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张雪琳 《黑河学院学报》2022,(2):123-125+178
俄罗斯对中国古籍代表《论语》的翻译历史已有几百年,所产生的译本成为中俄语言学者的研究对象,研究角度和理论丰富多样,但从语用等值翻译角度的研究还不是很多。运用语用等值翻译理论,对比三部《论语》俄译本的翻译特点,判定翻译的最适当方法。  相似文献   

2.
《论语》强调“礼”的重要性,本文从多方面阐述了“礼”的内涵:礼待臣民;以礼治国;礼治可以提高个人的道德修养,同时也是达到仁的手段。孔子处于春秋战乱时代,遵循礼有助于提高个人的道德修养,但是恢复周礼的目标在当时很难实现。细致观察我们这个时代,各种家庭、婚姻、公民社会以及国际社会中的关系都出现紧张状态,“礼”的思想在这个时代体现出了它的价值和意义,应该恢复“礼”的精髓和精神,重建我们的“礼仪之邦”,真正实现和谐社会的目标。  相似文献   

3.
《论语》     
中国最早的语录体著作,是孔子弟子及再传弟子所编纂,主要是记录孔子及其弟子言论的。是先秦儒家经典之一。《论语》是纯粹的语录体,章节简短,一言一事自己起讫,前后不相关联,也无长篇议论。文字生动,往往三言两语就表现一个完满的意思,言简意赅,耐人回味。  相似文献   

4.
孔子生活的春秋末年,我国古代数学已初步形成了体系。数学知识得到了广泛的普及的应用。孔子年轻时认真地学习并掌握了不少的数学知识,在实践中进行了广泛的运用。他还将数学作为一门课程教育学生,并取得了良好的效果。记录孔子言行的儒家重要典籍———《论语》,包含有丰富的数学知识和深刻的数学思想。认真挖掘整理这笔历史遗产,具有积极的现实意义和深远的历史意义。  相似文献   

5.
"仁"是儒家思想的核心,《论语》中赋予了"仁"以显著的地位和丰富的内涵。"仁"的核心是爱人,包括孝、悌、忠、恕、礼等内容,是一种最高道德理想的总和。"仁"在俄文里的理解和翻译多种多样。通过总结和分析不同翻译方法的利弊得失,笔者认为,为了全面而忠实地传达出儒家的哲学思想,"仁"字最好是不直译,而直接用音译。  相似文献   

6.
清华 《教育》2011,(26):40-41
《论语》是一本语录体的书,记录了孔子与弟子之间的对话及孔子日常生活中的一些事情。西汉时候有几个本子,都早已佚失了。东汉的郑玄根据他还能看到的《鲁论》《齐论》等本子,给《论语》做了一个注,该注本成为后来《论语》流传本的基础。《论语》是儒学和中华文化最重要的一部经典。汉后2000多年,儒学是  相似文献   

7.
本文从义、情、文(辞采)三方面系统分析了《论语》凝炼警策、感情充沛、生动优美的语言风格,并从哲学、文艺美学等角度分析了这种风格形成的原因。  相似文献   

8.
朋友中不少人喜欢读《论语》,彼此交流时探讨的首要问题是《论语》的读法。有两种读法引人注意。一种是把孔子圣人化,许多儒学大家就是这样读。圣人化的读法常常能够使人领悟到孔子学说的真谛,那是很多人领悟不到的。只是在把孔子圣人化的过程中,读者有时会偏离历史和人物的某些真实面,看不到孔子既是圣人又是普通人的一面,看不到孔子如何从一个普通人成长为圣人的真实轨迹。这种读法  相似文献   

9.
子曰:父母在,不远游。游必有方。 孔子说:我父母在的时候,我游泳不敢游得太远。如果游泳,必须要有方向盘。  相似文献   

10.
《尚书》具有浓厚的政治、道德教化色彩。后世无不重视对《书》的学习,主要原因即在于此。早在孔子之时,已经实施系统的《书》教。孔子《书》教是一个以“疏通知远”为目的,以德治、仁义为核心,包含德主刑辅、尊贤重民、礼治伦理、君子人格等思想内容的王道政治教化体系。孔子《书》教对早期儒学的产生和发展具有重要影响。  相似文献   

11.
本文介绍了李天辰先生的最新英译本《论语》。李先生的《论语》英译本较之以往的译本对原文的理解更加深入透彻,译出了原文的内涵,有不同于其他译本的特色,是一部上乘的译作。  相似文献   

12.
从前,以为《论语》中不过是一些“之乎者也”之类的语段.想象当中几个弟子在那儿摇头晃脑地自我陶醉.整个一个封建社会的腐朽态势。如今.随着孔子的国际地位不断提高.许多国家大兴“儒学文化”.孔子的身影遍布世界各地:随着和谐社会理想的到来:随着社会礼节在日常生活中发挥起越来越重要的作用:我捧起手中厚重的《论语》,翻开扉页,就有一阵历史的醇香扑鼻而来。  相似文献   

13.
《论语》是我国古代著名思想家、教育家孔子的著作,封建时代被列为十三经之一。中学教材经常选用《论语》中的篇章,对学生学习古文与传统思想十分有益。教材中的注释,有些不够准确,现在作些辨证工作,供教师们参考。  相似文献   

14.
司马迁《史记》的实录和求真精神决定了他在文化丰碑《论语》面前显示了极度的虚心与虔诚。所以,《史记》中不时引用《论语》,体现出《论语》的深远影响。其引用情况,在《论语》的接受史上留下了重要的一笔,也为《史记》的解读提示了一种视角。  相似文献   

15.
本文主要是从《论语》的命名和意义两个方面进行初步的探讨,关于《论语》的命名,迄今为止有不同的几种说法,本文把这几种不同的说法放在一起进行比较,并且提出了自己的一些看法和见解。  相似文献   

16.
先秦时期,中国已经形成了男尊女卑、重男轻女的思想。成书于战国初期的《论语》,它的妇女观,自然具有时代的烙印及其局限性:孔予否定妇女、告诫时人以美色为戒,却对美色无比喜欢;孝顺母亲、能为女儿计长远。孔门弟子则要求要找有德行的妻子;再美丽的女子,如果品性不好,也要敬而远之。  相似文献   

17.
“论语”作为书名出现不晚于战国中期,但在成为经典文本以前,其名称并不统一,这是《论语》学史上长期争论不休的一桩学术公案,近年来亦有不少学者撰文申论之。综观诸宏论,却总有不尽如意之处,故撰文以辩之。  相似文献   

18.
金歌 《现代语文》2004,(1):15-15
孔子前551-前479,名丘,字仲尼,春秋时期鲁国人,生于今山东曲阜。春秋末期的思想家、教育家,儒家学派的创始人。约在50岁的时候,被鲁国聘请担任司寇,政绩斐然。55岁时,因与当时的执政者政见不合,于是辞职,带领门徒开始了14年周游列国、游学天下的生活。但他的政治主张在各个国家都遭到失败,大约68岁的时候,回到鲁国,从此潜心教学,整理《诗》、《书》、《春秋》等古代典籍。鲁哀公十六年病逝,时年72岁。孔子的思想主要体现在《论语》这部著作中。他所主张的儒家思想成为中国近两千年来的指导思想,不论在中国还是在世界思想史上都具有不容置疑的地位。  相似文献   

19.
子曰:“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 孔子说:“温习已经学过的知识,并且能有新的体会,就可以凭这一点做别人的老师了。”  相似文献   

20.
子曰:“不愤不启,不悱不发。举一隅不以三隅反,则不复也。”孔子说:“(教导学生),不到(他)想弄明白却不能的时候,不去开导他;不到(他)想说出来却说不出来的时候,不去启发他。讲了一方面不能联想到其他方面,就不再教导他了。”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