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5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85 毫秒
1.
2019新型冠状病毒(SARS CoV 2)引起的肺炎具有较高的传染性,人群普遍易感,能通过飞沫及接触传播;气溶胶和粪-口等传播途径尚待明确。耳鼻咽喉头颈外科的急诊诊疗存在医患室内近距离接触,检查过程中患者喷嚏、咳嗽和恶心等反应均极易产生携带病毒的飞沫及气溶胶,且医患直接接触机会多,导致医患暴露风险明显增加。非疫情中心区域,大部分耳鼻咽喉头颈外科急诊患者多为无疫区接触及暴露的人群,如何在保障医疗安全和效果的同时,防范于未然、做好防护、避免医患院内感染显得尤为重要。  相似文献   

2.
2019年底,由新型冠状病毒(SARS CoV 2)引起的新型冠状病毒肺炎属于乙类传染病甲类管理,从武汉开始席卷全国,目前疫情还在持续。病毒主要通过呼吸道飞沫及接触传播,密闭环境下存在气溶胶传播可能,人群普遍易感;传染源主要是新型冠状病毒肺炎感染者,但无症状感染者也可能成为传染源;其潜伏期1~14 d,且部分患者可无明显症状。气管切开术,尤其是局麻下进行者,可产生大量飞沫和气溶胶,疫情期间存在巨大的院内感染的风险。本文依据国家卫健委新型冠状病毒肺炎相关的诊疗方案和措施,结合中南大学湘雅医院耳鼻咽喉头颈外科在隔离病房行气管切开术的经验,探讨新型冠状病毒肺炎疫情期间气管切开术的基本原则,总结不同类型患者的手术适应证,并提出在隔离区进行气管切开术时的操作及防护建议。  相似文献   

3.
目的调查新型冠状病毒肺炎(COVID-19)患者鼻部相关症状及其临床特点。方法收集2020年2月10日—3月20日华中科技大学同济医院327例确诊COVID-19患者的病例资料,采集鼻塞、流涕、嗅觉改变等鼻部相关症状、全身伴随症状及基础疾病等情况,分析其临床特点。结果在327例纳入研究的COVID-19患者中,轻型、普通型、重型、危重型病例分别为33例(10.1%)、62例(19.0%)、146例(44.6%)、86例(26.3%);54例(16.5%)COVID-19患者合并鼻部相关症状,按不同症状发生的总例数统计,其中鼻塞35例(10.7%)、鼻腔干燥29例(8.9%)和嗅觉下降21例(6.4%),鼻痒 17例(5.2%)、喷嚏16例(4.9%)、鼻出血14例(4.3%)和流清涕11例(3.4%)。在各不同病情分型患者间,鼻部症状的发生率没有统计学意义(P>0.05)。192例(58.7%)COVID 19患者有高血压、糖尿病等基础疾病存在,经过积极的综合治疗244例(74.6%)痊愈出院。结论COVID-19患者除了发热、咳嗽、咳痰等症状之外,鼻塞、嗅觉下降等鼻腔局部症状并不少见。鼻部疾病的治疗不仅可以改善患者生活质量,同时可以提高患者的治疗效果。因此,临床医师不能忽视COVID-19患者鼻部疾病的处理  相似文献   

4.
目的 观察一种自制防喷溅口罩对电子喉镜检查的防喷溅效果.方法 采用体外试验用喷壶模拟喷嚏产生的飞沫,观察防喷溅口罩对飞沫的阻挡效果.采用随机对照研究方法,选择2020年9月~2021年6月在北京大学首钢医院耳鼻咽喉科门诊就诊拟行电子喉镜检查患者40例,按随机数字表法平均分为对照组和防喷溅组,对照组患者检查时无额外防护措...  相似文献   

5.
摘要:目的根据疫情期间耳鼻咽喉头颈外科医护人员面临的交叉感染风险和职业暴露危险,制订手术室管理策略,达到保障手术患者和医务人员安全的目的。方法2020年1月25日—2020年3月8日空军军医大学西京医院耳鼻咽喉头颈外科完成手术29例。手术室从人员、物资、手术、环境、安全防护等方面入手,制定严格的管理策略,规范手术实施,并对医护人员防护效果及患者围手术期状况进行评估。结果通过对患者术前临床观察以及直至术后14 d的跟踪随访,在29例手术中,无疑似、确诊和漏诊病例,无医护人员交叉感染,所有患者手术顺利,无围手术期并发症。结论制定严格有效的手术室管理策略,保证了疫情期间手术的正常及时开展,保护医护人员、手术患者安全有效,防止院内交叉感染的发生。  相似文献   

6.
目的讨论新型冠状病毒肺炎疫情期间,对气道改道患者(气管切开术后或全喉切除气管造瘘)的气道防护措施。方法随访2018年1月—2019年12月在湘雅二医院耳鼻咽喉头颈外科行气管切开术未拔管及全喉切除气管造瘘患者122例,并在2020年1月22日—2020年2月18日疫情期通过建立微信群和电话随访方式对患者进行针对性的气道防护及宣教,收集患者日常活动信息及身体状况信息。结果截止至2020年2月18日,122例随访患者均未出现确诊病例。结论在呼吸道传染病疫情期间对气道改道患者进行针对性的气道防护指导,可以有效的降低此类患者的被感染率。  相似文献   

7.
2019新型冠状病毒肺炎(新冠肺炎)疫情发展迅速,防控形势持续严峻,耳鼻咽喉头颈外科作为医护人员防护难度高、感染风险大的高危科室之一,其住院手术诊疗流程也受肺炎疫情影响整体难以按常规开展。本文根据耳鼻咽喉头颈外科医生工作特点和复旦大学附属眼耳鼻喉科医院在本次新冠肺炎疫情防控工作中的实际情况,初步提出耳鼻咽喉头颈外科住院手术流程及防护相关建议,以供参考和讨论。  相似文献   

8.
目前我国由2019新型冠状病毒(SARS-CoV-2)引起的肺炎疫情仍在持续,抗疫形势仍很严峻。新型冠状病毒肺炎(COVID-19)潜伏期较长、传染能力强、人群普遍易感,给医护人员、患者和人民群众都造成了严重威胁。耳鼻咽喉头颈外科中的喉癌和下咽癌患者在疫情下仍需进行限期处理,因此在做好COVID-19排查和防控工作后,合理选择治疗方式,根据不同的风险等级,做好医务人员自身的防护措施,协调手术各方,合理有序地开展手术治疗及患者术后的规范化管理,对疫情下救治喉癌和下咽癌患者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9.
目的在新型冠状病毒肺炎(COVID 19)疫情期间,观察防喷溅面罩在发热隔离病房气管切开患者(使用吸氧面罩)中的应用效果。方法选取2019年12月—2020年3月在发热隔离病房使用吸氧面罩的气切患者13例,使用自制的防喷溅面罩防止患者从气切处通过飞沫、气溶胶喷溅污染周围环境及医务人员等,观察使用前后患者对环境的污染度、呼吸频率、血氧饱和度及痰液黏稠度的变化。结果气切患者使用防喷溅面罩后,对环境的污染度明显少于使用前,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患者呼吸频率均保持在16~20次/min,血氧饱和度均维持在95%~100%,气道湿化效果满意。结论防喷溅面罩可减少气道分泌物对环境的污染,在COVID 19疫情期可以对患者本身和相关医护人员进行防护。此方法不仅在COVID 19疫情期间可以使用,也可作为其他通过呼吸道传播的感染性疾病(如甲流等)及日常工作的防护手段。  相似文献   

10.
目的 总结为新型冠状病毒肺炎患者行气管切开术的防护措施。 方法 回顾性分析深圳市第三人民医院2020年1月1日至2月25日确诊为新型冠状病毒肺炎并进行了气管切开术的4例患者临床资料。4例均为男性危重型患者,年龄63~72岁。4例患者中行经典气管切开术3例,经皮穿刺气管切开术1例。分析总结术者在气管切开术全过程中的防护措施和流程步骤。术后监测术者的体温和临床症状;术后第14天取术者咽拭子行新型冠状病毒核酸检测。 结果 术者均按照医务人员分级防护要求采用三级防护,并采用带过滤持续正压通气头罩。术前充分制定详细操作步骤、流程,有效缩短了术者在污染区停留时长;其中3例经典气管切开术的平均手术时间为12 min,1例经皮气管切开术的手术时间为8 min。参加4例手术的术者5名,术后均未出现发热、咳嗽等临床症状。术后第14天全部术者咽拭子新型冠状病毒核酸检测结果均为阴性。 结论 耳鼻咽喉科医生进行新型冠状病毒肺炎患者气管切开术时应该采用严密的三级防护措施,其中采用正压头罩、术前充分准备以尽可能缩短和患者近距离接触的时间、能减少或避免术中痰液对术者直接喷射的操作步骤等可能是具有重要意义的防护细节。  相似文献   

11.
摘要:目的根据新型冠状病毒防控期间部分援鄂医疗队员出现鼻出血的情况,探讨鼻出血原因,制定相应的干预措施以减少鼻出血的发生。方法纳入陆军军医大学第一批援鄂队员共64例作为研究对象,其中鼻出血12例。自行设计调查问卷,发放调查问卷64份,分析援鄂医疗队员鼻出血原因。并结合武汉疫情具体情况及临床经验、文献指南,制定干预措施,具体措施包括增加环境湿度、预防使用药物、减少局部压迫、轻柔擦拭鼻腔、合理膳食营养及注意饮水休息,并对比干预前后的疗效。结果问卷有效回收64份,有效回收率100%,调查显示,回答空气干燥是鼻出血的主要原因的有39例,占60.9%。随访30d,无新增鼻出血队员,11例队员鼻出血停止,仅有1例队员仍有少量血丝,嘱其适当休息、加强营养、注意防护。干预前后鼻出血人数经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χ2=85.063, P<0.01)。结论肺炎疫情爆发期间,医护人员冲在最前线,也最容易和病毒接触。鼻出血是威胁援鄂医疗队员健康的一个重要因素,有效的干预措施能够减少援鄂医疗队员鼻出血的发生,减少创面暴露,降低医护人员感染风险。  相似文献   

12.
摘要:目的探讨婴幼儿喉异物的诊治方法及误诊原因,提高诊治率,降低误诊率、死亡率。方法回顾性分析我科收治的68例婴幼儿喉异物的临床资料。分析异物部位和种类、检查方法、手术方式、误诊原因等。结果68例患儿均成功取出异物,其中2例行二次手术,无行气管切开或死亡病例。结论提高看护人员及医师对婴幼儿喉异物特点的认识是降低误诊率、死亡率的关键,可疑病例应首选电子喉镜检查,必要时行影像学检查,麻醉及手术方法的选择亦至关重要。  相似文献   

13.
新型冠状病毒感染疫情期间,作为定点收治医院的耳鼻咽喉科门诊实施有效防控措施,做到医务人员的科学防护,就诊患者的规范防护,防护物资的精细管理,消毒措施的系统全面,发热患者的应急处置,取得良好的防疫效果,无医院内交叉感染。  相似文献   

14.
新型冠状病毒肺炎(新冠肺炎,COVID-19)是指由2019新型冠状病毒(新冠病毒,2019-nCoV)感染导致的肺炎。新冠病毒传播途径主要为呼吸道飞沫传播和接触传播,并存在气溶胶传播可能。由于肺部严重感染易导致急性呼吸窘迫综合征,新冠肺炎危重型患者气管切开术可作为一种救治手段,但术中可能会产生大量的病毒飞沫通过气道扩散在空气中形成气溶胶,增加院内感染风险。本文根据国家卫健委新冠肺炎相关诊疗方案和措施,结合我院的1例危重型患者在重症监护隔离病区行气管切开术的经验,探讨危重型新冠肺炎患者气管切开的必要性、手术方式、术前准备、术中操作、术后护理及医护防护措施等相关问题。  相似文献   

15.
目的探讨呼吸道水蛭的诊治与预防。方法采用回顾性研究的方法,对西双版纳州人民医院耳鼻咽喉科就诊的50例呼吸道水蛭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总结并结合文献进行分析。其中21例发生贫血症状,23例患者出现神经系统症状,17例儿童患者出现发育迟缓,11例老年患者发生不同程度体重下降,均给予相应的对症处理。结果50例患者均顺利取出水蛭,随访3~6个月,7例患者恐惧感好转,余均恢复正常,未见局部出血、溃疡等并发症。结论本病根据病史、特征性的临床症状及鼻咽喉气管镜检查可以明确诊断,接诊时应详细询问病史,及时给予正确的治疗,防止误诊误治造成严重后果。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