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37 毫秒
1.
宫颈癌微转移的研究现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微转移是恶性肿瘤早期即发生的行为,与预后密切相关。宫颈癌是女性最常见的恶性肿瘤之一,对其微转移的诊断与治疗应该引起注意。该文综述了微转移的概念、与临床转移的关系、主要检测方法及宫颈癌微转移的研究进展。  相似文献   

2.
 微转移是恶性肿瘤早期即发生的行为,与预后密切相关。 膀胱癌是泌尿系统最常见的恶性肿瘤,对其微转移的诊断与治疗应该引起注意。该文综述了微转移的概念、主要检测方法及膀胱癌微转移的检测方法与指标、针对性疗效观察等方面的进展。  相似文献   

3.
邵峰  楼寒梅 《肿瘤学杂志》2011,17(5):385-388
病理无转移的早期宫颈癌患者的盆腔淋巴结存在病理检查难以发现的微转移,微转移具备临床及病理的双重意义。作为较准确地预测早期宫颈癌盆腔淋巴结病理状态的前哨淋巴结,其微转移的临床意义尤为重要。全文综述宫颈癌前哨淋巴结微转移的研究方法及临床意义。  相似文献   

4.
宫颈癌是严重威胁女性健康的恶性肿瘤之一,其主要转移途径为淋巴结转移。前哨淋巴结是肿瘤发生淋巴结转移的第一站,由于传统组织病理学检查具有一定的局限性,使某些存在于前哨淋巴结的微转移或孤立肿瘤细胞被忽略,使其发展成为临床转移。怎样把前哨淋巴结示踪与微转移检测技术两者结合,是近年来研究的热点,其具有重要的临床意义,可以使得某些宫颈癌患者避免不必要的盆腔淋巴结清扫术,从而降低手术并发症。本文就近年来对宫颈癌前哨淋巴结微转移的研究及临床应用现状做一综述。  相似文献   

5.
宫颈癌微转移检测研究进展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微转移是指用常规检查方法如影像学、常规病理检查方法难以发现的播散并存活于血循环、淋巴结、骨髓及其他组织器官中的肿瘤细胞.在一些实体瘤的研究中,人们已发现微转移的检出率与患者的预后有密切关系,并可早期诊断肿瘤的复发和远处转移.宫颈癌微转移的检测主要采用免疫组化及PCR技术检测淋巴结、外周血和活检标本中人乳头瘤病毒(HPV)、细胞角蛋白(CK)以及鳞状细胞癌抗原(SCC)的表达.部分研究显示宫颈癌微转移的检测有助于预后判断.  相似文献   

6.
检测MMP-2和CK19在早期宫颈癌盆腔淋巴结中的表达,探讨淋巴结微转移的表达及意义。方法:采用免疫组化法对64例早期宫颈癌患者常规病理光镜检查证实无转移淋巴结902枚进行MMP-2及CK19的检测。结果:1)复发组477枚淋巴结中11枚CK19阳性(2.3%),来自32例患者中的8例(25.0%);8枚MMP-2阳性(1.7%),来自32例患者中的6例(18.8%),两种检测指标的结果有较好的一致性。未复发组425枚淋巴结中均无CK19及MMP-2阳性表达(0/425),该组32例患者中CK19及MMP-2的阳性表达率均为0。二者之间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2)CK19及MMP-2表达与病理类型及组织的分化程度均有相关性(P<0.05)。3)复发组32例患者中带瘤生存25例,死亡7例,且均死于癌症,其中6例患者盆腔淋巴结中的CK-19及MMP-2检测均表达阳性,微转移与术后复发转移有相关性(P<0.05)。结论:采用免疫组化技术检测淋巴结中CK19及MMP-2表达可检测出早期宫颈癌淋巴结中的微转移,显著提高微转移的检出率。通过本研究证实MMP-2及CK19的高表达与宫颈癌的侵袭转移有关,可作为检测早期宫颈癌淋巴转移的生物学指标之一,指导临床治疗。   相似文献   

7.
宫颈癌微转移检测研究进展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微转移是指用常规检查方法如影像学、常规病理检查方法难以发现的播散并存活于血循环、淋巴结、骨髓及其他组织器官中的肿瘤细胞。在一些实体瘤的研究中,人们已发现微转移的检出率与患者的预后有密切关系,并可早期诊断肿瘤的复发和远处转移。宫颈癌微转移的检测主要采用免疫组化及PCR技术检测淋巴结、外周血和活检标本中人乳头瘤病毒(HPV)、细胞角蛋白(CK)以及鳞状细胞癌抗原(SCC)的表达。部分研究显示宫颈癌微转移的检测有助于预后判断。  相似文献   

8.
黄伟  彭先高 《陕西肿瘤医学》2011,(12):2514-2518
目的:探讨早期宫颈癌组织中成纤维生长因子-2(FGF-2)的表达与微淋巴管生成的关系及其意义。方法:运用免疫组织化学技术检测FGF-2在早期宫颈癌、CIN及慢性宫颈炎组织中的表达及其微淋巴管密度(LVD),微淋巴管采用D2-40标记。结果:FGF-2在早期宫颈癌组织中的表达及其LVD均显著高于CIN及慢性宫颈炎组织(P〈0.05);两者在淋巴结转移组的表达也明显高于无淋巴结转移组(P〈0.05)。早期宫颈癌组织中FGF-2的表达与LVD存在相关性,相关系数r=0.749(P〈0.05),FGF-2阳性组LVD较FGF-2阴性组LVD显著增高(P〈0.05)。结论:FGF-2在早期宫颈癌呈高表达且与LVD呈正相关,其可能通过诱导淋巴管生成促进淋巴结转移,可作为指导宫颈癌诊治及判断预后的一个重要指标,并有望成为宫颈癌治疗的靶点之一。  相似文献   

9.
目的:分别采用原位杂交法和免疫组化法检测早期宫颈癌盆腔淋巴结中高危型HPV DNA和CK19的表达,探讨早期宫颈癌微小转移的检测率及检测方法.方法:选取28例早期宫颈癌患者常规病理光镜检查证实转移和未转移淋巴结共104个,分别采用原位杂交法和免疫组化法检测高危型HPV DNA和CK19的表达.结果:所有常规病理检查阴性的80个淋巴结中高危型HPV DNA的阳性检出率为45%(36/80);CK19的检出率为25%(20/80).常规病理光镜检查证实淋巴未转移患者的57个淋巴结中23个高危型HPV DNA阳性(43.5%),来自15名患者中的9 人(60%);14个淋巴结CK19阳性(24.6%), 来自15名患者中的7名(46.6%).患者的微转移检出率分别为60%和46.6%.两种检测方法的结果有较好的一致性.高危型HPV DNA的检出率高于CK19(P<0.001).结论:原位杂交法检测高危型HPV DNA,免疫组化法测CK19均可检测出早期宫颈癌淋巴微转移 ,原位杂交法是分子水平的检测,在宫颈癌淋巴微转移的检测中可能更敏感可靠.  相似文献   

10.
黄伟  彭先高 《现代肿瘤医学》2011,19(12):2514-2518
目的:探讨早期宫颈癌组织中成纤维生长因子-2(FGF-2)的表达与微淋巴管生成的关系及其意义。方法:运用免疫组织化学技术检测FGF-2在早期宫颈癌、CIN及慢性宫颈炎组织中的表达及其微淋巴管密度(LVD),微淋巴管采用D2-40标记。结果:FGF-2在早期宫颈癌组织中的表达及其LVD均显著高于CIN及慢性宫颈炎组织(P<0.05);两者在淋巴结转移组的表达也明显高于无淋巴结转移组(P<0.05)。早期宫颈癌组织中FGF-2的表达与LVD存在相关性,相关系数r=0.749(P<0.05),FGF-2阳性组LVD较FGF-2阴性组LVD显著增高(P<0.05)。结论:FGF-2在早期宫颈癌呈高表达且与LVD呈正相关,其可能通过诱导淋巴管生成促进淋巴结转移,可作为指导宫颈癌诊治及判断预后的一个重要指标,并有望成为宫颈癌治疗的靶点之一。  相似文献   

11.
目的 回顾性分析体检相关因子的合理选配对恶性肿瘤的早期防控意义,探讨如何提高健康体检人群中的恶性肿瘤检出率.方法 以近3年健康体检上海电力职工89630例中发现并病理确诊的190例恶性肿瘤患者为研究对象.观察各种肿瘤检出率以及相关因子表达.结果 病理确诊恶性肿瘤的检出率为0.212%(190例).前4位恶性肿瘤依次为肺癌0.125%(112例)、结直肠癌0.016%(14例)、肝癌0.011%(10例)和乳腺癌0.010%(9例).各种肿瘤患者的各项检测指标均明显高于健康对照组,P <0.05,其中AFP在肝癌患者中表达水平最高,CA15-3在乳腺癌患者中表达水平最高,CEA在肠癌患者中表达水平最高,P<0.05,各种肿瘤标志物联合检测的阳性检出率均明显高于单独检测,P<0.05.结论 健康体检是早期发现恶性肿瘤的重要途径,而不同肿瘤标志物对恶性肿瘤的检出作用各有特点,4项恶性肿瘤指标联合检测的阳性检出率均明显高于各项指标单独检测.体检相关因子对恶性肿瘤的早期防控有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12.
目的:通过以血栓形成为首发表现的恶性肿瘤患者分析,探讨血栓与恶性肿瘤之间的关系。方法:从以下几个方面发现以血栓形成为首发表现的恶性肿瘤患者的临床特征:患者的临床表现、栓塞部位、原发肿瘤的部位及分期、统计发现血栓至确诊恶性肿瘤的时间、肿瘤治疗效果、随访生存情况,为以血栓形成为首发表现的恶性肿瘤患者血栓与肿瘤之间的关系提供依据。结果:以血栓形成为首发表现的恶性肿瘤患者中,IV期患者占60%,40%患者失去抗肿瘤治疗机会,抗肿瘤治疗的近期有效率为41.7%,死亡率为55%。结论:有血栓形成的患者应警惕恶性肿瘤的发生,注意筛查,以利肿瘤的早期发现、早期治疗。  相似文献   

13.
妊娠合并非生殖道的恶性肿瘤(附3例报告及文献复习)   总被引:1,自引:1,他引:1  
目的:研究妊娠合并非生殖道的恶性肿瘤临床特点及其早期诊断及治疗。方法:回顾性分析3例妊娠合并非生殖道的恶性肿瘤患者的临床资料,并复习文献。结果:妊娠合并非生殖道恶性肿瘤误诊率高,早期诊断困难,病死率高,诊断时通常已发展至中晚期。结论:妊娠合并非生殖道的恶性肿瘤发展快、误诊率高、预后差。早期诊断是改善预后的关键。  相似文献   

14.
本文总结了肝癌主要血清指标的局限性,循环肿瘤细胞的发现、常用检测方法及其筛查恶性肿瘤的价值,尤其是近年来循环肿瘤细胞在肝细胞癌早期诊断、预后评价远处转移和复发等方面的研究进展,使其成为目前有较大临床意义的新指标.  相似文献   

15.
循环肿瘤细胞(CTC)与恶性肿瘤的发生发展密切相关.目前检测CTC的方法有逆转录聚合酶链反应、免疫磁珠富集检测法等.检测CTC有助于发现早期肿瘤患者的微转移、重新确定临床分期,监测术后或者放化疗后患者肿瘤复发与转移,评估预后,选择个体化的治疗策略.  相似文献   

16.
肝细胞癌(hepatocellular carcinoma,HCC)是全球范围内最常见的恶性肿瘤之一,发病率及死亡率高,预后差。影响预后的主要原因为早期诊断困难及术后易复发、转移。因此,HCC的早期诊断及术后监测对改善HCC患者的总体预后尤为重要。循环肿瘤细胞(circulating tumor cell,CTC)是存在于血液循环中的恶性肿瘤细胞,在肿瘤的侵袭、转移中发挥重要作用。CTC检测作为“液体活检”技术,能够实时重复监测外周血中的肿瘤细胞,在肿瘤早期诊断、术后动态监测及预后评价等方面具有巨大的临床应用价值。本文回顾了国内外CTC研究进展,对其检测方法及在HCC患者诊断、预后等方面的研究及临床应用等进行系统综述。   相似文献   

17.
 目的 探讨多原发肿瘤的病因、临床特点、治疗及预后。方法 采集北京中医药大学东直门医院120例多原发肿瘤患者病历资料,对其进行回顾性分层分析。结果 (1)男女比例相近;(2)发病年龄为26~89岁,中位年龄58岁;(3)双原发恶性肿瘤116例,三原发恶性肿瘤2例,四原发恶性肿瘤1例,五原发恶性肿瘤1例;(4)同时性多原发肿瘤25例,异时性多原发肿瘤95例,发病间隔时间6~444月,中位间隔时间32月;(5)首发恶性肿瘤以消化系统最多,第二原发恶性肿瘤以血液系统居多;(6)3年和5年生存率分别为48.3%和37.5%。结论 通过临床分析提高对多原发肿瘤的认识,指导临床早发现、早诊断及早治疗,以期延长患者生存期,改善预后。  相似文献   

18.
胰腺癌早期诊断的现状与进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汪毅  赵平 《癌症进展》2006,4(4):327-332
胰腺癌是一种侵袭性较强的恶性肿瘤,通常预后较差。早期发现胰腺癌是改善预后的惟一方法,但只有少数病人可被早期诊断,并得到根治性切除。针对高危人群,特别是有家族史的人群进行筛查,将有助于胰腺癌的早期诊断。影像学诊断手段,包括内镜超声、胰管内超声和经口胰管镜检查也有利于早期发现胰腺癌。密切观察并治疗侵袭性胰腺癌的前提病变,从而降低胰腺癌的发生。目前,胰腺癌分子标志物的敏感性和特异性较差,不能用于大规模的人群筛查。  相似文献   

19.
癌症一直是全球非感染性疾病死亡的主要原因之一,癌症的有效筛查和早期诊断、早期治疗一直以来是临床的一大难点,鉴定新的生物标志物或分子靶标以改善癌症患者的诊断和治疗刻不容缓.近年来研究发现,长链非编码RNA(long non-coding RNA,lncRNA)是一系列生物行为和包括肿瘤在内的疾病发生、发展的主要调节因子,...  相似文献   

20.
目的:探讨在健康体检人群中癌胚抗原(CEA)轻度升高的临床应用价值。方法:收集西安交通大学第二附属医院健康管理部2016年1月1日至2016年12月31日的体检者资料32 098份,其中CEA轻度升高的体检者有942例,随访至2018年12月31日,统计患癌前病变例数及确诊为恶性肿瘤的例数,计算癌前病变检出率及恶性肿瘤检出率,应用Cox回归分析影响恶性肿瘤和癌前病变发病的危险因素。结果:CEA轻度升高在健康体检者中癌前病变检出率为4.78%,恶性肿瘤检出率为3.93%,且阳性组体检者中60.98%为消化道疾病,CEA是影响恶性肿瘤和癌前病变发病的独立危险因素。结论:健康体检人群CEA轻度升高对于肿瘤早期筛查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