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本文论述了在群体性事件的舆论引导中,政府与传统媒体的博弈历程与策略,认为其中经历了三个阶段:政府对媒体进行控制、政府对媒体进行管理、政府与媒体进行合作.本文认为正是这三种博弈策略导致了政府对群体性事件的三种认知:“受害型”危机认知、“事故型”危机认知和“错误型”危机认知以及媒体对群体性事件的三种报道框架:蛊惑与教唆框架、去语境化的事件过程框架、高度语境化的社会冲突与怨恨框架.  相似文献   

2.
相比于传统媒体语境下的倒金字塔式新闻叙事模式,新媒体语境下的新闻叙事模式更加丰富,主要包括菱形式、蜂巢式和钻石式三种。在新媒体语境下讲好中国故事,这一政治传播理念需要准确把握这一政治传播理念与新媒体语境之间的关系,即从领导人开始的中国故事表达、国际传播"转译机"中的中国故事以及国内舆论引导助推器的人民故事;同时,要遵循以下新闻叙事模式,即报道体量的碎片化与切入角度的细化、彰显人文的情感诉说以及协同化传播的有效互动。  相似文献   

3.
新媒体时代,越来越多的人通过网络了解和谈论新闻及热点事件。由于媒介的转变导致在不同媒介上叙事手法和叙事结构出现了很大的变化。新媒体传播具有即时性、隐匿性、平权性、互动性等特点,为人们提供了一个可以随时随地发表言论的自由空间,因此新媒体的编辑风格较传统媒体更加生动自由。本文旨在通过对比新媒体与传统媒体的编辑生存语境的差异,探索新媒体时代的编辑生存语境,研究新媒体时代编辑所担任的新责任。  相似文献   

4.
新媒体语境下,新媒体具有互动性、实时性、开放性等特点,使得高考逐渐脱离原本严肃、权威的媒体形象。在一次次新媒体催生的"闹剧"和戏谑现象影响下,其媒体形象出现娱乐化的趋势。高考媒体形象的娱乐化主要分为由新媒体传播特点引发的去权威化以及传播内容娱乐化引起的去严肃化。娱乐化对于高考本身而言有利有弊,但目前其媒体形象有待改变和规范。  相似文献   

5.
在当今的新媒体语境下,伴随着高速化的信息传播,媒体在报道新闻事件时的媒体态度也逐渐成为了把控流言传播的重要因素,尤其在一些广受公众关注的新媒体事件中,媒体的报道态度更是决定着网络舆论的走向.那么,探析媒体态度与流言传播之间的联系,及媒体态度对新媒体事件发展的影响就显得尤为重要.本文将对新媒体语境下的媒体报道态度及流言传播之间的关系作出探究,从而对媒体报道提出一定的实践性建议.  相似文献   

6.
刘涛  王宇明 《今传媒》2013,(2):105-107
随着传统媒体与新媒体融合脚步的不断加快,整个传媒生态正在发生着重大转变,新媒体对传媒业新闻生产方式也产生了重大影响,一种从时间维度和空间维度对新闻事件进行全方位、立体化、动态式展现的全新的新闻报道形态——全景化新闻报道应运而生。本文试结合近年来国内发生的重大新闻事件,对新媒体语境下全景化新闻报道的定义和特点进行了阐释,并在全景化新闻报道的操作层面进行了探究,以此为我国传媒业新闻报道的改革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7.
陈源珊 《青年记者》2009,(16):104-105
新媒体语境下的品牌传播与传统媒体下的品牌传播存在很大不同,以往以广告为主的品牌传播正经历一场深刻转型。  相似文献   

8.
在这次新冠肺炎疫情防控的新闻宣传中,报纸"送不出去"的尴尬更为直接地暴露了传统媒体的短板,而以微博、微信和手机客户端等为代表的新媒体却占了上风。事实再一次证明,没有阅读率,就难以产生影响力。新媒体强大的辐射力和感染力在突发事件、群体性事件和公共事件中发挥着重要的信息传播和舆论引导作用,值得传统媒体学习借鉴。传统媒体向新媒体学什么?  相似文献   

9.
新媒体语境下的品牌传播与传统媒体下的品牌传播存在很大不同,以往以广告为主的品牌传播正经历一场深刻转型.  相似文献   

10.
《新闻界》2016,(5):8-13
公众修辞是影响网络群体性事件走向的重要推手,它是公众在网络群体性事件特殊的传播语境中进行的有特定意图和明确指向的话语实践活动。公众通过话语修辞行为,动态地开展框架建构,主动设置议题,影响网络事件舆论以及事件发展的走向,实现公众修辞的社会功能。  相似文献   

11.
张帆  李辉 《新闻界》2013,(17):21-24
框架理论被引入到新闻传播领域后对新闻媒体的议题设置以及受众对接受新闻事件及其认知的固有模式产生了很大的变化,同时,新媒体在新闻建构中也在影响和改变着传统媒体对客观事实的建构方式。从框架理论和新闻叙事两个层面着手分析媒体的新闻建构过程,展现传统媒体和新媒体对客观事实的建构,从而分析新闻事件中新媒体对传统媒体的报道产生的影响。  相似文献   

12.
李春雷  凌国卿 《新闻界》2013,(16):60-66
新媒体因其技术特性和公众自由参与传播,对突发性事件的既有报道在高风险语境下形成了风险诱发的框架,新媒体本身充满了危险且可能再制造风险。基于此,在媒介化社会里考察群体参与信息传播过程中的心理和情绪,并清晰梳理新媒体风险的过程尤显迫切。本文基于框架理论,还原出新媒体报道框架形成的风险场域,试图层层"削剥"出在框架要素作用下风险生成的内部机制,以此来探究新媒体报道突发性事件后面临的被放大和被制造的风险,分析新媒体风险再造的过程,以期能够助力新媒体匡正报道框架,最终使新媒体传播步入可控轨道以消解风险。  相似文献   

13.
刘琴  卢妍 《当代传播》2013,(4):61-63
以词媒体为特色的"微文化"正重新构筑着传媒生态,随着以词媒体平台为核心的知识媒体联盟的成立,传统媒体与新媒体之间产生了真正的互动和价值整合。本文关注到这一新兴传播载体独特的价值功能,从语场、语义、语境三个层面分析了词媒体对既有传播生态环境的异化表达,希望更多学者能关注规避异化的对策主张,以期推动词媒体发展,延续其生命力。  相似文献   

14.
吴世文 《现代传播》2014,(4):132-136
历史—社会转型期中国爆发的新媒体事件集中体现了当下的社会问题,研究者们使用不同的命名模式和研究框架来探讨之。本研究主张使用"新媒体事件"的理论命名,进而在"新媒体与社会""新媒体与行动者"的宏阔背景中考察中国场域中的新媒体事件,聚焦事件行动者的行为、事件关系、新媒体的角色作用及其与传统媒体的关系、事件的社会影响等议题,开展事件的扩散机制、影响机制与动力学机制研究,并连接起中国社会转型的实践与理论,致力于发展基于中国语境和新媒体特定使用情境的新媒体事件理论。  相似文献   

15.
王军力  郑静 《新闻传播》2023,(7):118-120
新媒体环境中,媒体传播的社会责任得到一定强化,其中环境传播具有传递信息、监督信息、传承文化与社会协调等职责。通过分析我国过往典型环境事件反映出的问题表明,其在新媒体语境中环境传播结构已发生变化,主要体现在传播媒介、传播途径及话语权等方面。在此基础上,我国媒体在环境传播工作中需增强自身效能,担负起自身职责,做好舆论监督与环境信息沟通等工作,同时贯彻核心价值观,遵循健康传播理念开展环境传播工作,本文对新媒体语境下环境传播责任及媒体责任进行了探讨。  相似文献   

16.
乔俊杰  刘迎 《东南传播》2018,(6):110-111
近年来,新媒体技术的高速发展使网络成为人们表达意见和观点的平台,相应地,舆论暴力事件也在增加.搜索引擎的引导、舆论暴力的成本降低、更多的触及舆论的敏感点、网民更易受群体感染以及真正意义上的意见领袖角色的缺失成为新媒体语境下舆论暴力事件发生的特点.新媒体语境下,网友实现从"静观"到"变通"的转变、培育一批高质量的意见领袖、实现传统媒体引导的主体多元化、加强网络舆论监测能力和完善执行法律法规迫在眉睫.  相似文献   

17.
新媒体时代,媒体传播格局被打破,新媒体打乱了传统媒体新闻评论的业务生态,呈现出传统媒体人才向新媒体转移,新闻评论进行舆论引导的时效性不强等趋势,除此之外新媒体赋权打破了传统媒体新闻评论"一枝独秀"的格局,民间话语权的释放削减了官方话语的权威性,这一系列的变化使传统媒体新闻评论在舆论引导中遭遇困境,随着传播语境的变化,传统媒体可以借助品牌化战略实现突破.  相似文献   

18.
新媒体的出现与应用,是新闻领域的一次重大变革,相较于传统媒体有着众多优势,打破了时间和空间的限制,使得新闻报道和信息传播更为便捷。在此背景下,新闻记者应重新定位自身角色,不断提升自身专业素质及职业道德,适应新媒体环境所带来的语境变化,明确自身应做的事与不应做的事,进而才能充分发挥舆论导向作用。文章结合新媒体环境下新闻语境特点,对新闻记者的"为与不为"进行了深入探究,具有一定的启示作用。  相似文献   

19.
论发泄型群体性事件的信息传播特征与媒体报道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本文主要针对发泄型群体性事件的信息传播特征和媒体报道展开分析,认为发泄型群体性事件可分为三个阶段:群体磨合、群体兴奋和社会感染.每个阶段的信息传播特征明显,其中传播的流言被政治化,并体现群体的普遍情绪.媒体针对此类事件的报道经历了两种报道框架:"蛊惑"与"教唆"框架、社会冲突框架.  相似文献   

20.
宋雨晨 《视听》2016,(12):115-116
进入21世纪,人们的生活已经离不开互联网、即时通信工具、微博等新媒体,这些新技术改变了传统媒体的传播途径,也改变了人们获取信息、了解世界的渠道。新媒体语境下传统文化的传播面临着新的挑战和机遇。本文从新媒体时代视觉传播特征分析入手,提出传统文化视觉传播的部分对策,以供参考。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