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88 毫秒
1.
阐述了我国开展建筑碳排放权交易的必要性。通过对深圳市建筑能源消耗变化趋势的分析和建筑碳排放权交易机制的解读,提出开展建筑碳交易是以市场手段探索建筑节能工作的一条新路径。分析了阻碍我国碳交易试点城市实施建筑碳排放权交易的关键问题:建筑碳排放边界和建筑碳排放权交易主体的确定方法,这二者都是沿用工业企业的碳交易思路,没有体现我国建筑和建筑用能管理的实际情况。以深圳市为案例探讨了可行的应对策略和方法,提出并分析了以单栋建筑为对象采用建筑物物理边界作为建筑碳排放边界的可行性;同时提出了分阶段确定建筑碳交易主体的思路,现阶段对不同建筑类型可制定不同的交易主体,如交易对象可以是办公楼的建筑业主,酒店和商业建筑的建筑用户;而未来交易主体可以过渡为能源缴费单位。  相似文献   

2.
在城镇化不断发展背景下,我国建筑规模不断扩大,对应建筑能源增大,温室气体排放量加大,对周围环境造成恶劣影响,危及人们正常的生产生活。建筑行业是我国碳排放量较大的行业之一,建筑碳排放具有外部性和公共性,若大气环境容量过度,会影响社会整体可持续发展。当下实现碳减排的新型方式为"碳排放权交易",将碳排放权交易引入建筑领域,将为建筑领域各项工作的稳定发展奠定坚实基础。本文对建筑行业中碳排放量交易的具体形成影响因素及其机制进行详细分析,旨在为促进我国建筑行业可持续发展提供有利参考。  相似文献   

3.
建筑业碳市场的建立对我国节能减排具有重要意义,然而目前我国开展的7个碳交易试点工作少有覆盖建筑业.为此本文通过文献查阅和对比分析对部分覆盖建筑业的国家和城市碳交易实践进行分析.基于国内外已有实践提出我国建筑业碳市场建设的经验借鉴:坚持我国中央统筹、地方协同的管理模式、同时明确我国建筑业碳市场定位,并围绕市场定位完善政策...  相似文献   

4.
苏亚欣 《建筑经济》2021,42(1):106-111
分析公共建筑合同能源管理融入碳交易的可行性,阐释公共建筑碳排放配额产权实质和常规公共建筑EPC项目运作模式,然后分别以节能公司和公共建筑业主为碳交易主体,设计构建融入碳交易的公共建筑EPC项目运作模式,最后以天津一商集团所属友谊商场EPC空调系统改造项目为例介绍模式应用的效果,以期为同类节能改造EPC项目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5.
在美国EF的资助下,住房和城乡建设部科技发展促进中心开展了"中国建筑领域碳排放权交易制度可行性研究"项目。本文通过分析国内外建筑领域碳排放权交易发展的现状及实践,探讨了我国建筑领域碳排放权交易面临的有利条件和障碍,提出了我国建筑领域碳排放权发展的可行性、目标、对策和路线图。  相似文献   

6.
本刊讯厦门已被列入全国首个建设领域碳交易试点城市,今年争取在建筑领域首次实现国际碳交易。  相似文献   

7.
本文通过对天津市22家医院建筑能耗情况(建筑基本信息、医院信息、能耗账单、设备清单等)进行调研,得到了天津市医院建筑能耗平均水平为348.5 kWh/(m2.a)。参考清洁发展机制制定基准线的方法,结合调研数据的实际情况,设置了4种静态基准线情景及动态基准线。通过分析比较不同基准线的意义及相互关系,推荐采用各医院建筑2010年的能耗平均值、碳排放平均值(静态基准线情景1)作为基准线。综合类医院建筑和专科类医院建筑的基准线分别如下:综合类医院建筑能耗基准线为381.2 kWh/(m2.a),碳排放基准线为157.29 kgCO2/(m2.a);专科类医院建筑能耗基准线为309.3 kWh/(m2.a),碳排放基准线为130.46 kgCO2/(m2.a)。  相似文献   

8.
《Planning》2015,(1)
全球变暖使得人类的生存环境日益恶劣,环境问题引起了人们的高度关注,并且达成共识。全球各国采取了各种节能减排的措施,从而促进了碳排放交易市场的形成。对于碳排放权的处理,各国仍然没有一套完整的会计准则与制度,本文在此基础上,结合当前的企业会计准则,分析碳排放权的确认与计量,对于完善碳交易准则提出了自己的一些建议。  相似文献   

9.
《门窗》2014,(1):16-16
<正>作为全国"十二五"节能减碳约束性指标最高的省份,广东继2012年交出了一份令人满意的答卷之后,2013年初步预计全省单位生产总值二氧化碳排放同比下降4.53%,"十二五"前三年累计下降14.7%,超额完成进度目标。这与广东开展碳排放权交易试点不无关系。2012年9月,广东碳排放权交易试点启动。经过一年多的运行,合理设定了碳排放总量减排目标,将电力、水泥、石化、钢铁行业作为首批重点企业纳入管理,逐步确立碳排放权配额的稀缺性地位,配额实行部分免费和部分有偿发放,允许其他  相似文献   

10.
涂逢祥 《建筑技术》2013,(12):1092-1094
在建筑物上应用遮阳装置和设施,可以减少温室气体排放,节约建筑用能,提高居住生活的舒适性,并可扩大内需、增加就业岗位,增进人民健康。在我国积极推广应用建筑遮阳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11.
建筑生命周期碳排放评价   总被引:9,自引:0,他引:9  
基于可持续发展和生命周期(LCA)评价理论,界定了建筑生命周期碳排放的核算范围,并对建筑生命周期从物化、使用到拆除处置各阶段的碳排放进行清单分析,明确了低碳建筑的内涵,提出了建筑物生命周期碳排量的评价框架和方法。  相似文献   

12.
李建平 《建筑节能》2011,39(4):46-48
从节能建筑、绿色建筑在我国的推广实施,分析低碳建筑应制定出相应的国家标准和规范,指导和约束人们的低碳意识和行为,尽早实现低碳建筑在我国的推行.  相似文献   

13.
将最具影响力的美国LEED、日本CASBEE、英国BREEAM与中国《绿色建筑评价标准》进行对比研究,在梳理其发展历史的基础上,从评价方法、评价指标、评价政策保障等方面进行深入剖析,从而对我国绿色建筑评价体系的完善提出相关的建议。  相似文献   

14.
目前生命周期分析在建筑能耗和碳排放研究方面已经成为一种重要的研究工具和途径.本文主要对国际建筑生命周期研究进行了比较详细的讨论,对97个典型案例的计算模型和能耗、碳排放数据进行了深入分析和总结.可以看出,在不同研究中,对于建筑生命周期模型的建立存在较大的差异,阶段划分以及数据来源也不统一,导致不同研究中各案例的能耗和碳排放结果存在不同程度的差异,缺乏可比性.通过对国际相关研究的对比分析,可为国内建筑生命周期能耗和碳排放评价提供借鉴和指导.  相似文献   

15.
分析建筑全生命周期碳排放构成,提出基于碳排放系数的建筑全生命周期碳排放量理论计算方法;构建并分析建筑信息模型,并按照理论计算方法设计建筑全生命周期碳排放度量平台,在此基础上指出其在建筑设计、建造、运行及拆除阶段的应用优势与方法。  相似文献   

16.
通过运用生命周期理论,将住宅碳排放阶段分为建造阶段、使用阶段、维护阶段、拆除阶段.以预制率为36.8%的上海某项目为例,将装配式住宅生命周期碳排放和现浇住宅进行比较.计算结果表明:装配式住宅在建造阶段、拆除阶段的碳排放量明显减少,在使用阶段、维护阶段的碳排放量则和现浇住宅基本相同.  相似文献   

17.
产业化住宅物化阶段碳排放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黄一如  张磊 《建筑学报》2012,(8):100-103
从碳排放的角度针对住宅产业化进行研究,在住宅生命周期碳排放评价中引入延迟排放加权平均时间的计算,讨论了物化阶段对总体碳排放的重要性,并对产业化住宅物化阶段减碳效能进行分析,提出采用具有碳储存能力的生物质建材、建设现代竹木结构体系住宅等是实现低碳居住的有效途径.  相似文献   

18.
根据文献"区域建筑能源系统生命周期能耗及碳排放的测算模型"中的模型,选择了大连地区2个区域集中供热系统B01、B02和9个公共建筑供热供冷系统B03~B11作为计算实例对其生命周期内的能耗、碳排放和经济性进行了量化剖析。结果表明:B01和B02生命周期碳排放分别为743.60 kg/m2、620.98 kg/m2,B03~B11生命周期碳排放为800.15~1 377.85kg/m2;系统设备生产、安装等阶段隐含能耗和碳排放比例达到6%~14%;我国寒冷地区一些可再生能源在建筑领域的应用,虽然达到一定的节能减排效果,但生命周期内碳减排成本较高,远远高于我国碳税;影响碳减排成本的3种因素中,影响权重分别是电力价格设备运行效率电力碳排放因子。  相似文献   

19.
推广绿色建筑在缺少激励性政策的背景下,探索国务院提倡的容积率奖励机制意义重大。以2014年宁波市全年通过节能评估的居住建筑为对象,将《绿色建筑评价标准》中节能、节水量折合成碳排放指标,结合当年居住区实际水电耗量,测算不同星级绿色建筑的碳排放额度,建立容积率与人均用地指标的回归方程,得到基于碳排放的容积率奖励测算方法。  相似文献   

20.
基于生命周期评价理论,构建建筑全生命周期碳排放核算模型.以厦门市学生宿舍、居民住宅及公共建筑为案例进行实证研究,总结三类建筑碳排放的共性,进而提出不同功能建筑的减排策略.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