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65 毫秒
1.
目的 分析和比较不同年龄段老年患者颅内前循环动脉瘤的显微外科手术治疗效果和安全性。方法 回顾性分析2018年3月—2020年12月在武汉大学中南医院神经外科接受显微外科手术治疗的95例老年颅内前循环动脉瘤患者,根据年龄大小将患者分为2组:低龄老人组(60~70岁)和中龄老人组(≥70岁)。收集这些患者的基本信息、病史和临床数据,包括格拉斯哥昏迷量表(GCS)评分、改良Fisher分级(mFisher)、格拉斯哥结局量表(GOS)评分和改良Rankin量表(mRS)评分。结果 共纳入95例老年患者,所有患者平均年龄为(67.9±4.3)岁。两组患者在性别、合并症、GCS评分、Fisher评分、动脉瘤部位、动脉瘤有无破裂、动脉瘤形态和患者的动脉瘤数目、动脉瘤大小等方面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均接受显微外科夹闭术。术后低龄老人组和中龄老人组手术相关并发症的发生率分别为12%和35%(P=0.015),所有动脉瘤手术均达到影像学方面的完全闭塞。两组患者具有相似的GOS评分(P>0.999)和住院期间死亡率(P=0.512),且在随访期间的mRS评分也无统计学差异(P=0.677)。与中龄老人组相比,低龄老人组的住院费用更低(P=0.003)。两组患者随访期间影像学检查均未见动脉瘤复发。结论 对老年前循环动脉瘤患者,显微外科夹闭手术风险随着年龄的增长而增加;该术式对低龄老年患者是一种相对可行且相对安全的手术方式。  相似文献   

2.
目的 分析立体定向微创手术对脑胶质瘤患者近远期疗效和神经功能评分的影响。方法 选取2016年1月—2017年12月该院204例脑胶质瘤患者,依据患者治疗方式的不同,分为对照组(采取传统开颅手术)89例和研究组(采取立体定向微创手术)115例。评价两组近远期临床疗效,比较两组手术时间、术后住院天数和治疗前后中国卒中量表(CSS)评分、改良Barthel指数评分情况。结果 相比对照组,研究组治疗总有效率升高(P<0.05),而手术时间和术后住院天数均减少(P<0.01)。相比治疗前,两组治疗后CSS评分均下降,改良Barthel指数评分均升高(P<0.05);相比对照组,研究组治疗后CSS评分下降,改良Barthel指数评分升高(P<0.05)。研究组2年内复发率低于对照组,存活率高于对照组(P<0.05)。结论 采取立体定向微创手术治疗可有效改善脑胶质瘤患者近远期疗效,可促进机体神经功能的恢复,同时可有效降低复发率,提高存活率。  相似文献   

3.
目的 研究探讨微创钻孔引流手术联合加速康复外科(ERAS)理念在高血压脑出血患者治疗中的临床效果。方法 选取2019年4月—2020年6月该院收治的高血压脑出血(出血量30~50 mL)患者80例,采用随机数表法分为传统围手术期组(微创钻孔引流手术加传统围手术期方案)和ERAS围手术期组(微创钻孔引流手术加ERAS理念方案),各40例,记录两组患者术后不良反应、并发症及血清学指标等情况。结果 ERAS围手术期组的颅内感染、肺部感染和尿路感染发生率低于传统围手术期组(P<0.05)。与传统围手术期组相比,ERAS围手术期组患者监护室住院时间更短,住院费用降低(P<0.05)。ERAS围手术期组的Barthel指数(BI)评分和欧洲卒中量表(ESS)评分均优于传统围手术期组(P<0.05)。ERAS围手术期组术后第3天的C-反应蛋白(CRP)和白细胞介素-6(IL-6)水平低于传统围手术期组(P<0.05)。两组的手术切口愈合情况、手术时间及术后再出血方面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微创钻孔引流联合ERAS理念能减少患者术后应激,可加快恢复速度,减少脑出血患者的并发症,安全有效。  相似文献   

4.
目的 探讨呼吸暂停低通气指数(AHI)<5的人群脑白质影像学和认知功能改变。方法 收集2017年6月至2019年12月在长沙市第一医院收治的AHI<5且完善多导睡眠监测(PSG)的患者101例,采用改良Scheltens量表对其脑白质病变进行评分。采用蒙特利尔认知功能评估量表(MOCA)评估患者的认知功能,完成MOCA评估的49例。根据AHI数值将患者分别分为以下5组:0 ≤ AHI<1(A/a组);1 ≤ AHI<2(B/b组);2 ≤ AHI<3(C/c组);3 ≤ AHI<4(D/d组);4 ≤ AHI<5(E/e组)。结果 比较各组深部白质病变、脑室周围白质以及总的脑白质病变评分,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已完成MOCA评估的各组在MOCA总分及其子领域比较中,延迟回忆评分随AHI数值增加呈下降趋势,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且4 ≤ AHI<5组下降更明显。合并a~d组的延迟回忆值与e组进行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AHI<5的患者,会出现延迟回忆受损;但脑白质病变在常规磁共振检测中不敏感。  相似文献   

5.
目的 探讨早期强化降压与标准降压治疗对高血压脑出血老年患者术后功能改善及预后的影响。方法 选取四川省巴中市中心医院南坝分院高血压脑出血老年患者200例(2016年3月-2019年1月),按照随机数字表法分为强化降压组(n=100)与标准降压组(n=100)。强化降压组在常规干预基础上采取强化降压治疗,标准降压组采取指南标准降压治疗。统计两组治疗前及治疗后第1、7及14天时神经功能(NIHSS)、血肿体积与血肿扩大率、核因子κβ(NF-κβ)、血管性血友病因子(vWF)、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基质金属蛋白酶-9(MMP-9)值,治疗后3个月随访统计预后效果。结果 ①神经功能:不同时间点间的神经功能评分有差别(P<0.05),组间的神经功能评分有差别(P<0.05),强化降压组与标准降压组的神经功能评分变化趋势有差别(P<0.05);②血肿体积与血肿扩大率:治疗后第1天两组血肿体积较治疗前增加,但强化降压组小于标准降压组,强化降压组的第7天血肿清除率(91.00%)高于标准降压组(74.00%),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③NF-κβ、vWF、TNF-α及MMP-9水平:不同时间点间的NF-κβ、vWF、TNF-α及MMP-9水平有差别(P<0.05),组间的NF-κβ、vWF、TNF-α及MMP-9水平有差别(P<0.05),强化降压组与标准降压组的NF-κβ、vWF、TNF-α及MMP-9水平变化趋势有差别(P<0.05);④预后效果:强化降压组预后效果优于标准降压组,预后良好率(60.00%)高于标准降压组(38.00%),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采取早期强化降压治疗高血压脑出血效果优于指南标准降压,可有效改善患者神经功能,抑制血肿扩大,调节血清NF-κβ、vWF等指标水平,利于改善预后效果。  相似文献   

6.
背景 脑梗死常合并严重延髓麻痹,传统气管插管时机较迟,因长时间的延髓麻痹,导致治疗难度增大,预后变差。目的 探讨早期气管插管联合镇痛镇静治疗脑梗死合并严重延髓麻痹的效果。方法 选择2020年5月至2021年5月该院收治的脑梗死并发严重延髓麻痹患者70例,分为早期插管组(35例)和传统插管组(35例),插管后均予以丙泊酚,瑞芬太尼镇痛镇静。比较两组患者插管前及插管后的动脉血气分析指标;气管插管前病情危重程度及3个月时预后评价[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卒中量表(NIHSS)评分、格拉斯哥昏迷量表(GCS)评分、改良Rankin评分量表(mRS)评分、洼田饮水试验评分、急性缺血性脑卒中相关肺炎评分(AIS-APS)];全身并发症(肺部感染、消化道出血、急性心力衰竭、急性肾功能衰竭)的发生率;临床转归及预后:发病至插管时间,在ICU住院天数,长期无法拔管患者例数,可拔管患者插管至拔管天数。结果 两组患者插管后的动脉血气分析指标均有好转(P<0.05)。与传统插管组比较,早期插管组能减少肺部感染、消化道出血、急性心力衰竭发生率(P<0.05);肾功能衰竭有减少趋势,但无统计学差异(P>0.05)。与传统插管组比较,早期插管组,发病至插管时间更短(P<0.05);在ICU住院天数更短(P<0.05)。长期无法拔管患者例数两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而可拔管患者插管至拔管时间,早期插管组更短(P<0.05)。3个月时,早期插管组预后较传统插管组好(NIHSS评分、GCS评分、mRS评分、洼田饮水试验评分、AIS-APS评分),均P<0.05)。结论 早期气管插管联合镇痛镇静能减轻病情严重程度,能减少全身并发症发生率,促进病情恢复,改善远期预后。  相似文献   

7.
目的 近几年阿尔茨海默病(AD)发病被证明与胆固醇代谢相关,而他汀类药物能否治疗AD也颇具争议。现采用meta分析方法系统评价他汀类药物联合常规药物治疗AD的有效性与安全性,为临床联用他汀类药物类药物治疗AD提供参考依据。方法 由2名研究者独立平行检索CNKI、万方数据库、维普数据库(VIP)、中国生物医学文献数据库(CBM)、PubMed、SCI中他汀类药物与AD的相关文献,筛选并进行质量评价,采用REvman 5.3软件进行meta分析。结果 最终纳入文献8篇,共计8个随机对照研究(RCT),609例患者,其中他汀类药物联合常规用药治疗组304例,对照组305例。与对照组相比,他汀类药物类药物联合治疗组简易智力状态检查量表(MMSE)评分更高(MD=1.30,95%CI:0.70~1.90,P<0.001);日常生活能力量表(ADL)评分更低(MD=-5.28,95%CI:-7.61~-2.96),P<0.001)。两组不良反应发生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RR=1.82,95%CI:0.37~8.99),P=0.46)。结论 常规治疗基础上联合他汀类药物可进一步改善AD患者的认知功能,提高AD患者日常生活能力,且未增加不良反应发生率。  相似文献   

8.
目的 研究缺血性脑血管病患者脑微出血(CMB)危险因素及其对抗血小板单药治疗的影响。方法 选取2018年1月至2018年6月该院神经内科接受抗血小板单药治疗的急性缺血性脑血管病患者300例为样本,入院后采集基本资料并完善相关检查,根据梯度回波T2*加权成像(GRE-T2*WI)检查结果将患者分为CMB组(176例)和非CMB组(124例),均给予抗血小板聚集治疗,比较两组临床资料及治疗1年内再发梗死、脑出血和病死率,分析影响CMB发病的危险因素以及CMB对抗血小板单药治疗的影响。结果 高龄、高血压、肥胖、脑卒中病史、ACI和脑白质疏松为CMB发生的危险因素(P<0.05)。CMB组和非CMB组抗血小板单药治疗期间脑出血率分别为14.20%和6.4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轻度组、中度组和重度组脑出血率分别为9.18%、10.64%和35.48%,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不同部位CMB患者抗血小板单药治疗期间再发脑梗死、脑出血及病死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高龄、高血压、肥胖、脑卒中病史、ACI及脑白质疏松为缺血性脑血管疾病合并CMB的危险因素。CMB可导致抗血小板单药治疗期间脑出血风险增加,重度CMB者更甚。  相似文献   

9.
目的 分析药物治疗小儿化脓性脑膜炎的临床价值。方法 选择我院2017年3月至2019年7月内接诊的80例小儿化脓性脑膜炎患者,遵循药物差异分组原则分为对照组(38例,头孢曲松钠常规治疗)和观察组(42例,联合开展地塞米松治疗),观察两组在临床疗效、症状和体征恢复时间、治疗前后血清炎症因子水平改善情况以及用药安全性。结果 观察组的总有效率较对照组高(P<0.05)。治疗后观察组较对照组症状和体征恢复时间缩短(P<0.05);住院时间也较对照组短(P<0.05)。治疗后观察组较对照组血清炎症因子各指标水平较低(P<0.05)。观察组的不良反应发生率较对照组低(P<0.05)。结论 头孢曲松钠常规治疗的基础上联合地塞米松治疗,提升了临床疗效,缩短了症状和体征恢复时间,降低了血清炎症因子水平,提高了临床用药安全性。  相似文献   

10.
目的 探讨miR-124在血管性痴呆患者血清中表达差异及其意义。方法 选取2018年1月至2019年5月我院收治的血管性痴呆患者68例(观察组),再选择体检结果显示为健康者50例(对照组)。治疗前,对患者的一般资料进行对比并对观察组和对照组的miR-124相对表达水平进行检测;治疗3个月后,对治疗前与治疗后miR-124相对表达水平进行对比,并根据治疗结果分为良好组与不良组,比较两组的miR-124相对表达水平。结果 治疗前miR-124的相对表达水平观察组高于对照组(P<0.005)。治疗后3个月后,观察组的miR-124的相对表达水平较治疗前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5)。良好组和不良组在年龄、性别、体重上,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而在高血压、高血脂及miR-124上,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ROC曲线分析发现,在预测血管性痴呆患者治疗后预后时,高血脂的AUC曲线下面积为0.742;高血压的AUC曲线下面积为0.705;血清miR-124相对表达水平的AUC曲线下面积为0.821。以最大约登指数计算得出最大AUC面积相应参数截止值,高血脂为5.220(敏感度=60.00%,特异性=85.70%);高血压为1.965(敏感度=75.00%,特异性=69.00%);血清miR-124相对表达水平为4.225(敏感度=80.00%,特异性=78.60%)。结论 miR-124表达水平有可能作为血管性痴呆患者预后不良的一个指标。  相似文献   

11.
目的探讨慢性意识障碍患者阵发性交感神经过度兴奋综合征(PSH)的发生率、与意识障碍严重程度的关系以及对意识的影响。方法回顾性分析126例慢性意识障碍患者的临床资料,根据临床特征分为PSH组和对照组,发病后1年进行格拉斯哥结局量表(GOS)评分。比较两组患者性别、年龄、损伤机制、格拉斯哥昏迷量表(GCS)评分、修改版昏迷恢复量表(CRS-R)评分、脑电图结果(按照Synek标准分级)、重症监护时间(ICU时间)和GOS评分的差异。结果慢性意识障碍患者PSH的发生率为26.19%(33/126)。在随访成功的83例患者中,PSH组26例,对照组57例;PSH组患者年龄(35.19±13.11)岁较对照组(42.86±16.17)岁年轻、GOS评分(1.88±0.99)分较对照组(2.53±1.36)分低、意识恢复的患者(6例,23.08%)较对照组(28例,49.12%)少,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患者在性别、损伤机制、GCS评分、CRS-R评分、脑电图分级和ICU时间方面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PSH是慢性意识障碍患者的常见并发症,其发病年龄相对年轻,PSH的出现会阻碍患者意识恢复。  相似文献   

12.
目的探讨急性重度颅脑损伤患者术中应用阶梯式减压技术的疗效。方法 2014年12月-2017年12月,我院行标准大骨瓣减压术的重型颅脑损伤患者356例,依据术中有无采用阶梯式减压技术,随机分成两组:阶梯式减压组(n=187),传统减压组(n=169),观察两组患者的围手术期并发症发生率及术后6个月时GOS评分并行统计分析。结果阶梯式减压组急性脑膨出以及迟发性血肿的发生率低于传统减压组(P 0.05);阶梯式减压组术后6个月时预后好于传统减压组(P 0.05)。结论重型颅脑损伤患者术中采用阶梯式减压技术能够降低围术期并发症的发生,并能改善患者预后。  相似文献   

13.
目的探究颅脑损伤手术中急性脑膨出的形成原因及影响因素,提出有效防治措施。方法选取2014年1月至2016年1月我院神经外科实施开颅手术的颅脑损伤患者130例,根据术中是否发生急性脑膨出分为观察组(发生急性脑膨出)和对照组(未发生急性脑膨出)。收集患者的临床资料,通过单因素卡方检验和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总结颅脑损伤患者术中发生急性脑膨出的影响因素。结果 40例患者术中发生急性脑膨出,发生率为30.8%。经单因素卡方检验,两组患者性别比、年龄、致伤原因、有无脑脊液漏以及合并多发伤情况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入院后首次格拉斯哥昏迷评分(glasgow coma scale,GCS)8分、受伤至手术时间3 h、合并手术远隔部位颅骨骨折、合并迟发性外伤性颅内血肿(delayed traumatic intracranial hematoma,DTIH)以及合并外伤性弥漫性脑肿胀(post-traumatic acute diffuse brain swelling,PADBS)的比例均高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经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入院后首次GCS评分低、受伤至手术时间短以及合并手术远隔部位颅骨骨折、DTIH和PADBS均为颅脑损伤患者术中发生急性脑膨出的危险因素。结论颅脑损伤患者手术过程中发生急性脑膨出的几率较高,且与入院后首次GCS评分、受伤至手术时间以及合并手术远隔部位颅骨骨折、DTIH和PADBS情况相关,术前应对患者发生急性脑膨出的风险进行综合评估。  相似文献   

14.
目的探讨双额叶脑挫裂伤患者的临床治疗策略。方法回顾性分析山西医科大学第一医院近10年来收治的59例双额叶脑挫裂伤患者的临床资料,按其伤后水肿高峰期GCS评分将患者分为轻、中和重型,测量各患者水肿高峰期头颅CT中脑挫裂伤灶体积和双侧脑室前夹角,分析各组患者GCS评分与影像学结果的相关性。中、重型患者按其入院后是否行手术治疗,又分为手术治疗组和保守治疗组,比较两组患者在住院时间、并发症发生情况、早、远期预后和远期认知功能等情况。结果 59例双额叶脑挫裂伤患者中轻型20例,中型26例,重型13例,Pearson相关性分析显示各组患者GCS评分与影像学表现呈中度负相关;中、重型组中保守治疗21例,手术治疗18例,保守组仅1例(4. 76%)重残,并伴认知功能障碍;手术组3例(16. 67%)植物生存,7例(38. 89%)重残,12例(66. 67%)伴不同程度认知障碍;两组患者在早、远期预后及认知功能方面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 05),在并发症及住院时间无统计学差异(P 0. 05)。结论(1)双额叶脑挫裂伤患者的GCS评分与其影像学评价指标中度相关,当二者间不完全一致时,治疗策略选择应以GCS评分为准,兼顾影像学改变。(2)手术治疗组患者总体预后及认知功能差,所以严格把控双额叶脑挫裂伤患者的手术指征,对于保留患者的认知功能、减少不良预后具有重大意义。  相似文献   

15.
目的比较研究CT实时引导下软通道穿刺手术和小骨窗微创开颅手术治疗基底节区脑出血。方法选取266例出血量在20~40毫升的基底节区脑出血患者,其中208例采用CT实时引导下软通道穿刺血肿腔手术(穿刺组),58例患者行微创开颅手术(开颅组)。两组病人从住院天数、水肿期意识加深情况、再出血率及预后等方面进行比较。结果两组在平均住院天数(穿刺组11.53±0.418天VS开颅组11.30±0.778天)、入院3天GSC评分下降(穿刺组1.53±0.160分VS手术组1.48±0.232分)及再出血率(穿刺组1.92%VS开颅组1.72%)方面均无统计学差异(P0.05);而在出院时NIHSS评分提高方面,穿刺组较开颅组提高更显著(穿刺组2.98±0.247分VS开颅组2.05±0.186分,P 0.05)。结论对于基底节区中度脑出血患者,血肿腔穿刺手术和微创开颅手术比较,前者预后改善较后者明显。  相似文献   

16.
目的比较渐进性减压与常规减压治疗重型颅脑损伤的效果。方法将我科2012年1月至2016年5月共收治的148例重型颅脑损伤患者随机分为2组,80例采用渐进性减压,68例采用常规减压,术后治疗方案相同。比较2组手术前、术后GCS评分、并发症、术后3个月的格拉斯哥预后评分。结果术前,术后1天、2天、3天GCS评分2组无显著性差异,但术后7天、14天、1月GCS评分2组有显著性差异。渐进性减压组术后3个月GOS评分,良好15例,中残27例,重残16例,植物生存8例,死亡14例。常规减压组术后3个月GOS评分,良好10例,中残13例,重残15例,植物生存13例,死亡17例,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2组并发症发生率差异亦有统计学意义。结论渐进性减压在治疗重型颅脑损伤中术后恢复好,且并发症较少。  相似文献   

17.
目的对比分析微创穿刺引流术与内科保守法在治疗幕上自发性脑出血疗效的差异。 方法回顾性分析北京市顺义区医院神经外科自2014年1月至2017年6月收治的幕上自发性脑出血患者173例(出血量20~40 mL)的临床资料,分为微创穿刺引流术组和内科保守治疗组,分别统计2组的入院时出血量、入院时GCS评分、7 d后残余血肿量、7 d后GCS评分及3个月后GOS评分。 结果2组均出现死亡病例,但短期死亡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治疗7 d后微创穿刺引流术组较内科保守治疗组残余血肿量、GCS评分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3个月后微创穿刺引流术组GOS评分较内科保守治疗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结论微创穿刺引流术在治疗中等量幕上自发性脑出血中较保守治疗存在优势,可以改善患者的神经功能,改善患者预后。  相似文献   

18.
OBJECTIVE: Traumatic brain injury is one of the major causes of death and disability among young people. Methylphenidate, a neural stimulant and protective drug, which has been mainly used for childhood attention deficit/hyperactivity disorder, has shown some benefits in late psychosocial problems in patients with traumatic brain injury. Its effect on arousal and consciousness has been also revealed in the sub-acute phase of traumatic brain injury. We studied its effect on the acute phase of moderate and severe traumatic brain injury (TBI) in relation to the length of ICU and hospital admission. PATIENTS AND METHODS: Severely and moderately TBI patients (according to inclusion and exclusion criteria) were randomized to treatment and control groups. The treatment group received methylphenidate 0.3mg/kg per dose PO BID by the second day of admission until the time of discharge, and the control group received a placebo. Admission information and daily Glasgow Coma Scale (GCS) were recorded. Medical, surgical, and discharge plans for patients were determined by the attending physician, blinded to the study. RESULTS: Forty patients with severe TBI (GCS = 5-8) and 40 moderately TBI patients (GCS = 9-12) were randomly divided into treatment and control groups on the day of admission. In the severely TBI patients, both hospital and ICU length of stay, on average, were shorter in the treatment group compared with the control group. In the moderately TBI patients while ICU stay was shorter in the treatment group, there was no significant reduction of the period of hospitalization. CONCLUSION: There were no significant differences between the treatment and control groups in terms of age, sex, post resuscitation GCS, or brain CT scan findings, in either severely or moderately TBI patients. Methylphenidate was associated with reductions in ICU and hospital length of stay by 23% in severely TBI patients (P = 0.06 for ICU and P = 0.029 for hospital stay time). However, in the moderately TBI patients who received methylphenidate, there was 26% fall (P = 0.05) only in ICU length of stay.  相似文献   

19.
目的分析影响外伤性颅底骨折所致脑脊液漏愈合的相关因素,以探索外伤性脑脊液漏更好的治疗策略。方法回顾性分析2000年2月至2009年4月期间收治的外伤后颅底骨折所致的脑脊液漏患者的临床资料,收集患者基本信息,入院时GCS评分,脑脊液漏的类型(鼻漏、耳漏)、治疗方式(保守治疗、腰大池引流、手术),有无颅内感染、脑脊液漏预后状况等相关临床资料,采用SPSS软件统计分析可能影响脑脊液漏愈合的相关因素。结果 83例脑脊液漏患者中,男性患者55名,女性患者28名,年龄16~73岁,平均43.8±17.3岁。其中11例患者因颅内合并伤(颅内血肿、神经损伤等)、广泛性颅底骨折、严重的脑脊液漏等行急诊手术治疗,39例患者采用保守治疗脑脊液漏愈合,31例采用腰大池置管引流愈合,2例经保守观察及腰大池引流治疗后仍未治愈行开颅手术修补后愈合。治疗效果满意,无死亡病例,仅1例颅内感染病例。影响脑脊液漏愈合相关因素包括:患者年龄、入院时GCS评分、脑脊液漏的类型。结论多数外伤性脑脊液漏经保守治疗或腰大池置管引流治疗后可愈合,因合并伤需要手术、颅骨广泛性骨折、脑脊液漏严重者需尽早手术治疗。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