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论心理史学取向的中国教育史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心理史学理论与方法是研究中国教育史的新视角。从西方心理史学及其研究领域和发展方向看,心理史学理论与方法在中国教育史研究中也是可行的,心理史学理论与方法在中国教育史研究中已见端倪,但在研究过程中应把握心理学理论与中国教育史实的关系、个性与共性的关系、局限性与广泛性的关系等问题。  相似文献   

2.
采用开放式问卷对118名大学生进行调查,结果显示:(1)大学生职业生涯阻碍存在着显著的性别差异。男生更注意来自个人内在主观方面的阻碍,女生所知觉到的阻碍则更多的来自于外在,尤其是社会人际因素对女生造成的心理负担比男生更大。(2)与国外大学生相比,我国大学生十分重视人际关系、家庭经济和自信心水平对自身职业生涯发展的影响。  相似文献   

3.
中美高中生相异构想(电路部分)之比较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问卷测试表明,中美两国中学生在物理电路部分存在典型的误概念。对比研究中美学生在相应课题误概念的异同,将对两国中学物理教学改革提供有益的启示。  相似文献   

4.
美国的史学研究与其社会变动和时代精神都有着密不可分的联系。20世纪中期,随着社会学科的日趋成熟,美国史学的社会科学化为史学这门古老的学科注入了新的活力,社会科学史学在新史学中独占鳌头。当然,美国的社会科学史学在发展过程中也出现了一些偏差,史学家们已经在努力纠正这种偏差。  相似文献   

5.
大中学生英语听力元认知比较研究   总被引:2,自引:2,他引:0  
采用Vandergrift等人的听力元认知意识调查问卷,对244名大学生和205名中学生进行调查,以探讨听力元认知和听力水平的关系.结果发现:1)大学生的总体英语听力元认知及其计划评价和个人知识维度均高于中学组,且存在显著差异;2)大学组与中学组在集中注意、问题解决和心译三维度不存在统计上的显著差异.研究结果对提高我国中学英语听力教学有启发意义.  相似文献   

6.
7.
艺术类与非艺术类大学生人格特质的比较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运用Y-G人格测验量表对艺术类大学生与一般大学生的人格特质进行了对比研究.结果表明,两类群体具有很多共同的优秀品质——自信、乐观向上、精力充沛、积极进取;但二者在循环性方面存在显著差异.在循环性、主观性、非合作性等人格特质方面,艺术类女大学生与一般女大学生存在显著差异;两类群体的人格类型均以稳定积极性和混合型居多.因此,对艺术类大学生应注意加强良好的心理素质教育,如合作意识、较高的挫折承受力等.  相似文献   

8.
以问卷调查的方式对高职非英语专业的学生进行英语词汇学习策略的调查,比较高低年级学生的词汇学习策略使用情况。结果表明:在词汇观念上三个年级高职学生没有显著差异,而元认知策略、认知策略和社交/情感策略随年级的升高出现下降的趋势。低年级学生相比高年级学生使用多种策略的频率更高,元认知策略和认知策略有部分呈显著差异。  相似文献   

9.
语言的历史比较和类型比较有两种不同的研究方法。在汉语史研究中,把这两种方法有机地结合起来,可以弥补传统方法的不足,并解决一些疑难问题,能收到较好的成效。  相似文献   

10.
社会存在作为一种实际的社会生活过程,对美国华裔学者的中国史研究有着重要影响。主要表现在:家庭环境、学校教育、社会体验构成美国华裔学者史学研究的基础;社会经济史作为美国华裔学者研究的主要内容之一,是对其所处的社会存在的某种反映;思想文化史研究作为华裔学者研究的重中之重,不仅没有否定其社会存在的作用,而且从一定意义上讲,反证了“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这一原理。  相似文献   

11.
高职学生具有一定的民主法制意识,但本科生的民主法制意识更强;高职学生的信仰不是真正意义上的信仰,充其量只是一种"兴趣",本科生的信仰倾向则比较明确和清晰,且政治面貌和信仰相对一致;高职学生和本科生的公德意识要好于公德行为,意识和行为没有特别突出的差异,但高职生在某些方面的公德意识和公德行为确实不如本科生;高职学生在课余时间的支配上,自我学习能力要比本科生弱。  相似文献   

12.
历史三分法与中国历史哲学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中国传统学术的视阈显示,中国历史上对“历史”有一种三分法,即史事、史文、史义。史义即中国的历史哲学;史义包含“历史之大义”与“吾心之精义”两部分内容,史义与西方历史哲学的重大差异在于:前者与史事、史文三位一体不可分割,又以史义为体、史事为用,以史文传事载义,而后者是于史事、史文之外的注重对历史反思与批判的以期资治育人的哲学。  相似文献   

13.
本研究采用Y-G人格测验量表,通过对高职生与本科生的比较研究,对商职生的人格特质进行了初步的探讨。结果发现,高职生与本科生具有许多共同的良好的人格特质,他们之间差异主要表现在高职生具有较差的合作精神和较差的社交能力上。在人格类型高职生中稳定适应型--C型与C′型的人数明显少于本科生。  相似文献   

14.
中国教育史研究中存在问题的尝试性分解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研究中国教育史不可避免地有主观因素的参与,这种主观因素的参与使问题出现成为可能;中国教育史研究的理论架构不适与分析工具的不当,使得问题成为现实;研究者善于学习而欠于反思、热衷理论而忽视现实,使问题不断加深。解决这些问题,需要贴近生活,走向真实;走出进步教育史观的阴影,走向生活教育史场景;走出单学科的分析,走向多学科的综合;走出封闭,走向开放,构建符合历史的、属于中国的中国教育史教材。  相似文献   

15.
The present study was conducted over a four-year period to determine if life history or biographical information could be used to predict various college experiences of women. At the beginning of their freshman year, 897 women were administered a comprehensive life history questionnaire. During the last quarter of their senior year, 327 women (who received the life history questionnaire four years earlier) completed an inventory which assessed major dimensions of college experiences. Results indicated that life history data could be used to make longitudinal predictions of women's college experiences. The results were discussed in terms of their implications for counseling students in higher education.  相似文献   

16.
朱英在中国近现代社会经济史领域中的研究,主要体现之一是商会史,这是他的起步所在,也是其成就的主要体现;二是其他商人社团,包括商团、同业公会及行会研究;三是商人与商民运动;四是近代经济政策等。朱英在实证的基础之上提出了许多颇有创见的新观点,极大地推动了该领域的研究走向深入。  相似文献   

17.
笔者按照日本学者的方式,首先介绍了张世明教授的标志性著作《法律、资源与时空建构1644—1945年的中国》的概要,并阐述了对于该书的阅读后的若干感想,概括揭示了日本关于中国法制史的研究状况,以及中日两国对于中国法律史研究的区别。笔者认为:日本目前研究趋势的结果就是踏实、细致的实证研究过多,但研究的目标却正在迷失。现在的日本对中国法制史的研究几乎都局限在法律框架内,立体、结构性地发现与法律以外事物相关联的研究却很少。本文对于《法律、资源与时空建构:1644--1945年的中国》一书跨学科的创造性研究予以肯定,认为中日学者之同学术交流更加热络至关重要。  相似文献   

18.
在欧美诸国,专业教育就是培养专门职业人的教育,此时的专业指范围大小不同的专门领域,既可以参照学科划分,也可以只服从于一定的办学理念或人才市场的需要,专业是围绕特定领域组织的知识能力结构,由此形成了美国以课程组合为中心的专业教育模式。我国的专业教育往往指的是专门学业的教育,通常依据学科分类划分,由此形成了我国专业教育的学科本位传统。从专业教育的本源看,我国应用型本科高校专业教育模式应从学科本位转向职业本位。  相似文献   

19.
通过运用国内两个大学生口语语料库的数据进行统计对比,分析了非英语专业、英语专业四级和专业八级学生英语元音发音错误的现状。研究发现,大学生在习得英语元音过程中,随着语音学习的系统性和有意识练习的增加,元音习得呈发展性趋势。但到较高学习阶段,由于受母语负迁移作用而出现的僵化现象明显。  相似文献   

20.
The main aim of the current research was to identify the similarities and differences in learning patterns used by secondary school, high school and college students. There were 8,072 participants and they responded to the Chinese version of Inventory of Learning Styles (ILS) online. Findings show that the three groups of students were significantly different in their adoption of learning patterns; the dimensionalities of learning patterns observed in secondary school and high school students were similar, but were different from those of college students; these students’ learning patterns differed from each other in relation to personal characteristics (i.e. gender and age), but tended to have similar strong relationships with parents’ education level and parents’ jobs. This study contributes to the understanding of the learning patterns characterized by school and college students. By acknowledging this, educators can help to develop better support for students in adapting to new study environments.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