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87 毫秒
1.
溴化锂溶液降膜吸收是吸收式空调系统中常见的热质传递形式之一。本文对溶液降膜吸收过程的热质耦合传递分析,建立了溴化锂溶液垂直降膜吸收热质传递的二维数学物理模型,采用CFD-Fluent对模型进行求解。计算得到不同Re下的液膜界面温度、液膜内浓度分布、传热传质通量及传热传质系数等。分析了Re对降膜吸收过程中热质传递的影响。结果表明:当液膜Re150时,液膜界面平均温度与平均传质系数随着Re的增大而增大,而平均传热系数随着Re的增大而减少;平均传热传质通量均是随着Re的增大而先增大后减小,存在一个最佳液膜Re使降膜吸收过程的传热传质通量达到最大,即Re=50时,平均传热和传质通量分别达到最大值7.2 k W/m~2与2.9×10~(-3)kg/(m~2·s)。  相似文献   

2.
热管式降膜吸收器波动降膜传热传质过程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本文对升温型吸收热泵热膜吸了器溶液吸收传热传质并通过热管移出吸收热的过程进行了数值研究。  相似文献   

3.
李维  杨小琼 《流体工程》1993,21(12):50-55
提出了一种改进的水平圆管外降膜吸收过程的传热传质耦合的吸收模型及其相应的数值解法。模型中首次考虑了液膜中径向速度及稀释热对吸收过程的影响。计算表明径向速度对吸收过程有强烈影响,忽略径向速度的影响对观测液膜中温度和浓度的分布带来较大误差。  相似文献   

4.
降膜蒸发作为一种高效传热传质技术,已经在空分领域得到了应用。本文介绍了空分膜式主冷凝蒸发器的原理和特点,从波状特性和破断特性方面阐述了下降液膜的动态特性,总结了入口流量、壁面结构、工质组分和热流密度因素对传热传质的影响,重点介绍了低温液氮在大空间平板上降膜过程的临界热流密度规律和过热壁面再湿润动态特性,并对现有竖直通道内降膜蒸发过程换热关联式进行了归纳。由于低温工质物性和通道结构的特殊性,已有的常温工质换热关联式应用于空分膜式主冷凝蒸发器的传热设计还存在较大差距。最后指出小传热温差条件下,复杂狭窄通道内低温流体降膜蒸发过程需要进一步研究。  相似文献   

5.
溴化锂降膜式吸收器能在较小液流量和较小温差下获得较高的热流密度和传热传质系数,尤其是当液膜沿着水平管外作降膜流动时,传热传质效果更佳。为此建立溴化锂降膜吸收器溶液吸收过程流动的物理模型,通过对模型假设简化,对其进行数值求解,从而进行流动分析。与实验结果分析相结合,使得对吸收式制冷系统的分析更加全面。  相似文献   

6.
对流边界条件下竖板降膜除湿过程中传热传质的数值模拟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针对竖板降膜(层流)溶液除湿空调系统,建立了溶液降膜过程传热传质的数学模型,给出了对流换热边界条件下过程的数值解.模拟了三种不同冷却条件下的降膜除湿过程.结果表明,当对流换热系数较小时,与绝热边界有相似的发展趋势;而当对流换热系数较大时,则接近于等温条件下的规律.同时,模拟结果还给出了不同的无量纲吸收热λv和刘易斯Le对降膜内Nusselt数和Sherwood数的影响,表明无量纲吸收热的改变不影响Nu数和Sh数在流动方向上的最终渐近值.  相似文献   

7.
板式膜反转降膜吸收器设计与性能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板式膜反转降膜吸收器是一种将板式降膜吸收和膜反转技术相结合而开发的新型吸收器,合理设计与掌握其吸收性能对今后这种吸收器的工程应用十分重要.为此,通过建立、求解板式膜反转降膜吸收过程的数学模型,确立了设计条件下最佳吸收器结构;对于所设计的板式膜反转吸收器进行了不同吸收压力、溶液流量、进口浓度、进口温度及冷却条件下传热传质性能的计算,并与竖板降膜吸收器进行了比较.  相似文献   

8.
针对传热、传质分离的填料吸收器,设计、加工了一个溴化锂绝热降膜吸收的循环实验装置;实验研究了溴化锂水溶液在填料层上的绝热吸收特性;分析了溶液温度、浓度、降膜雷诺数对吸收效率和传质系数的影响。  相似文献   

9.
热管式溶液吸收器传热传质过程的数值模拟   总被引:4,自引:1,他引:3  
本文首次利用水重力热管,以溴经锂水溶液为工质,对在这外壁面上溶液降膜吸收水蒸气并移出吸收热的传热传质过程进行了数值模拟。结果表明,在一定条件下,所需热管加热段长度随膜雷诺数的增加而增加,随输出热温度的提高而减小,并且降膜平均传热和传质系数随膜雷诺数的增加而降低;利用热管作为吸收器的传热传质元件,其传热温差很小,但大较大浓差和较大雷诺数下,所需热管加热段长度太长。  相似文献   

10.
本文的目的是针对降膜和泡式两种吸收模式,分析氨水吸收过程的复合传热传质,并企图对传热传质面积等重要参数对吸收量的影响进行参数分析。用在冷却剂侧有偏置肋片(OSF)的板式热交换器来设计降膜和泡式吸收器。已经发现,泡式吸收器的局部吸收量总是大于降膜式,使此种吸收器的尺寸比降膜式约小48.7%。对降膜式吸收器、液体侧的传质阻力是决定性的,而气体侧的热热和传质阻力的也很大。对泡式吸收器,液体侧传质阻力是决定性的,而比泡式吸收器大,而对泡式吸收器,传质系数的影响比降膜式更大。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