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8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03 毫秒
1.
穆格莱德盆地形成特点及勘探潜力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穆格莱德盆地形成演化可分为3期:(1)早白垩世早期,随着非洲-南美泛大陆裂开,在穆格莱德产生了第一期伸展断陷盆地;(2)早白垩世晚期到晚白垩世,随着原始大西洋的产生,形成了第二期伸展断陷盆地;(3)新生代,随着区域沉降,该断陷盆地学为伸展坳陷盆地。晚白垩世末,在穆格莱德盆地南部有明显的挤压运动,形成构造反转;在盆地西北侧,沿中非大断裂带有走滑运动,使得图卢斯、巴加拉凹陷受到强烈的改造。穆格莱德盆地主要构造样式有半地堑、半地垒(或地垒)、伸展断块、滚动背斜、反转形成的挤压背斜和走滑活动形成的负花状构造等。滚动背斜、挤压背斜、地垒等构造是油气富集的主要场所。早白垩世早期充填了半深湖-深湖相的泥岩,控制了烃源岩的分布。由于沉降中心不断向南转移,在南区沉积了上白垩统优质的厚层泥岩,形成了大油田的区域盖层。上述地质条件决定了穆格莱德盆地具有良好的勘探前景。  相似文献   

2.
穆格莱德盆地构造地质特征与油气富集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穆格莱德盆地是非洲大陆内部的裂陷盆地,其构造演化过程可以分为3个阶段:1)早白垩世早期初始裂陷阶段;2)早白垩世晚期-晚白垩世继承性裂陷阶段;3)新生代坳陷阶段。晚白垩世末,中非大断裂的走滑运动对穆格莱德盆地有强烈的改造,使得图卢斯、巴加拉凹陷在裂陷伸展基础上叠加走滑构造变形,并使穆格莱德盆地南部发生明显的构造反转。初始裂陷阶段该盆地发育有半深湖-深湖相的泥岩,是较好的烃源岩;继承性裂陷阶段发育了多种类型的砂岩储层和厚层泥岩作为区域盖层,使穆格莱德盆地具有良好的油气勘探前景。盆地后期改造方式成为油气勘探评价关注的重要地质问题。  相似文献   

3.
松辽盆地伸展和反转构造样式   总被引:16,自引:2,他引:14  
松辽盆地晚中生代经历了裂谷期、后裂谷期和反转期演化阶段,裂谷期盆地在单剪伸展作用下形成,主要断裂大多向东倾,基本结构单元为半地堑和半地垒,下地壳存在向东缓倾的拆离带。后裂从期热沉降起主导作用,伴以弱伸展,形成同沉积型正断裂。反转期在北西向压扭力作用下,前期正断裂反倾向运动,形成正反转构造带,裂谷期的深断陷和反转期的背斜带是油气生成、聚集的有利部位。  相似文献   

4.
���갼���γ��ݻ��뿱̽DZ��   总被引:17,自引:0,他引:17  
江陵凹陷是在侏罗纪末期燕山变形褶皱基底上形成的晚白垩—下第三系的凹陷背景下的断陷盆地,具有NE分带、NW分块的构造格局。盆地形成演化经历了第一期伸展断陷盆地的形成(晚自垩纪—早始新世)、第二期断陷盆地形成(中始新世—晚始新世)、后期反转构造的形成及抬升剥蚀阶段(古近纪末)。早始新世早期新沟嘴组下段与晚始新世早期潜江组三—四段充填了半深湖一深湖相的泥岩,由于沉降中心相对稳定,潜江组优质厚层湖相泥岩构成其良好的区域盖层。构造演化控制了烃源岩、储集岩的分布及油气运移和聚集,油藏具有多层系晚期成藏特征,有利油气聚集带:①继承性古隆起;②富烃洼陷周缘断鼻、断背斜型圈闭;③构造应力的交汇处。上述条件决定了江陵凹陷具有良好的勘探前景。  相似文献   

5.
二连盆地形成的地球动力学背景   总被引:26,自引:2,他引:24  
内蒙东部盆地群是发育在海西褶皱基底上的中新生代断陷盆地.目前的盆地面貌是多期次构造叠加的结果.盆地的构造演化经历了早-中侏罗世和早白垩世伸展断陷盆地期、晚侏罗世末和早白垩世晚期构造反转期及晚白垩世以来的整体抬升期5个不同阶段.早-中侏罗世断陷盆地的形成与东亚板块的差异运动和深部作用有关;晚侏罗世末期的构造反转与蒙古-鄂霍茨克洋闭合和大洋板块的俯冲相联系;早白垩世的断陷盆地源于太平洋构造域俯冲过程中所产生的弧后深部作用;早白垩世末期的盆地反转可能是中国东部左旋走滑带作用的结果;而晚白垩世以来则属于区域性的稳定调整过程.  相似文献   

6.
松辽盆地北部断裂演化序列与反转构造带形成机制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立足松辽盆地北部区域地震解释,从分析断裂几何学特征着手,以断裂形成演化过程为主线,系统剖析了盆地演化不同阶段断裂的变形机制,揭示了反转构造带的形成机制及其对油气运聚成藏的指示作用。研究表明,松辽盆地北部断裂演化经历了断陷期的持续伸展变形、拗陷期的持续张扭变形和反转期的连续挤压构造反转变形。盆地晚期构造反转变形是在基底深大断裂、断陷期北西—南东向引张应力场形成的半地堑以及拗陷期近东西向拉张应力场形成的多方位断裂密集带基础上开始演化的。反转期左旋压扭变形场与断陷半地堑、基底深大断裂共同控制了次级背斜带和反转构造带的形成,大庆长垣地区受北北东向断陷半地堑和北北东向基底深大断裂双重影响,反转程度最大,将反转期初始北东向的次级背斜带最终连成北北东向的反转构造带,同时将拗陷期形成的以近南北向为主体的断裂密集带旋转改造成以北西—北北西向为主体的断裂密集带展布格局。  相似文献   

7.
河套盆地临河坳陷及其周边地区中-新生代成盆演化特征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河套盆地经历40余年勘探,近期获得重大突破,吉华2X井和松5井高产油流证明临河坳陷内中-新生代层系具有较大的勘探潜力,因此开展中-新生代盆地构造演化研究,对分析沉积充填过程与圈闭形成条件具有借鉴意义。通过野外露头调查、岩心观察、地球物理资料解释及构造演化阶段分析等综合研究认为:临河坳陷及周边地区中-新生代发育挤压、伸展、走滑和反转等多种构造变形样式,经历了挤压拗陷(早白垩世李三沟组沉积期)、拗-断转换(早白垩世固阳组沉积期)、隆升剥蚀(晚白垩世—古新世)、弱断陷(始新世—渐新世)、强烈断陷(中新世—上新世)和走滑改造(更新世—全新世)等多期构造演化阶段,盆地类型属于多旋回叠合盆地。建立了早期差异挤压、晚期差异伸展叠加盆地成因模型。  相似文献   

8.
酒泉盆地白垩纪-新生代区域构造演化与油气勘探   总被引:19,自引:2,他引:17  
酒泉盆地位于祁连造山带北缘西部,是走廊盆地群西端的一个富油气盆地,按区内大地构造环境变迁、祁连造山带的形成演化、盆地内地层分布、构造变形特征,酒泉盆地白垩纪-新生代区域构造演化划分为3个阶段:早白垩世拉张断陷盆地演化阶段,晚白垩世-古新世挤压隆升阶段,始新世-渐新世坳陷和新近纪挤压盆地演化阶段。早白垩世拉张断陷阶段控制了下白垩统烃源岩及储集相带的分布,凸起区有利于形成潜山油气藏;晚白垩世-古新世的挤压隆升形成盆地的反转构造圈闭;始新世-渐新世坳陷和新近纪挤压盆地演化促进了烃源岩成熟演化,形成了众多的构造圈闭,是盆地油气聚集的主要时期。新生代前陆盆地南缘山前冲断带构造油气藏及早白垩世断陷构造-地层、岩性油气藏是酒泉盆地今后油气重点勘探领域。  相似文献   

9.
缅甸伊洛瓦底盆地中北部构造样式及其演化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王婵  林畅松  王川  王必金  孙璐 《特种油气藏》2012,19(4):46-50,153
伊洛瓦底盆地是经历多期构造作用的第三系沉降盆地,后期强烈挤压导致盆地中北部主要发育基底卷入型的挤压构造。研究区构造样式包括挤压、反转、伸展和走滑构造。盆地发育甘高复背斜带、洪湾复向斜带、Patolon复背斜带、赛带复向斜带、Mahudaung复背斜带和甘尼斜坡带构造单元。研究区经历了断陷—挤压反转—强烈挤压坳陷-沉降3个发展时期,各地质时期的动力学背景决定了断裂构造的性质。研究区最有利圈闭类型为三角带构造和反转构造所形成的背斜圈闭。  相似文献   

10.
准噶尔盆地构造演化阶段及其特征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盆地构造演化阶段是讨论盆地形成与演化过程的基础,也是确定油气成藏时-空格架的重要依据,对于建立大陆的构造运动年表也具有重要意义。基于准噶尔盆地内部的深井与高精度反射地震资料,在盆地构造沉降与构造-地层层序分析的基础上,结合周缘构造事件,厘定了盆地的构造演化阶段,剖析了不同阶段的演化特征。研究认为,准噶尔盆地经历了石炭纪断陷-拗陷、早二叠世断陷、中二叠世—三叠纪前陆盆地、侏罗纪伸展断陷—压扭盆地、白垩纪-古近纪陆内拗陷与新近纪-第四纪陆内前陆盆地等6个演化阶段,可归并为石炭纪、早二叠世—三叠纪、侏罗纪和白垩纪—第四纪4个不等时的伸展-聚敛旋回。随时间演化伸展活动趋弱、挤压活动(南北向上)增强,盆地整体表现为“四周冲断挤压、范围缩小”的特点,东西向上缩短率为35.8%,南北向上缩短率为12.2%,东西向上的缩短为南北向上缩短的3倍。西缘挤压主要在中二叠世—早三叠世,而东缘挤压除此之外,晚三叠世、中侏罗世早期、晚侏罗世—早白垩世仍较强烈,南缘挤压在中-晚二叠世、中-晚侏罗世、上新世—第四纪强烈发生,北缘则在晚白垩世冲断活动强烈。上述伸展、挤压过程在时间和空间上的强烈差异性形成了准噶尔盆地复杂的叠加、复合地质结构,不同构造单元差异演化明显,油气聚集独具特色。  相似文献   

11.
M盆地形成演化可分为两期:早白垩世(130-96Ma)随着大西洋的分段、分期扩张,中非大断裂右行走滑并且产生了早期的M盆地;晚白垩世(96-75Ma)非洲大陆东侧印度洋尤其红海扩张加剧,中非大断裂由早白世的右行变为晚白垩世的左行,其形成演化史可概括为“早期右行成盆,晚期左行改造“。晚白垩世区域地质应力场的变化产生了挤压运动,对盆地构造有较大的改造,使盆地的构造很复杂,主要构造样式有压性背斜、正、负花状构造、直立断层、放置断块等。左旋压扭作用在盆地内尤其在南区形成了一系列压性背斜,成为油气富集的主要场所。由于构造演化史的变化,沉积中心不断向南转移,在南区沉积上白垩统优质的厚层泥岩,形成了大油田的区域盖层,控制油气的分布与富集。  相似文献   

12.
东海西湖凹陷花港组油气地质条件与油气分布规律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下载免费PDF全文
西湖凹陷是目前东海陆架盆地突破相对较大的凹陷,是一个具有较大勘探潜力的地区。西湖凹陷花港组具有较好的油气地质条件,存在多个油气源,以平湖组烃源岩为主,储层条件较好,发育区域性盖层。构造圈闭是西湖凹陷花港组的主要圈闭类型,以滚动背斜和挤压背斜圈闭为主,油气藏也主要为这2种类型。在对石油地质条件分析的基础上,对花港组的油气分布规律进行了分析,认为西部以油为主,东部以气为主,主要的油气分布于西湖凹陷中南部的局部构造较发育区。  相似文献   

13.
中东扎格罗斯盆地构造演化与油气分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扎格罗斯盆地是中东地区重要的含油气盆地之一,已探明储量巨大。通过区域构造演化、盆地构造划分、油气分布特征和油气成藏主控因素研究,认为扎格罗斯盆地由被动陆缘盆地演化而成现今的前陆盆地,经历了早古生代克拉通—弧后伸展阶段、晚古生代弧后伸展阶段、中生代被动陆缘盆地阶段和晚中生代—新生代前陆盆地演化阶段。扎格罗斯山前缘断裂带和高扎格罗斯断裂带将盆地自西南向东北划分为前渊带、简单褶皱带和山前冲断带等3个构造带。扎格罗斯盆地前渊带以油田为主,简单褶皱带以气田为主,山前冲断带挤压构造变形强烈,油气难以保存。下白垩统Kazhdumi组烃源岩为中—新生界储层的主要油源,志留系Gahkum组泥页岩为古生界储层的主要气源;新生界碳酸盐岩为主力储层,其次是白垩系Sarvak组和上二叠统Dalan组碳酸盐岩;前渊带以蒸发岩和泥页岩盖层为主,简单褶皱带则以泥页岩盖层为主。背斜构造和盖层类型为油气成藏的主要控制因素。  相似文献   

14.
开鲁盆地陆西凹陷经历多期构造运动,构造复杂多样,针对该区构造演化规律不清的问题,运用构造解析、层序地层学等研究方法,通过地震剖面分析和相干体切片技术,明确了陆西凹陷早白垩世断裂体系与构造演化过程及油气成藏模式。研究结果表明:早白垩世以来,陆西凹陷构造样式主要包括半地堑构造样式、滚动背斜构造样式、断块构造样式。依据构造样式形成时间可划分出4个构造演化时期:初始裂陷期(九佛堂下段沉积期)、沉降拗陷期(九佛堂上段沉积期)、稳定沉降期(沙海组沉积期)、回返萎缩期(阜新组沉积期)。研究结果认为,早期形成的断块型圈闭和晚期压扭性构造运动为构造圈闭成藏的主控因素,沉降坳陷期发育的多期扇体为油气成藏提供储集空间,多期次构造运动有利于油气运移和大规模构造油气藏的形成。研究结果为确定陆西凹陷东陡坡的有利勘探方向提供了依据和指导。  相似文献   

15.
文留盐构造成因与掩埋机制   总被引:18,自引:3,他引:15  
文留盐构造位于东濮坳陷中央隆起带上,是中原油田重要油气圈闭构造之一.该构造形成于早第三纪沙三段早期,其演化完全受区域拉张、局部构造及同构造沉积的控制.在厚皮拉张过程中,塑性流动盐层使上覆层与基底的形变发生部分拆离,形成文留构造的三层式结构:下部基底地垒,中部盐核及上覆层强制褶皱背斜与拱顶地堑.区域拉张形成中部隆起垒块,同构造沉积将盐体从两凹挤向中隆,使早期的盐枕演化成次动盐刺穿.晚第三纪时,区域拉张减弱,盐构造运动随之减弱,文留构造被上第三系和第四系沉积物深埋.尺度物理模拟采用干石英砂及硅树脂胶为实验材料,模拟了文留构造的动力演化过程.  相似文献   

16.
东尼日尔Termit盆地构造演化及古近系油气成藏主控因素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东尼日尔Termit盆地是中西非裂谷系中典型的中-新生代裂谷盆地。盆地主要有早白垩世和古近纪两期断层:前者分布于盆地边界,走向NW-SE;后者在盆地边界和内部均有分布,在边界走向主要与早白垩世断层一致,在内部大多走向NNW-SSE。基于区域构造背景、沉积充填特征及盆地构造特征与前人砂箱模拟实验结果的对比研究认为,盆地经历了早白垩世正向引张作用和古近纪斜向引张作用,且正向-斜向引张作用对盆地构造特征和演化有重要控制作用。早期正向引张作用形成与基底前泛非期变质带近平行的早期断层,晚期斜向引张作用使后期断层特征主要受先存构造和伸展方向的控制,表现为:在盆地边界,后期断层受早白垩世断层影响较大,走向与先存构造近平行;在盆地内部和早期断层不发育的构造区域,后期断层主要受伸展方向控制,走向与其近垂直。通过对古近系油气分布特征和断层活动性研究,分析了该区油气成藏主控因素:Sokor2组区域性盖层控制油气垂向分布,断块圈闭的岩性侧向封堵条件控制圈闭有效性,古近纪裂陷期的断裂活动控制油气平面和含油气层系分布。在明确成藏主控因素基础上,建立了古近系油气跨世代聚集模式。  相似文献   

17.
准南前陆盆地玛纳斯背斜油气动态成藏过程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玛纳斯背斜是准噶尔盆地南缘前陆盆地的典型含油气构造,随着油气勘探开发工作的不断深入,复杂的油气特征及来源问题使其成藏过程亟待准确剖析。为此,应用流体包裹体、储层沥青显微观察、储层定量颗粒荧光测试等技术手段,结合多种油气地化参数分析资料,剖析了该区油气成藏期次与动态成藏过程。结果表明:①玛纳斯背斜主要存在2期成藏,第一期成藏时间在距今11 Ma左右,以源自下白垩统吐谷鲁群湖相烃源岩的中低成熟原油充注为主,并形成一定规模的古油藏,第二期成藏时间在距今3 Ma左右,以源自中下侏罗统煤系烃源岩的天然气充注为主,伴随下白垩统较高成熟度原油充注;②后期大量高成熟天然气的注入导致原古油藏发生“气侵分馏”作用,并逐渐改造形成现今的凝析油气藏,与此同时,伴随“气侵分馏”作用的进行,古油水界面在保持古油藏布局的基础上经过后期的逐渐向上调整,形成了现今的气水界面。结论认为:玛纳斯背斜油气藏经历了2期成藏,表现出“早油古藏,晚期气侵”、改造调整的动态演化特征。  相似文献   

18.
周勇水  李红磊  史大海  陈帆 《石油学报》2021,42(8):1026-1038
基于对银根-额济纳旗盆地上古生界、侏罗系和白垩系烃源岩地球化学特征的系统评价,分析了盆地内各凹陷的油气来源和富集规律。盆地上古生界石炭系—二叠系暗色泥岩整体已达到过成熟阶段,中生界凹陷内已发生浅变质—变质作用,油气保存条件较差,油气资源和勘探潜力小;中—下侏罗统发育一套煤系烃源岩,在盆地腹部及南部凹陷中已达成熟阶段,具有一定生烃潜力;白垩系巴音戈壁组烃源岩的有机质丰度高、类型较好,是盆地的主力烃源岩层系,且油源对比结果证实,盆地已发现的油气均来源于该套烃源岩。银根-额济纳旗盆地的油气成藏过程可划分为早白垩世晚期油气成藏和早白垩世末期调整改造2个阶段,油气的富集主要受巴音戈壁组烃源岩的热演化程度和晚期构造活动强度共同控制。银根-额济纳旗盆地腹部是其油气富集的最有利区,中西部是油气勘探的有利区,中东部的油气成藏条件较差。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