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8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6 毫秒
1.
田军 《继续医学教育》2006,20(18):74-76
1尿动力学检查 小儿膀胱尿道功能障碍需要尿动力学检查.尿动力学检查是采用尿动力学检查仪器再现贮尿和排尿的自然活动,通过对尿流率、膀胱容量、膀胱内压力、尿道压力及尿道括约肌肌电图的测定和膀胱尿道影像观察,系统了解膀胱和尿道在贮尿和排尿活动的全过程,用以评价膀胱和尿道功能.  相似文献   

2.
目的:观察前列腺增生症(BPH)患者手术前后的尿动力学指标的变化,探讨尿动力学检查(UDS)对BPH诊断、术前评估、术后疗效评价的价值.方法:357例BPH患者术前均有严重的排尿梗阻症状,国际前列腺症状评分(I-PSS)为(27.8±3.5)分,UDS检查均提示BPH诊断.其中17例患者UDS检查发现伴有膀胱尿道功能性疾患(膀胱逼尿肌收缩力异常与不稳定收缩、尿道外括约肌收缩强度过高等),包括低顺应性膀胱5例、逼尿肌收缩无力6例、逼尿肌反射亢进1例、逼尿肌外括约肌协同失调8例、不稳定膀胱7例、逼尿肌排尿后持续低幅度收缩1例、尿道外括约肌痉挛2例.术后对所有患者进行随访及UDS检查.结果:术后1个月随访,340例术前UDS检查无膀胱尿道功能性疾患患者排尿通畅,无梗阻症状,I-PSS (2.3±1.5)分,UDS指标基本恢复正常(最大尿流率、平均尿流率、最大尿流率时间、总尿流时间、尿量及尿流曲线改善等);17例术前存在膀胱尿道功能疾患患者,术后排尿仍不满意,I-PSS(26.8±2.1)分,UDS示膀胱尿道功能疾患仍存在,膀胱与尿道外括约肌的异常收缩无显著改变,但尿道膀胱镜检查未发现机械性梗阻.结论:手术治疗能解除大部分BPH患者的机械性梗阻症状,但对功能性梗阻患者效果可能不明显,手术前后有必要进行UDS检查,以进一步明确诊断、选择手术时机并对术后疗效进行正确的评估.  相似文献   

3.
目的 探讨经尿道膀胱颈部电切术治疗女性膀胱颈梗阻的疗效。方法 采用经尿道膀胱颈部电切术治疗女性膀胱颈梗阻98例,对其治疗的结果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 该手术效果满意,术后排尿症状评分、最大尿流率、平均尿流率、残余尿量均得到显著改善。无尿失禁及尿瘘等并发症发生。结论 经尿道膀胱颈部电切术是治疗女性膀胱颈梗阻的首选手术方法。  相似文献   

4.
目的 :评价胃代膀胱术后膀胱功能。方法 :对 38例胃代膀胱术后患者行随访和尿流动力学检查。结果 :38例患者中 ,排尿间隔时间 :3.2± 1.7h ,排尿量 :32 0± 112ml,最大尿流率 19.3± 7.2ml。贮尿期膀胱压 :11.2± 7.8cmH2 O ,排尿期膀胱内最大压 :5 8± 2 1cmH2 O ,排尿期膀胱逼尿肌压 :2 8± 13cmH2 O ,尿失禁及遗尿 12例 ,有残余尿者 11例。残余尿量 5 5± 34ml。结论 :胃代膀胱术后膀胱贮尿功能良好 ,其排尿功能主要是在腹压的帮助下完成 ,膀胱的感觉和尿道括约肌功能障碍是患者尿失禁、遗尿的常见原因。  相似文献   

5.
女性尿失禁患者尿动力学检查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了解尿动力学检查在诊断女性尿失禁中的意义.方法:选取200例女性尿失禁患者为病例组和因上尿路疾病需要手术治疗而下尿路功能正常的20例女性患者为对照组.病例组依据临床和尿动力学检查结果分为急迫性尿失禁患者90例,真性压力性尿失禁患者70例,充溢性尿失禁患者40例.比较各组病例与对照组之间尿动力学参数的差异.结果:真性压力性尿失禁组的最大逼尿肌排尿压、最大尿流率时逼尿肌压力、最大尿道压和最大尿道闭合压显著低于对照组(P<0.05);急迫性尿失禁组最大膀胱压测定容量显著低于对照组(P<0.05);充溢性尿失禁组最大尿流率、膀胱顺应性、最大逼尿肌排尿压和最大尿流率时逼尿肌压力显著低于对照组,残余尿量和排尿前最大逼尿肌压力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结论:尿动力学检查能为女性尿失禁患者的诊断和治疗提供客观依据.  相似文献   

6.
熊丹  刘毅  王珊 《医学理论与实践》2024,(9):1586-1587+1568
目的:探讨神经刺激疗法联合促排尿干预在宫颈癌根治术患者中的应用效果。方法:选取2021年4月—2023年4月我院收治的104例宫颈癌根治术患者,按随机数字表法分为两组,各52例。对照组给予促排尿干预,观察组加用神经刺激疗法。对比两组膀胱功能、盆底功能、排尿情况及并发症发生率。结果:干预前两组膀胱功能、盆底功能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干预后观察组初始尿意膀胱容量、最大尿流率、最大尿意膀胱容量、储尿时尿道分布压力、储尿时膀胱压力以及阴道静息压、阴道收缩压高于对照组,残余尿量低于对照组,阴道收缩持续时间长于对照组,有统计学差异(P<0.05);观察组拔管后首次排尿时间短于对照组,排尿量高于对照组,排尿后膀胱残余尿量低于对照组,有统计学差异(P<0.05);观察组并发症总发生率为5.77%,低于对照组的21.15%,有统计学差异(P<0.05)。结论:神经刺激疗法联合促排尿干预能改善宫颈癌根治术患者膀胱功能与盆底功能,减少并发症的发生,利于术后康复。  相似文献   

7.
TUR 术治疗女性膀胱颈梗阻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经尿道膀胱颈内切开治疗女性膀胱出口梗阻的手术经验。方法女性膀胱颈纤维化致膀胱出口梗阻病例28例,患者年龄52~73岁,患者均有不同程度的下尿路症状。术前评估包括尿动力学检查和膀胱镜检:最大尿流率为4.2~15.2 mL/ s,平均尿流率(7.5±3.1)mL/ s。所有病例均行经尿道膀胱颈内切开(截石位5~7点部位)。术后从尿动力学和临床症状两方面进行评价。结果26例患者拔管后下尿路症状明显改善,2例因长期尿潴留膀胱顺应性差延迟1个月拔管,拔管后排尿明显改善。术后1个月尿流率检查:最大尿流率为13.6~24.8 mL/ s,平均尿流率(14.3±4.1)mL/ s(P 〈0.01),膀胱残余量为0~30 mL。未出现尿失禁及尿道阴道瘘,全部病例随访6个月~1年。结论经尿道膀胱颈内切开能有效地治疗因女性膀胱出口梗阻引起的下尿路症状。术前应当明确诊断,膀胱镜检及尿动力学评估是必要的。  相似文献   

8.
目的探讨尿动力学检查在女性膀胱出口梗阻(FBOO)的诊治及尿动力学检查的应用价值。方法收集32例疑似FBOO的患者,年龄21~80岁,平均56.3岁。主诉有尿频、尿急、排尿困难等下尿路症状,对患者完善常规检查,同期行膀胱镜、排尿期尿道造影以及尿动力学检查。对确诊为解剖性FBOO的患者行经尿道膀胱颈切开术,术后3个月进行随访比较。结果 32例疑似FBOO患者中解剖性FBOO 20例,功能性FBOO 7例,正常5例。解剖性FBOO组与功能性FBOO组比较尿动力指标,其中最大尿流率、峰值尿流率膀胱逼尿肌压力、最大逼尿肌压力、最大尿道闭合压差异均有显著性意义(P<0.05)。对20例解剖性FBOO患者行经尿道膀胱颈切开术,术后3个月进行随访。术前和术后比较,最大尿流率、峰值尿流率膀胱逼尿肌压力、最大逼尿肌压力、最大尿道闭合压、残余尿量差异均有显著性意义(P<0.05)。结论尿动力学检查可对功能性与解剖性的女性膀胱出口梗阻作出客观判断。经尿道离子束刀膀胱颈切开术治疗解剖性FB00疗效安全、恢复快、并发症少。尿动力学检查在女性膀胱出口梗阻术后评价方面具有重要价值。  相似文献   

9.
电针关元穴对脊髓不完全损伤大鼠尿动力学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观察电针关元穴对脊髓不完全损伤大鼠膀胱尿动力学的影响。方法采用重物坠落法建立大鼠脊髓不完全损伤模型,术后相应组别每日电针关元及其对照穴天枢。造模后,每日按压大鼠腹部协助排尿,并记下膀胱挤压排尿量;2周后,行尿动力学检查。结果与模型组比较,电针关元治疗组可降低脊髓不完全损伤大鼠膀胱挤压排尿量(P〈0.05,P〈0.01),尿动力学分析可增加恢复期膀胱内压、降低膀胱容量、提升排尿效率(P〈0.05,P〈0.01),但电针天枢对照组则无此效。结论电针关元可改善脊髓不完全损伤大鼠排尿功能,促进下尿道功能恢复。  相似文献   

10.
目的探讨尿动力学检查在女性膀胱白斑患者电切术前后的临床应用价值。方法选取2014年9月-2016年1月该院经尿道电切术治疗的37 例女性膀胱白斑患者,分别进行术前和术后3~6 个月尿动力学检查。观察术前尿动力学检查和手术前后尿动力学变化的特点。结果30 例患者术前尿动力学检查异常,占全部患者的81.1%,主要表现为逼尿肌过度活动、膀胱感觉增强、膀胱出口梗阻及逼尿肌活动低下,发生率分别为32.4%(12/37)、21.6%(8/37)、16.2%(6/37)和10.8%(4/37),尿动力学表现呈多样化。患者电切术后最大尿流率、平均尿流率、最大膀胱容量及膀胱顺应性较术前增加,最大尿道闭合压力较术前降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05);手术前后最大逼尿肌压力、最大尿流率时逼尿肌压力、功能性尿道长度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 >0.05)。结论女性膀胱白斑患者多数同时存在下尿路排尿功能障碍,尿动力学检查对患者手术前后下尿路功能的评估、手术疗效的判断、辅助治疗的应用具有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11.
目的评价盆底肌电刺激治疗儿童神经性尿频的临床效果。方法临床表现为白天尿频的患儿17例,男12例,女5例,年龄3~5岁。尿常规检查排除泌尿系感染,排泄性膀胱尿道造影及B超检查排除泌尿系畸形,尿流动力学检查所有患儿存在逼尿肌无抑制收缩。应用盆底肌电刺激治疗进行治疗。结果治疗3~5天后,15例排尿间隔在2 h以上,随访3个月无复发,2例无效。尿流动力学检查表明15例逼尿肌无抑制收缩消失,1例逼尿肌无抑制收缩减轻,1例无变化。与治疗前比较,治疗后神经性尿频患儿膀胱容量、膀胱顺应性明显增加(P〈0.05),但功能性尿道长度无明显变化(P〉0.05)。结论盆底肌电刺激可抑制逼尿肌的收缩,增加膀胱容量,从而达到治疗效果。  相似文献   

12.
进行盐酸菲洛普(Phenoprolamine,PHENOP)对大鼠膀胱内压及前列腺增生的药效学研究。结果发现,在离体兔膀胱颈平滑肌,苯肾上腺素(Phe)能增加平滑肌收缩力,PHENOP能浓度依赖性地使Phe的量效曲线平行右移,且最大反应不变(pA2=7.24);PHENOP25.0、50.0mg/kg灌胃能改变正常麻醉大鼠膀胱内压图,使膀胱容积、排尿压、排尿阈值压显著降低;在用丙酸睾丸素引起大鼠前列腺增生的实验中,PHENOP12.5、25.0及50.0mg/kg灌胃4周还可抑制大鼠前列腺组织的增生。提示,PHENOP作为抗前列腺增生药及改善尿流率的药物可能有应用前景  相似文献   

13.
目的:分析女性尿失禁患者术前尿动力学参数随年龄增长的变化趋势。方法:回顾性分析2008年5月至2015年10月间北京大学人民医院泌尿外科收治的214例尿失禁患者的临床资料,患者年龄30~82岁,平均(56.97±10.68)岁,病史1个月至50年,平均(8.44±8.85)年。尿动力学检查均在北京大学人民医院泌尿外科于术前常规进行,分为非侵入性检查和侵入性检查两部分,包括最大尿流率、平均尿流率、达到最大尿流率的时间、排尿时间、最大尿流率时逼尿肌压、最大逼尿肌压、排尿量、残余尿量、膀胱总容量、初始尿意、强烈尿意、急迫尿意和漏尿点压力等参数。按年龄将患者分为4组进行比较,使用Kolmogorov Smirnov检验和单因素方差分析对数据进行分析。结果:共纳入214例患者资料,最大尿流率、平均尿流率、排尿量、膀胱总容量随年龄增长而显著下降,差异有统计学意义,残余尿量、排尿时间随年龄增长而上升,最大逼尿肌压随年龄增长而逐渐下降。结论:女性尿失禁患者随年龄增加,尿动力学参数发生变化,主要表现为最大尿流率、平均尿流率、排尿量、膀胱总容量显著下降,残余尿量、排尿时间随年龄增加上升,最大逼尿肌压随年龄增加下降。  相似文献   

14.
目的评估T型原位回肠膀胱重建术在膀胱癌治疗中的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本院2004年3月~2012年3月间膀胱全切加T型原位回肠膀胱重建术患者的临床资料,通过随访统计手术时间、尿控及性功能情况、尿动力学检查、并发症发生率,评估此术式的有效性。结果此术式手术时间为(120~205)min,平均(145.5±1O.5)min;术后患者均用腹压排尿,白天尿失禁发生率为10%,夜间尿失禁发生率为5.7%;新膀胱容量从术后6个月的平均(270±15)mL增加到术后9个月的平均(418±27)mL,最大尿流率从术后3个月的平均(11.2±2.4)mL/s增加到术后9个月时的平均(17.9±1.3)mL/s,残余尿量从术后3个月时的平均(40±1)mL减少到术后9个月时的平均(21±2)mL;膀胱尿道吻合处狭窄发生率为3.6%。回肠新膀胱多发结石发生率为5.5%;无肾积水、输尿管反流及肿瘤远处转移等。结论作为可控性尿流改道方式,T型原位回肠膀胱重建术并发症少、尿控率高,在膀胱癌治疗中具有良好疗效。  相似文献   

15.
尼莫地平对脑缺血时间窗的影响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研究尼莫地平对大鼠脑缺血/再灌注损伤治疗时间窗的影响。方法将60只成年雄性WiStar大鼠随机分成,尼莫地平组和对照组两大组。每个大组再分成5个小组,即MCA02h,3h,4h,5h和6h组。应用线栓法制作大鼠MCAO模型。于再灌注前20min、再灌注后12h和36h尾静脉给药;48h后计算大鼠存活率、行神经功能缺损评分、脑血流量和脑梗死体积测定。结果①大鼠存活率:尼莫地平组存活率为53.3%(16/30只),对照组为40%(12/30只)。大鼠存活率提高,但没有统计学意义。②神经功能缺损评分:尼莫地平组神经功能缺损明显少于对照组。其中MCA04h的大鼠神经功能尼莫地平组明显好于对照组(P〈0.05)。③脑组织血流量:尼莫地平组的大鼠脑血流量明显大于对照组(P〈0.05)。各时段大鼠脑血流量,尼莫地平组也明显大于对照组,其中MCA02h,3h和4h有统计学意义(P〈0.05)。④梗死体积:尼莫地平组的犬鼠脑梗死体积明显小于对照组,其中MCA02h组的大鼠脑梗死体积减小最突出(P〈0.05)。结论尼莫地平对大鼠脑缺血/再灌注损伤模型的治疗时间窗的影响在2h-4h范围。  相似文献   

16.
Yang Y  Xu Y  Song Y  Xu AX  Wang XX  Hong BF 《中华医学杂志》2007,87(24):1693-1694
目的 评价同种异体脱细胞真皮基质(ADMA)在膀胱阴道瘘和前尿道狭窄手术中的应用价值。方法 对4例复杂性膀胱阴道瘘、5例前尿道狭窄患者进行了手术治疗,术中均采用了ADMA作为组织替代物。采用腹膜外经膀胱途径进行膀胱阴道瘘修补,术中将ADMA置入阴道、膀胱之间。前尿道狭窄患者切除狭窄段后以ADMA替代尿道。结果 所有病例均未发生任何手术并发症。4例膀胱阴道瘘患者,术后阴道漏尿停止,随访4~12个月,未见复发。5例前尿道狭窄患者,拔除尿管后3例患者排尿通畅,2例间断进行尿道扩张2个月。术后3个月所有患者均排尿通畅,尿流率达到正常范围,尿道造影未见狭窄征象。结论 在部分下尿路成型手术如膀胱阴道瘘、尿道狭窄中,采用ADMA替代自体组织,手术效果确切,时间短,尤其避免了既往获取自体组织所带来的创伤,是一种安全、有效、微创、经济的新方法。  相似文献   

17.
目的 探讨超导光治疗前列腺增生症的指征、方法及并发症。方法 回顾分析超导光消融治疗的32例前列腺增生症。结果 24例排尿通畅(75%),尿道狭窄6例(18.75%),尿失禁2例(6.25%)。结论 超导光消融治疗前列腺增生症适应症广,痛苦小,住院时间短。  相似文献   

18.
目的:提高骨盆骨折后尿道断裂及尿道狭窄手术治疗效果,并对该扩张引流方式对下尿路尿流动力学方面的影响作初步的研究。方法:对骨盆骨折后尿道断裂及尿道狭窄患者各32例行尿道会师牵引,尿道内置入人字形尿道持续扩张引流管持续尿道扩张3个月。置管期间及拔管后分别监测尿流率、膀胱收缩压、膀胱尿道造影。结果:64例患者治愈63例,治愈率98.43%。结论:此术式简便易行,安全有效,可显著降低尿道感染及狭窄的发生,提高治愈率及生活质量,值得临床推广使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