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28 毫秒
1.
患者 ,男 ,6 5岁 ,因胸腹痛 ,左下肢麻木疼痛 11天于 1998年 4月 14日入院。患者于入院前 11天晨起时突然出现右下胸痛 ,向左下胸放射 ,不久疼痛转至腹部 ,呈撕裂样疼痛 ,数分钟后疼痛消失 ,但随即感左下肢麻木 ,疼痛 ,乏力。入院查体 :T36 .5℃ ,P110次 / min,R2 5次 / min,NP% k Pa,脉搏细速 ,四肢冷 ,表情淡漠 ,颈静脉无怒张 ,双肺未闻及罗音。心界不大 HR110次 /min,律齐 ,无杂音。肝肋下 1.0 cm,剑下 3.0 cm可触及 ,质软触痛 ,表面光滑 ,腹水征 (- )。四肢肌力、肌张力正常 ,双下肢无水肿。周围血管征 (- ) ,神经病理征 (- )。 EK…  相似文献   

2.
高钾性周期性瘫痪1例报告山东省广饶县人民医院内科(257300)宋绍国董衍军患者,男,8岁。因反复发作性痛性痉挛1年余入院。病初累及腓肠肌,逐渐累及大腿肌、腹肌、上肢肌、颈肌及咽喉肌,反复发作性肌痉挛疼痛并轻度无力,部位变化不定,每次约持续半至1小时...  相似文献   

3.
我院近三年来出现肺癌与其他疾病相互误诊者3例,为引起注意,特报告如下。一、肺癌误诊为类风湿性关节炎患者,男,56岁。于1976年10月16日因四肢关节游走性疼痛二年,伴活动受限半年而入院。入院前二年出现四肢关节游走性疼痛伴无力、麻木,阴、雨天痛麻加重,但无红肿。近半年来走路困难,疼痛加剧。发病以来无发冷  相似文献   

4.
患者男,39岁,住院号1582。因脐周持续性疼痛,并有便秘,尿频五天,于1982年10月4日入院。检查:体温及脉搏正常,血压150/110毫米汞柱。在脐周偏左可触及—6×8厘米肿物,触痛(+),表面光  相似文献   

5.
舌咽神经痛在临床上是比较少见的疾病,容易误诊。我科1976年收治两例舌咽神经痛病人,均经颅后窝开颅舌咽神经切断而治愈。例一,女,36岁。四年来因吞咽食物或唾液而诱发右侧咽后部和舌根疼痛,有时放射到同侧耳部。病初偶尔发怍,短暂的烧灼样疼痛。吃止痛药物能缓解。近一年来,发作频繁,吞咽稍不注意就可引起疼痛,不敢吃硬的食物。入院前一个月,因为剧痛难忍,每天只好冲炒面喝,用药不能解除疼痛,于1976年1月15日入院治疗。  相似文献   

6.
目的 探讨推拿手法结合低频电刺激治疗产后腹直肌分离患者的临床效果。方法 选择2021年3月至2022年3月在医院就诊的68例产后腹直肌分离患者为研究对象,按照随机数表法将其分为对照组与试验组,每组34例。对照组采用常规推拿手法治疗,试验组在对照组基础上应用低频电刺激治疗,比较两组临床疗效,治疗前后脐上围、脐围、脐下围、疼痛程度[采用视觉模拟评分法(VAS)评估]及腹直肌分离距离。结果 治疗前,两组脐上围、脐围、脐下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两组脐上围、脐围、脐下围均小于治疗前,且试验组脐上围、脐围、脐下围均小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试验组治疗总有效率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前,两组VAS评分及腹直肌分离距离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两组VAS评分均低于治疗前,腹直肌分离距离均小于治疗前,且试验组VAS评分低于对照组,腹直肌分离距离小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推拿手法结合低频电刺激治疗产后腹直肌分离患者的效果确切,可显著改善患者腹围,缩小腹直肌...  相似文献   

7.
先天性阑尾畸形较为少见。本刊收到阑尾重复畸形4例、阑尾缺如3例、盲肠内阑尾1例、浆膜下阑尾4例,共12例综合如下:例1:男,32岁,因腹痛、发烧二天于1978年4月26日入院。心窝部持续性疼痛5小时后转至右下腹,右腰部呈剧痛,并有恶心呕吐、发冷发烧。查体:体温39.9℃,脉搏108次/分,血压106/70毫米汞柱,心肺无异常,轻度腹胀,麦氏点压痛( ),反跳痛( ),右下腹肌紧张,肠音消失,Rorsing 氏征( ),腰大肌试验( ),闭孔肌试验(-),白细胞20500,中性  相似文献   

8.
目的研究盆底神经肌肉电刺激配合筋膜松解手法促进产后腹直肌分离的治疗效果。方法选取2017年12月-2019年12月惠州市第三人民医院就诊的130例产后腹直肌分离患者为研究对象,按照随机数字表法分为对照组(盆底神经肌肉电刺激)和研究组(盆底神经肌肉电刺激配合筋膜松解手法)各65例。比较不同治疗方法的临床效果。结果治疗前,两组脐围、脐上围与脐下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研究组脐围、脐上围与脐下围均小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研究组直肌分离值2 cm占比为92.3%,明显优于对照组的78.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治疗前腰背疼痛发生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研究组治疗后腰背疼痛发生率为4.6%,明显低于对照组的44.6%,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对产后腹直肌分离产妇,通过盆底神经肌肉电刺激配合筋膜松解手法治疗,能减少患者腹部脂肪堆积,增强腹直肌恢复效果,减少腰背疼痛发生,具有应用价值,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9.
刘秀珍  叶梅  黄文莉  陈凤鸣 《中国校医》2020,34(1):54-55,68
目的 研究电刺激治疗产后腹直肌分离的临床效果。方法 选取2018年1月—2019年1月本院产后复查腹直肌分离超过2 cm的产妇94例,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均分为2组各47例,其中观察组采用电刺激和腹式呼吸联合治疗,对照组仅进行腹式呼吸锻炼,比较2组治疗效果。结果 观察组治疗效果明显优于对照组,2组总有效率分别为95.74%和82.98%(P<0.05);治疗后2组腹直肌分离距离均明显减小(P<0.05),背部疼痛情况明显好转(P<0.05),且观察组治疗前后腹直肌分离距离差值(1.86±0.49)cm,背部疼痛好转率55.32%,均高于对照组的(1.38±0.43)cm、31.91%,2组脐上围、脐围和脐下围均明显减小(P<0.05),且观察组脐上围、脐围和脐下围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电刺激联合腹式呼吸锻炼治疗产后腹直肌分离可促进分离肌群恢复,改善患者症状和腹壁外观,治疗效果值得肯定。  相似文献   

10.
闫春生 《工企医刊》2008,21(2):34-34
肠系膜动脉血栓形成是急性肠系膜血管闭塞引起外科急腹症的少见疾病。 1 病历摘要 患者,男,45岁。因脐周疼痛、呕吐、腹泻10小时就诊。无发热、无血便。病人于3年前患左下肢朋动脉血栓形成,行手术治疗。查体:生命体征正常,心肺正常,脐周压痛,无反跳痛及肌紧张,肝、脾无触及,腹水征阴性,肠鸣音活跃。实验室检查:血常规:血细胞13.1×10^9/L。血淀粉酶、尿淀粉酶正常。住院诊断:肠炎。在内科给予抗生素对症治疗2天,无好转,腹痛加重,出现腹肌紧张,全腹压痛,反跳痛。  相似文献   

11.
小儿消化性溃疡穿孔1例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患儿男性,13岁,因“右下腹剧烈疼痛3h”于2008年9月2日入院。病史采集:平素食欲不佳,中餐前常出现间断脐周痛,并嗳气,无家族性消化道溃疡病史。入院查体:板状腹,全腹压痛、反跳痛。腹部超声检查示,膈下游离气体,考虑为胃、肠穿孔,行急诊剖腹探查术。右中上腹经腹直肌切口,见大量混浊腹腔渗液,大网膜上移,幽门近胃小弯0.5cm处穿孔,  相似文献   

12.
病历摘要例1:男,10岁,因发热、腰背疼痛3天,双下肢瘫痪16小时,于1978年6月5日急诊入院。以畏寒发热起病.相继感腰背部剧痛,咳嗽及用力时加剧,次日感阴囊皮肤烧灼样痛,排尿费力,入院前突然双下肢不能活动,以急性脊髓炎入院。检查:体温38.9℃,脉搏86次/分,皮肤无黄染及出血点,颈软,右下腹壁有一脓肿4×5厘米,有波动感,膀胱区膨满,上界脐下4厘米,腰1,2棘突及右侧棘突旁有明显压痛、局部皮肤色泽、温度无改变,双下肢无自动运动,膝、踝反射消失,无椎体束征及布氏征。在第  相似文献   

13.
患者女,27岁。因第1胎产后第2天突然心前区持续性疼痛、心悸8小时于1982年9月17日入院。入院前2天在外院足月分娩一男婴。产前检查胎位左枕前,基础血压110/70毫米汞柱,临产血压170/110毫米汞柱,但产程经过顺利。既往无高血压、心脏病及肾炎史。  相似文献   

14.
脐炎是指与脐带相连组织的感染。严重感染时,局部肿胀、红斑、触痛,甚至脐部发黑,细菌可侵入血液,引起败血症和腹膜炎,亦可导致门静脉炎,并导致肝外性门静脉高压[1]。脐炎还是新生儿化脓性脑膜炎的最常见原因[2]。严重病例可以导致新生儿死亡或神经系统损害,可见脐炎是严重危害新生儿健康的疾病之一。我院选用莫匹罗星软膏治疗脐炎104例,取得显著疗效,现报告如下。1临床资料1·1一般资料我院于1998年1月~2005年8月选用莫匹罗星软膏治疗新生儿脐炎104例。全部病例符合新生儿脐炎诊断标准[3]。其中男78例、女26例;发病日龄<3天者17例、3~7天者…  相似文献   

15.
李英 《中国医师杂志》2001,3(11):867-867
结肠神经纤维瘤临床少见 ,我院收治 1例 ,现报告如下。1 临床资料女性 ,4 0岁 ,因腹痛并右下腹包块于 1998年 4月2 7日入院。患者于入院前 10余天无明显诱因反复出现腹部疼痛 ,以右下腹痛明显 ,呈阵发性 ,无放射性痛 ,肛门排气或排便后疼痛可缓解。伴恶心嗳气 ,无呕吐 ,无畏寒、发热 ,无腹泻 ,并可触及右下腹有一肿物。曾在本院门诊以“肠炎”给予抗炎 ,解痉止痛等治疗 ,效果欠佳。门诊B超提示“腹腔淋巴结肿大” ,以腹部包块收入院。自发病以来 ,精神尚可 ,以往身体健康。入院检查 :生命征正常 ,心肺正常 ,腹平坦 ,右下腹可触及一约 6c…  相似文献   

16.
<正> 1980年10月~1985年9月经治阿米巴肝脓肿患者10例,其中3例因误诊误治脓肿向腹腔内穿破,造成严重后 果。1 病例报告 例1男,52岁,农民。因发热、右上腹持续性疼痛15d,纳差、黄疸6d。于1981年-07-01上午入院。入院前当地医院按胆囊炎治疗。查体:T38℃,BP13/8kPa,皮肤巩膜黄染。右上腹局部饱满,肝肋下8cm,肝区明显叩触痛。白细  相似文献   

17.
患者,男性,12岁。1984年11月19日因劳动出汗受凉,次日感全身乏力,食欲减退,精神欠佳。第8日出现脐周及下腹持续性隐痛。诊为“上感”,给青霉素治疗1周,无效,腹痛转为胀痛。于同年12月3日来诊。无发热、腹泻及关节痛。无外伤、癫痫及过敏史。查体:T36.7℃,BP130/70mmHg,表情淡漠,咽部轻度充血、心肺阴性。脐周及下腹有压痛,无肌卫及反跳痛。肝、脾未触及。克氏征、布氏征、巴氏征均阴性。入院第2天,在熟睡中,患儿突然四肢强直,两眼上翻,发绀,继而全身反复连续、短促的剧烈屈曲性痉挛.呼吸急促,舌尖咬伤,意识完全丧失。历时3分钟自行缓解。发作中,无二便失禁及尖叫,发作后入睡。晨起对发作经过无记忆。发作后12小时脑电图示:高度弥漫性异常。脑脊液压力正常,外观无色清晰,白细胞0  相似文献   

18.
患者女,29岁,住院号0821。左大腿伸侧肿物一年余,于1978年8月4日入院。1976年底感左大腿中段微痛,休息即好转,未做治疗。于1977年6月发现左大腿中段伸侧有一鸡蛋大之肿物,触之疼痛,逐渐增大,至1978年3月肿物生长迅速,疼痛加剧,以夜间为甚。至入院前一个月,已不能行走,因患肢疼痛,经常夜不能寐,遂来就医。  相似文献   

19.
(本文根据下列作者来稿综合:浙江桐乡第二医院郑洛、袁道厚,辽阳辽化职工医院刘铁铮、郝永新刘时升、李嘉臣,旅大市第三人民医院解群先,大连工学院医院张兴武,四川凉山金阳县对坪区卫生院钟宣文)阑尾粘液囊肿少见,据 Medonald 氏等(1940)报告24年间阑尾切除标本,发现阑尾粘液囊肿发病率为0.3%。本刊综合4例报告如下。俐1:男,70岁,因腹痛、呕吐于1974年7月28日入院。一天来感脐上阵发性疼痛,无放射痛、后转持续性痛、伴恶心、呕吐一次,为胃内容物。检查:体温、脉搏、血压正常,疼痛病容,脐周及右下腹稍有  相似文献   

20.
异位阑尾炎临床较少见,诊断有一定困难。虽然病人腹痛多具有急性阑尾炎的一定规律性,但由于腹部触痛、腹肌紧张和反跳痛的部位因阑尾位置变异而不在右下腹部,极易引起误诊。本院曾收治一例肝下异位阑尾炎,误诊为十二指肠球部溃疡穿孔,报告如下: 张××,男、44岁,因上腹部疼痛6小时入院,疼痛为持续性,针刺样,向后腰部放散,伴恶心,呕吐,使用阿托品、颠茄等药物无效。入院检查:体温36.2℃,脉搏64次/分血压100/70mmHg。腹部平坦,心窝部有压痛,仅跳痛及肌紧张,麦氏点无压痛,肠音弱。胸腹部X线检查无异常,血细胞16700/mm,中性核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