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黄群英 《右江医学》2009,37(5):637-639
动静脉内瘘是血液透析患者较为理想的血管通路。维持血液透析是终末期肾脏疾病患者主要的替代治疗法,而动一静脉内造瘘是采用显微外科手术将患者邻近的动静脉吻合起来,使之成为血流通道,其完好无损和充盈直接关系到血透时血流量及血透质量。由于具有维持通畅时间长,感染及出现并发症少等优点,被国内外普遍采用。我科近2年来行动一静脉内造瘘35例,术后内造瘘通畅,血流量充分,无并发症发生。效果明显,现将护理体会介绍如下。  相似文献   

2.
采用微创腹背式动静脉吻合法,对171例长期进行血液透析的尿毒症患者分别行头静脉.桡动脉端侧吻合(85例,对照组)、头静脉.桡动脉腹背式端对侧吻合(86例,观察组)。两组术后的吻合口血流量(〉200ml/min分别为80例和82例)、血管并发症发生情况(6%和5%)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手术耗时,观察组平均为36min,对照组平均为75min,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微创腹背式动静脉吻合法是一种良好的动静脉内瘘吻合方法,具有操作简便的特点。  相似文献   

3.
4.
孙路  彭芳丽  余知灵 《中国全科医学》2012,15(18):2113-2115
目的探讨动静脉内瘘术的方法改良并总结其临床效果。方法分析我科2006年10月—2008年2月120例尿毒症患者采用传统的动静脉内瘘术及2008年3月—2011年10月308例尿毒症患者采用改良后的动静脉内瘘术的临床资料。结果传统组患者一次手术成功率为90%(108/120),改良组患者一次手术成功率为100%(308/308),两组一次手术成功率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6.78,P<0.05)。两组术后不同时间的平均吻合口内径、通畅率及血流量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液压扩张+选择性间断或连续缝合+吻合口上方静脉分支结扎方法行动静脉内瘘手术操作简便,吻合成功率高,并发症少,远期通畅率及血流量变化尚需观察。  相似文献   

5.
李杰  黄先恩 《湖南医学》1998,15(4):197-198
为阐述钛环钉动静脉内瘘术后静脉血管的改建,应用动物实验形态计量学方法,研究钛环钉动静脉内瘘术后静脉血管胶原纤维相对含量的变化。静脉血管显微结构成份分析表明,胶原纤维相对含量随血管壁增厚而逐渐增多,并远远超过正常动脉。本资料表明,静脉血管 显微结构成从和力学性质上并未实现“动脉化”。  相似文献   

6.
血液透析通路是肾功衰竭血液透析患者的生命线,而自体动静脉内瘘是最为常用的血液透析通路,但由于患者自身血管条件、血管内膜增生、反复穿刺压迫等原因,易造成瘘管流量不足,甚至血栓形成,这也是瘘管失败的最常见原因.因此,保护好动静脉内瘘,对保证血液透析的效果,维持透析患者生存有重要的意义.现就动静脉内瘘的护理体会,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7.
目的 :争取提高动静脉内瘘手术的一次成功率。方法 :1 0 3例慢性肾衰尿毒症患者 ,男 5 7例 ,女 46例 ,年龄最小 2 9岁 ,最大 77岁 ,平均年龄 47岁。慢性肾衰原发病为慢性肾小球肾炎73例 ,多囊肾 9例 ,糖尿病 8例 ,慢性肾盂肾炎3例 ,高血压动脉硬化 2例 ,梗阻性肾病 1例 ,结缔组织病 1例 ,其它疾病 6例。均采用自体血管动静脉造瘘 ,其中首次行腕部头静脉与桡动脉端侧吻合术占 88.3 5 % ,有少数患者行端端(腕部桡动脉与头静脉 )或侧侧 (肘窝桡动脉与头静脉 )吻合术。结果 :1 0 3例患者中 1次动静脉内瘘手术成功者 94例 ,成功率 91 .2 6% ,其中…  相似文献   

8.
目的比较标准内瘘及鼻咽窝内瘘两种手术的临床效果。方法153例尿毒症患者,选择两种不同的手术部位,回顾性并将其分为标准造瘘组和鼻咽窝造瘘组。85例采用腕部标准造瘘即头静脉桡动脉端-侧吻合内瘘成形术,68例采用鼻咽窝造瘘;分别观察两种部位手术患者术后一次性成功率及3个月内内瘘的通畅率等。结果标准造瘘患者一次性手术成功率为96.47%,总通畅率为97.56%。鼻咽窝造瘘患者一次性成功率79.41%,总通畅率77.78%。原发病为糖尿病肾病患者的动静脉内瘘手术成功率及通畅率明显低于原发病为慢性肾炎的患者。结论标准内瘘手术操作简单、切口小、手术成功率高,术后通畅率高,而鼻咽窝内瘘手术难度大,手术成功率低,术后通畅率低。继发于糖尿病肾病的患者动静脉内瘘成形术成功率及通畅率均较低,更应注意手术指针和手术技巧的把握。  相似文献   

9.
维持性血液透析动静脉内瘘术后并发症的处理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总结血液透析的内瘘术后并发症的处理经验。方法 选择内瘘病例585例次。对各种并发症进行统计分类。结果 术后并发症主要包括:1)低血流量103倒,行气囊扩张木56例次.行附近部住血管通路重建32例次,行人工血管搭桥13例12)手部贫血9例.行内瘘吻合口远端动脉结扎术;3)手部水肿19例。行内瘘吻合口远端静脉结扎术14)感染3例,行敏感抗生素治疗;5)动脉瘤8例,假性动脉瘤13倒,行结扎动脉瘤的上下端5例,改用人工血管搭桥1例。结论 积极预防和正确处理造瘘术后并发疽可延长瘘道的通畅时限。  相似文献   

10.
我院自1986年以来,对76例慢性肾衰患者应用血管吻合器建立动静脉内瘘80例次的临床观察。 1 材料与方法 1.1 资料 76例随机病人,男61例,女15例。年龄16~63  相似文献   

11.
延长动静脉内瘘使用寿命的护理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血液透析疗法先决条件是建立和维护有效的血管通路,对于维持性血液透析患者来说,良好的血管通路就是他们的“生命线”,只有理想的动静脉内瘘,才能获得足够的血流量,以保护有效血液的透析,从而提高患者的生存质量及存活率。因此延长动静脉内瘘使用寿命的护理方法非常重要。  相似文献   

12.
目的 研究扩张头静脉建立鼻烟窝动静脉内瘘在长期血液透析患者中的临床应用价值.方法 137例尿毒症患者分两组分别实施鼻烟窝(72例)与腕部(65例)桡动脉远心端与头静脉近心端血管吻合术制作动静脉内瘘,观察比较两种内瘘手术的吻合口内径、内瘘成熟时间和初次透析的血流量及2年随访观察透析使用时间、通畅度及并发症情况.结果 137例内瘘手术均一次成功,鼻烟窝内瘘的患者头静脉扩张后口径明显增大(P<o.05),扩张前口径小于腕部内瘘的患者,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o.05).两种方法的透析使用时间、畅通率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由于肝素生理盐水的冲扩,鼻烟窝内瘘路径术后血栓形成的发生率更小(P<0.05).结论 鼻烟窝动静脉内瘘可作为长期血液透析患者较佳的血管通路选择.  相似文献   

13.
目的评价术前、术后超声检查对自体桡动脉头静脉吻合术患者内瘘成功率的影响。方法选取在我院行桡动脉头静脉吻合术的65例患者进行术前和术后超声检查,并对造瘘血管功能进行评价分析。结果手术后1周、1个月、2个月后患者的血流量和血流速度呈稳定增长。结论采用彩色多普勒超声检查进行术后监测人工动静脉瘘的血流状况,确定了超声对动静脉内瘘的评价标准,对有效维护血管通路的功能提供了临床支持。  相似文献   

14.
血液透析患者动静脉内瘘闭塞原因及护理措施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探讨维持性血液透析患者动静脉内瘘闭塞形成原因和护理措施。方法 对230例常规经动静脉 内瘘血液透析终末期肾脏病患者进行全程护理观察,分析发生内瘘闭塞原因并采取相应的护理治疗措施。 结果 9例出现内瘘闭塞,其中手术操作原因2例、血液高凝和超滤量过多4例、护理维护不当3例。结论 正 确选用和吻合血管造瘘、合理使用和保护内瘘、注意全身因素和加强健康教育是预防内瘘闭塞的关键。  相似文献   

15.
16.
庄敏彦  于晋  黄保堂 《微创医学》2013,8(1):61-62,71
目的 总结上肢动-静脉内瘘手术治疗的经验,以期进一步提高手术效果.方法 回顾性分析该院2006年3月至2012年3月800例慢性肾衰患者上肢动-静脉内瘘手术的临床资料.结果 800例患者中,行桡动脉-头静脉端端内瘘术764例,手术成功706例,失败58例;行肱动脉-头静脉端侧内瘘术36例,手术均成功.结论 血管吻合口的处理、吻合技巧及良好的术后日常护理是保证术后远期通畅的关键.  相似文献   

17.
动静脉内瘘是维持性血液透析病人长期使用的永久性血管通路,首次穿刺时因血管脆性大,压力高,极易造成内瘘损伤、出血、局部血肿,从而使穿刺失败.  相似文献   

18.
探讨血液透析患者动静脉内瘘的护理特点及要求,总结内瘘的护理经验,根据术前、术中、术后的不同阶段,进行相应正确护理及指导,直接关系到患者动静脉造瘘的成功与否。我们制定的规范的护理程序临床效果是明显的。以提高动静脉内瘘的护理质量。  相似文献   

19.
宋基学  牛雁 《吉林医学》1995,16(6):344-345
应用显微外科技术重建动静脉内瘘的体会宋基学,崔正宏,王广辉(四平中心医院手外科136000)牛雁,孟凡华,肖云辉,马秀玉(四平市中心医院人工肾室136000)慢性肾功能衰竭的病人,需要做动、静脉内瘘进行血液透析来维持生命。在临床上有动脉造瘘的报道,但...  相似文献   

20.
本文报告为171例慢性肾功能衰竭患者进行血液透析,建立183次动静脉内瘘:动静脉内瘘、外瘘改内瘘及异体血管搭桥。临床应用表明端端、端侧式较好。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