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5 毫秒
1.
端粒酶反义RNA对人髓性白血病细胞系HL-60的作用   总被引:6,自引:2,他引:4  
目的 探讨抗端粒酶在急性白血病治疗中的意义。方法 用脂质体介导法将pBBS212-hTR(反义端粒酶RNA真核表达载体)导入人髓性白血病细胞系HL-60中,采用TRAP法测定端粒酶活性,细胞生长动力学检测,电镜,DNA片段分析等方法观察其对HL-60细胞的端粒酶活性、细胞增殖及细胞凋亡影响。结果 端粒酶反义RNA能显抑制HL-60细胞的端粒酶活性,抑制HL-60细胞的增殖并促进其凋亡。结论 以端粒酶反义RNA抑制端粒酶活性是治疗白血病的潜在途径。  相似文献   

2.
端粒酶与肿瘤关系研究进展   总被引:10,自引:5,他引:5  
自 1994年Kim[1] 等建立了端粒酶活性检测的TRAP法。并以此方法检测发现端粒酶活性与多数人类恶性肿瘤密切相关以来 ,有关端粒酶与肿瘤关系及其临床应用的报道连年增长[2 ] ,成了国际上肿瘤学领域的一个研究热点。迄今 ,几乎没有一种恶性肿瘤没有被做过端粒酶活性研究。以下就端粒酶与肝癌、乳腺癌和膀胱癌的关系及其临床应用研究进展作一综述。1 背景梗概端粒 (Telomere)是真核细胞染色体的末端结构 ,端粒DNA由短的碱基序列多次重复而成。端粒具有稳定染色体结构 ,维持细胞正常寿命或决定细胞分裂次数等功能。1972年 ,…  相似文献   

3.
端粒酶逆转录酶基因启动子的克隆及其转录活性的检测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端粒酶是一种依赖RNA的DNA聚合酶,催化合成端粒的DNA重复序列,并引导端粒添加到染色体的尾端,对维持染色体的长度、调节细胞增殖和凋亡起重要作用[1]。正常人的体细胞中通常检测不到端粒酶的活性,而约90%的肿瘤细胞的端粒酶活性却大大增强[2]。因此,端粒酶是肿瘤治疗的一个很有吸引力的靶子。端粒酶的核心结构包括RNA和具有逆转录酶活性的催化蛋白(telomerase reverse transcrip-tase,TERT)。业已证明,TERT是决定端粒酶活性的主要因素[3,4]。本研究通过PCR的方法克隆了TERT基因的启动子,并鉴定其在各种肿瘤细胞和正常细胞中的转录活性。  相似文献   

4.
端粒酶活性检测方法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端粒酶是已知的恶性肿瘤特异性最强的生物标志物 ,端粒酶活性在肿瘤的早期诊断以及预后评估中均有潜在价值 [1~ 3 ]。端粒酶活性也表达于生殖细胞、造血干细胞等非肿瘤细胞中 [4] ,因而单凭端粒酶活性的有无难以区分正常细胞与肿瘤细胞 ,故必须建立端粒酶活性的定量分析方法。本研究在文献 [5 ]基础上建立了一种相对简便的端粒酶活性定量分析方法——端粒酶延伸产物液体闪烁计数法 ,并将其与银染端粒重复序列扩增法 (TRAP)进行了比较。1 材料和方法1.1 细胞株和组织样本 乳腺癌细胞株 MCF- 7为中国科学院上海细胞生物学研究所引进。…  相似文献   

5.
星形细胞起源的肿瘤(astrocytictumor,AT)端粒酶表达情况及其与该类肿瘤恶性等级的关系尚不清楚。为此我们采用聚合酶链反应酶联免疫吸附实验(PCRELISA)对58例不同级别的AT的端粒酶活性进行检测,旨在探讨端粒酶活性与AT恶性程...  相似文献   

6.
端粒酶的义寡核苷酸抑制肺癌细胞端粒酶活性的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目的探讨端粒粒酶反义寡核苷酸对肺癌细胞端粒酶活性的抑制作用.方法脂质体介导的端粒酶反义寡核苷酸转染A549肺腺癌细胞株,采用TRAP-PCR-ELIsA法半定量检测转染后肺腺癌细胞端粒酶活性,观察它们的变化结果端粒酶反义寡核苷酸转染A549细胞72h后,A549细胞端粒酶活性明显下调.结论端粒酶反义寡核苷酸可以有效抑制肺腺癌细胞端粒酶活性.  相似文献   

7.
为了研究骨髓增生异常综合征的骨髓单个核细胞中端粒酶的表达特点 ,并与正常骨髓、急性白血病进行比较。方法 我们用PCR ELISA法对 2 0例正常骨髓、2 1例骨髓增生异常综合征 3 2例急性白血病骨髓单个核细胞的端粒酶活性进行半定量检测。结果 发现正常骨髓细胞端粒酶表达范围 0~ 0 3 0U ,平均 0 1 1± 0 0 8U ,其中仅有 3例阳性。急性白血病骨髓细胞端粒酶表达范围 0~ 0 96U ,平均 0 42± 0 2 6U ,阳性率 78 1 % ,与正常骨髓相比 ,有显著性差异 (P <0 0 1 )。MDS端粒酶表达范围 0~ 0 97U ,平均为 0 2 7± 0 1 9U ,阳性率为 66 7%。与正常相比 ,端粒酶表达均值之间的差别有显著性 (P <0 0 5)。其中高风险组端粒酶表达较高 (P <0 0 5)。IPPS评分等级为INT 1 ,2与HIGH组的MDS骨髓细胞端粒酶活性水平之间差异有显著性 (P <0 0 5)。端粒酶活性与染色体异常程度无明显关系。结论 结果提示正常骨髓细胞具有临界水平的端粒酶活性 ,急性白血病端粒酶活性显著升高 ,而MDS则介于正常与急性白血病之间。其中高风险组、IPPS评分预后差的MDS端粒酶活性较高  相似文献   

8.
目的研究中药白花蛇舌草(Hedyotic diffusa,HD)对人宫颈癌Hela细胞端粒酶活性、细胞周期及凋亡的影响,以探讨HD抑制Hela细胞肿瘤活性与端粒酶的关系。方法分别以不同的药物浓度作用于体外培养的Hela细胞,用PCR-TRAP-ELISA方法定量检测HD处理Hela细胞后其端粒酶活性水平,同步采用流式细胞仪检测细胞周期的变化及凋亡率。结果 Hela细胞端粒酶呈阳性,一定浓度的HD作用于Hela细胞一定时间后可使Hela细胞阻滞于S期,并可诱导其凋亡,而端粒酶活性明显降低。结论 HD可能通过改变Hela细胞周期分布(S期阻滞)并同时诱导细胞凋亡,下调其端粒酶活性而达到抗肿瘤作用。  相似文献   

9.
端粒酶活性测定及其意义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早在本世纪30年代,端粒已被发现。但很长时间未能有突破性进展。近年,由于分子生物学技术快速发展,使得对端粒的研究取得了硕果。1985年Greider等首次从四膜虫的细胞提取物中发现了端粒酶[1];1989年Morrin氏首先在宫颈癌细胞中发现有活化了的端粒酶[2];1990年,Harley氏等研究后断言:端粒酶活化是细胞获得“不死性”的途径。从而推论是肿瘤恶变的重要一环[3]。之后,对端粒酶的研究报道大量涌现,并被誉为“揭开了癌细胞持续分裂之谜”。本文作者,近期检测了乳腺癌、胃癌、食道癌及结肠癌等肿瘤组织的端粒酶活性,结论与国外报道一…  相似文献   

10.
食管癌是常见恶性肿瘤 ,在世界恶性肿瘤中居第 6位[1] 。我国是食管癌高发国家 ,其死亡率居第4位 (17.38/ 10万 ) ,严重威胁人民的身体健康。自1985年Greider等[2 ] 首次发现端粒酶以来 ,端粒、端粒酶与肿瘤的关系已成为当今肿瘤研究领域的热点。大量研究表明 ,端粒酶的激活在食管癌的发生发展中起着重要的作用 ,端粒酶活性的检测有望成为食管癌诊断及预后的良好指标 ,并为食管癌的防治开拓了一个全新的思路及广阔的应用前景。1 端粒2 0世纪 30年代 ,Muller就首次提出了端粒的概念。直至 1978年 ,Blackburn等才在四…  相似文献   

11.
端粒和端粒酶是近年来肿瘤基础研究的热点课题之一 ,端粒酶的激活与端粒长度的维持是细胞永生化和无限制增殖的基础。最近的研究提示 ,细胞染色体端粒行为和端粒酶表达的异常在肿瘤发展中起重要的作用 ,现就白血病的端粒行为、端粒酶表达异常及其意义作一综述。1 端粒端粒是位于真核生物细胞染色体末端的特殊结构 ,它由DNA和蛋白质组成[1,2 ] 。人类端粒含有几千拷贝的六聚体重复序列 ,是一个简单重复的富含鸟苷酸 (G)的DNA序列[3 ] ,重复单位是 ( 5’ -TTAGG -3’)n ,端粒对染色体的稳定及其基因组的完整非常重要 ,为染色体…  相似文献   

12.
目的研究诱导分化治疗中端粒酶活性的变化规律。方法对白血病细胞株、正常骨髓和急性白血病的骨髓单个核细胞的端粒酶活性进行了检测,观察了全反式维甲酸(ATRA)在体外和体内分化诱导过程中端粒酶活性的改变。结果发现端粒酶表达下调是诱导分化的早期效应之一。诱导分化治疗可使急性白血病M3早幼粒细胞端粒酶活性水平降至正常。结论在体内和体外实验中,ATRA诱导分化过程中伴随着端粒酶活性下调。  相似文献   

13.
目的 研究诱导分化治疗中端粒酶活性的变化规律。方法 对白血病细胞株、正常骨髓和急性白血病的骨髓单个核细胞的端粒酶活性进行了检测,观察了全反式维甲酸(ATRA)在体外和体内分化诱导过程中端粒酶活性的改变。结果 发现端粒酶表达下降是诱导分化的早期效应之一。诱导分化治疗可使急性白血病M3早幼粒细胞端粒酶活性水平降至正常。结论 在体内和体外实验中,ATRA诱导分化过程中伴随着端粒酶活性下调。  相似文献   

14.
端粒和端粒酶活性的研究是近年来肿瘤细胞学、肿瘤分子生物学的研究热点。端粒 (telomere)长度与细胞寿命控制有关 ,而端粒酶 (telomerase)活化又与细胞永生化 (immortali ty)有关 ,当端粒酶活化后 ,细胞染色体端粒倾向于稳定而不再丢失 ,细胞进入永生化状态 ,这一状态是细胞癌变的实质[1] 。近年来所有人类恶性肿瘤组织及人工培养的恶性肿瘤细胞株中均测出端粒酶的活性 ,而正常组织细胞多为阴性 ,表明端粒酶活化在肿瘤的发生、发展中起着重要的作用。1  端粒 ,端粒酶的发现及其作用1.1 端粒 早在 30年代 ,…  相似文献   

15.
16.
端粒酶抑制剂研究进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赵宏 《河南医学研究》2003,12(2):186-189
端粒是真核细胞染色体末端的DNA 蛋白质结构 ,人类端粒含有了TAGGG重复序列[1] ,在体细胞中该重复序列随着细胞的生长分化逐渐缩短。端粒酶是一种能延长端粒末端的核糖核酸蛋白酶 ,近年来的研究表明 ,端粒酶的活化与癌症及一些增生病的发生与发展密切相关 ,肿瘤细胞及一些增殖活跃的细胞由于端粒酶的激活维持了端粒长度而延长细胞的存活时间获得永生。自 193 0年Muller和McClintock发现并提出端粒以来 ,端粒和端粒酶系统的研究亦越来越深入 ,端粒 端粒酶假说被越来越多的证据所证明 ,端粒酶活性成为影响永生化细胞和肿瘤细胞形成的重…  相似文献   

17.
乳香提取物对HL60细胞端粒酶活性影响的研究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为研究乳香提取物对HL60细胞端粒酶活性影响,应用端粒酶重复序列扩增技术及聚丙烯胺凝胶电泳对HL60细胞端粒酶活性的表达进行检测,并应用乳香提取物及全反式维甲酸下调HL60细胞端粒酶活性。结果:乳香提取物能降低HL60细胞端粒酶活性。其降低HL60细胞端粒酶活性作用与全反式维甲酸相似。  相似文献   

18.
目的评价端粒酶活性作为非小细胞肺癌标志物及对其预后的判断。方法 采用纤维支气管镜下毛刷支气管粘膜脱落细胞 ,应用端粒酶重复放大程序 (Telomeraserepeatamplificationprotocol,TRAP)检测60例非小细胞肺癌和20例肺部炎症患者支气管粘膜脱落细胞端粒酶活性。结果 非小细胞肺癌组患者患侧支气管粘膜脱落细胞端粒酶定性检测阳性53例 (88.3 % ) ,对侧端粒酶检测阳性5例 (20 % ) ;肺炎症组端粒酶活性检测阳性2例(10.0% ) ,分别与肺癌患侧及对侧比较差异显著 (χ2=33.2,P<0.05)。定量法检测非小细胞肺癌的端粒酶活性平均A值0.1098 ,明显高于肺炎症组平均A值0.018(U=4.95 ,P<0.05)。Ⅰ~Ⅲa期肺癌患者端粒酶活性水平为0.132 ,低于Ⅲb~Ⅳ期活性水平0.173(U=1.899,P<0.05)。结论 端粒酶活性检测有可能作为非小细胞肺癌的标志物。端粒酶活性水平随非小细胞肺癌分期增加而增加 ,可为患者预后提供判断依据。  相似文献   

19.
目的为探讨端粒酶在鼻咽癌发生发展过程中的作用。方法采用端粒重复片段扩增法(TRAP)对50例鼻咽部组织标本进行端粒酶活性检测。结果鼻咽部慢性炎症、癌前病变组织端粒酶阳性率均为100%,鼻咽癌端粒酶阳性率为87.5%。本实验首次报道鼻咽部慢性炎症粘膜端粒酶活性表达较弱,但在癌前病变.鼻咽癌组织端粒酶活性明显增强,唯一1例高分化鳞状细胞癌检测不出端粒酶活性。结论从慢性炎症、癌前病变到鼻咽癌的演变过程中,端粒酶可能在癌前病变期激活,并在鼻咽癌的发生发展过程中起着重要作用。端粒酶活性可能与鼻咽部鳞状细胞癌的恶性程度有关。  相似文献   

20.
陈甲信  阮展鸿 《微创医学》2001,20(3):362-364
多年以来,许多学者一直认为,癌症是在细胞凋亡调节机制的控制之下。但近年研究发现有可能改变这一观点,即细胞凋亡主要是受到细胞染色体两端的重复序列端粒长度的控制,而这个端粒是由端粒酶调控的。因此,端粒、端粒酶与肿瘤有密切相关性,并有学者[1]提出利用抑制端粒酶治疗肿瘤,端粒酶已成为当今肿瘤防治领域最受重视的新靶点之一。 本文将就端粒、端粒酶的结构、功能、活性调节以及影响鼻咽癌端粒酶活性调节因素作一简要综述。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