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50 毫秒
1.
2007年江苏省食源性致病菌监测分析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目的监测江苏省主要食源性致病菌污染状况,确定本地区高危食品,为预防控制食源性疾病提供科学依据。方法依据GB/T 4789—2003食品卫生微生物学检验方法,对样品分别进行沙门菌、单核细胞增生性李斯特菌、大肠杆菌O157∶H7、空肠弯曲菌和副溶血性弧菌进行分离,生化及血清学鉴定。结果共监测生畜禽肉、熟肉制品、生食蔬菜、水产品8类样品共804件,检出致病菌113株,总检出率14.1%(113/804)。其中沙门菌检出33株,检出率为4.1%(33/804),单核细胞增生性李斯特菌检出41株,检出率5.6%(41/738);副溶血性弧菌检出13株,检出率为11.2%(13/116);金黄色葡萄球菌检出率15.9%(24/151);大肠杆菌O157∶H7检出2株,检出率0.41%(2/493);空肠弯曲菌和阪崎肠杆菌未检出。33株沙门菌经血清型鉴定,分离出9种血清型,主要是德尔卑沙门菌,其次为罗米他沙门菌和鸭沙门菌。结论江苏省地区食品存在食源性致病菌污染,其中水产品和生肉是主要污染食品品种,而熟肉和生食水产品导致食源性疾病的风险较高。  相似文献   

2.
目的 了解山西省食源性致病菌的污染现状.方法 按照2010年度《全国食源性致病菌监测工作手册》进行.结果 1 576份样品中共检出阳性菌株149株,检出率为9.45%,其中单核细胞增生李斯特氏菌、副溶血性弧菌污染比较严重,总检出率为9.50%和8.22%,金黄色葡萄球菌、阪崎肠杆菌和沙门氏菌的总检出率分别为3.02%、1.11%和0.87%.不同类别食品中致病菌的检出率差异较大,生肉中致病菌的检出率高居榜首为49.33%,主要污染菌为沙门氏菌、单核细胞增生李斯特氏菌;沙拉中致病菌的检出率为17.39%,主要污染菌为单核细胞增生李斯特氏菌、金黄色葡萄球菌;生食水产品中致病菌的检出率为16.94%,主要污染菌为单核细胞增生李斯特氏菌、副溶血性孤菌;熟肉制品中致病菌的检出率为9.84%,主要污染菌为单核细胞增生李斯特氏菌、金黄色葡萄球菌、沙门氏菌;中式凉拌菜中致病菌的检出率为8.89%,主要污染菌为金黄色葡萄球菌;鲜榨果汁中致病菌的检出率为6.67%,主要污染菌为金黄色葡萄球菌;鲜冻水产品中致病菌的检出率为5.00%,主要污染菌为副溶血性弧菌;婴幼儿配方粉/米粉/谷粉/豆奶粉中阪崎杆菌的检出率为1.11%.结论 山西省多种食品均存在食源性致病菌不同程度的污染,应加大对散装食品、即食食品和生食水产品的监管.  相似文献   

3.
目的监测2009年嘉兴市食品中致病菌污染状况。方法共采集275份生熟食品样品,分离沙门菌、单核细胞增生李斯特菌、大肠杆菌O157:H7、金黄色葡萄球菌和副溶血性弧菌。结果 75份生肉、水产品食源性病原菌总污染率45.3%,其中检出沙门菌6株,单核细胞增生李斯特菌12株,金黄色葡萄球菌4株,副溶血性弧菌18株。未检出大肠杆菌O157:H7。200份即食食品总污染率3.0%,以金黄色葡萄球菌污染为主。结论 2009年嘉兴市主要污染食品品种是冷藏冷冻生肉,污染的食源性致病菌以单核细胞增生李斯特菌和副溶血性弧菌为主。  相似文献   

4.
为确定易受污染的食品,研究食源性病原菌耐药性状,为制定HACCP控制食源性疾病提供科学依据,对扬州市食品中沙门菌、E.coliO157:H7、单核细胞增生李斯特菌、金黄色葡萄球菌、副溶血性弧菌、空肠弯曲菌和小肠结肠炎耶尔森菌污染状况进行分析。在957份食品中共检出沙门菌、单核细胞增生李斯特菌、金黄色葡萄球菌、副溶血性弧菌90株,检出率为9.40%。其中沙门菌检出率为2.09%,单核细胞增生李斯特菌检出率为4.49%,金黄色葡萄球菌检出率为2.72%,副溶血性弧菌检出率为0.10%,未检出E.coliO157:H7。在80件生肉类试样中检出空肠弯曲菌8株,小肠结肠炎耶尔森菌6株。对分离出的沙门菌、单核细胞增生李斯特菌、金黄色葡萄球菌进行药敏试验,结果表明3种致病菌对部分抗生素多重耐药。扬州市食品中主要危害因素为沙门菌、单核细胞增生李斯特菌、金黄色葡萄球菌及其对抗生素的多重耐药。食物链是病原菌耐药性产生的重要环节。加强生肉制品、散装熟食及生牛奶的卫生管理,控制动物饲料抗生素添加剂的使用并严格遵守休药期以防止耐药菌株的产生,对控制食源性疾病、保证食品安全具有很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5.
目的了解2007年温州地区食品中沙门菌、单核细胞增生李斯特菌、大肠杆菌O157∶H7、空肠弯曲菌、金黄色葡萄球菌、副溶血性弧菌、香港海鸥菌的污染状况,提高温州地区食源性疾病检测、预警和控制能力,有效地预防、预测食源性疾病的暴发。方法依据国家食源性疾病监测网2007年度工作手册进行。结果检测生鸡肉、生猪肉、生牛肉、生羊肉、散装熟肉制品、海水鱼、淡水鱼、冷菜等八大类,共检出各类病原菌74株。其中以金黄色葡萄球菌的总检出率为最高,检出20株,检出率达15.04%;其次为副溶血性弧菌,检出39株,检出率为9.75%;单核细胞增生李斯特菌和沙门菌分别检出9株和6株,检出率分别为3.77%和2.51%,未检出大肠杆菌O157∶H7、空肠弯曲菌、香港海鸥菌。结论温州地区各类食品存在一定的食源性致病菌污染,其中冷菜、海水鱼、散装熟肉制品是主要污染品种。  相似文献   

6.
六类食品中致病性细菌检测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下载免费PDF全文
为了解昌平区细菌对食品污染的特点,2004年采集6类305件食品,按照GB/T4789-2003食品微生物检验标准进行沙门菌、金黄色葡萄球菌、副溶血性弧菌、单核细胞增生性李斯特菌、0157:H7大肠杆菌5种致病菌检测。菌株鉴定应用API细菌鉴定系统,肠毒素检测用minVIDAS测试系统,单核细胞增生性李斯特菌毒力基因测定采用聚合酶链反应(PCR)。金黄色葡萄球菌检出率为16.07%,其中生肉、生牛奶、生食水产品检出率比较高,分别为25%、16.98%、27.27%;散装熟肉制品、乳制品也有检出,分别为4.29%、5%。在检出的49株金黄色葡萄球菌菌株中有31株产生肠毒素,占63.26%,其中生、熟肉类肠毒素阳性25株;从奶类、生食水产品中各检出3株。单核细胞增生性李斯特菌检出34株,检出率为11.15%,其中生肉检出率高达20%,其次为散装熟肉制品(8.57%);另外从淡水鱼中检出4株单核细胞增生性李斯特菌。28株单核细胞增生性李斯特菌毒力基因(hly、iap、prfA)检测全部阳性。生肉中检出一株肠炎沙门菌。未检出O157:H7大肠杆菌、副溶血性弧菌。昌平地区金黄色葡萄球菌和单核细胞增生李斯特菌对食物的污染比较严重,生食品与加工后食品的检出率差异有显著性。  相似文献   

7.
广州市市售水产品食源性致病菌污染状况调查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了解广州市市售水产品食源性致病菌污染状况,为预防与控制食源性疾病发生提供依据。方法对2006—2013年广州市监测的1 602份水产品的食源性致病菌监测数据进行整理分析。结果 1 602份水产品食源性致病菌总体检出率为21.16%(339/1 602),副溶血性弧菌检出率高达19.54%(313/1 602),创伤弧菌检出率为8.63%(43/498),沙门菌检出率为1.08%(14/1 301),单增李斯特菌检出率为0.59%(6/1 021),霍乱弧菌检出率为0.14%(1/701)。结论广州市市售水产品存在常见的食源性致病菌污染,其中副溶血性弧菌依然是主要的致病菌,但是沙门菌、创伤弧菌、单增李斯特菌的污染也不可忽视。  相似文献   

8.
目的了解江门市区2004-2008年食品中沙门菌、金黄色葡萄球菌、单核细胞增生李斯特菌、副溶血性弧菌及肠出血性大肠肝菌(EHEC)O157∶H7的污染状况,确定上述致病菌可能污染的高危食品,为食源性疾病监测提供科学依据。方法依据国标方法,并按《广东省食源性致病菌监测计划》检测技术要求,对采集的食品样本分别进行沙门菌、金黄色葡萄球菌、单核细胞增生李斯特菌、副溶血性弧菌及EHECO157∶H7分离、生化及血清学鉴定。结果从9类626份食品中,5年共检出致病菌54株,总检出率为8.63%。其中金黄色葡萄球菌3年检出14株,检出率最高为4.83%;其次为沙门菌5年检出23株,检出率为3.67%;单核细胞增生李斯特菌5年检出16株,检出率为2.56%;副溶血性弧菌5年中仅检出1株,检出率为0.16%;未检出EHECO157∶H7。以非定型包装熟肉、生肉类污染较为严重。结论应加强非定型包装熟肉和生肉类食品食源性致病菌污染的监测。  相似文献   

9.
目的 了解广州市市售食品中食源性致病菌污染及分布情况, 发现危险因素。方法 2016年共采集6类共1058份食品样品, 对副溶血性弧菌、金黄色葡萄球菌、致泻大肠埃希氏菌、沙门氏菌、蜡样芽孢杆菌、单增李斯特氏菌等进行监测分析。结果 检出食源性致病菌164株, 总检出率为15.50%。食源性致病菌中副溶血性弧菌的检出率最高(40.93%), 其次为蜡样芽胞杆菌(9.29%)、金黄色葡萄球菌(2.38%)、单增李斯特氏菌(2.08%)、沙门氏菌(1.42%), 致泻大肠埃希氏菌检出率为0。不同食品类别中水产品检出率最高, 达到了43.52%, 其次为烘焙食品(13.64%)、小摊贩食品(10.62%)、生鸡肉(8.47%)、冷藏膳食(7.50%)和熟肉制品(6.82%), 不同食品食源性致病菌检出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不同采样场所中采自餐饮店的食品食源性致病菌检出率最高(50.00%), 其次是农贸肉菜市场(17.70%)、超市(16.71%)和小摊贩(10.62%), 最低的是零售店(9.83%)。散装食品食源性致病菌检出率(15.85%)高于预包装食品的检出率(9.09%)。中心城区烘焙食品、生鸡肉致病菌检出率要高于周边区, 周边区域小摊贩食品致病菌检出率为零。结论 2016年广州市市售食品存在较高的食源性致病菌检出率, 对食品安全隐患较高的食品应加强监管, 预防和控制食源性疾病的发生。  相似文献   

10.
徐州市2007-2011年食品中食源性致病菌监测结果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了解徐州市食品中食源性致病菌污染状况,为食源性疾病监测提供科学依据.方法 依据《全国食源性致病菌监测工作手册》对食源性致病菌进行监测.结果 2007-2011年间共监测630份食品,总检出率为15.08%:检出沙门菌、大肠杆菌O157:H7、单增李斯特菌、副溶血性弧菌、金黄色葡萄球菌;阪崎杆菌、志贺菌、创伤弧菌未检出.生肉类和水产品污染较严重,生肉以单增李斯特菌和沙门菌污染程度高,检出率为分别为18.28%和10.75%;水产品以副溶血性弧菌检出率最高,为23.08%.结论 徐州地区食品中存在食源性致病菌污染,卫生监督部门应加强食品安全管理.  相似文献   

11.
上海市虹口区食品流通领域的冷链情况调查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了解虹口区食品流通领域的冷链情况.方法:对虹口区大型卖场、连锁超市、集贸市场的冷链设备和冷链管理进行调查.结果:食品经营企业冷链运输、贮存设备少而简陋.易腐食品贮存、销售不規范现象突出.结论:建议政府加大投入,制定统一、全面的标准,加强监督指导来改善食品冷链现状.  相似文献   

12.
为确定辐照与真空包装联合作用对室温条件下即食食品货架期的影响,并确定杀灭食品中腐败微生物和某些非芽孢致病微生物(乙型副伤寒沙门氏菌、痢疾志贺氏菌)的最低剂量进行本研究。采用的辐照剂量分别为2.5、5、10、20kGy。实验结果表明,大多数经过辐照的即食食品在室温下均可保存2年,而且一些即食食品的试样在一年后变得非常干硬。杀灭即食食品腐败微生物的最低辐照剂量为2.5kGy。用1.0×102~1.0×104/g乙型副伤寒沙门氏菌人工污染真空包装条件下的即食食品,经过5kGy的剂量照射后,可以有效地杀灭该致病菌,并在室温条件下存放2年仍未检出沙门氏菌。在相同条件下杀灭痢疾志贺氏菌的最低辐照剂量为2.5kGy。辐照与真空包装联合作用可有效地延长室温条件下即食食品的货架期。  相似文献   

13.
南通市2003年食品污染状况监测与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为系统准确地了解南通市食品污染物的污染状况和污染水平,从而提出相应的预防方法及改进措施。2003年在严格的质量控制下,按照统一的方法对南通市6县2区共8类食品进行了有关食品污染物的污染状况监测。监测指标为铅、镉、甲胺磷。178份样品中有2份铅超标,均为乳类,合格率为98.88%;动物肾脏、鱼、虾中的镉含量高于CAC标准,合格率分别为27.27%、62.5%、71.4%;蔬菜中甲胺磷的平均检出率为15%,检出率最高的为小白菜(30%)。监测结果提示动物肾脏镉污染严重,应寻找污染源,进一步研究干预措施,从根本上阻断镉在食物链中的迁移。  相似文献   

14.
目的监测2015~2016年吉林省市售淡水产品和生肉中的食源性寄生虫的污染状况,为有效防治食源性寄生虫病提供科学依据。方法按照SN/T 1748-2006《进出口食品中寄生虫的检验方法》中的方法,在吉林省4个食品监测区域随机采集淡水产品和生肉产品,进行东方次睾吸虫、颚口线虫、华支睾吸虫、刚地弓形虫、牛带绦虫、旋毛虫、猪带绦虫7种寄生虫的检测。结果 2015~2016年共检测501份食品样品,检出寄生虫28份,检出率为5.59%。淡水产品共检测321份,检出寄生虫样品27份,检出率为8.41%,其中,淡水鱼类检测了29种共312份,检出寄生虫样品27份,检出率为8.65%,且华支睾吸虫检出率最高,达4.81%;生肉产品检测了2类(包括鲜牛肉,鲜猪肉)共180份,检出寄生虫样品1份,检出率为0.56%。结论吉林省部分市售淡水产品和生肉中受到寄生虫污染,应加强卫生宣传工作,采取有效的防治措施,改变人们的不良饮食习惯,以确保公众的食品安全。  相似文献   

15.
分析了我国流通消费领域食品安全存在的主要问题.在研究并借鉴发达国家的主要经验和做法的基础上,综合考虑流通消费环节影响食品安全的各种关键因素,以系统科学理论和控制理论为指导,设计了流通消费领域食品安全体系总体框架.在此框架的指导下,分别从法律法规体系建设、标准体系建设、检测体系建设、市场准入体系建设和社会信用体系建设等方面提出了加强消费领域影响食品安全的对策与建议.  相似文献   

16.
A review on the use of cyclodextrins in foods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Cyclodextrins (CDs) are cyclic oligomers widely used in the food industry as food additives, for stabilization of flavours, for elimination of undesired tastes or other undesired compounds such as cholesterol and to avoid microbiological contaminations and browning reactions. In this review the characteristics of the most important CDs at industrial level (α-CD, β-CD and γ-CD) and their main properties from a technological point of view, such as solubility and their capability to form inclusion complexes are described. In addition, the present state-of-the-art on the use of these compounds in the food industry was reviewed.  相似文献   

17.
加拿大食品召回管理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为及时对加拿大食品安全突发事件做出有效处理,加拿大食品检验署负责食品召回以保证消费者的健康。为完善我国的食品安全政策并为食品召回提供借鉴,详细介绍了加拿大食品召回的法律框架和具体实施情况。  相似文献   

18.
湖北省食品中李斯特氏菌污染现状分析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下载免费PDF全文
为掌握湖北省李斯特氏菌污染现状,用检验李斯特氏菌的国家标准检测方法和API Listeria快速反应板,对全省具有代表性的武汉、孝感、十堰、郑州、荆门、裹樊6个地区的6类561份食品进行了李斯特氏菌污染检测。结果表明:李斯特氏菌的检出率为4.1%,集中在生肉和熟肉制品中,分别为11.4%和6.7%,检出菌株中,致病菌单核细胞增生性李斯特氏菌占26.1%。结果表明湖北省的食品存在李斯特氏菌污染,应加强监督监制。  相似文献   

19.
为了解天津市场茶叶卫生状况,对146户茶叶经营单位进行卫生学调查。结果显示,天津茶叶经营户多为个体(约占95.3%),茶叶多来自福建省,存在的卫生问题有:无证经营,运输、存放不符合卫生要求,农药残留超标,大肠菌群、霉菌、酵母污染等较严重。表明茶叶市场需要更严格的管理,建议制定更全面的茶叶卫生标准。  相似文献   

20.
BackgroundMass spectrometry imaging (MSI) is an untargeted and label-free chemical imaging technique that allows for the analysis of hundreds to thousands of molecules in a single experiment. Over the last two decades, MSI has become common in the medicinal, pharmaceutical, and botanical research communities, but has been applied less frequently in food science research. As an emerging “molecular microscope”, MSI offers unparalleled advantages for exploration of the spatio-chemical information from various food materials. It allows researchers to localize biomarkers of food origin and authenticity, characterize nutrients or chemical contaminants affecting human health, and ultimately, extend our understanding of food factors at the molecular level.Scope and approachThis review focuses on the predominant MSI ionization technologies and summarizes their application to studies involving food science, including the imaging of food metabolites, elements, naturally occurring toxic constituents, and exogenous contaminates. Technical considerations associated with sample preparation, MALDI matrix choice and application, data processing, analyte identification, and spatial resolution are discussed, as are the future outlooks for MSI in food science.Key findings and conclusionsMSI offers unparalleled chemical specificity for multiplexed analysis of the spatial distribution of nutrients, elements, and contaminants in food; information that is difficult or impossible to acquire with traditional staining or label-based methodologies. The unique spatio-chemical insights acquired with MSI have proven essential for understanding metabolic origin and change, and for visualization of exogenous substances having relevance to food quality and safety.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