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南阳两汉画像石刻内容丰富、题材繁多,是反映汉代社会生活的"活化石"。从图像学的角度,以汉代画像石入手,探讨了百戏中舞蹈艺术的形式与内容、女乐歌舞表演的技术和韵味、"四夷"之乐与汉乐舞的融合与繁荣,以及汉代贵族间自娱性的即兴舞蹈和礼仪性舞蹈"以舞相属"风俗。  相似文献   

2.
围绕汉画石像数字化处理与数字图像设计的应用为研究主题,对当前徐州及周边地区的汉画像石研究现状和数字化进程进行分析,面向数字图像设计标准和能力要求进行开发和设计,以数字化的手段合理开发利用汉画像石数字化资源,依此在汉画像石数字图像的内容题材、设计形态、造型手法、纹饰图案、市场定位等方面寻求装饰设计应用的可行性。以期在汉画像石的数字图像设计应用领域获得新的成果。  相似文献   

3.
作为汉代厚葬习俗的产物,汉画像石的出现和发展,既有一定的物质基础作为保障,更有思想文化的深层背景。分别从楚文化、道教文化、儒家文化、汉代精神四方面阐述了其对汉画像石的影响。  相似文献   

4.
汉代画像石的创作与流行在中国美术发展史上具有多重意义和价值。汉画像石琳琅满目、鲜活生动的具像化人物场景描写,标志着汉代美术创作逐渐摆脱原始宗教观念束缚,实现了向大众审美的回旧与转型。  相似文献   

5.
徐州作为两汉文化的发源地,有着丰富的汉代画像石资源。本文通过对庖厨宴饮内容的画像石拓片中食物制作、食用等的场景分析,结合器物的造型及功能阐述,归纳出饮食器具的意义和作用。  相似文献   

6.
分析画像石(砖)中动物形象(主要以象、骆驼、鹿、狮形象为例),探讨其所包含的民族交融性.  相似文献   

7.
汉画像石艺术是中国古代文化中的瑰宝,它从各个角度反映了当时汉人的人生观、价值观、宇宙观和审美观,具有很高的文化价值.汉画像石图案纹饰在现代设计中的应用思路在于挖掘汉画像石图案纹饰的现代意义,用现代的设计语言对其进行再加工、再设计,使之突破原有的表现载体,得到一种全新的发展.  相似文献   

8.
以陕北神木大保当画像石为立足点,分析和整理其雕刻手法及技艺,并对其雕刻技艺所表现出的方法和规律进行归纳与总结.使这种独特的艺术形式展现出更为全面且多样的自身风貌,以期对现代造型艺术的创新与发展起到一定的促进作用.  相似文献   

9.
本文通过古代典籍的记载,对武氏祠"左石室第五石"作一全面考释,揭开汉承尧运和刘邦为神龙转世之谜,并揭示其中的内涵。  相似文献   

10.
为了更好地发掘与探究徐州地域传统民居装饰的艺术特点与文化特质,结合史料及文献记载,以徐州特有的汉画像石建筑图像为研究对象,从中溯源具有汉风传统的民居装饰艺术内涵与价值.从民居建筑的入户、室内界面与陈设、建筑庭院3个方面进行研究和论证.结果表明:徐州汉风传统乐于将装饰与文化寓意相结合,将美好理想赋予民居装饰.其民居装饰的背后饱含浓厚的文化理念,表现出开朗、乐观、自信的生活态度.  相似文献   

11.
汉赋在主题表现上,以“君”为中心,阐述了君德,褒扬了合德之君,对君的失德进行了谏,谏时又极为委婉,采用了“讽谏”的方式。这些特点,都明显地打上了汉代《诗》学的烙印,体现着与汉代《诗经》学的深切关联,是汉代《诗经》学影响的结果。  相似文献   

12.
汉代建筑奠定了中国传统建筑的基础,东汉时期,随着庄园经济的发展,建筑形式和内容发生了很大的变化,主要体现在建筑的平面布局向合院式的发展、高台建筑向高层建筑的变化上。汉画像石、汉墓壁画、汉画像砖中以建筑为描写对象非常之多,涉及汉代建筑类型十分广泛,形象地再现了东汉庄园建筑艺术的基本特征,结合文献记载,为复原展示汉代辉煌的建筑文化,提供了更为可信的图像资料。  相似文献   

13.
论阴阳五行思想对汉代设计艺术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阴阳五行思想对汉代文化乃至设计思想都产生了很大的影响。本文从汉代艺术设计的样式、色彩及装饰纹样等方面着手,着重论证了这一观点。  相似文献   

14.
汉画像石的画面,是由一个个单体、枯燥的人与物像所组成,而艺匠通过一个个细小的动作、情节、物件与多种表现手法,塑造了许多生动的形象,使单调的物像充满了生命力,展示出社会活动的各种鲜活场面。因此,细节在汉画中起着极为关键和重要的作用。  相似文献   

15.
清代的丝绸纹样在沿袭明代的基础上有所发展 ,尤其是在吉祥纹样方面达到了登峰造极的阶段 ,几乎是“图必有意 ,意必吉祥”。除宫廷帝后所用的丝绸品种外 ,民间丝绸纹样也得到了长足的发展 ,显示了一个时代丝织艺术的特色。  相似文献   

16.
西汉武帝时期,适应大一统政权需要的经学被定于一尊.尚未发展至自觉阶段的文学在其强大话语权的裹挟之下,或者被强行地纳入了经学的阐释体系,或者主动地调整步调以与之相应,这便是“文学经学化”的过程.它在造成了文学正常成长进程阻延的同时,也在客观上为文学之渐近自觉累积了重要的文学性因素.  相似文献   

17.
本文通过阐述"印宗秦汉"提出的历史背景及这一理念的历史发展,分析秦汉印自身的独特魅力,说明"印宗秦汉"理念的提出是秦汉以后印学衰落的现实要求,而这一理念得以实现是历史的必然,进而指出"印宗秦汉"的要义是精神上的回归秦汉,主张在实践上要做到"古中求新,新中见古"。  相似文献   

18.
对生命的深沉咏叹是《古诗十九首》的魅力所在。这种忧叹人生短促的生命意识是在旧有价值被东汉末文人否定的过程中产生的。当东汉末文人将目光由功名、天下转到关注自身时,他们便产生了一种生命易逝的伤感悲观情绪。为了消释这种悲哀,东汉末文人在《古诗十九首》中作了种种探寻和选择,反映了他们对人生意义的积极追求与探索。  相似文献   

19.
中国画是在中国五千年文明历史过程中发展而来的中国本土文化,对其传承体现着中国现代艺术设计的发展脉络,同时中国画艺术也是中国现代艺术设计教育的有益补充.本文通过对中国画的探讨和研究,尝试在艺术设计教学中以中国画艺术为起点,强调现代艺术教育多领域、多学科对中国传统文化进行继承与发展,形成具有现代性、民族性、地域性的艺术设计教育.  相似文献   

20.
从占有黄金数量最多,支配黄金权力最大,直接决定黄金流向的封建帝王和豪强贵族的消费行为入手,依据丧葬习俗、储藏黄金的习惯以及贸易逆差等各种原因诠释汉朝巨额黄金流失之谜,简明扼要地勾勒了汉朝巨额黄金的流失方式和流失原因。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