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81 毫秒
1.
颅内椎基底动脉狭窄支架成形术后的远期疗效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目的 探讨症状性动脉粥样硬化性颅内椎基底动脉狭窄患者择期支架成形术治疗的远期疗效。方法 回顾性分析2001年9月至2007年9月在我院行择期支架成形术治疗的症状性动脉粥样硬化性颅内椎基底动脉狭窄(狭窄>50%)患者116例,其中基底动脉狭窄患者57例,狭窄57处;颅内椎动脉狭窄患者59例,狭窄60处。研究的主要终点事件是靶病变相关的缺血性卒中、症状性脑实质出血和蛛网膜下腔出血。结果 本组病例支架手术成功率为94%(110/117)。30 d内的卒中事件8例,30 d后(中位时间33.5个月)椎基底动脉供血区的卒中事件5例。椎基底动脉供血区年卒中率(包括30 d内的任何死亡和卒中)4.0%。结论 择期支架成形术治疗可减少症状性动脉粥样硬化性颅内椎基底动脉狭窄患者的年卒中风险、改善功能预后,效果优于药物治疗。远期疗效与支架是否成功置放以及狭窄部位有关。  相似文献   

2.
目的 探讨血管内支架成形术在症状性大脑中动脉血管狭窄治疗中的应用,评价其安全性及治疗
效果。
方法 回顾性分析2008年5月-2015年2月在沧州市人民医院神经内科行血管内支架成形术治疗的症
状性大脑中动脉狭窄患者,观察血管内支架置入成功率、手术并发症、支架术前后血管狭窄率并随访
血管内支架成形术的治疗效果。
结果 入组98例患者,均成功置入支架,术前患者平均狭窄率为(83.8±7.9)%,术后患者残余狭窄
率为(21.9±4.2)%,术后3 d发生亚急性血栓1例(1.0%),再狭窄发生率12.9%(10/77),随访1年疗
效终点事件(术后30 d内发生缺血性卒中、出血性卒中及手术相关性死亡;30 d后发生病变血管责任区
域内的缺血性卒中)累计发生率为14.3%(14/98)。
结论 血管内支架成形术治疗症状性大脑中动脉狭窄具有良好的安全性,手术成功率高,1年再狭窄
率低。  相似文献   

3.
目的探讨Enterprise 1代、2代支架在症状性颅内动脉粥样硬化性狭窄(ICAS)中治疗效果的差异。方法郑州大学第一附属医院放射介入科自2018年1月至2021年4月采用Enterprise 1代支架治疗52例ICAS患者(置入52枚Enterprise 1代支架, Enterprise 1代支架组), 采用Enterprise 2代支架治疗76例ICAS患者(置入76枚Enterprise 2代支架, Enterprise 2代支架组), 比较2组患者支架置入后即刻DSA造影结果和血管残余狭窄率。术中根据高分辨平板CT扫描结果对支架的贴壁情况进行评估, 将患者分为支架贴壁良好组和支架贴壁不良组, 比较支架贴壁良好组和支架贴壁不良组患者临床资料的差异, 并采用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患者支架贴壁性的独立影响因素。比较Enterprise 1代支架组和Enterprise 2代支架组患者围手术期并发症发生率和术后6个月支架内再狭窄发生率的差异。结果患者均顺利置入颅内支架, 技术成功率为100%。Enterprise 1代支架组患者术前血管狭窄率为(80.85±12.14%)%,...  相似文献   

4.
目的 探讨左心室质量指数(left ventricular mass index,LVMI)与颅内外动脉粥样硬化狭窄程度的 关系。 方法 从东部战区总医院南京卒中登记系统纳入2017年1-10月间进行超声心动图和DSA检查的缺血 性卒中患者。对颅外和颅内动脉粥样硬化性狭窄程度进行评估,分为动脉轻度狭窄组和动脉中重度 狭窄组。LVMI根据美国超声心动图协会标准计算。在颅外和颅内动脉粥样狭窄患者中分别比较动脉 轻度狭窄和中重度狭窄组传统脑动脉粥样硬化的危险因素,如年龄、性别、高血压、糖尿病、冠状动 脉硬化心脏病、血脂及左心室质量(left ventricular mass,LVM)和LVMI。单因素分析及二元回归分析 影响颅内外动脉粥样硬化狭窄程度的独立危险因素并对LVMI与颅内外动脉狭窄率进行相关性分析。 结果 169例登记患者中,85例(50.3%)为颅外动脉粥样硬化性狭窄,84例(49.7%)为颅内动 脉粥样硬化狭窄。在颅外动脉粥样硬化性狭窄患者中,中重度狭窄患者年龄比轻度狭窄患者大 [(64.3±12.4)岁 vs(56.0±13.2)岁,P =0.001],LVMI较轻度狭窄患者高[(43.6±10.3)g/m2.7 vs (36.6±7.2)g/m2.7,P <0.001]。在颅内动脉粥样硬化性狭窄患者中,轻度狭窄患者LVMI低于中重度狭 窄患者([ 36.5±7.2)g/m2.7 vs(46.1±13.6)g/m2.7,P <0.001]。Spearman相关分析结果表明LVMI与颅内 外动脉狭窄率呈正相关(r=0.553,P<0.001)。二元回归分析发现LVM(I OR 1.13,95%CI 1.05~1.21)、 年龄(OR 1.06,95%CI 1.01~1.11)是颅外动脉粥样硬化性重度狭窄的独立危险因素。 结论 缺血性卒中患者LVMI与颅内外动脉粥样硬化性狭窄率正相关,LVMI是颅外动脉粥样硬化性重 度狭窄的独立危险因素。  相似文献   

5.
目的探讨血清胱抑素C(CysC)与缺血性卒中患者颅内外动脉粥样硬化性病变的关系。方法选取2013-03—2014-09于我院住院治疗的缺血性卒中患者130例,均行头颅高分辨CT血管造影(CTA)、胱抑素C和常规生化检查。根据血管病变程度、部位及斑块性质进行分组,分别比较各组间血清CysC水平。根据血清CysC水平分为血清CysC正常组和高血清CysC组,将2组间颅内外动脉发生狭窄的例数进行比较。结果颅内外动脉狭窄组血清CysC水平显著高于无颅内外动脉狭窄组(P<0.05);与重度狭窄及闭塞组相比较,轻度狭窄组及中度狭窄组CysC水平较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与无斑块组相比,稳定斑块及不稳定斑块组的血清CysC值显著升高(P<0.05)。与CysC正常组相比,高CysC组中颅内外动脉狭窄率为87.18%,较正常CysC组(57.14%)显著升高(P<0.05)。Logistis多元回归分析显示,CysC水平升高是颅内外动脉粥样硬化性病变的独立危险因素。结论血清CysC水平升高与颅内外动脉粥样硬化的严重程度密切相关,是颅内外动脉粥样硬化性病变的独立危险因素。  相似文献   

6.
颅内动脉粥样硬化性狭窄是卒中的高危因素。在有症状的卒中患者中8%~10%有颅内动脉粥样硬化性狭窄。颅内动脉粥样硬化性狭窄年卒中发生率约为10%~24%。颅内动脉粥样硬化性狭窄的颅外/颅内动脉搭桥及药物治疗被证明是不成功的,支架置入是一种替代治疗方法,而且被证明是可取的、安全有效的治疗方法。  相似文献   

7.
目的探讨Apollo球囊扩张式支架治疗症状性椎动脉颅内段粥样硬化狭窄安全性和有效性。方法自2010-07—2014-03 36例连续的椎动脉颅内段粥样硬化狭窄患者在我院接受apollo支架成形术,所有患者病变狭窄程度≥70%、伴有狭窄病变相关的卒中或短暂性脑缺血发作并且对侧椎动脉均存在闭塞性病变。患者临床基本资料、术前术后的脑血管造影、围手术期结果、临床及影响学随访结果均被回顾性分析。结果 36例患者均成功置入支架,平均狭窄率由术前的(82.3±5.1)%改善到术后即刻的(15.2±5.4)%。围手术期(30d内)出现2例(5.6%,2/36)出血卒中和1例(2.8%,1/36)短暂性脑缺血发作(TIA);2例出血性卒中均为蛛网膜下腔出血,发生于术中,其中1例(2.8%,1/36)死亡;1例TIA发生于术后第3天,考虑支架内血栓形成,给予治疗后症状消失。29例(80.6%,29/36)获得临床随访,平均随访时间(24.2±8.3)月,1例(3.4%,1/29)随访过程中出现后循环小卒中,3例(10.3%,3/29)出现后循环TIA,2例非卒中相关死亡。24例(66.7%,24/36)完成影像随访,平均随访时间(9.9±8.3)月,5例(20.8%,5/24)出现再狭窄,其中3例(60.0%,3/5)为症状性再狭窄,3例均接受再次血管内治疗。结论 Apollo球囊扩张式支架治疗症状性椎动脉颅内段粥样硬化狭窄围手术期并发症发生率低,远期疗效显著。  相似文献   

8.
目的 探讨不同年龄组短暂性脑缺血发作(TIA)患者颅内、外动脉粥样硬化性狭窄的分布特征。方法 对64例TIA患者的全脑血管数字减影血管造影术(DSA)资料进行分析,计算颅内、外动脉狭窄的发生率,并对不同年龄患者颅内、外动脉狭窄或闭塞情况进行统计学比较。结果 64例患者中,54例(84%)存在脑动脉粥样硬化性狭窄,颅内动脉狭窄发生率略高于颅外动脉(68.5% vs 64.8%)。在<50岁组中,单纯颅内动脉狭窄或闭塞的发生率为54.5%,高于单纯颅外动脉(27.3%)及颅内-颅外动脉多发性狭窄或闭塞(18.2%);而≥50岁组中,单纯颅内动脉狭窄或闭塞的发生率(21.9%)低于颅内-颅外狭窄或闭塞(43.8%)及单纯颅外动脉狭窄或闭塞(34.4%),差异具有统计学差意义(P <0.05)。结论 TIA患者颅内、外动脉粥样硬化性狭窄随年龄变化而呈特征性分布。  相似文献   

9.
目的探讨支架技术在急性缺血性卒中合并颅内外动脉狭窄中应用的可行性、安全性及有效性。方法回顾性纳入2014年4月至2016年10月在山东大学附属济南市中心医院神经外科就诊的29例急性缺血性卒中合并颅内外动脉狭窄的患者。经数字减影血管造影(DSA)证实责任动脉闭塞,患者取栓后仍有重度狭窄,遂行球囊扩张、支架置入血管成形术。记录患者治疗前、后7d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卒中量表(NIHSS)评分、30d卒中或短暂性脑缺血性发作的复发率及90d改良Rankin量表评分(mRS)。临床随访分别在术后30d和90d进行。结果29例患者的技术成功率为100%,支架治疗后平均残留狭窄率为(10.4±8.1)%。所有患者均得到随访,30d内再次卒中1例。NIHSS评分:治疗前为(19.5±3.5)分,治疗后7d为(5.8±2.1)分,治疗前后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90d患者的病死率为0%,其中28例(97%)90dmRS评分≤2分,预后良好。结论急性缺血性卒中合并颅内动脉狭窄患者应用支架技术的并发症发生率较低且安全、有效;但残余狭窄以及合并基础性疾病、医嘱依从性差被认为是卒中再发的危险因素。  相似文献   

10.
探讨应用新型颅内支架Neuroform治疗症状性椎-基底动脉狭窄的有效性、安全性。 方法 对20例椎动脉颅内段和基底动脉狭窄患者直径狭窄率>70%)。 采用微导管技术进行血管造影, 行经皮血管内支架置入术,接受了Neuroform颅内专用支架治疗。 结果 20例患者椎动脉狭窄和基底动脉狭窄的狭窄率从术前平均84%下降到24% , 技术成功率达100%,病变动脉的狭窄程度纠正50%—90%,平均为72%,无血管撕裂、急性动脉闭塞、远端血管栓塞事件等并发症出现,术后1例出现完全闭塞,但无明显临床症状。结论 Neuroform自膨式颅内专用支架的应用,有效的缓解椎-基底动脉狭窄患者缺血症状,提高了手术安全性和成功率,但长期疗效需要进一步观察。  相似文献   

11.
目的 基于多对比度MRI血管壁成像技术,比较颅内动脉、颅外动脉粥样硬化斑块的特征。 方法 回顾经3D多对比度头颈联合MRI血管壁成像检查确定存在前循环症状性颅内外动脉粥样硬化 斑块的患者资料。观察斑块分布情况;测量斑块负荷,包括斑块最大管壁厚度、长度、管腔狭窄程度; 分析斑块内成分,包括脂质坏死核、出血、钙化,对比分析颅内动脉和颅外动脉粥样硬化斑块的影像 学特征。 结果 在入组的45例患者中,共检出颅内、外动脉粥样硬化斑块203个,其中颅外动脉斑块156 个(76.8%),颅内动脉斑块47个(23.2%)。颅外动脉粥样硬化斑块最大管壁厚度([ 3.2±1.0)mm vs (1.9±0.4)mm,P <0.001]、斑块长度[10.7(7.5~13.7)mm vs 4.3(2.6~6.3)mm,P <0.001]大于颅内动 脉,而颅内动脉管腔狭窄程度[28.0%(20.0%~38.5%)vs 18.8%(10.8%~30.5%),P <0.001]重于颅外 动脉。颅外动脉粥样硬化斑块内脂质坏死核的发生率高于颅内动脉(66.0% vs 21.3%,P <0.001),而 斑块内出血的发生率颅内动脉高于颅外颈动脉(27.7% vs 13.5%,P =0.027)。 结论 在合并有颅内外动脉粥样硬化斑块的患者中,颅外动脉的斑块最大管壁厚度、斑块内脂质 坏死核的发生率高于颅内动脉,而管腔狭窄程度、斑块内出血的发生率低于颅内动脉。  相似文献   

12.
目的 探讨静脉窦支架置入术对合并静脉窦狭窄的特发性颅内高压(idiopathic intracranial hypertension, II H)的治疗作用。 方法 回顾性分析2009年7月-2019年1月在解放军总医院第一医学中心确诊并行静脉窦狭窄支架置 入术的IIH患者的临床资料。术前清醒状态和术后即刻测静脉窦狭窄远近端压力差。术后1周复查腰椎 穿刺测颅内压,随访术后1年临床症状改善情况。术后6~12个月行DSA检查,评估静脉窦支架置入术 对合并静脉窦狭窄的IIH的治疗作用。 结果 共纳入97例患者,其中75例(77.3%)女性,22例(22.7%)男性,中位年龄35(15~57)岁。术 前存在视力障碍74例(76.2%),头痛54例(55.7%)。97例患者行静脉窦狭窄支架置入治疗,其中93 例行单侧静脉窦狭窄支架治疗,4例行双侧静脉窦狭窄支架治疗。支架置入术中未发生并发症。支架 置入术后静脉窦狭窄远近端压力差减小(18.1±7.1 vs 1.1±1.0 mm Hg,P<0.001),腰穿检查脑脊液压 力显著下降(297.0±44.8 vs 215.0±41.2 mm H2O,P =0.004)。76例患者完成了1年临床随访,其中64例 视力障碍患者中56例(87.5%)明显好转,43例头痛患者中40例(93.0%)头痛减轻或消失。DSA检查随 访62例,3例(4.8%)出现支架内再狭窄,2例(3.2%)出现硬脑膜动静脉瘘。 结论 静脉窦支架置入术是治疗合并静脉窦狭窄的IIH的一种安全、有效的治疗方式。  相似文献   

13.
目的 比较不同类型脑桥梗死的病因机制和临床特征。 方法 选择脑桥梗死患者75例,分为基底动脉狭窄组9例和基底动脉无狭窄组66例,其中基底动脉 无狭窄组又分为穿支病变组33例和小动脉病变组33例。比较各组的临床特征与影像学变化。 结果 在各组的临床特征中,基底动脉狭窄组的糖尿病、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脏病、合并其 他颅内血管中重度狭窄、神经功能缺损进展发生率、入院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卒中量表(National Institutes of Health Stroke Scale,NIHSS)评分、出院NIHSS评分、出院改良Rankin量表(modified Rankin Scal e,mRS)评分≥3比例较其他组增高(P<0.05)。穿支动脉病变组空腹血糖、餐后2 h血糖、糖化血 红蛋白、入院收缩压、梗死灶大小、入院NIHSS、出院NIHSS评分、神经功能缺损进展、出院mRS评分比 例高于小动脉病变组(P<0.05)。 结论 脑桥梗死存在不同的病因和发病机制。脑桥旁正中动脉梗死及合并基底动脉狭窄的脑桥梗 死病变以动脉粥样硬化为主,病灶大,症状重,易发生进展,预后不良。  相似文献   

14.
目的 观察分期支架治疗颈内动脉次全闭塞伴对侧颈内动脉狭窄患者的疗效及安全性。
方法 回顾性分析2017年1-12月在西安交通大学第一附属医院神经内科连续住院的颈内动脉次全
闭塞伴对侧颈内动脉狭窄患者的临床资料。采用分期治疗的方法,一期使用小球囊扩张次全闭塞侧
颈内动脉,间隔2周后进行二期支架置入。观察手术技术成功率,手术成功指一期小球囊扩张后狭窄
率减小,局部无夹层,且二期支架置入位置良好,残余狭窄率≤30%,前向血流mTICI 3级;围手术期
并发症(包括高灌注综合征、脑梗死、TIA等)及死亡情况;随访1个月、3个月、6个月及3年的mRS评分,
以及心脑血管事件和全因死亡。
结果 共纳入7例颈内动脉次全闭塞患者,平均年龄63.0±3.4岁,男性6例;其中6例为左侧,6例合
并对侧颈内动脉狭窄≥50%。手术技术成功率100%(7/7),所有患者均未发生围手术期并发症及死
亡。1个月随访时1例患者mRS评分为1分,其他6例均为0分,其余时间点所有患者均为0分,3年随访时1
例患者于术后1年发生冠心病。
结论 分期支架治疗在颈内动脉次全闭塞伴对侧颈动脉狭窄患者中相对安全,并对颈内动脉狭窄
的改善明显。  相似文献   

15.
目的 探讨未破裂大脑后动脉夹层动脉瘤的临床特点及其血管内治疗效果。 方法 回顾性分析2012年1月至2014年12月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天坛医院连续血管内诊治的20例未 破裂大脑后动脉夹层动脉瘤的临床资料,并进行影像学和临床随访。 结果 20例大脑后动脉夹层动脉瘤中,男11例(55.0%),女9例(45.0%),年龄(46.2±15.5)岁。位 于P1段4例(20.0%),P2段12例(60.0%),P1-P2段2例(10.0%),P3段2例(10.0%)。单纯弹簧圈栓 塞3例(15.0%),载瘤动脉闭塞11例(55.0%),支架辅助弹簧圈栓塞6例(30.0%)。术后即刻影像学 结果,Raymond分级:1级15例(75.0%),2级5例(25.0%)。术后并发症:缺血事件2例(10.0%),术 后出现肌力1级1例,3级1例,均经对症治疗3个月后好转。16例(80.0%)影像学随访10.5(6.5)个月, Raymond分级:1级13例(81.3%),2级2例(12.5%),术后复发(3级)1例(6.2%)行2次支架辅助栓 塞,6个月影像学随访无再复发。20例(100.0%)临床随访12(9.3)个月,改良的rankin量表(modified Ranki n scal e,mRS)0分9例(45.0%),mRS 1分5例(25.0%),mRS 2分5例(25.0%),mRS 3分1例 (5.0%),预后良好率为95.0%。 结论 大脑后动脉夹层动脉瘤多位于P2段,根据部位选择合适的血管内栓塞方法,临床效果满意。  相似文献   

16.
目的 分析双侧大脑脚梗死的临床表现、影像学特征及预后。 方法 回顾性分析北部战区总医院2013年7月-2016年12月收治的由DWI证实的双侧大脑脚梗死患者 的临床表现、影像学特征及预后。 结果 共纳入18例双侧大脑脚梗死患者,其中10例(55.6%)出现四肢瘫痪,11例(61.1%)出现意识 水平下降。患者病程中最重阶段NIHSS评分为12.5(4.0~20.5)分。16例(88.9%)患者病因分型为大动 脉粥样硬化型。除了双侧大脑脚外,脑桥(88.9%)、小脑(72.2%)也是常见的受累部位。16例(88.9%) 患者存在基底动脉重度狭窄或闭塞,其余2例(11.1%)患者存在椎动脉及大脑后动脉重度狭窄或闭塞。 出院3个月后对18例患者进行电话随访,其中有2例失访,13例患者预后不良(其中10例死亡)。 结论 双侧大脑脚梗死常合并脑桥和小脑梗死,主要病因为大动脉粥样硬化,主要发病机制可能 为低灌注,此类患者的预后不良。  相似文献   

17.
目的 分析非外伤性皮质凸面蛛网膜下腔出血(convexity s ubarachnoid h aemorrhage,cSAH)患者头痛 的特点及出血病因,提高神经科医师对该病的认识。 方法 收集自2010年1月-2014年12月在北京大学第三医院就诊的14例cSAH病例,回顾性分析其头痛 特点、临床表现、影像学检查及实验室检测结果。 结果 14例cSAH患者中,8例(57.1%)表现为急性头痛,其中6例(75.0%)为偏侧轻中度胀痛;4例 (50%)头痛为一过性,持续时间一般不超过30 min。病因学方面,12例(85.7%)患者病因明确:8例 (57.1%)存在cSAH同侧颈内动脉系统血管重度狭窄或闭塞,颅内静脉窦血栓形成、脑动静脉畸形、使 用抗凝药物以及可疑脑淀粉样血管变性各1例。 结论 急性头痛是cSAH最常见的临床表现,一过性头痛或轻中度头痛的患者需注意cSAH的可能;同 侧颈内动脉系统主干血管动脉粥样硬化性重度狭窄是cSAH的重要病因。  相似文献   

18.
目的   比较单纯颈动脉支架置入术治疗和联合颈动脉、大脑中动脉支架置入术治疗症状性颈动脉狭窄伴有中动脉狭窄的缺血性卒中或短暂性脑缺血发作(transient ischemic attack,TIA)患者短期终点事件发生率。 方法  回顾2010年1月~2013年12月采用血管内支架治疗症状性颈动脉狭窄伴有同侧大脑中动脉狭窄的缺血性卒中或TIA患者的临床资料。根据治疗情况将患者分为单纯颈动脉支架置入术治疗组和联合颈动脉、大脑中动脉支架置入术治疗组。比较两组术后90?d终点事件(包括同侧缺血性卒中复发、症状性脑出血及死亡风险)的发生率。 结果  共有21例患者纳入本研究,男性15例,女性6例,平均年龄(58.5±3.6)岁,其中16例患者进行了颈动脉支架治疗,5例患者进行了颈动脉联合中动脉支架治疗。颈动脉支架治疗组90?d终点事件发生3例(18.75%),颈动脉联合中动脉支架治疗组发生1例终点事件(20%),两组间差异无显著性(P=0.952)。两组发生的终点事件均为缺血性卒中复发,无症状性脑出血及死亡患者。 结论  对于伴有颈动脉及大脑中动脉狭窄的缺血性卒中或TIA患者,与单纯颈动脉支架治疗相比同时进行颈动脉及大脑中动脉支架治疗手术未减少术后90?d同侧缺血性卒中复发风险。  相似文献   

19.
Intracranial angioplasty stenting may be an efficient therapy in patients with intracranial atherosclerotic symptomatic vertebrobasilar artery stenosis unresponsive to optimal medical therapy. We present our experience in this setting. RESULTS: The study included 12 cases (8 men, 4 women), with an age range of 43-78 years (mean 62.6 years). Intracranial stenosis that resulted in qualifying stroke or transient ischemic attack involved the vertebral artery (n = 4), lower basilar artery (n = 1) and mid basilar artery (n = 5). Tandem stenosis included the intracranial vertebral artery and basilar artery (n = 1) and both intracranial vertebral arteries (n = 1). The degree of stenosis ranged between 70 and 90% in the basilar and vertebral arteries. Angioplasty + stenting was performed in all lesions. A successful procedure resulting in 30% of residual stenosis was found in 14 vessels. A periprocedural adverse event occurred in 1 case and was related to a brain hemorrhage. The mean patient follow-up was 15 +/- 3 months; 10 patients remained symptom free. All patients underwent a percutaneous endovascular balloon angioplasty and stent placement. CONCLUSIONS: This study supports the safety and the potential efficiency of stent-assisted angioplasty in patients resistant to optimal prevention. Randomized larger prospective trials are needed to confirm the benefit of this approach.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