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杨从彪 《建筑》2004,(11):85-87
日喀则民居日喀则民居在西藏独具特色,风格奇异,形成了自己别致的民居文化。一般是一楼一底的日喀则民居,室内空间较低,墙壁下厚上薄,门窗小,多采用木结构框架,扎实稳固,平顶。建筑用料大都就地取材,日喀则和木材丰富的一般用原木或木板造房的西藏东南部不同,和盛产石材的地方多用石头修建民居的地方也不同。在日喀则民居中,碉房比较普遍,碉房外墙用石砌,门窗很小,通风采光较差,外形厚重、稳固。一般修两三层,底层是牲畜圈或贮藏草料的地方,佛堂和居室在2层或3层。山区民居一般都傍山修建,外呈阶梯形,屋顶可用来晾晒谷物。林芝民居在气候温…  相似文献   

2.
藏族民居形式丰富多样,藏南谷地的碉房、藏北牧区的帐房、雅鲁藏布江流域林区的木构建筑各有特色,但是碉房是藏族最具代表性的建筑形式之一。文章从文化源地、地域分布、民居分类等方面对碉房古老建筑形式的特征进行分析,更加深入地了解该建筑类型的文化内涵。  相似文献   

3.
三江源地区玛可河流域传统藏族民居以石砌碉房为主,多为2~3层,外墙墙体收分明显,功能分区明确,地域特征突出。将拓扑学作为一种深层思维方法,以青藏高原地区藏族生产生活水平发展变化、建造技术的进步、不同建筑类型体系的影响与渗透作为该流域碉房民居动态演进的动力,提取碉房民居演进过程六个不同阶层的拓扑结构。利用图示语言展示碉房的演进发展脉络及其影响机制,解读玛可河流域藏族碉房的深层拓扑结构与聚落拓扑群的形成机制,以此启发玛可河流域碉房聚落的更新营建。  相似文献   

4.
风格崇高的藏族民居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辛克靖 《建筑》1994,(3):35-35
藏族,是我国民族大家庭中有着悠久历史、文化且勇敢、豪迈、粗扩而又热情的民族。主要聚居在川藏高原,平均海拔高度近4千米,那里山岭连绵,雪峰重叠,著名的长江、黄河以及雅鲁藏布江、怒江、澜沧江等河流,都发源和流经这里。藏族民居的典型传统形式为碉房,《后汉书·西南灾列传》中就有“累石为屋”的记载,由此可知藏族碉房,自东汉以来就已经形成,并相继成为崇尚凝重、沉稳和崇高的民居风格,以表现藏族人民对理想的热烈追求和崇高的审美倾向。碉房建筑一般分为两类,一类为建于平坦河谷,平原等地以及建在山坡的山地建筑。平地碉…  相似文献   

5.
"嘉绒藏族"是古老藏族的一个重要分支,其民居的主要形式是碉楼,而这些碉楼是以石木复合承重结构为主的。文章通过对马尔康卓克基镇西索村实地调研和测绘;对边混式碉房、全混式碉房以及顶混式碉房三种石木混合承重结构从特点、传力、构造以及搭接方式等方面进行图文详细说明,为后期的嘉绒藏族传统民居的保护与传承提供技术支持。  相似文献   

6.
郝占鹏  王军 《建筑与文化》2016,(10):126-128
基于青南高原东南部自然环境特征和碉房平面形态现存类型以及碉房的地域建筑材料,系统分析碉房平面形态的演进路径、地域材料的利用智慧,指出碉房是地域生态环境和社会文化共同作用的结果。在此基础上总结出传统碉房的演进机制是"生态适应、内力驱动、外力调节"。  相似文献   

7.
通过对汶川大地震后四川桃坪羌寨的居民住宅碉房进行实地调查研究,对碉房的场地、基础、结构特点进行了考察研究,并分析了地震造成的羌族碉房建筑受损情况,其受损程度因建筑材料、修建技术、建筑体量等而有所差异。  相似文献   

8.
川西北传统藏式碉房是我国优秀建筑文化遗产,具有很高的营造技艺和科学价值.文章基于川西北传统藏式碉房调研资料,分析了传统藏式碉房的建筑理念、建筑风貌、营造技术和结构体系,总结归纳了传统藏式碉房的建造特点,这将对传统建筑保护和传统村落发展提供一些参考和建议.  相似文献   

9.
碉房是青藏高原上最具代表性的藏族传统居住建筑形式。 文章基于广泛的实地调查和文献研究,从历史称谓、墙体材料与结构形式三个方面,对其内涵进行辨析。在此基础上,从时间维度,辨析宫堡建筑、宗教建筑与碉楼等不同功能性质建筑同碉房在营造技术和形态特征上的内在关联,从文化维度,辨析它们同碉房在竖向功能布局与装饰模式上的异同,发现均是以碉房为源头发展而来的阶段性产物。从而在理论上澄清藏族传统建筑体系中这一最具特色的建筑形式——碉房实为一种体系化存在。  相似文献   

10.
碉房是藏区最常见的民居形式,其风格雄浑古朴、典雅端庄,像矗立的碉堡,与其他地区民居迥然不同,极具民族特色.各地碉房在外观造型、内部做法上具有共性,反映了藏民普遍的生活方式和文化习俗,但不同地区的碉房又有明显的差异.碉房历史悠久,是藏族建筑文化中的瑰宝,是中华民居大家庭中的重要一员,应加以传承和发扬.  相似文献   

11.
《Planning》2015,(11):85-91
为明确白肋烟晾房建造规格参数,通过设置不同底棚高度、拱架高度、长宽比例及不同层数的晾房,分析比较了不同结构晾房晾制期间的温湿度。结果表明,半整株采收晾制白肋烟的晾房底棚高度为2.1 m,顶部拱架高度1.0 m较适宜;试验设计的不同长宽比例晾房对晾房内温湿度的影响不大,但晾房设计为方形较稳固;单层晾房平均温度低于双层晾房,而平均相对湿度较高,活动式晾房设计为2层或单层均适宜。  相似文献   

12.
为了解拉萨乡村民居冬季室内热环境状况,选取一户典型的碉房民居对其室外太阳辐射强度、室内外空气温湿度及壁面温度进行定量测试与分析。测试分析表明:拉萨地区冬季室外温湿度波动幅度大,而碉房民居夯土墙调湿保温能力良好,使室内能维持一个相对稳定的温湿度环境;碉房主要功能用房的平均温度在10℃左右,平均相对湿度在25%以下,南向空间太阳直射光利用不佳,室内干寒特征显著,热环境品质差,宜对南向立面形式和外墙围护结构进行优化设计。  相似文献   

13.
碉房是藏族民居的主要形式之一,而不同地区的碉房在形态和用材上又存在着一定的差异性,其中地理环境是重要的影响因素。之前介绍过的八角古城里的藏族民居,主要用材是土。不仅仅是八角古城,在藏族活动的区域,处于土层深厚而缺乏石  相似文献   

14.
通过邛笼与碉的辨析,阐述碉在军事文化演替下的发展轨迹,而碉寨的分布与选址则界定了聚落的基本防御属性,并以黑虎和桃坪羌寨为例,分析了线性街巷、碉房面层和点状碉楼组成的空间立体防御体系及其聚落形态特征,强调了其在聚落保护与更新设计中的借鉴意义。  相似文献   

15.
藏式白碉房是川西高原腹地一种典型的特色地域民居,具有重要的研究价值。本文通过实地调研和测绘,以第三批国家传统保护村落——乡城县仲德村为例,从平面功能构成、基本单元构成和平面功能组织等方面分析了白碉房的特点,总结了藏式白碉房特有的建筑文化,期望能对地域民居的保护提供田野调查样本,并为保护传统民居提供技术支持。  相似文献   

16.
甘孜州碉房民居具有独特的历史文化性和民族地域性。文章通过对甘孜州碉房民居的自然与人文环境、聚落布局、建筑设计、结构技术、艺术装饰等方面的特色进行分析总结。以期对甘孜州碉房民居有较为全面清晰的认知与把握。  相似文献   

17.
<正>藏族,是我国民族大家庭中有着悠久历史、文化且勇敢、豪迈、粗扩而又热情的民族。主要聚居在川藏高原,平均海拔高度近4000m,那里山岭连绵,雪峰重叠,著名的长江、黄河以及雅鲁藏布江、怒江、澜沧江等河流,都发源和流经这里。藏族民居的典型传统形式为碉房,《后汉书·西南灾列传》中就有"累石为屋"的记载,由此可知藏族碉房,自东汉以来就已经形成,并相继成为崇尚凝重、沉稳和崇  相似文献   

18.
四川省甘孜州扎坝地区的碉房建筑因其位于大山峡谷,交通不便而鲜为人知,充满了神秘的色彩。近年来众多人文学者开始研究扎坝独特的人文历史、奇特的走婚风俗,扎坝逐步为世人所关注。本文旨在通过第一手测绘资料研究扎坝碉房民居建筑的总体布局、形态特征以及空间特征、构造手法以及建筑细部,全面对扎坝民居加以介绍,并与其它地区的类似藏族碉房民居建筑进行对比,明确其地域特征,为未来研究甘孜藏族民居的发展与变迁打下基础。  相似文献   

19.
草家 《住宅产业》2012,(7):83-88
藏式民居丰富多彩。拉萨有石墙围成的碉房,林芝有圆木做墙的木屋,昌都有实木筑起的土楼,那曲有生土夯垒的平房……而川藏线上的藏民居,更是风格多样,富于变化。有依山而建的、也有平地拔起的;有土木结构的、也有石木结构的;有一层平房的、也有多层楼房的。走进林芝界内,但见清一色的蓝色屋顶,原来是内地援建的彩钢瓦。虽与林芝满眼的绿色相映成趣,但却再也寻不到藏民居原始的痕迹  相似文献   

20.
川西藏羌石砌碉房民居,历经多次地震考验并沿用至今,其营造中必定蕴含科学合理的抗震设计技术。论文通过调研民居营建中的构造设计做法,揭示了石砌碉房民居多种地域抗震构造设计技术;同时为了解决现代建筑与石砌建筑之间风貌延续的矛盾,结合现代混凝土砌体抗震方法,通过创新的抗震构造设计,成功解决风貌保护与抗震设防的矛盾,从而为民居更新和民居修复提供技术支持。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