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目的 探讨术前正畸对颞下颌关节关节盘及髁突位置和形态的影响。方法 选择骨性错畸形患者30例,在颞下颌关节磁共振图像上进行测量。通过关节间隙测量,判定髁突位置;通过髁突头长度、宽度和高度测量,判定髁突形态;关节盘位置和形态由直接观察判定,采用SPSS 24.0软件包对所得数据进行统计学分析,比较骨性Ⅰ、Ⅱ和Ⅲ类畸形患者在术前正畸前、后关节盘及髁突位置和形态变化。结果 术前正畸前、后关节间隙和关节间隙指数,髁突头长度、宽度和高度、关节盘前移角及关节盘形态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术前正畸治疗不会导致骨性错畸形患者关节盘及髁突位置和形态改变。  相似文献   

2.
目的 探讨术前正畸对行正畸-正颌联合治疗的骨性Ⅲ类错颌患者颞下颌关节(TMJ)的影响。方法 选取24例行正畸-正颌联合治疗的骨性Ⅲ类错颌患者,分别在术前正畸完成前后检查并记录关节症状,并行锥形束CT(CBCT)扫描,在三维方向测量髁突各径值(d)、髁突高度(h)、不同角度下关节间隙(L)、双侧髁突间距(R)及各髁突角度值,比较和分析不同时期TMJ症状及骨性结构的变化情况。结果 术前正畸前后关节症状无明显改变;颞下颌关节骨性结构在三维方向上的各测量指标均无显著变化(P>0.05)。结论 在正畸-正颌联合治疗过程中,术前正畸不会对患者TMJ产生明显影响。  相似文献   

3.
4.
目的 探讨术前正畸对行正畸-正颌联合治疗的骨性Ⅲ类错颌患者颞下颌关节(TMJ)的影响。方法 选取24例行正畸-正颌联合治疗的骨性Ⅲ类错颌患者,分别在术前正畸完成前后检查并记录关节症状,并行锥形束CT(CBCT)扫描,在三维方向测量髁突各径值(d)、髁突高度(h)、不同角度下关节间隙(L)、双侧髁突间距(R)及各髁突角度值,比较和分析不同时期TMJ症状及骨性结构的变化情况。结果 术前正畸前后关节症状无明显改变;颞下颌关节骨性结构在三维方向上的各测量指标均无显著变化(P>0.05)。结论 在正畸-正颌联合治疗过程中,术前正畸不会对患者TMJ产生明显影响。  相似文献   

5.
目的观察双侧下颌骨矢状劈开截骨术(BSSRO)后移下颌骨对下颌升支及颞下颌关节的影响.方法采用定位头颅后前位片及薛氏关节片,研究16例成人骨性Ⅲ类患者术前及术后下颌升支整体及关节间隙的变化.结果BSSRO术前与术后的下颌升支宽度减小,但无显著性差异.关节间隙在术后1月时有明显改变,6~12月后恢复为原位,且临床表现关节症状多有所缓解.结论 BSSRO矫治成人骨性Ⅲ类错(牙合)畸形对下颌升支及颞下颌关节无显著影响.  相似文献   

6.
目的探讨非手术矫治对成人低角骨性Ⅲ类错患者颞下颌关节的影响。方法选取13例严重成人低角骨性Ⅲ类错病例,男5例,女8例,年龄18~23岁,平均年龄21.3岁。所有患者均采用OPA- K滑动直丝固定矫治技术矫治,矫治前后均做Helkimo指数分析,并拍摄双侧闭口矫正薛氏位片和X线头颅侧位片,行颞下颌关节间隙测量和头影测量分析。采用SPSS 12.0统计软件进行统计分析。结果非手术矫治后,Helkimo主诉症状指数重新分布,Ai0级比例明显升高,AiⅡ级比例减少为零。间隙分析表明:矫治前,髁突处于关节窝过前位;矫治后,关节前间隙线距和面积增大(P<0.01),后间隙线距和面积减小(P<0.05),线性百分比由20.81%减小为8.04%,面积比P′/A′由1.62减小为1.01,关节前后间隙基本相等。髁突及下颌骨发生后移。结论成人低角骨性Ⅲ类错非手术矫治后,髁突由下前位向后移至中位范围,关节结构趋于协调和稳定,颞下颌关节紊乱症状得到了有效缓解。  相似文献   

7.
目的:探讨替牙晚期骨性III类错矫治对颞下颌关节的影响。方法:选择替牙晚期骨性Ⅲ类错患者32例,施行前方牵引联合直丝弓矫治技术,矫治前后均做Helkimo主诉症状指数分析和头影测量分析。结果:矫治后患者Helkimo指数分布发生了明显改变,Ai 0级比例明显升高,AiⅡ级比例减少为零。矫治后Co-y距、Y轴角、ANB角等明显增大(P<0.05);Co-x距、SNB角、NP-FH角等明显减小(P<0.05);且N-S-Ar角、N-S-Go角、N-S-Pg角变化值为依次增加。结论:替牙晚期骨性Ⅲ类错矫治对患者Helkimo主诉症状有改善作用。矫治后髁突点发生了向后上的位移,下颌生长受到抑制,下颌的位置相对后移,以髁突为中心发生了顺时针旋转。  相似文献   

8.
安氏Ⅲ类错He正畸前后颞下颌关节形态变化的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目的 探讨骨性和功能性Ⅲ类错He在正畸前、后颞下颌关节形态变化与颞下颌关节紊乱病(TMD)之间的关系。方法 利用矫正薛氏位X线片在正畸前后对Ⅲ类骨性错He正畸前19例和正畸后11例、功能性错He正畸前20例和正畸后18例的双侧颞下颌关节的髁突居关节窝中的位置(前移、居中、后移),从上述两类错He患者中各选5例做双侧颞下颌关节矢状位核磁共振扫描,观察正畸前、后关节盘的位置及形态变化。结果 正畸前Ⅲ类  相似文献   

9.
目的 测量骨性Ⅲ类患者经过正畸正颌联合治疗后各个阶段关节间隙的变化,分析髁突在关节窝中的位置,探讨正畸正颌联合治疗后髁突位置的长期稳定性.方法 选择15例经过正畸正颌联合治疗后的骨性Ⅲ类患者,收集患者术前(T1)、术后1周(T2)、术后正畸结束时(T3)、3~12年随访复诊时(T4)的双侧关节许勒位片,采用国内外常用的两种方法对各个阶段关节间隙进行测量,计算各个阶段关节间隙ln(p/A)值,通过配对样本t检验,分析T2-T1、T3-T1、T4-T1的变化.结果 15例患者经过正畸正颌联合治疗后双侧关节的前、后、上间隙均发生明显变化;采用国内常用的张震康法测量左侧关节的前、后、上间隙术后一周分别为(2.22±0.30) mm、(5.14±1.49) mm、(5.00±0.63) mm,术前分别为(1.87±0.45) mm、(2.96±0.32) mm、(2.83±0.67) mm,P值分别为0.025、0.005、0.003,有统计学意义;右侧关节的后、上间隙术后1周分别为(6.02±0.19) mm、(6.05±1.27) mm,术前分别为(2.88±0.98) mm、(3.32±0.18) mm,P值均<0.001,有统计学意义;T3、T4分别与T1比较,关节前、上、后间隙的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采用国外常用的Kamelchuk法测量结论一致.结论 正颌手术后1周关节间隙有一定程度增大,尤其是关节后间隙和上间隙,而到了治疗结束时,关节间隙恢复至术前状态并会维持长期(3~12年)稳定,在各个阶段髁突位置均表现为中性位.  相似文献   

10.
目的 探讨成人正畸治疗与颞下颌关节紊乱病(temporomandibular disorder TMD)的关系,为预防和治疗TMD提供参考.方法 选择60例20 ~ 29岁成年正畸患者,用Helkimo指数将患者分为TMJ无症状组(44例)、TMJ有症状组(16例),分别于治疗前(t1)、治疗中(t2)、治疗后(t3),用MRI检查TMJ关节盘的位置,并用电子测量尺测量TMJ前、后间隙,观察颞下颌关节在治疗前后的变化情况与TMD间的关系.结果 治疗中TMJ无症状组、TMJ有症状组分别有8、9例患者发生TMD,两组TMD发生比例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前后两组均发现关节盘移位;两组治疗前后TMJ各间隙线距发生改变,但两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成人正畸治疗不会导致TMD,但治疗过程中可诱发TMD症状,并有出现TMD重度症状的风险.在成人正畸治疗前对TMJ进行评估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1.
Ling YH  Zhao J  Wang S  Shi HM 《上海口腔医学》2011,20(4):401-404
目的:探讨11例无牙患者双侧颞下颌关节(TMJ)关节盘-髁关系。方法:通过11例无牙患者的临床和磁共振(MRI)检查,记录其临床表现及双侧TMJ的MRI影像学表现,并比较两者之间的关系。结果:11例无TMJ症状的无牙患者的22侧关节中,10侧关节盘移位,占45%。其中,男性14侧关节中,4侧关节盘移位,占28.6%;女性8侧关节中,6侧关节盘移位,占75%。结论:无牙患者关节盘移位与临床表现无相关关系,无牙患者中,女性关节盘移位多于男性,缺牙可能造成无牙患者TMJ结构紊乱。  相似文献   

12.
目的研究安氏Ⅱ类1分类错[牙合]患者功能前徙下颌后颞下颌关节(temporomandibular joint,TMJ)盘-突-窝位置关系的改变,探讨功能矫治对TMJ结构产生的影响。方法25例安氏Ⅱ类1分类错[牙合]患者(男性10例,女性15例),平均(11.1±1.1)岁(8.1~13.0岁),接受Activator功能矫治,平均疗程10.9个月,矫治效果满意。治疗前后分别对患者TMJ进行MRI扫描检查并用配对t检验进行盘-突-窝位置关系的定量对比分析。结果治疗前后左侧TMJ髁突前缘与关节窝拐点的距离(Ca-Tm)[分别为(-0.1±1.5)mm和(-0.6±0.9)mm]、右侧TMJ关节前间隙(Ca-Ca′)[分别为(2.3±0.8)mm和(1.8±0.5)mm]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反映髁突向前移位。反映双侧关节盘在关节窝中位置的各测量项目治疗前后的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反映双侧关节盘相对于髁突位置的各测量项目治疗前后的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功能矫治安氏Ⅱ类1分类错[牙合]在促进下颌发育、改善患者[牙合]-颌一面畸形的同时,不会对TMJ功能产生不利影响,相反可能有助于改善患者治疗前存在的不良的TMJ功能状态。  相似文献   

13.
目的:分析正畸矫治前后成年女性骨性Ⅲ类错[牙合]低角患者颞下颌关节的变化,探讨非手术正畸治疗对成年骨性Ⅲ类错[牙合]低角患者颞下颌关节的影响。方法:选取16例成年女性骨性Ⅲ类错[牙合]低角患者,18~23岁,采用OPA-K滑动直丝弓技术矫治,矫治前后拍摄双侧闭口矫正许勒位片和头颅侧位X线片,进行颞下颌关节间隙测量和头影测量分析。对矫治前后的测量数据进行配对t检验。结果:与矫治前相比,矫治后关节前间隙线距和面积分别增加0.27mm(P〈0.001)、0.70mm^2(P〈0.01),关节后间隙线距和面积分别减小0.24mm、0.67mm^2(P〈0.001),线性百分比由22.13%减少为9.64%(P〈0.001),关节后前间隙面积之比由1.56减小为1.19(P〈0.01),关节前间隙与关节后间隙趋于相等。头影测量发现,与矫治前相比,矫治后点Co、Ar、Go及Pg相对前颅底均明显后移(P〈0.05)。结论:成年骨性Ⅲ类错[牙合]低角患者非手术矫治后髁突由下前位向后向上移至中位,关节结构趋于协调和稳定,有利于颞下颌关节紊乱病症状的缓解。  相似文献   

14.
目的 :研究双侧下颌角点垂直向不调的骨性Ⅲ类下颌偏斜患者颞下颌关节的形态、位置及上颌骨特征。方法 :对79例成人骨性Ⅲ类错畸形患者进行颅面部螺旋CT扫描,采用ProPlan CMF3.0三维分析软件对颞下颌关节进行三维重建,根据颏点偏斜程度分为对称组(S组:n=24)和偏斜组(n=55)。偏斜组中,根据双侧下颌角点有无垂直向不调分为2组,ASV组—双侧下颌角点存在垂直向差异(n=27),ASNV组—双侧下颌角点不存在垂直向差异(n=28)。测量7项髁突形态、位置指标以及9项上颌骨相关指标,采用SPSS 22.0软件包对数据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偏斜组的偏斜侧髁突长度均短于偏斜对侧,两侧差值均大于对称组,上颌骨均存在自身不对称以及不同程度的三维方向不调。ASV组中,偏斜侧髁突轴与水平面的角度更小,髁突前后径更小。ASNV组中,偏斜侧髁突内外径更小。方差分析和多重比较显示,ASV组和ASNV组两侧髁突长度的差值均比对称组大。ASV组和ASNV组上颌骨存在自身不对称,偏斜侧上颌骨宽度大于非偏斜侧。ASNV组更有可能存在上颌骨横向不调。ASV组上颌骨左右侧垂直向不调大于ASNV组和S组,且偏...  相似文献   

15.
无症状颞下颌关节关节盘位置磁共振成像观察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为了解国人无症状人群中是否存在颞下颌关节关节盘移位,并探讨其对临床工作的参考意义,应用颞下颌关节斜矢状位和斜冠状位磁共振成像,对50侧(39例)无症状志愿受试者关节盘位置进行观察,发现盘移位率达32%。对关节盘前移位和旋转移位的诊断及无症状关节存在盘移位在临床工作中的参考意义进行了讨论  相似文献   

16.
目的观察前方牵引矫治Ⅲ类错对TMJ影响。方法对19例安氏Ⅲ类错伴TMD的替牙期患者,用前方牵引矫治器进行矫治。分别于治疗前、后摄双侧薛氏位闭口X线片,行关节间隙的测量,作统计学t检验。结果治疗后关节前、后间隙线性测量及面积测量改变值,与治疗前相比有显著性差异(P<0.01),线性百分比为13.34±2.05%,关节后、前间隙面积之比,较治疗前有显著性变化(P<0.05)。结论前方牵引矫治器通过引导下颌姿势位后移,改善上、下颌骨矢状关系,使髁突后移并稳定于正常关节位,恢复了、肌肉、关节的协调关系。  相似文献   

17.
目的 探讨非手术矫治对成人低角骨性Ⅲ类错(牙合)患者颞下颌关节的影响.方法 选取13例严重成人低角骨性Ⅲ类错(牙合)病例,男5例,女8例,年龄18~23岁,平均年龄21.3岁.所有患者均采用OPA-K滑动直丝固定矫治技术矫治,矫治前后均做Helkimo指数分析,并拍摄双侧闭口矫正薛氏位片和X线头颅侧位片,行颞下颌关节间隙测量和头影测量分析.采用SPSS 12.0统计软件进行统计分析.结果 非手术矫治后,Helkimo主诉症状指数重新分布,Ai0级比例明显升高,AiⅡ级比例减少为零.间隙分析表明;矫治前,髁突处于关节窝过前位;矫治后,关节前间隙线距和面积增大(P<0.01),后间隙线距和面积减小(P<0.05),线性百分比由20.81%减小为8.04%,面积比P'/A'由1.62减小为1.01,关节前后间隙基本相等.髁突及下颌骨发生后移.结论 成人低角骨性Ⅲ类错(牙合)非手术矫治后,髁突由下前位向后移至中位范围,关节结构趋于协调和稳定,颞下颌关节紊乱症状得到了有效缓解.  相似文献   

18.
目的 了解关节盘前移位在无症状青年志愿者中发生率,并探讨其颞下颌关节盘和髁突的位置关系。方法 根据D race标准确定无症状志愿者中关节盘前移位,并进行分组以及定点和相关数据的测量以确定盘-髁关系,对测得数据进行统计分析。结果 30名无症状志愿者中有7人(23.33%)存在单侧可复性关节盘前移位;髁突发育异常者2人(6.67%);双侧均正常者21人(70.00%)。关节盘-髁突位置的测定数据在各组间有统计学意义。结论 磁共振影像检查证实在无症状青年志愿者中存在关节盘前移位。  相似文献   

19.
无症状志愿者颞下颌关节盘位置的磁共振观察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通过磁共振成像了解无症状志愿者颞下颌关节关节盘位置的类型及其与年龄和性别的关系.方法 100名无症状志愿者分5组(11岁~、21岁~、31岁~、41岁~、51~60岁),每组男女各10名;利用Siemens Trio Tim 3.0 T磁共振扫描系统对双侧颞下颌关节进行开闭口斜矢状位扫描,共200侧关节;对每侧关节中间层及其相邻内、外各一层磁共振图像进行视觉诊断.结果 100名无症状志愿者中59名(59.0%)双侧关节盘位置正常.关节盘位置正常、关节盘前移位和隐匿性前移位的关节侧数分别为140侧(70.0%)、14侧(7.0%)和46侧(23.0%),在5个年龄组及不同性别之间的分布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受试者最大开口度平均为(46.3±5.5)mm,不同关节盘位置的受试者间最大开门度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在无症状志愿者中颢下颌关节盘移位确实存在,其分布与年龄和性别无关;盘移位以隐匿性前移位为主;关节盘移位的影像学表现与临床症状之间不存在确定的相关关系.  相似文献   

20.
偏突颌患者颞下颌关节盘冠状向位置的MRI评估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研究偏突颌畸形患者双侧颞下颌关节盘-髁突位置在冠状位磁共振图像(magnetic resonance imaging,MRI)上的差异,并分析其关节盘移位程度与偏斜严重程度的相关性。方法对54例骨性Ⅲ类错患者进行标准化临床影像学检查得到闭口斜冠状位MRI,通过计算机软件测量分析其冠状位关节盘内外侧移位情况,应用wilcoxon秩和检验分析各组间颞下颌关节盘-髁位置在冠状位磁共振图像上的差异。结果40例偏突颌畸形患者中,偏斜侧7侧(17.5%)关节盘外侧移位,16侧(40.0%)内侧移位;而40侧偏斜对侧关节盘中,27侧(67.5%)关节盘内侧移位,仅2侧(5.0%)关节盘向外侧移位。14例(28侧)无偏斜骨性Ⅲ类患者中,18侧(64.3%)存在关节盘内侧移位,未发现外侧移位的关节盘。本研究证实了偏斜侧关节盘内外侧位置与偏斜对侧及无偏斜组存在显著性差异(P<0.05),中等到重度偏突颌患者偏斜侧关节盘位置与轻度及无偏斜者之间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在冠状位磁共振图像中显示,中等到重度偏突颌患者偏斜侧关节盘倾向于向外侧移位,偏斜对侧关节盘倾向于向内侧移位。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