎我国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和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重要因素,是关乎人类社会能否可持续发展的关键环节。马克思揭示了人与自然的辩证统一规律,对新时代坚持人与自然和谐共生具有深刻的启示意义。马克思主义自然观关于“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核心观点经过中国化和时代化的演变历程,构建了与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的、逻辑严密的生态文明体系,增强了生态文明建设的凝聚力,为新时代坚持人与自然和谐共生提供了理论来源、行动指南、核心目标和内生动力。  相似文献   

7.
《节能》2019,(9):148-149
中国是一个农业大国,加强农业生产经济是实现人与自然和谐的基本条件。随着农村振兴战略的出台,绿色新能源下的农业改革成为当务之急。发展绿色能源与节能思维是农村生态经济产业的发展的必由之路。农业浪费巨大,农业有机垃圾每亩地每年超过10 t,几乎相当于每年农作物产量。主要介绍了绿色新能源下农村种植业的经济产业发展。对于环境资源丰富的地区,环境补偿是实现资源丰富度高效的手段和机制。它在长期发展中发挥主导作用。因此,建立环境补偿机制和环境补偿资金应成为绿色减贫体系的重要核心。在准确的绿色发展思路下,农业综合企业更准确地识别农业综合企业的问题和发展方向,提高当地农民的生活水平。  相似文献   

8.
正12月7日,由美国绿色建筑委员会(USGBC)和玫琳凯(中国)有限公司联合主办的"助LEED未来"可持续城市和社区国际论坛在静安区举办。论坛围绕"在绿色发展过程中,社会各界如何助力推动?"展开热烈讨论。经讨论,大家一致认为应积极努力,让公众了解共建美好家园与每个市民都息息相关,树立践行人与自然和谐共生和绿色发  相似文献   

9.
二氧化碳是影响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核心变量,城市群是我国二氧化碳排放的主体区域,也是经济和技术实力较强的区域,城市群碳减排是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现代化的必然选择。面对艰巨的碳减排任务,城市群碳减排需要把握重点城市群和重点产业。基于分析全国各个城市群是否碳达峰、碳排放量的多少、碳减排动力和能力的强弱,从而选取出长三角、山东半岛、长江中游、呼包鄂榆、粤闽浙沿海、珠三角等六个城市群是2030年前碳减排的重点城市群。各城市群的碳排放具有显著的产业集中性,聚类分析发现电力、蒸汽和热水的生产与供应业等10个产业构成碳排放的主体,是碳减排的重点产业。推动城市群碳减排,还需要完善市场机制和发挥政府作用,结合高排放城市群和高排放产业的特点制定减排战略,在绿色转型中促进人与自然和谐共生。  相似文献   

10.
《甘肃能源》2004,(4):F003-F003
“循环经济”是对物质闭环流动型经济的简称,它与传统的“资源→产品→污染物排放”的物质单行道(One Way)流动经济不同,是以物质、能量梯次和闭路循环使用为特征,在环境方面表现为污染低排放,甚至零排放。循环经济把清洁生产、资源综合利用、生态设计和可持续消费等融为一体,用生态学规律指导人类社会的经济活动,本质上是一种生态经济。发展循环经济的目的是保护日益稀缺的环境资源,提高环境资源的配置效率,实现人与自然的和谐发展。  相似文献   

11.
双碳动态     
《中国能源》2022,(6):4-5
<正>《求是》杂志发表习近平总书记重要文章《努力建设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现代化》据新华社电6月1日出版的第11期《求是》杂志发表了中共中央总书记、国家主席、中央军委主席习近平的重要文章《努力建设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现代化》。文章强调,要完整、准确、全面贯彻新发展理念,保持战略定力,站在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高度来谋划经济社会发展,坚持节约资源和保护环境的基本国策,坚持节约优先、保护优先、自然恢复为主的方针,  相似文献   

12.
<正>在十九大报告中,习近平同志对我国发展的新阶段及当前社会面临的主要矛盾提出了一系列新思想、新观点、新论断,并对生态文明建设和绿色发展作出了深入详细的阐述。报告指出,"我们要建设的现代化是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现代化"。目前,我国的环境问题、能源改革问题依然艰巨,亟待以绿色发展引领能源行业变革。党的十九大报告提出要坚持新发展理念。"发展是解决我国一切问题的基础和关键,发展必须是科学发展,必须坚  相似文献   

13.
正人类生存发展需求无限,而资源有限,如何用有限的资源满足无限的需求,我们必须转变传统的发展方式、生活方式和消费模式,按照减量化、资源化和再利用的原则,最有效地提高资源能源利用效率,走资源节约、环境友好的绿色低碳循环发展的道路,加强生态文明建设,从根本上破解资源和能源约束瓶颈,实现人与自然和谐共生,实现全球的可持续发展和人类永续发展。  相似文献   

14.
绿色建筑是实现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高质量建筑,是建筑业的发展趋势。为了更好地发展绿色建筑,有必要对绿色建筑所带来的经济效益进行全方位的分析,让开发商、建设单位和消费者对绿色建筑有全面的认识,进而有效地解除绿色建筑的发展障碍。从经济学角度出发,选择建筑外围维护结构、先进能源设备、可再生能源的使用、采光照明系统这四个方面对绿色建筑节能技术的经济性进行分析。以福州秀峰产业基地项目为例具体分析,得到各节能技术的增量成本和增量效益,让人们更加直观清楚地看到绿色建筑巨大的效益。  相似文献   

15.
试论绿色经济的发展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绿色经济是实现经济可持续发展和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重要措施之一。论述了建立绿色经济的必要性,提出发展绿色经济要树立绿色发展观,建立绿色政策、法律体系,发展绿色科技等。  相似文献   

16.
叙述了创新金融市场对中国环境经济政策体系构建的作用和意义,建议通过建立绿色证券市场、设立低碳交易所、推动绿色上市公司建设,创新以环境为主导的新型金融政策体系。  相似文献   

17.
水,万物之母、生存之本、文明之源,作为自然生态系统中的核心要素,让千百年来傍水而居的地球生物生生不息.中华民族五千年的洽水用水,形成了独特的人水价值观——人水和谐共生.而构建人水和谐共生关系,不仅关乎我国经济社会的健康可持续发展,也关乎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现代化建设及中华民族的未来. 水利万物而不争,随着经济的快速发展,水资源短缺、水环境污染、水生态破坏等问题,严重阻碍了人水和谐共生的水生态文明建设.为守护好赖以生存的绿水,党的十八大以来,党中央统筹推进水灾害防治、水资源节约、水生态保护修复、水环境治理,缓解人水紧张关系,构建水生态文明,为中华民族永续发展增强力量.习近平总书记站在党和国家事业发展全局的战略高度,多次强调治水对民族发展和国家兴盛的重要意义,深刻回答了我国水治理中的重大理论和现实问题.近日,在河南省南阳市召开的推进南水北调后续工程高质量发展座谈会上,习近平总书记再次提到了"节水优先、空间均衡、系统治理、两手发力"新时代治水方针,为全面实现人水和谐,助力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现代化建设提供了有力支撑.  相似文献   

18.
正一年前,河北雄安新区规划横空出世,举世瞩目;一年之后的今天(4月21日)党中央、国务院对《河北雄安新区规划纲要》作出批复,同意实施这一规划,雄安新区迎来高标准建设的起步时刻——一座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样板之城的建设正式开局、起步。风貌独一无二的雄安新区批复中指出,要"创造‘雄安质量’和成为推动高质量发展的全国样板"。要成为全国样板,就意味  相似文献   

19.
伴随着社会经济的快速发展,随之出现的环境污染问题也越发严重,为使经济建设、资源利用和保护生态环境统一协调、一致发展,国家提出要加强对社会节能与环保的意识建设,坚持走可持续发展路线。习总书记在党的十九大报告中提出:“必须树立和践行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理念,坚持人与自然和谐共生,坚持实施节约资源和保护环境的基本国策。”文中将对铅酸蓄电池和锂电池的优劣点做出比较,并对如何解决废弃铅酸电池污染问题提出一些建议。  相似文献   

20.
2022年1月14日上午,全国人大环资委在京召开生态环保立法工作座谈会.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全国人大常委会委员长栗战书出席会议并讲话.他强调,要深入贯彻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统筹推进生态环境领域立法修法工作,加快完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生态环境保护法律体系,为促进经济社会发展全面绿色转型、建设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现代化提供有力...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