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21 毫秒
1.
任媛  张茜  庄坤 《中国肿瘤》2013,22(7):596-598
[目的]探讨核素骨显像对消化道肿瘤骨转移的临床诊断价值.[方法]分析605例消化道肿瘤患者中骨转移患者的全身骨显像结果.[结果] 605例肿瘤患者中,297例(49.09%)发生骨转移.多发骨转移(88.22%)多于单发骨转移(11.78%).转移灶的分布多为邻近转移,且躯干骨多于四肢骨和颅骨.69.36%患者有骨痛症状.[结论]核素骨显像对消化道肿瘤骨转移诊断具有诊断价值.消化道肿瘤患者在随访中应常规行核素骨显像.  相似文献   

2.
目的:评价CT联合全身骨显像在骨转移瘤中的诊断价值。方法:连续性回顾分析2013年1月至2015年12月期间全身骨显像阳性并同期行同部位CT检查且有原发肿瘤病史的患者资料,根据全身显像核素增浓灶的数目分为单发及多发(具有2个及其以上的病灶),以病理诊断或临床随访诊断为标准,分别对CT、全身骨显像及两者联合这三种不同检查方式在骨转移瘤中的诊断价值进行研究,利用配对χ2(或校正χ2)检验比较CT、全身骨显像与两者联合在单发及多发骨转移瘤诊断中的正确诊断率是否存在统计学差异,利用统计学软件绘制CT、全身骨显像及两者联合在诊断单发及多发骨转移瘤中的ROC曲线。结果:经病理或随访临床证实的212例患者纳入此研究,其中单发核素增浓灶患者91例,多发核素增浓灶患者121例。CT、全身骨显像与两者联合相比在诊断单发及多发骨转移瘤中存在统计学差异(P<0.05),两者联合诊断单发及多发核素增浓灶的ROC曲线下面积高于单独全身骨显像或CT,并且可以提供更多的诊断及鉴别诊断信息。结论:CT联合全身骨显像可以为骨转移瘤的诊断及鉴别诊断提供更多有价值的信息,能有效提高骨转移瘤、尤其是单发骨转移瘤的诊断准确性。  相似文献   

3.
 目的 探讨核素骨显像对分化型甲状腺癌(DTC)骨转移的临床诊断价值。方法 回顾性分析35例行99mTc-MDP全身骨显像的DTC骨转移患者资料。结果 多发骨转移率为82.86 %(29/35),高于单发骨转移率17.14 %(6/35);转移灶的分布规律是躯干骨多于四肢骨和颅骨;多数患者有骨痛症状。结论 核素骨显像对DTC骨转移诊断具有较高的敏感性,联合磁共振成像(MRI)、CT及X线平片检查更能提高诊断准确率。  相似文献   

4.
目的:探讨ECT骨显像和骨髓涂片在神经母细胞瘤骨转移的临床应用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2011年10月至2018年10月我院收治的216例经病理组织、淋巴结或骨髓活检确诊为神经母细胞瘤患者的临床资料,收集同一时段内的ECT骨显像和骨髓涂片结果,分析两种方法在神经母细胞瘤骨转移的临床应用价值。结果:ECT骨显像阳性106例,ECT骨显像阴性110例,阳性率49.07%;骨髓涂片阳性84例,骨髓涂片阴性132例,阳性率38.89%。ECT骨显像阳性而骨髓涂片阴性组46例,占21.30%;ECT骨显像阴性而骨髓涂片阳性组24例,占11.11%;ECT骨显像及骨髓涂片均阳性组60例,ECT骨显像及骨髓涂片均阴性组86例,两种方法在诊断神经母细胞瘤患者有无骨转移的符合率为67.59%。在106例ECT骨显像阳性中骨髓涂片阳性有60例,骨髓转移阳性率为56.60%,说明ECT骨显像提示骨转移时已有56.60%患者发生骨髓转移。结论:ECT骨显像和骨髓涂片检查在神经母细胞瘤患者骨转移的临床分期、疗效和预后评估具有重要的临床意义,建议临床应同时行ECT骨显像和骨髓涂片检查,以提高神经母细胞瘤骨转移的检出率及准确率。  相似文献   

5.
肺癌骨转移核素显像分析   总被引:4,自引:1,他引:3  
目的探讨肺癌骨转移患者骨显像的特点及规律。方法136例肺癌患者做全身骨核素显像。结果136例肺癌患者中有87例骨显像异常,结合临床及X线诊断为骨转移,骨转移的发生率为63.97%。其中左肺癌的阳性率为58.33%,右肺癌的阳性率为73.47%。肺腺癌的阳性率72.41%,肺鳞癌的阳性率为43.48%,腺癌较鳞癌容易发生骨转移(P<0.05)。87例骨转移患者中81例为多发病灶(占93.1%),6例为单发病灶(占6.9%),每例患者的平均病灶数为6.39个。骨转移的部位以胸部为多见,其余依次为脊柱、骨盆、肢体和颅骨。伴有区域淋巴结及远处其它器官转移的患者出现骨显像异常的可能显著增多(P<0.05),骨转移是否发生与肿瘤原发病灶范围之间的关系未能得到统计学证实。结论肺癌骨转移发生率很高,骨转移的发生有一定的规律及特点,核素全身骨显像对于临床诊断分期及治疗决策有一定的意义。  相似文献   

6.
核素骨显像在肺癌骨转移的临床应用价值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赵岚 《现代肿瘤医学》2007,15(3):362-363
目的探讨肺癌骨转移的核素骨显像临床特点。方法收集我院从1998年1月~2003年12月之间确诊为肺癌的骨转移患者166例,并对其核素骨显像及骨X线片的临床资料回顾分析。结果腺癌和小细胞癌并骨转移发生率较高,鳞癌次之。骨转移顺序为胸部(65.1%)、脊柱(52.4%)、骨盆(25.9%)、肢体(12.7%)、颅骨(6.0%);骨X线片发生骨转移的阳性率23.2%而骨显像阳性率为96.4%。结论提示核素骨显像对骨转移瘤的早期诊断有较高临床价值,X线及骨显像在骨转移瘤不同阶段可表现出不一致情况。  相似文献   

7.
目的对比研究双探头符合线路SPECT/CT仪18F-脱氧葡萄糖(FDG)显像和99mTc-亚甲基二膦酸盐(MDP)显像对肺癌骨转移病灶的诊断效能。方法肺癌患者56例,分别行18F-FDGSPECT/CT胸腹部显像和99mTc-MDP全身骨显像,间隔时间不超过2周。结果56例患者中24例有骨转移,共发现92个转移灶;18F-FDGSPECT/CT检查发现68个转移灶,探测骨转移灶的灵敏度73.9%,特异性94.1%,准确率为81.1%;99mTc-MDP全身骨显像发现82个转移灶,探测骨转移灶灵敏度89.1%(P<0.01),特异性为72.5%(P<0.05),准确率为83.2%(P>0.05)。当把骨骼转移性病变以成骨性与溶骨性方式分类时,99mTc-MDP骨显像可判定94.3%的成骨性转移灶和82.1%的溶骨性转移灶,而18F-FDGSPECT/CT可判定58.5%的成骨性转移灶和94.9%的溶骨性转移灶。结论探测肺癌骨转移,18F-FDGSPECT/CT显像具有较高的特异性,99mTc-MDP骨显像具有较高的灵敏度,两者诊断的准确性无明显差异。99mTc-MDP骨显像联合18F—FDGSPECT/CT显像检测肺癌骨转移,可起到信息互补、明确诊断的作用。  相似文献   

8.
本文报告162例经病理证实的肺癌患者骨显像,并对不同病理类型肺癌骨转移的发病率及其特点、规律进行分析。结果表明,肺癌骨转移发生率为69.1%,不同类型肺癌骨转移发生率不同(p<0.05),以腺癌为最高,其次是小细胞癌、鳞癌及鳞腺癌。转移的部位以购部多见,其余依次为脊柱、骨盆、肢体和颅骨。多发转移灶占857%,单发转移灶占14.3%,平均每例病灶数6.1个。腺癌的平均病灶数多于鳞腺癌、小细胞癌和鳞癌。骨显像阳性而临床无骨痛者占31.3%。核素骨显像能早期诊断骨转移。肺癌患者应常规作全身骨显像,对临床分期、治疗及预后判断都十分重要。  相似文献   

9.
120例乳腺癌骨转移核素显像特点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乳腺癌骨转移患者骨显像的特点及规律.方法 120例乳腺癌患者做全身骨核素显像.结果 120例乳腺癌患者中有58例骨显像异常,结合临床及X线检查诊断为骨转移,骨转移发生率为48.3%.其中27例年龄≤40岁乳腺癌患者骨转移8例,骨转移发生率为29.6%;93例年龄>40岁乳腺癌患者骨转移50例,骨转移发生率为53.8%,年龄>40岁的乳腺癌患者骨转移发生率明显增加(P<0.05).58例骨转移患者中49例为多发病灶(占84.5%),9例为单发病灶(占15.5%),每例患者的平均病灶数为4.83个.骨转移的部位以胸部为多见,其余依次为脊柱、骨盆、肢体和颅骨.结论乳腺癌骨转移发生率很高,骨转移的发生有一定的规律及特点,核素全身骨显像对于临床诊断分期及治疗决策有一定的意义.  相似文献   

10.
120例乳腺癌术后核素骨显像分析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目的 对120例乳癌术后患者行全身核素骨显像,诊断有无骨转移灶。方法 用^99mTc-MDP静注后2-3小时显像。结果 有77例核业像阳性,占64.1%,其中56例与X线检查相对照,核素骨显像阳性465例,占82.1%,X线阳性17例,占30.3%。结论核素骨显像明显优于X线检查。乳腺癌术后应定期行全身核素骨显像,对早期发现病灶,进行及时治疗,具有一定  相似文献   

11.
目的 探讨前列腺癌Ⅳ期初诊患者骨显像的诊断价值.方法 回顾性总结116例未经手术、放疗、化疗治疗的前列腺癌Ⅳ期初诊患者,均分别进行单光子发射型计算机断层(SPECT)核素骨显像、骨X线平片、骨CT检查.核素骨显像于静脉注射99Tcm二甲基磷酸盐(99Tcm-MDP),3~4 h后进行.结果 116例前列腺癌Ⅳ期初诊患者中有26例最后经临床确诊为前列腺癌骨转移.SPECT核素骨显像诊断骨转移的灵敏度为84.6%,特异度为82.2%,假阳性率为17.7%,假阴性率15.4%.病灶主要集中于脊椎、肋骨和骨盆.骨显像与X线、CT检查对转移灶诊断的灵敏度分别为84.6%、61.5%和69.2%,核素骨显像灵敏度明显高于X线平片和CT(P<0.05).患者有疼痛主诉者骨显像的阳性率高.结论 SPECT全身骨显像在诊断前列腺癌Ⅳ期初诊患者有无骨转移中有重要的临床价值,其灵敏度高于X线平片和CT检查;骨显像阳性率的高低与疼痛主诉密切相关,在病例筛选中可作为首选检查项目.  相似文献   

12.
全身骨显像对于早期发现原发恶性肿瘤骨转移具有重要价值。本文对120例经手术病理或x线片等确诊的原发恶性肿瘤进行了全身核素骨显像,并对骨转移的分布、图形特点、骨转移发生率及临床意义进行了讨论。指出全身骨显像对诊断骨转移癌比X线片敏感。它比x线早期发现骨转移灶3~6个月。常见的原发恶性肿瘤中以肺癌、乳腺癌、直肠癌、前列腺癌的骨转移发生率较高。  相似文献   

13.
胃癌术后36例骨转移的分析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目的:探讨胃癌术后骨转移的特点,从而得到早期诊断和治疗。方法:1996年11月至1999年11月在我科进行全身骨核素显像的254例胃癌术后患者中的36例有骨转移者,从病理、有无淋巴结转移、有否其它脏器转移、骨转移部位、胃癌术后距骨转移时间及骨转移后生存情况进行探讨和分析。结果:36例胃癌术后骨转移中以低分化腺癌为多,各站淋巴结转移无明显差异。凡有骨转移者几乎同时伴有其他脏器转移,骨转移部位以脊柱为多,多发骨转移者占骨转移的47.2%。胃癌术后发生骨转移的时间最短2个月,最长14年,平均38个月。36例胃癌骨转移中,27例均在发生骨转移后2个月至13个月死亡。结论:胃癌较少转移至骨,一旦发生骨转移,表明病变已属晚期。胃癌患者应定期进行骨核素显像,以早期发现骨转移,为早期治疗提供可靠的诊断依据。  相似文献   

14.
目的:观察核素骨显像联合肿瘤标记物对乳腺癌骨转移的诊断价值。方法选择乳腺癌患者82例,按照核素骨显像结果分为转移组43例及未转移组39例,另选取40例健康体检女性作为对照组。观察核素骨显像以及肿瘤标记物检测结果,并对其诊断价值进行考察。结果转移组血清CA125、CA15-3及CEA表达水平及阳性率显著高于未转移组及对照组,骨转移灶数目≤2患者血清CA125、CA15-3以及CEA表达水平及阳性率均显著低于骨转移灶数目>2的患者,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且随着骨转移分级程度的升高,患者乳腺癌相关肿瘤标记物CA125、CA15-3及CEA表达水平及阳性率均呈升高趋势,各分级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结论核素骨显像联合肿瘤标记物检测可提高诊断敏感性,对于乳腺癌骨转移的诊断具有重要的参考价值。  相似文献   

15.
陈明  刘纯  王宏 《肿瘤学杂志》2013,19(8):657-659
[目的]探讨乳腺癌骨转移患者骨显像的特点、规律及临床应用价值。[方法]210例乳腺癌患者静脉注射99mTc-MDP 740~925 MBq后行SPECT全身骨显像。[结果]210例乳腺癌患者中有135例骨骼显像异常,结合临床诊断为乳腺癌骨转移瘤,骨转移发生率为64.3%。年龄≤40岁乳腺癌患者骨转移发生率45.4%,年龄>40岁的乳腺癌患者骨转移发生率为67.8%,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多发病灶119例(88.1%),单发病灶16例(11.9%)。骨转移的部位以肋骨、胸骨为多见,依次为脊柱、骨盆、颅骨等其他骨骼。[结论]核素全身骨显像可早期诊断乳腺癌骨转移,对于临床诊断分期和制定治疗方案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16.
Mo HY  Zhang F  Hong MH  Fan W  Zheng L  Min HQ 《癌症》2002,21(3):323-325
背景与目的:核素骨显像结合临床骨痛症状常用于诊断鼻咽癌骨转移,但无骨痛初治鼻咽癌患者核素骨显像阳性率的报道罕见。本文探讨无骨痛初治鼻咽癌患者全身核素骨显像阳性率及对此类患者的处理。方法:对住院的104例无骨痛初治鼻咽癌患者行全身核素骨显像检查。按显像结果分为两组,一组骨显像见异常代谢浓聚灶,并行薄层骨算法CT扫描了解情况20例。另一组未见异常84例。随诊6-30个月。结果:19.2%(20例)患者核素骨显像见异常代谢浓聚灶。薄层骨算法CT扫描1例骨质破坏,2例骨质退行性变,余无异常。但在随诊中本组有11例在6-10个朋内出现骨痛,复查骨显像浓聚灶较前增大。81.8%(84例)核素骨显像阴性的患者有9例在随诊的4-20月内出现骨痛,复查骨显像出现新的代谢浓聚灶。两组患者骨转移30个月内发生率有高度显著性差异(P<0.01)。结论:无骨痛初治鼻咽癌患者全身核素骨显像阳性率为19.2%。骨转移发生率高于阴性组患者。此类患者的骨显像阳性浓聚灶两段诱导化疗不能减少骨痛的发生。因此对此类患者不需行常规则化疗,可结合临床选择随诊。CT扫描不能鉴别骨显像的假阳性。  相似文献   

17.
本文对164例临床或病理证实的恶性肿瘤患者进行核素全身骨显像,发现骨转移者108例,占65.9%,对其中52例阳性进行X-线对照摄片,仅20例阳性,为38.5%,并对转性骨肿瘤的发生,分布及显像特点进行了分析。认为恶性肿瘤患者定期常规进行核素骨显像对转移性骨肿瘤的早期诊断,治疗方案的选择以及预后随访观察均有重要的临床价值。  相似文献   

18.
目的探讨前列腺癌Ⅳ期初诊患者骨显像的诊断价值。方法回顾性总结116例未经手术、放疗、化疗治疗的前列腺癌Ⅳ期初诊患者,均分别进行单光子发射型计算机断层(SPECT)核素骨显像、骨X线平片、骨CT检查。核素骨显像于静脉注射^99Tc^m二甲基磷酸盐(^99Tc^m-MDP),3~4h后进行:结果116例前列腺癌Ⅳ期初诊患者中有26例最后经临床确诊为前列腺癌骨转移。SPECT核素骨显像诊断骨转移的灵敏度为84.6%,特异度为82-2%,假阳性率为17.7%,假阴性率1514%。病灶主要集中于脊椎、肋骨和骨盆。骨显像与X线、CT检查对转移灶诊断的灵敏度分别为84.6%、61.5%和69.2%,核素骨显像灵敏度明显高于X线平片和CT(P〈0.05)。患者有疼痛主诉者骨显像的阳性率高。结论SPECT全身骨显像在诊断前列腺癌Ⅳ期初诊患者有无骨转移中有重要的临床价值,其灵敏度高于X线平片和CT检查;骨显像阳性率的高低与疼痛主诉密切相关,在病例筛选中可作为首选检查项目。  相似文献   

19.
祝安惠  王荣福 《肿瘤学杂志》2014,20(11):881-888
[目的]探讨99mTC-MDP全身骨显像联合MR成像对骨转移瘤的诊断价值。[方法]回顾性研究经临床证实的50例骨转移瘤患者的99mTC-MDP全身骨显像与MR成像结果。对比分析全身骨显像、MR成像、全身骨显像联合MR成像对骨转移瘤病变诊断的灵敏度、特异性、准确率、阳性预测值和阴性预测值;采用McNemar检验分析全身骨显像与全身骨显像联合MR成像对骨转移瘤的诊断效能。[结果]50例患者中,MR检查阳性50例,诊断灵敏度为100%(50/50);全身骨显像检查阳性48例,诊断灵敏度为96%(48/50),全身骨显像联合MR成像检查阳性50例,诊断灵敏度为100%(50/50)。MR、全身骨显像对相同的受检部位共检出病变194处,其中经临床确诊的转移灶共182处,良性病灶12处。MR共检出转移性病变182处;全身骨显像共检出转移性病变122处.假阴性病变60处,假阳性病变12处。MR诊断骨转移瘤的灵敏度、准确率、阳性预测值分别为100%(182/182)、100%(194/1941、93.81%(182/194);全身骨显像诊断转移瘤的灵敏度、准确率、阳性预测值分别为67.03%(122/182)、62.89%(122/194)、91.04%(122/134);MR联合全身骨显像诊断转移瘤的灵敏度、准确率、阳性预测值与MR检查结果相同。全身骨显像联合MR成像与全身骨显像相比,两者的诊断效能统计学差异具有显著意义(P〈0.05)。[结论]MR对各型骨转移瘤均有异常表现,且对早期骨髓浸润转移具有明显优势.而全身骨显像联合MR成像对骨转移瘤的诊断效能明显优于全身骨显像。  相似文献   

20.
全身骨显像未确定骨转移瘤的随访分析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目的:提高99Tcm-MDP全身骨显像对早期探测骨转移灶的诊断准确性和确定诊断率.方法:疑诊或确诊有原发癌症者均常规术前、术后或治疗前、治疗后用99Tcm-MDP进行全身骨显像及局部放大显像. 结果:179例不能确定诊断者经手术、穿刺病理检查,或经复查显像,X线、CT、MRI等证实,确定诊断为骨转移瘤87例(49%),确定诊断为良性骨病的包括有骨关节病57例(32%),骨创伤27例(15%),骨结核3例(2%),骨炎症5例(3%).87例骨转移瘤中孤立单发灶52例(29.1%),良性骨病中孤立单发灶21例(11.7%).结论:全身骨显像表现不典型者一个或两个病灶时仍以骨肿瘤可能最多,应作为第一考虑,骨关节病病灶多发生在颈、腰椎和膝关节处,有创伤史者考虑骨创伤可能,骨结核和炎症虽为少数也需要与骨肿瘤鉴别.掌握这些规律可以提高全身骨显像诊断的准确性和确诊率.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