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8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28 毫秒
1.
目的:以乙醇致醉的醉酒小鼠为对象,研究魔芋葡甘聚糖(KGM)对小鼠的防醉解酒作用。方法:通过解酒、防醉、攀附、检测小鼠全血乙醇含量的实验,探究KGM对小鼠的防醉解酒作用。结果:魔芋葡甘聚糖可显著(p0.05)延长小鼠对酒精的耐受时间,缩短醉酒的维持时间。在小鼠全血乙醇含量检测中,醉酒小鼠血液乙醇高峰在酒后60min出现,且中、高KGM组较模型组乙醇浓度显著(p0.05)缩小,因此KGM可明显降低醉酒小鼠血液中乙醇浓度。结论:魔芋葡甘聚糖具有良好的解酒防醉效果。  相似文献   

2.
目的观察醒酒方的醒酒防醉作用并探讨其作用机制。方法建立小鼠乙醇急性中毒模型,随机分为正常对照组、模型组、阳性对照组、醒酒方低、中、高剂量组(3,6,12 g生药/kg),每组12只,观察各组小鼠的攀附时间、醉酒潜伏时间、持续醉酒时间、醉酒率、死亡率以及自主活动次数变化,以评价醒酒方的醒酒防醉作用。同时检测小鼠血清中丙氨酸氨基转移酶(ALT)、天冬氨酸氨基转移酶(AST)、乙醇脱氢酶(ADH)的活性以及肝脏中超氧化物歧化酶(SOD)活性、丙二醛(MDA)含量,并观察其对肝组织形态的影响。结果醉酒后给予醒酒方药物,其各剂量组均不同程度地缩短醉酒小鼠的醉酒潜伏时间,降低醉酒率;对于持续醉酒时间,只有高剂量组有缩短作用(P0.05);其中高和中剂量组对酒精致小鼠自主活动次数降低的情况均有改善作用;醒酒方各剂量组可明显降低小鼠血清ALT、AST活性及提高ADH活性(P0.05),升高小鼠肝组织SOD活性并降低其MDA含量(P0.05);病理结果表明,醒酒方各剂量组对由乙醇引起的肝细胞变性、坏死,炎细胞浸润均有明显改善。结论醒酒方有显著的醒酒作用,这可能与其提高ADH、SOD活性,降低MDA含量等抗氧化作用有关。  相似文献   

3.
为了探讨葛花对急性酒精中毒的缓解作用及机理,根据中医烟熏疗法的作用方式向烟丝中添加一定量的葛花,分别采用酒精+主流烟气暴露(处理1)和主流烟气暴露+酒精(处理2)的方式处理小鼠,考察了实验小鼠的醒酒效果和血液中乙醇浓度及肝脏中乙醇脱氢酶活性的变化。结果表明:(1)与空白组相比,处理1在高剂量葛花添加组能显著缩短醉酒时间,处理2随着葛花添加量的增加能显著延长酒精耐受时间及缩短醉酒时间;(2)葛花添加量的增加可使处理2小鼠肝脏中乙醇脱氢酶活性升高,血液中乙醇浓度随时间呈现明显下降趋势。烟丝中添加葛花预处理对小鼠急性酒精中毒具有较为明显的缓解作用。  相似文献   

4.
评价玉米低聚肽和姜黄素单独使用及联合应用时对醉酒小鼠的醒酒活性,探讨其作用机理。将清洁级雄性KM种小鼠随机分为4组,即模型对照组和低、中、高剂量组。各剂量组灌胃相应受试物,玉米低聚肽模型对照组灌胃等量双蒸水,姜黄素模型对照组灌胃含5.6%乙醇的双蒸水。0.5h后每组分别灌胃白酒(56°)。灌胃结束后立即测定行为学指标(翻正反射消失时间、醉酒持续时间、攀附时间),30 min后测定血液中乙醇、乙醛浓度,并测定肝组织乙醇脱氢酶(ADH)、乙醛脱氢酶(ALDH)、细胞色素P450(CYP450)、过氧化氢酶(CAT)、黄嘌呤氧化酶(XOD)和超氧化物歧化酶(SOD)活性。与模型对照组相比,玉米低聚肽能延长小鼠攀附时间和翻正反射消失时间,缩短醉酒时间,降低血液中乙醇和乙醛含量。高剂量姜黄素可明显改善小鼠醉酒后的行为学指标,一定程度上降低血中乙醇和乙醛浓度。玉米低聚肽和姜黄素均可增强小鼠肝组织ADH和ALDH活性,提高CYP450、CAT和SOD含量,降低XOD活性。玉米低聚肽和姜黄素联合应用时对醉酒小鼠的活性强于单独使用姜黄素,但与单独使用玉米低聚肽组无显著差异。在该实验条件下,玉米低聚肽和高剂量姜黄素对醉酒小鼠具有明显的醒酒活性。  相似文献   

5.
朱振元  薛婧  刘晓翠  孟梦  唐亚丽  张军  郭蓉 《食品科学》2014,35(15):247-250
目的:研究葛根素及葛根异黄酮对小鼠急性防醉解酒的效果。方法:将小鼠随机分成5 组,标记为对照组、葛根粗提物组、葛根异黄酮组、60%葛根素组、99%葛根素组。禁食(不禁水)12 h后,每组灌胃等剂量的对应物50%丙二醇水溶液(对照组灌胃50%丙二醇水溶液),30 min后灌胃等剂量56°红星二锅头,观察其醉酒时间与醒酒时间以研究不同含量葛根素对小鼠急性防醉解酒的效果,并在给酒后持续检测小鼠血液中的乙醇含量,以表征不同时段小鼠的醉酒程度。将另一批小鼠随机分为4 组,禁食(不禁水)12 h后,分别按100、200、300、400 mg/kg(以体质量计,葛根异黄酮中葛根素含量约为22.13%)剂量灌胃,醉酒时间与醒酒时间以研究葛根素防醉解酒的最佳给药量。结果:随着所给药物中葛根素含量的增高,小鼠急性醉酒的醉酒时间逐渐延长,醒酒时间逐渐缩短。随着葛根素含量的增高,药品解酒防醉的效果越好,但在300 mg/kg(以体质量计)之后,变化趋于缓和。结论:葛根素对小鼠急性防醉解酒有较好的预防效果,葛根中其他异黄酮类物质与葛根素有相似的防醉解酒功效。  相似文献   

6.
考察绿豆多肽化橘红复合解酒饮料(绿橘解酒饮)的解酒效果,并对其解酒机制进行初探。采用乙醇致小鼠醉酒模型,以RU21为阳性对照,通过小鼠睡眠潜伏时间、睡眠时间等指标考察不同剂量绿橘解酒饮对醉酒小鼠的预防和解酒效果,用气相色谱-质谱联用法测定血液中乙醇浓度;取肝脏组织匀浆检测乙醇脱氢酶(alcohol dehydrogenase,ADH)、谷胱甘肽(glutathione,GSH)和丙二醛(malondialdehyde,MDA)的含量,并对肝组织进行切片分析。结果表明,中、高剂量的绿橘解酒饮能显著延长醉酒小鼠的睡眠潜伏时间,显著缩短睡眠时间,降低血液中乙醇含量,能有效提升乙醇诱导的肝脏中ADH和GSH活力,抑制MDA含量的升高。肝脏切片结果显示,中、高绿橘解酒饮组无炎症。综上所述,中、高剂量的绿橘解酒饮具有明显的解酒作用,对醉酒小鼠的肝脏有较好的保护作用。  相似文献   

7.
该研究探讨了姜黄植物饮料(以下简称“姜黄饮”)对KM小鼠的解酒作用及可能的作用机制。构建高浓度酒精致小鼠醉酒模型,通过小鼠防醉试验行为学变化、醉酒小鼠血液乙醇浓度、体内乙醇代谢关键酶的含量或活性及胃肠组织的变化,评价姜黄饮对小鼠的解酒作用。结果显示,姜黄饮高剂量组醉酒潜伏期为235.00 min,与模型组相比显著延长(p<0.05);醒酒时间为232.00 min,与模型组相比显著缩短(p<0.05)。血液乙醇含量为4.21 mg/mL,与模型组相比极显著降低(p<0.01);乙醇脱氢酶、乙醛脱氢酶活力分别为3.74 U/mg prot和8.36 U/mg prot,与模型组相比显著提高(p<0.05);辅酶Ⅰ和还原型辅酶Ⅰ含量分别为0.08 nmol/mg prot和0.39 U/mg prot,NADH/NAD+比值与模型组相比极显著提高(p<0.01);细胞色素P450、谷胱甘肽过氧化物酶含量分别为78.51 pg/mg和1341.00 pg/mg,与模型组相比极显著提高(p<0.01)。胃部、肠组织观察和病理切片结果显示,姜黄饮低、高剂量组可减轻乙醇对小鼠肠道引起的损伤,减少小鼠肠道出血和水肿。上述结果表明,姜黄饮对醉酒小鼠有明显的解酒作用,其作用机制可能与其增强机体乙醇代谢路径关键酶及抗氧化酶的活性,加快体内乙醇代谢速度,保护肝脏及胃肠道有关。  相似文献   

8.
目的:研究牡蛎预防醉酒和保护肝脏的功能。方法:将小白鼠分为正常组、模型组、阳性对照组、牡蛎低剂量组、牡蛎高剂量组,通过高度白酒造成小白鼠醉酒及肝损伤模型,同时给予各组小鼠相应受试物。比较各组小鼠的醉酒耐受时间、醉酒时间、血清乙醇含量,并测定各组小鼠的肝脏指数,肝匀浆谷胱甘肽过氧化物酶(GSH-Px),血清肝功能酶ALT、AST等指标。结果:牡蛎组与模型组相比,小白鼠的醉酒耐受时间提高,醉酒时间缩短,血清中乙醇含量降低,肝功能得到改善,并具有显著性差异(P<0.01)。结论:牡蛎具有一定的预防醉酒的作用,对酒精性肝损伤有明显的保护作用,其机制可能与抗氧化及改善肝组织病变有关。  相似文献   

9.
目的:探讨簕菜不同提取物的解酒护肝作用,为簕菜解酒护肝功能食品的研发提供依据。方法:建立白酒灌胃大鼠致酒精肝损伤模型,考察簕菜醇提物和水提物对大鼠酒精耐受、睡眠和醒酒时间的影响,检测大鼠血液中乙醇质量浓度、血清中谷丙转氨酶(ALT)、谷草转氨酶(AST)活性,以及大鼠肝脏组织中乙醇脱氢酶(ADH)、乙醛脱氢酶(ALDH)、超氧化物歧化酶(SOD)活性及谷胱甘肽(GSH)、丙二醛(MDA)含量,切片镜检肝细胞形态变化。结果:与酒精模型组比较,除水提物低剂量组对醉酒时间无显著变化(P>0.05)外,簕菜提取物各剂量组均可显著延长酒精耐受时间,并缩短睡眠、醒酒时间(P<0.05,P<0.01);簕菜提取物均可极显著降低血清中乙醇含量(P<0.01);除水提低剂量组AST活力无显著变化外(P>0.05),簕菜提取物各剂量组均能显著抑制酒精引起的大鼠血清ALT和AST活性升高(P<0.05);极显著增加肝脏组织中ADH、ALDH、SOD活力和GSH含量(P<0.01),降低MDA含量(P<0.01);肝细胞镜检结果显示,簕菜提取物均能在一定程度上减轻酒精导致的肝细胞变性程度。结论:簕菜醇提物、水提物均具有较好的防醉酒和解酒护肝作用,比较而言,醇提物效果优于水提物。  相似文献   

10.
目的:探讨一种枳椇子、葛根、牛磺酸、酵母、益生菌解酒配方产品的醒酒及肝损伤保护作用。方法:采用酒精灌胃法建立急性酒精中毒模型,采集大鼠血液检测乙醇含量,观察小鼠醉酒行为学指标;建立酒精性肝损伤模型,采集小鼠肝脏检测还原型谷胱甘肽(Glutathione reduced,GSH)、丙二醛(Malondialdehyde,MDA)、甘油三酯(Triglyceride,TG)水平。结果:与模型对照组相比,各剂量实验组大鼠血液乙醇含量及血液乙醇曲线下面积(AUC)较低。各剂量实验组小鼠醉酒时间平均值分别缩短了46.10%、30.89%和28.83%,低剂量和高剂量组差异显著,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与模型对照组小鼠相比,各剂量实验组小鼠醒酒时间平均值分别缩短了28.02%、13.26%和19.57%,其中低剂量组和高剂量组缩短明显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低剂量实验组和高剂量实验组小鼠肝组织匀浆中MDA含量明显低于模型对照组(P<0.05),各剂量组TG含量、GSH含量明显高于模型对照组(P<0.05)。结论:解酒配方具有短时速效解酒功能,长期食用可预防酒精性肝损伤作用。  相似文献   

11.
目的:比较赶黄草醇提物和赶黄草总黄酮对小鼠亚急性酒精性肝损伤的保护作用。方法:将昆明小鼠随机分为正常组、模型组、阳性组(联苯双酯,150 mg/kg)、赶黄草醇提物3个不同剂量处理组(400、800和1600 mg/kg)及赶黄草总黄酮3个不同剂量处理组(100、200和400 mg/kg);应用酒精灌胃方法建立亚急性酒精性肝损伤小鼠模型,检测各组小鼠肝脏系数、肝组织病理变化和血清生化指标。结果:与模型组比较,赶黄草醇提物和赶黄草总黄酮高、中剂量组小鼠肝脏系数均显著降低(P<0.05),肝组织损伤和脂肪变性明显减轻,小鼠血清谷丙转氨酶(alanine transaminase,ALT)、谷草转氨酶(aspartate transaminase,AST)、碱性磷酸酶(alkaline phosphatase,ALP)、乳酸脱氢酶(lactic dehydrogenase,LDH)活性及总胆红素(total bilirubin,TBIL)、总胆固醇(total cholesterol, TC)、甘油三酯(triglycerides, TG)、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low density...  相似文献   

12.
目的:研究评价玉米肽对大鼠急性酒精中毒的影响。方法:设置独立的4个实验项目,每个项目设酒精对照组和3种剂量玉米肽干预组,每组6—8只,共154只,以乙醇5g/kg·bw剂量灌胃造成大鼠急性酒精中毒(翻正反射消失实验为8g/kg·bw)。10min后干预组给予玉米肽,对照组给予蒸馏水,进行翻正反射消失实验、转棒实验、攀附实验、多时点血中乙醇的检测。结果:玉米肽干预了减少急性酒精中毒大鼠翻正反射消失的比例,同时降低大鼠血液中乙醇的浓度,但是爬网时间和转棒停留时间没有观察到显著的变化。结论:玉米肽对急性酒精中毒大鼠具有一定的保护作用。  相似文献   

13.
芦荟粗多糖和芦荟苷对急性酒精中毒小鼠的解酒作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叶青  汪何雅  钱和 《食品工业科技》2012,33(13):355-358
目的:通过建立急性酒精中毒小鼠模型来研究芦荟粗多糖和芦荟苷对于急性酒精中毒小鼠的解酒作用。结果表明:芦荟粗多糖(AP)和芦荟苷(Aloin)可以延长小鼠的醉酒潜伏期,缩短睡眠时间和醒酒时间。AP实验组的乙醇吸收最高峰在120min左右出现,与对照组相比,AP(9mg/kg·bw)组小鼠血液乙醇浓度缩小了25.49%;Aloin组的乙醇吸收最高峰在120~180min出现,Aloin(200mg/kg·bw)组乙醇浓度缩小了42.56%。因此,芦荟苷和芦荟粗多糖都对急性酒精中毒小鼠具有明显的解酒作用,能够显著降低小鼠血液乙醇浓度。  相似文献   

14.
彭颖 《食品与机械》2020,(10):149-152,158
用不同浓度的辣木籽水提物干预醉酒秀丽隐杆线虫,观察其运动情况,并探究其组织内部乙醇浓度、钙调神经磷酸酶及乙酰胆碱酯酶活的变化情况,以探究辣木籽水提物对醉酒线虫生理变化的影响。结果显示,辣木籽水提物干预浓度为10 mg/mL时,线虫的运动轨迹、摆头频率及吞咽频率与对照组线虫相比,其运动能力显著提高,但与正常组线虫无明显差异。辣木籽水提物能抑制乙醇在线虫体内的积累及钙调神经磷酸酶的过表达,增强乙酰胆碱酯酶的酶活力,以提高线虫抗酒精胁迫能力。说明低浓度的辣木籽水提物有缓解醉酒线虫运动障碍的作用。  相似文献   

15.
比较不同品质白酒对醉酒小鼠行为和乙醇代谢、氧化损伤、急性损伤的影响。120只Balb/c小鼠随机分为样①组、样②组、酒精对照组及空白对照组,灌胃后进行平衡木实验测定相关行为学指标,采集血液和脑组织标本测定生化指标。结果表明,空白对照组行走评分极显著低于其余组(P<0.01),样②组行走评分极显著低于酒精对照组(P<0.01),样①组行走评分显著高于样②组(P<0.05);样①组、样②组、酒精对照组神经特异性烯醇化酶含量极显著高于空白对照组(P<0.01);样①组丙二醛含量极显著高于酒精对照组(P<0.01),显著高于空白对照组(P<0.05);各组乙醇、乙醛、脂质过氧化物含量,超氧化物歧化酶、谷胱甘肽过氧化物酶活力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可通过动物行为学指标及急性脑损伤指标来评价白酒的饮用舒适度。  相似文献   

16.
目的 优化赶黄草黄酮的提取工艺,并对其保肝作用进行研究。方法 采用流化床气流超微粉碎协同超高压法提取赶黄草黄酮,通过单因素和响应面试验优化提取工艺参数。同时采用随机法把小鼠分为正常对照组、CCl4模型组、联苯双酯组和赶黄草黄酮低、中、高剂量组。除正常对照组外,其余5组注射0.1%的CCl4构建肝损伤小鼠模型。采用全自动生化仪测定小鼠血清中AST、ALT、LDH值和MDA含量,肝组织中GSH-Px和SOD活性。结果 最佳提取工艺条件为:溶剂倍数28、压力400 MPa、保压时间13 min,在此条件下,赶黄草黄酮得率为3.92%,此法的提取效果优于其他3种单一的提取方式。体外保肝试验结果表明:赶黄草黄酮能显著降低CCl4所致肝损伤小鼠血清中AST、ALT、LDH的值和MDA含量,提高小鼠肝组织中GSH-Px和SOD活性,表明赶黄草黄酮对CCl4所致肝损伤具有较好的保护作用。结论 该研究获得了赶黄草黄酮的最佳提取工艺,得到的食叶草黄酮具有较好的保肝作用。  相似文献   

17.
采用体外试验法测定河蚬肉酶解产物对乙醇脱氢酶(ADH)活性的影响,采用动物试验测定灌胃河蚬肉酶解产物后小鼠醉酒时间、醒酒时间、血液乙醇浓度的变化以及小鼠肝组织中丙二醛(MDA)、甘油三酯(TG)、谷胱甘肽(GSH)等相关生化指标评价其解酒护肝的功效。体外试验表明:河蚬肉酶解产物对ADH具有激活作用,激活率为52%。动物试验表明:河蚬肉酶解产物组与阴性组比较,可显著延长小鼠的醉酒时间和缩短醒酒时间,时间延长率为69.42%,缩短率为13.40%,且能显著降低小鼠血液乙醇浓度(P0.05)。此外,河蚬肉酶解产物能显著降低小鼠肝组织中的MDA、TG的含量(P0.05),减缓GSH的消耗(P0.05)。综上可知河蚬肉酶解产物具有解酒护肝的功效。  相似文献   

18.
研究了赶黄草水提取物对高脂饮食联合链脲佐菌素(STZ)诱导的Ⅱ型糖尿病大鼠的降血糖作用。随机选取10只SD大鼠作为正常对照组(NC),其余大鼠经4 w高脂饮食喂养后,腹腔注射小剂量STZ(35 mg/kg)建立Ⅱ型糖尿病大鼠模型。造模成功后随机分为:模型组(MC)、二甲双胍阳性对照组(PC,500 mg/kg/d)、赶黄草水提物组(PCP,545 mg/kg/d),每组10只。干预4 w后,检测各组大鼠血糖、血脂、抗氧化水平,肝、胰HE染色观察组织病变。结果表明,与模型组相比,赶黄草水提物组空腹血糖(FBG)、糖化血红蛋白(Hb A1c)水平分别降低43.93%、77.05%(p<0.05),血清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HDL-C)、谷胱甘肽过氧化物酶(GSH-Px)、超氧化物歧化酶(SOD)、过氧化氢酶(CAT)分别升高80.00%、76.32%、42.75%、32.12%(p<0.05),丙二醛(MDA)含量降低26.89%(p<0.01)。赶黄草水提物能显著降低Ⅱ型糖尿病大鼠血糖水平,改善胰岛素抵抗,其机制可能与其发挥抗氧化作用,减少氧化应激有关。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