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两种按蚊共存地区控制间日疟效果的纵向观察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为探索进一步控制和降低两种按蚊共存地区间日疟发病率的措施,选择六合县马鞍乡为纵向观察试点,采取灭蚊与传染源查治措施的不同组合,观察1991~1996年的年发病率、发热病人血检阳性率、小学生疟原虫阳性率、间接荧光抗体(IFA)阳性率、按蚊种群比例和密度等指标的变化情况。结果在采取灭蚊措施时,年发病率出现明显下降;当无灭蚊措施时,则发病率回升。发热病人血检阳性率、IFA阳性率和年发病率的变化基本吻合。结果表明:两种按蚊共存地区,采取灭蚊措施能有效地控制间日疟发病率,除年发病率外,发热病人血检疟原虫阳性率和IFA阳性率也可用于评价不同防治措施的效果。  相似文献   

2.
云南省1991—2000年疟疾监测报告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目的分析云南省1991-2000年疟疾监测结果,为制定云南省的疟疾防治措施提供依据。方法 收集1991-2000年全省发热病人血检和重点人群IFAT监测结果,边境地区流动人口管理及媒介监测资料进行流行病学统计分析。结果 10年间云南省共血检发热病人6193853例,检出阳性170578例,年平均血检率为3.52%,阳性率为2.75%,恶性疟占21.48%。重点人群的IFAT抗体阳性率为5.80%,阳性几何平均滴度在22.14-60.14之间。对边境地区不同流动人员的发热病人血检结果;外国入境边民的血检阳性率为13.05%;我国出境边民的血检阳性率为7.67%;内地到边境地区流动人员的血检阳性率为12.45%。云南省主要媒介微小按蚊,昆明按蚊和嗜人按蚊的人房次平均捕获数分别为2.29,2.46和2.90只。人,牛房比例分别为1:3.29,1:3.19和1:1.04。结论 云南省经过10年疟疾监测,发热病人血检阳性率已人1991年的3.30%下降至2000年的1.93%,以微小按蚊为主要传疟媒介地区的发病率已从1991年的万分之8.49下降至2000年的万分之3.79。云南省的疟疾发病保持了稳中有降。但在云南边境地区,受境外发病和流动人口的影响,疟疾的控制工作仍很艰巨。  相似文献   

3.
目的评价灭蚊效果,监测和清除残存嗜人按蚊,巩固抗疟成果,防止疟疾重新暴发流行。方法对嗜人按蚊分布区实施以2g/m2DDT滞留喷洒和20mg/m2溴氰菊酯浸泡蚊帐灭蚊,开展复查评价防制效果。停止灭蚊后,继续开展媒介和疟疾的监测。以叮人率和人房捕获蚊数计算密度。结果闽北14个嗜人按蚊分布县(市、区)258个分布点已全部完成灭蚊后效果考核,平均每个分布点复查3.18次,浦城县部分点监测30年复查20余次。第一次复查发现,80.01%的分布点嗜人按蚊已被清除,残存嗜人按蚊从灭蚊前人房按蚊的34.1%降至4.02%。经继续实施灭蚊措施,1995年后未再捕及嗜人按蚊。1996停止灭蚊措施后,1996-2007年监测期间复查276村(次),捕获人房按蚊13408只,经鉴定全部为中华按蚊,证明福建省嗜人按蚊已被清除。嗜人按蚊媒介区灭蚊前1980年疟疾发病12921例,发病率44.90/万,发热病人血检疟原虫阳性率为23.00%。实施灭蚊措施后,疟疾流行得到有效控制,1992年发病率降至0.43/万,1990-2007年嗜人按蚊媒介区未再出现疟疾暴发流行,1998年以后未再发现当地感染病人。结论DDT滞留喷洒和溴氢菊酯浸泡蚊帐可有效防制嗜人按蚊,反复查灭清除嗜人按蚊是阻断疟疾流行,巩固抗疟成果,防止疟疾死灰复燃的根本措施。  相似文献   

4.
融水苗族自治县位于广西北部 ,属微小按蚊为主要媒介的疟疾流行区。 1993~ 1998年采取综合性防治措施 ,取得较好的效果。1 防治措施1.1 传染源 及时血检 ,发现疟疾病人及时根治 ,净化病灶点。发热病人每年血检率达 10 %以上。1.2 媒介按蚊 每年 7月疟疾流行高峰前期对高发村 (屯 )采用 DDT或溴氰菊酯室内滞留喷洒灭蚊。1.3 假定性治疗 临床疑似疟疾的病人 ,采血镜检时 ,给予氯喹加伯氨喹作假定性治疗。共治疗 385 8人次。期间 1993~ 1994年在低潮期和高峰期对高发村 (屯 )进行大规模全民预防服药和室内喷洒灭蚊 ;1995~ 1998年加…  相似文献   

5.
目的为了制定针对性的疟疾防治对策.方法根据江苏省疟疾流行因素,将流行区分为6个监测组,即中华按蚊和嗜人按蚊共存地区(1组)、嗜人按蚊分布毗邻地区(2组)、中华按蚊单一媒介地区(3组)、基本消灭疟疾地区(4组)、流动人口较集中地区(5组)、献血员疟疾较多地区(6组).于1997~1999年分别在上述地区,对疟疾进行了分类监测.结果1组疟疾年发病率、API、发热病人血检阳性率和IFA阳性率均显著高于其它组,发病数占全省病例总数的74.38%,嗜人按蚊占按蚊总数的3.73%;2组年发病率、发热病人血检阳性率、IFA阳性率明显高于3~6组;3组和4组年发病率、发热病人血检阳性率、IFA阳性率已降至较低水平;5组流动人口发热病人血检阳性率和IFA阳性率显著高于当地居民;6组疟疾疫情已得到有效控制.结论1组地区是江苏省疟防重点地区,2组地区需加强疟疾监测,3~4组地区可进一步简化现有抗疟措施,5组地区重点开展流动人口监测,6组地区可列入当地常规监测.  相似文献   

6.
江苏省不同疟区的疟疾监测   总被引:9,自引:2,他引:7  
目的 为了制定针对性的疟疾防治对策。方法 根据江苏省疟疾流行因素,将流行区分为6个监测组,即中华按蚊和嗜人按蚊共存地区(1组)、嗜人按蚊分布毗邻地区(2组)中华按蚊单一媒介地区(3组)、基本消灭疟疾地区(4组)流动人口较集中地区(5组)、献血员疟疾较多地区(6组)。于1997-1999年分别在上述地区,对疟疾进行了分类监测。结果 1组疟疾年发病率、API、发热病人血检阳性率和IFA阳性率均显著高于其它组,发病数占全省病例总数的74.38%,嗜人按蚊占的按蚊总数的3.73%;2组年发病率、发热病人血检阳性率、IFA阳性率明显高于3-6组;3组和4组年发病率、发热病人血检阳性率、IFA阳性率已降至较低水平;5组流动人口发热病人血检阳性率和IFA阳性率显著高于当地居民;6组疟疾疫情已得到有效控制。结论 1组地区是江苏省疟防重点地区,2组地区需加强疟疾监测,3-4组地区可进一步简化现有抗疟措施,5组地区重点开展流动人口监测,6组地区可列入当地常规监测。  相似文献   

7.
目的 通过监测 ,了解疟疾疫情动态 ,加强防治 ,巩固抗疟成果。方法 用晨捕法或夜·人·帐诱捕法 ,捕捉人房或帐内按蚊 ,计数鉴定蚊种 ,对发热病人 (包括外流工 )血检疟原虫 ,搜索传染源 ,同时采用氯 /伯 4d双疗程治疗现症病人 ,单疗程根治有疟史者 ,用溴氰菊酯浸泡蚊帐灭蚊。结果 嗜人按蚊除 1 992年在 3个村(点 )捕获 4只外 ,经再灭蚊后未捕到该蚊 ,发热病人血检阳性率逐年下降 ,1 996年后未查到当地感染病例。结论 应着重加强传疟媒介和外流工的流行病学监测及发热者血检 ,及时发现病人 ,正规治疗患者和及时处理疫点 ,即可巩固抗疟成果。  相似文献   

8.
目的 探讨控制嗜人按蚊分布区间日疟发病率的有效措施。方法 选择3个乡9个村为观察点,实施查治传染源和预防服药及药物浸泡蚊帐等综合防制措施。采用病原检查、血清抗体检测和蚊媒监测等方法观察控制效果。结果 疟疾年发病率从最高年1994年的18.98/万降至2002年的0;发热病人疟原虫血检阳性率从最高年1994年的1.30%降至2002年的0;小学生带虫率1996~1998年连续3年为0;IFA阳性率呈逐年下降趋势;嗜人按蚊占按蚊构成比从最高年份的78.57%降至2002年的0。结论综合措施可有效控制间日疟流行。  相似文献   

9.
1984~1990年,我区基本消灭疟疾地区已有38个县(市),占全区县(市)数的43.81%,年带虫发病率在1‰以下。迄今发热病人血检仍作为查源手段,然而随着时间的推移,疟疾的传染源逐渐减少,血检和临床初诊结果,相应起了变化。本文对基本消灭疟疾的县(市),发热病人的血检数量和对象等问题.进行了探讨。一、不同传染疟疾的媒介地区发热病人血检情况 1984年发热病人血检,中华按蚊地区疟原虫阳性率为0.10%,微小按蚊地区疟原虫阳性率为0.23%,1985~1990年疟原虫阳性率分别为0.08%、0.35%、0.12%、0.23%、0.10%、0.16%、0.09%、0.17%、  相似文献   

10.
目的 分析云南省 1991~ 2 0 0 0年疟疾监测结果 ,为制定云南省的疟疾防治措施提供依据。 方法 收集 1991~ 2 0 0 0年全省发热病人血检和重点人群 IFAT监测结果 ,边境地区流动人口管理及媒介监测资料进行流行病学统计分析。 结果  10年间云南省共血检发热病人 6 193 85 3例 ,检出阳性 170 5 78例 ,年平均血检率为 3.5 2 % ,阳性率为2 .75 % ,恶性疟占 2 1.48%。重点人群的 IFAT抗体阳性率为 5 .80 % ,阳性几何平均滴度在 2 2 .14~ 6 0 .14之间。对边境地区不同流动人员的发热病人血检结果 :外国入境边民的血检阳性率为 13.0 5 % ;我国出境边民的血检阳性率为7.6 7% ;内地到边境地区流动人员的血检阳性率为 12 .45 %。云南省主要媒介微小按蚊、昆明按蚊和嗜人按蚊的人房次平均捕获数分别为 2 .2 9、2 .46和 2 .90只。人、牛房比例分别为 1∶ 3.2 9、1∶ 3.19和 1∶ 1.0 4。 结论 云南省经过 10年疟疾监测 ,发热病人血检阳性率已从 1991年的 3.30 %下降至 2 0 0 0年的 1.93% ,以微小按蚊为主要传疟媒介地区的发病率已从 1991年的 8.49 下降至 2 0 0 0年的 3.79 。云南省的疟疾发病保持了稳中有降。但在云南边境地区 ,受境外发病和流动人口的影响 ,疟疾的控制工作仍很艰巨。  相似文献   

11.
1990~1993年在以嗜人按蚊为主要媒介的疟疾高发区采用2.5%溴氰菊酯浸泡蚊帐防治按蚊,结合防治传染源的综合措施,使嗜人按蚊疟区疟疾平均发病率从1990年的0.38%降至1993年的0.1%;发热病人血检阳性率从1990年的2.78%降为1993年的0.76%。结果显示此类疟区用这种抗疟措施具有较好的防制效果。  相似文献   

12.
贵州省残存嗜人按蚊地区疟疾发病流行病学特点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分析贵州省残存嗜人按蚊地区疟疾发病特点及流行规律,为制定疟疾防治及监测方案提供科学依据。方法:收集分布区1999-2001年疟疾发病及病例侦察情况,用流行病学方法分析疟疾病人及疫点类型,疫点平均病例数等流行病学特点。结果:嗜人按蚊疟区发病率仍超过1‰,发热病人血检阳性率为0.25%,流动人群血检阳性率为1.31%,当地感染疟疾病例占病例总数的84.59%,输入性病例占15.41%,内源性疫点占87.23%,外源性疫点占12.77%,平均疫点病例数为1.30例。结论:嗜人按蚊疟区是现阶段主要疟疾高发流行区,发现病人的主要手段仍是对当地发热病人的血检,以本地病例和内源性疫点为主,发病比较散发,呈点状分布。  相似文献   

13.
目的探讨灭疟后期疟疾流行规律和管理措施 ,控制传播。方法按照诊断疟疾 3条标准上报病人 ,对现症病人进行及时治疗 ,同时做好疫点清理等工作。开展疟疾疫情监测 ,媒介监测 ,流动人口抗疟管理及农村基本情况调查。结果发病率从 1 982年的 7.4/万降至 1 996年的 0 .3 /万 ,1 997年以来为 0。 2 0年共血检各类发热病人1 0 691 6人次 ,检出阳性 97人 ,阳性率为 0 .0 9% ,血检流动人口 2 73 5人 ,阳性率 0 .2 6%。两者阳性率差异有显著性 (P<0 .0 1 )。 5~ 6月为中华按蚊活动期 ,年均捕获按蚊数为 1 2 76± 676只 ,畜房密度是人房的 45倍 ,睡前和睡后叮人率分别为 1 1 .43± 9.2 0只和 0 .0 2只 ,前者是后者的 5 72倍。结论在以中华按蚊为单一传播的媒介地区 ,采取以加强传染源管理为主 ,防蚊灭蚊为辅的防治措施 ,疟疾发病率可稳步下降  相似文献   

14.
1986年新疆伊犁地区疟疾流行动态调查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本文报道了1986年伊犁地区疟疾流行动态调查结果。血检发热病人15 711人,疟原虫阳性着60人,年带虫发病率为0.06‰。流行季节未居民原虫率为0.44%,IFAT血清阳性率为16.84%。疟疾带虫发病率1986年与1959年相比下降99%。结果表明,伊犁地区50年代稳定性高疟区到80年代已成为非稳定性低疟区。  相似文献   

15.
目的探索疟疾防治方法。方法对当地居民和流动人群开展发热血检,以发现现症患者,按贵州省疟疾防治方案进行根治和治疗,并清除病灶点。结果1990-2003年对110672人次进行了抗疟治疗,滞留喷洒灭蚊2732992m2。当地居民、病灶点居民、流动人群、健康人群发热血检阳性率分别为0.10%、0.58%、0.01%、0.98%。检出当地间日疟1439例,输入病例361例(37例为恶性疟)。血清学阳性率为5.09%。人房和牛房中华按蚊和微小按蚊分别占22.08%、58.72%、53.72%、39.73%。结论灭疟后期发病率逐年下降,疟疾患者高度分散,中华按蚊和微小按蚊仍是优势蚊种,血清学提示居民抗体水平下降,输入性疟疾存在极大威胁。  相似文献   

16.
不同媒介地区基本消灭疟疾后疟疾监测结果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广西1985~1989年达到部颁基本疟疾标准的26个县(市)进行5年的病原学和血清学监测。结果表明,以微小按蚊,嗜人按蚊和中华按蚊为媒介的地区,达标后5年来发热病人血检平均原虫阳性率分别为0.020%,0.041%和0.006%。在基本消灭疟疾达标后的第5年,微小按蚊地区年带虫发病率比达标发年年带虫发病率上升1.7倍,嗜人按蚊地区(第4年)上升1.9倍,中华按蚊地区下降67.86%,显示以中华按蚊  相似文献   

17.
目的 对江苏省中华按蚊单一媒介区实施简化的疟首监测措施4年后的成本-效果进行评价。方法 观察简化的疟疾监测措施推广前后的疟疾发病度、间接荧光抗体阳性率;计算减少支出的血检补助费、疫点处理费及病人血检化验费。结果 推广区67个县(市、区)1995 ̄1998年疟疾发病率在0.021/万 ̄0.036/万之间,与推广前相比呈稳定或下降趋势,IFA检测结果与疫情报告基本一致。推广简化监测措施4年来共减少血  相似文献   

18.
自1985年开始连年在河南固始、淮滨、商城、潢川四县实施大面积二二三室内滞留喷洒防制嗜人按蚊控制恶性疟的流行。为考核其防治效果,监测按蚊数量及疟疾发病动态,我们于1987年以淮滨县张庄乡为观察点,进行按蚊密度、叮人率、发热病人血检及人群带虫率等项的调查。蚊媒考核和疟原虫调查,6~10月份每句调查一次。室外人帐通宵诱蚊观察,共诱捕按蚊54只,平均叮人率为3.9只/人·夜;入帐内按蚊密度平均为0.07只/帐;晚间牛体捕蚊1h共捕按蚊1763只。上述三项调查捕蚊,经鉴定全部为中华按蚊。张庄乡监测范围7790人,6~10月份共血检发热病人1520人,血检率为19.5%,间日疟原虫阳性4人,年带虫发病率为0.05%,未检  相似文献   

19.
湖北省连续四年溴氰菊酯泡蚊帐防制媒介和控制疟疾流…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1990-1993年在以嗜人按蚊为主要媒介的疟疾高发区采用2.5%溴氰菊酯浸泡蚊帐防治按蚊,结合防治传染源的综合措施,使嗜人按蚊疟区疟疾平均发率从1990年的0.38%降至1993年的0.1%。发热病人血检阳性率从1990年的2.78%降为1993年的0.76%。结果显示此为疟区用这种抗疟4措施具有较好的防制效果。  相似文献   

20.
目的 分析贵州省残存嗜人按蚊地区疟疾发病特点及流行规律 ,为制定疟疾防治及监测方案提供科学依据。 方法 收集分布区 1999~ 2 0 0 1年疟疾发病及病例侦察情况 ,用流行病学方法分析疟疾病人及疫点类型 ,疫点平均病例数等流行病学特点。 结果 嗜人按蚊疟区发病率仍超过 1 ,发热病人血检阳性率为 0 .2 5 % ,流动人群血检阳性率为1.31% ,当地感染疟疾病例占病例总数的 84 .5 9% ,输入性病例占 15 .4 1% ,内源性疫点占 87.2 3% ,外源性疫点占12 .77% ,平均疫点病例数为 1.30例。 结论 嗜人按蚊疟区是现阶段主要疟疾高发流行区 ,发现病人的主要手段仍是对当地发热病人的血检 ,以本地病例和内源性疫点为主 ,发病比较散发 ,呈点状分布。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