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探析补益剂的配伍特点帅在芬曹东红(江西中医学院中医系南昌330006)(江西省人民医院中医科南昌330006)关键词补益剂配伍特点补益剂是以《内经》“虚则补之”、“损者益之”、“形不足者,温之以气,精不足者,补之以味”等理论作为立法依据,具有补益人体...  相似文献   

2.
补法属于“八法”之一。它是根据《内经》“虚则补之”(《素问·三部九候论》);“形不足者,温之以气;精不足者,补之以味”(《素问·阴阳应象大论》)等理论而立法的。此讲,拟从补法、补气法、补中益气汤等三方面进行讲述。  相似文献   

3.
补肾方剂是以补养肾脏药物为主组成,治疗肾虚不足之证的一类方剂,临床上经常运用。它以《内经》“虚则补之”,“形不足者,温之以气,精不足者,补之以味”等理论为立法依据,从属于现代方剂学的补益剂范畴,在治法中,属于“八法”中的补法。按照治疗法则的不同,首先可将补肾方剂分为纯补、兼补、补中兼泻三大类;再按  相似文献   

4.
补法是补益人体阴阳气血之不足,或补益某一脏之虚损,治疗各种虚证的方法。虚证有气虚、血虚阴虚、阳虚等不同,补法也分补气、补血、补阴、补阳等,并宜结合五脏之虚补益五脏。《素问·至真要大论》所云:“虚者补之”,“损者益之”。及《素问·阴阳应象大论》所云:“形不足者,温之以气;精不足者补之以味。”是补法立论的依据。但其实际运用,早在东汉·张仲景《金匮要略》中已有较为详尽的论述,现归纳为如下几个方面。1单补为主法《金匮要略》针对具体病因运用补法之处较多,据病因不同,分别采用补气、补血、补阴、补阳法。1.1补气法《痉湿篇》…  相似文献   

5.
补法的运用     
补法是针对虚证而设的。《素问·三部九候论篇》云:“虚者补之”,《素问·阴阳应象大论篇》云:“形不足者,温之以气;精不足者,补之以味。”指出了补虚的总原则。《理虚元鉴·治虚有三本》云:“治虚有三本,肺、脾、肾是也。肺为五脏之天,脾为  相似文献   

6.
补法是中医治疗八法之一。主要是补益人体阴、阳、气、血的不足,或补益某一脏腑虚损的一种治法,以达到扶助正气、增强体质、恢复健康之目的,即《内经》“虚者补之”、“损者益之”之义。因肾为先天之本,脾胃为后天之本,所以,补法首先要重视脾肾。  相似文献   

7.
“甘温除大热法”刍议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甘温除大热法,为元气虚发热而设,其理论渊源,始于《内经》而彰于东垣,如《内经》提出了“虚则补之”,“劳者温之”等治则,对内伤发热,明确提出了“温能除大热”;李东垣认为脾胃受损乃内伤发热之关键,阴火之生,根源在元气之不足,因此创制了补中益气汤等调补脾胃之方治疗内伤发热。后世薛己发展了东垣学术思想,提出阴虚补脾的方法。近代医家拓宽了该法的运用,使甘温除大热法不局限于气虚发热。  相似文献   

8.
补泻针法 ,始见于《内经》,以《灵枢·九针十二原》、《灵枢·官能》和《素问·离合真邪论》等三篇的记载较为详细、完整。综观原文 ,《内经》补泻针法的操作特点可概括为两点 ,1补法 :以静为特征 ,纳入 ;2泻法 :动势明显 ,放出。即补法轻柔和缓 ,动作幅度小而不明显 ,注重由外入内的行针过程 ;写法则力重势猛 ,动作幅度大而明显 ,注重由内出外的行针过程。此外 ,泻针法的立意 ,是根据病证的虚实外在表现及发病机理的朴素认识而制定的 ,根据“有余者泻之 ,不足者补之”的原则 ,对盛实之邪气 ,应予祛除 ;对虚衰之正气 ,应予培补。因此 ,针刺…  相似文献   

9.
“形不足者,温之以气;精不足者,补之以味”。始出《内经·素问·阴阳应象大论》。由于《内经》成书久远,且其言简意赅,“形精气味”所指,历代诸家,众说纷纭,两千余年,未有定论,致令学者,莫衷一是。笔者认为,对此句“精、形,气、味”的含义,既不能望文生义,也不可以一代十,而应着重领会其精神实质,以求对临证治疗起指导效用。有鉴于此,欲从以下三点,略述管见,不妥之处,敬请同道指正。一、搞清“形”与“精”,“温”以“补”的含义是理解“形不足者,温之与气;精不足者,补之以味”的关键所在。历代医家对于“形不足”和“精不足”  相似文献   

10.
《内经》论针刺补泻发挥邱连利甘肃省中医学校(730050)关键词复合手法导气法冷热感中图分类号R245.31补与泻《内经》所述“盛则泻之,虚则补之”是补泻手法的根本原则。所谓盛,是指邪气旺盛;所谓虚,是指正气衰退。所以,补是补充正气,在于顺其气,或将...  相似文献   

11.
谈中医补法     
补法是中医治病八法之一 ,是选用具有补益、滋养、强健等作用的药物 ,根据配伍原则组成方剂 ,来补充人体气血阴阳不足 ,恢复身体健康为目的的一种治病方法。《素问·至真要大论篇》曰 :“虚者补之” ,“损者益之”。《素问·阴阳应象大论篇》曰 :“形不足者 ,温之以气 ;精不足者 ,补之以味”。补法正是根据这些治疗原则制定的治疗大法。补法基本可以分为直接补法与间接补法两种。1 直接补法  直接补法又可称为正补法。《难经·十四难》曰 :“损其肺者 ,益其气 ;损其心者 ,调其营卫 ;损其脾者 ,调其饮食 ,适其寒温 ;损其肝者 ,缓其中 ;损…  相似文献   

12.
<正> “形不足者温之以气,精不足者补之以味”出自《素问·阴阳应象大论》。历代注家对此均有不同的见解。如杨上善认为:“谓寒瘦少气之徒,补其阳气也,五脏精液少者,以药以食五种滋味而补养之。”王冰认为:“气谓卫气,味谓五脏之味也……卫气温则形分足矣……精不足者,补五脏之味也。”张景岳认为:“此正言彰之之法,在于药食之气味也……形不足者,阳之衰也,非气不足以达表而温之,精不足者,阴之衰也,非味不足以实中而补之。阳性暖,故曰温,阴性静,故曰补。”马莳认为:“此言用药之不偏也,……形不足者,当温之以味也……精不足者,当补之以气也  相似文献   

13.
“甘温除热”法,是指用甘温补虚之剂以消除火热之证的治法,始于《内经》而倡于东垣。《内经》中“劳者温之”、“损者益(温)之”,是论述本法的最早记载《金匮要略》用小建中汤治疗阴阳两虚虚劳病,开创了“甘温除热”临床运用的先河。李东垣据前人理论和实践,明确提出“甘温除热”法,并创补中益气汤、当归补血汤等著名方剂,“甘温除热”遂成为临床的重要治法之一。笔者在学习占今文献的基础上,试对甘温除热治法作如下探讨。  相似文献   

14.
滋阴法,乃是中医治疗学重要的法则之一。它是以急性温热病最易伤津劫液之特点为依据,而广泛运用于温病治疗的各个阶段。又与其它治法配合机会亦多,如滋阴解表,滋阴清热,滋阴攻下,滋阴息风等。其理论根据,本源于《黄帝内经》经曰:“损者益之”、“虚者补之”、“精不足者,补之以味”。  相似文献   

15.
扶正法源于《内经》的“虚者补之”,“损者益之”。扶正,指保养正气。根据人的不同体质,分别予以补阴、补阳、补气、补血等扶正法。《新方八略》指出:“补方之制,补其虚也。凡气虚宜补其上,人参、黄芪之属是也;精虚者宜补其下,熟地、枸杞之属也。阳虚者宜补而兼暖,桂、附、干姜之属是也;阴虚者宜补而兼清,麦门冬、芍药、生地之属是也。”运用扶正法时,还要结合临床具体情况进行气血双补、阴阳双补。“气因精而虚,自当补精化气;精因气而虚,自当补气而生精。”  相似文献   

16.
《内经》一书,距今已有二千余年的历史,今天为什么还要学习它呢?因《内经》中的不少理论是对客观事物的高度概括,是属于原则性的指导思想,而不是具体方法,譬如治则中有“治病必求于本”、“虚者补之,实者泻之”,以及“虚则补其母,实则泻其子”,这些我看永远也不会过时.《内经》的内容非常广博,所以有人称《内经》是中医学最早的一部百科全书.《内经》的理论是后世各门学科的基础.举例来说,《内经》中《上古天真论》、《四气调神大论》是养生学的代表作,《天年篇》是老年学的代表作,《阴阳应象大论》、《五常政大论》和《至真要大论》中的不少内容,是治疗学的基础,运气学说——七篇大论是气象医学的代表  相似文献   

17.
谈左归丸     
左归丸出自《景岳全书》卷五十一 ,系由《小儿药证直诀》地黄丸加减衍化而来。1 左归丸的组成与功能组方 :大熟地、炒山药、枸杞子、山萸肉、川牛膝(酒洗蒸熟 )、菟丝子 (制 )、鹿角胶 (敲碎、炒珠 )、龟板胶 (敲碎、炒珠 )。功能 :补肝肾 ,益精血 ;主治因真阴肾水不足 ,不能滋养营卫所致的病证。适用于虚热往来 ,自汗盗汗 ,或小便不禁 ,眩晕眼花 ,口干舌燥 ,腰酸腿软 ,遗精耳聋等症。左归丸用于肝肾精血虚损 ,从《内经》“精不足者 ,补之以味”而立法 ,《素问·阴阳应象大论》:“形不足者 ,温之以气 ;精不足者 ,补之以味。”方中熟地、山…  相似文献   

18.
癌症在《内经》中早有记载,中医讲“正气存内,邪不可干”,正气虚则外邪乘虚而入,侵及机体日久而发病。“至虚有盛候,大实有羸状”,警戒“虚虚实实”,目前癌症已经被认为是正虚邪实、邪盛正衰关系的一类疾病,依照《内经》的理论应该予以扶正祛邪和攻补兼施的治疗原则,做到“治实当顾虚,补虚勿忘实”.  相似文献   

19.
[目的]探讨补益之品出现“闭门留寇”与“扶正祛邪”两种矛盾作用的原因。[方法]以人体“损补自调”为着眼点,分析补益之品在正虚邪盛时有“闭门留寇”与“扶正祛邪”两种作用效果的原因。[结果]正虚邪盛时,补益之品“扶正”“留邪”之争,是“司外揣内”的结果,乃源于医家们以药后效果立论,而忽略了人体“损补自调”之力。机体“损补自调”机制是“泻实补虚”治则得以确立的内在原因,补益之品“留邪”或是“扶正”乃取决于医者是否能谨察人体“损补自调”之机。若能审时度势,契合人体欲“补”之时,且用药得宜,使补药之偏在自“损”自“补”调节范围之内,即表现“扶正”;若未能察得机体欲“补”之机,或用药之偏,超出机体“损补”之力,则显现“留邪”。[结论]人体“损补自调”是补益药在正虚邪盛时表现出“闭门留寇”与“扶正祛邪”两种作用结果的根本原因。  相似文献   

20.
在临床上,凡是病情属虚或虚实夹杂,以虚为主者,我们都必须立足于补虚之法,施以补益之品以恢复人体的正气,从而达到防病治病的目的.即《素问·三部九侯论》:"虚者补之",《素问·至真要大论篇》:"损者益之",都是补益剂立论的依据.内经云:"正气存内,邪不可干;邪之所凑,其气必虚."这虽然只是相对而言,但已充分说明了正气对人体的重要性.言补虚之法,当从气、血、阴、阳人手,结合五脏,予以辨证施治.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