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5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87 毫秒
1.
目的 探讨学龄前儿童照护人喂养行为与儿童饮食行为间的相关性,为学龄前期儿童饮食行为干预提供参考依据。方法 2016年4-7月,使用《学龄前儿童照护人喂养行为量表》(CPCFBS)和《学龄前儿童饮食行为量表》(CPEBQ)对912名学龄前儿童照护人进行调查,采用典型相关分析探讨家庭人口学特征、照护人喂养行为与儿童饮食行为间的相关性。结果 典型相关分析得到两组具有统计学意义的典型相关变量和典型结构,组间均呈正相关关系(CRU1-V1=0.703,P<0.001;CRU2-V2=0.342,P<0.001),能够解释原始变量变异的比例分别为16.5%、32.3%和11.3%、20.0%。第一对典型结构主要体现了年龄较大儿童家庭的喂养行为中,责任喂养、限制喂养、监督喂养与儿童主动进食能力的正相关和体重担忧与儿童主动进食能力的负相关关系;第二对典型结构则主要体现了受教育程度和月总收入较低家庭的喂养行为中,逼迫喂养与儿童外因性进食之间的正相关关系。结论 在控制了家庭人口学特征后,照护人的喂养行为会对儿童的饮食行为产生重要影响。  相似文献   

2.
目的 探讨学龄前儿童饮食行为与超重/肥胖间的关系,为学龄前儿童超重/肥胖防治措施的制订提供参考依据。方法 采用学龄前儿童饮食行为试用量表对387名3~6岁儿童的饮食行为进行调查,同时,测量儿童的身高、体重,并计算体质指数(body mass index,BMI);依据BMI将儿童分为正常体重、超重和肥胖组。运用单因素方差分析比较不同体重组间饮食行为的差异;采用阶层线性回归分析检验学龄前儿童饮食行为与BMI间的相关性。结果 单因素分析结果显示,不良进食习惯、外因性进食、挑食、情绪性进食、过饱响应和食物响应6个维度得分在不同体重组间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1),食物喜好和主动进食维度得分在不同体重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阶层回归分析显示,当排除性别、年龄、母亲文化程度影响后,量表6个维度得分与儿童BMI具有相关性(P<0.01)。反映食物趋向的各维度得分与BMI呈正相关(β:0.09~0.21),反映食物逃避各维度得分与BMI呈负相关(β:-0.47~-0.36)。 结论 学龄前儿童饮食行为与超重/肥胖密切相关,通过干预儿童饮食行为可降低学龄前儿童超重/肥胖的风险。  相似文献   

3.
目的比较正常体重与超重/肥胖2种类型母亲的喂养方式和学龄前饮食行为各维度的差异,为制定有效促进学龄前儿童健康饮食行为形成的健康教育策略提供参考依据。方法于2016年10月采用综合性喂养行为问卷和学龄前儿童饮食行为问卷对浙江省杭州市1 157名母亲进行调查,评估母亲喂养方式及学龄前儿童的饮食行为,并对不同体重母亲的喂养方式及其子女的饮食行为进行比较。结果超重/肥胖母亲控制进食得分(2.69±0.53)明显高于健康体重母亲得分(2.21±0.42),而建立良好的家庭进食环境(3.81±0.72)、鼓励均衡和多样化饮食(4.01±0.45)、家长模范榜样(2.91±0.65)得分均低于健康体重母亲的得分;学龄前儿童饮食行为比较结果表明,与健康体重母亲比较,超重/肥胖母亲自报其孩子爱喝饮料(3.44±0.58)、食物喜好(3.91±0.64)得分更高,饱腹响应得分(1.97±0.63)偏低。结论超重或肥胖母亲更倾向采取不健康的喂养方式,且其孩子更可能养成喜欢喝饮料、食物喜好等不良的饮食习惯。  相似文献   

4.
  目的  了解学龄前儿童超重肥胖现状及其影响因素,为预防和控制乌鲁木齐市学龄前儿童超重肥胖的发生提供参考依据。  方法  采用分层整群抽样方法,于2021年10—12月抽取乌鲁木齐市10所幼儿园1 897名学龄前儿童,通过对身高、体重的测量了解学龄前儿童超重肥胖现状,应用一般资料调查问卷、学龄前儿童饮食行为量表、学龄前儿童照护人喂养行为量表、3~6岁儿童家庭养育环境量表、学龄前儿童体力活动问卷等分析其相关因素。  结果  学龄前儿童超重肥胖检出率为31.21%(592名),其中超重率为19.50%(370名),肥胖率为11.70%(222名)。儿童超重肥胖检出率在不同年龄、性别、儿童饮食习惯(喜食肉类)、父亲体质量指数、母亲体质量指数、母亲孕前体质量指数间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χ2值分别为19.63,28.75,9.45,18.21,18.45,19.36,P值均 < 0.05)。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性别、儿童饮食习惯、父亲体质量指数、母亲孕前体质量指数、过饱响应、外因性进食、主动进食能力、体重担忧、饮食行为限制、体力活动、家庭体力活动环境是学龄前儿童超重肥胖的相关因素(OR值分别为0.52,1.43,1.51,1.44,0.69,0.74,1.35,1.71,0.81,0.96,1.10,P值均 < 0.05)。  结论  乌鲁木齐市学龄前儿童超重肥胖问题严峻,应加强教育、控制饮食、科学锻炼,以防止儿童超重肥胖的发生。  相似文献   

5.
陈建  严芳  黄影林  张丹 《中国妇幼保健》2023,(20):3946-3949
目的了解张家港市学龄前儿童饮食行为问题现状及其相关影响因素,为规范儿童饮食行为提供科学依据。方法采用分层整群抽样方法,2020年6—7月随机抽取张家港市市区和乡镇8所幼儿园共3719例3~6岁儿童及其照护人作为研究对象,进行儿童饮食行为的问卷调查,采用多元线性回归进行统计分析。结果调查儿童中46.8%存在一项或多项饮食行为问题,其中挑食所占比例为33.5%,不良进食行为所占比例为18.8%,而情绪性进食所占比例高达27.2%。挑食主要受体质量状况、照护人教育背景影响;食物响应主要受体质量状况、家庭月收入影响;不良进食习惯、过饱响应主要受体质量状况影响;外因性进食主要受体质量状况、照护人教育背景及家庭月收入影响;情绪性进食主要受照护人教育背景影响;主动性进食主要受年龄、照护人教育背景影响(P<0.05)。结论张家港市学龄前儿童饮食行为问题检出率较高,且存在多种影响因素。  相似文献   

6.
目的 调查西安市新城区社区学龄前儿童常见不健康饮食行为特征,并系统分析影响儿童饮食行为的因素,为规范学龄前儿童良好的进食行为、促进学龄前儿童合理膳食提供依据。方法 2017年8-12月选取西安市新城区6个社区卫生服务中心306名学龄前儿童作为研究对象,采用“学龄前儿童饮食行为量表”进行,并利用多元线性回归分析儿童饮食行为影响的因素。结果 西安市社区学龄前儿童最常见的不健康饮食行为是挑食、主动进食能力差、不良进食习惯等。不同性别的挑食,不良进食习惯及过饱响应得分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t=3.650,2.024,3.707,P<0.05)。抚养人教育背景不同,儿童挑食行为得分差异有统计学意义(F=3.126,P=0.026)。抚养人身体状况不同,儿童主动进食能力得分差异有统计学意义(F=5.052,P=0.007)。家庭常住人口数不同,学龄前儿童的挑食行为,不良进食习惯得分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6.442,3.515,P<0.05)。经多元线性回归分析,影响学龄前儿童饮食行为的因素依次为是否独生子女、家庭常驻人口数、体重指数及抚养人教育背景。结论 加强抚养人知识储备和健康抚养观念的建立,家庭成员统一抚养观念,减少肥胖/超重儿童不良进食习惯,是培养学龄前儿童健康饮食行为,促进身心健康的有效措施。  相似文献   

7.
目的探讨婴幼儿家庭喂养行为与婴幼儿超重/肥胖间的关系,为婴幼儿超重/肥胖防治措施的制订提供参考依据。方法采用喂养人自填问卷,对北京市牛街社区176名0~3岁婴幼儿家庭主要喂养人的喂养行为进行调查,同时,测量儿童的身高、体重,并计算体质指数(BMI);依据BMI将儿童分为正常体重、超重/肥胖组。将调查对象按照体重分为不同组别(正常体重、超重/肥胖组),运用χ~2检验分析比较不同体重组间主要喂养人喂养行为的差异。结果经BMI计算分类,北京市牛街社区婴幼儿超重儿童占12.5%,肥胖儿童占8.5%。分析结果显示,喂养人喂养行为中强迫型喂养行为在不同体重组(正常、超重/肥胖组)间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婴幼儿家庭喂养行为中强迫型喂养行为与超重/肥胖密切相关,通过干预家庭强迫型喂养行为可降低婴幼儿超重/肥胖的风险。  相似文献   

8.
目的分析学龄前儿童营养状况与监护人自评儿童体型及其交互作用和儿童饮食行为的关系。方法于2017年5—6月,在安徽省黄山市区对2 395名学龄前儿童家长采用自编学龄前儿童健康状况调查问卷调查儿童一般人口学特征、饮食行为、监护人自评儿童体型情况,同时对儿童进行体格发育检测,评价儿童营养状况。结果过饱响应、进食缓慢和情绪性饮食减少得分在低体重组最高,分别为(7.63±2.91)、(7.16±3.00)、(5.45±2.84)分,超重肥胖组较低;食物响应和食物喜好得分在低体重组最低,分别为(4.83±3.26)、(6.73±3.52)分,超重肥胖组较高,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学龄前儿童家长自评儿童体型与儿童实际营养状况一致性率为58.7%,一致性较差(Kappa=0.198,P0.001)。在营养状况正常的儿童中,过饱响应、进食缓慢和情绪性饮食减少得分在监护人自评儿童体型偏瘦组最高,分别为(8.16±3.01)、(7.18±2.87)、(5.83±2.98)分,食物响应和食物喜好得分在自评儿童体型偏胖组较高,分别为(7.79±4.05)、(8.60±4.45)分,挑食和渴望饮料在自评儿童体型适中组最低,分别为(8.84±3.20)、(3.65±3.0)分,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结论学龄前儿童饮食行为与儿童营养状况关系密切,学龄前儿童监护人自评儿童体型与儿童实际营养状况一致性较差,儿童的饮食行为可能影响监护人对儿童营养状况的评价。  相似文献   

9.
目的 了解学龄前期儿童的饮食行为及其影响因素,为儿童不良饮食行为的早期干预提供参考依据。方法 2016年4-6月,采用分层整群抽样法在西安市城区和郊区各选择2所幼儿园,采用《学龄前儿童饮食行为量表》对330名儿童主要照护人进行调查。采用多元逐步回归分析探索儿童饮食行为的影响因素。结果 共发放调查问卷330份,回收有效问卷319份,有效回收率97%。分析发现,性别、母亲教育程度及家庭人口数是儿童挑食的主要影响因素;是否独生子女、家庭人口数是食物响应和外因性进食的主要影响因素;性别、母亲教育程度、人均月收入、家庭人口数是不良进食行为的主要影响因素;性别、居住状况、人均月收入是过饱响应的影响因素;是否独生子女、居住状况、家庭人口数与情绪性进食得分密切相关;年龄、居住状况、家庭人口数是影响主动进食的主要因素。结论 家庭人口学特征影响儿童饮食行为,但不同饮食行为的影响因素不同。  相似文献   

10.
谢庆斌  胡芳  苏宏英  周楠  李燕 《中国学校卫生》2018,39(11):1628-1631
了解学龄前儿童母亲不同喂养行为现状及其影响因素,为指导学龄前儿童科学喂养行为提供理论支持.方法 采用整群抽样方法,抽取上海市4所幼儿园共872名学前儿童及其母亲,母亲完成儿童喂养行为问卷、儿童行为评估问卷、童年食物缺乏情况问卷、体重感知测验.采用标准体重计和身高计测量儿童和母亲的体质量指数(BMI).结果 母亲监督饮食在不同年级、不同性别儿童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对大班男生的限制饮食和逼迫进食行为高于大班女生(P值均<0.01).回归分析结果显示,母亲学历负向预测监督饮食(B=-0.01,P<0.01),母亲责任心和担心正向预测监督饮食(B值分别为0.16,0.17,P值均<0.01);母亲的责任心和担心正向预测限制饮食(B值分别为0.16,0.19,P值均<0.01),儿童努力控制水平、儿童的BMI水平负向预测限制饮食(B值分别为-0.08,-0.05,P值均<0.05);母亲童年时期食物的短缺、母亲对儿童体重的期望以及母亲对儿童体重的责任心正向预测逼迫进食(B值分别为0.10,0.14,0.20,P值均<0.01),母亲学历和儿童的BMI负向预测逼迫进食(B值分别为-0.14,-0.08,P值均<0.01).结论 母亲喂养行为受到母亲自身因素和儿童特点的影响.母亲应采取合理的喂养行为促进儿童的健康发展.  相似文献   

11.
目的 分析城乡学龄前儿童的营养状况与饮食行为的关系。方法 对厦门市城乡3所幼儿园的352例学龄前儿童进行儿童体格测量、营养评估和家庭饮食行为问卷调查,应用SPSS 22.0软件分析影响因素。结果 352例学龄前儿童营养状况:超重检出率为8.24%(29/352),肥胖3.13%(11/352),生长迟缓0.85%(3/352);身高低于中位数者占45.5%(132/352)。线性回归分析显示:儿童年龄别身高与出生身长、父母身高、鱼类海产品摄入、人均收入显著相关(P<0.01),儿童年龄别体重仅与出生体重和父亲体重显著相关,Spearman相关性分析城市儿童身高高于乡村儿童(r=0.178,P<0.01)。儿童体质指数(BMI)的线性回归分析发现,进餐速度、玩电子产品时间越长、越“希望孩子吃得多”、越认为“孩子胖就是健康”,儿童的BMI数值就越高。结论 长期动态监测学龄前儿童的体格发育、营养及饮食行为,及时发现问题并积极采取有效措施进行纠正,有利于学龄前儿童的健康成长。  相似文献   

12.
ObjectiveTo examine the association between caregiver eating competence and child overweight/obesity and caregiver obesity.DesignLongitudinal cohort.SettingA large US children's hospital.ParticipantsCaregiver–child dyads (n = 288 with complete data at 2 time points) were sampled in 2017–2019 from those who received care at Nationwide Children's Hospital.Main Outcome Measure(s)Child overweight/obesity at 24 months of age (body mass index [BMI]) z-score >2 per World Health Organization standards and caregiver weight status (underweight/healthy [BMI < 25 kg/m2], overweight [BMI ≥ 25 and < 30 kg/m2], or obese [BMI ≥ 30 kg/m2]).AnalysisLog-binomial models examined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caregiver eating competence (ecSatter Inventory) at 18 months and child overweight/obesity at 24 months of age. Proportional odds models investigated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caregivers’ eating competence and weight status.ResultsEating competent caregivers had more than twice the odds (odds ratio, 2.11; 95% confidence interval, 1.30–3.42) of having a lower BMI category and had lower average BMI than noneating competent caregivers. Child overweight/obesity at 24 months did not differ by caregiver eating competence.Conclusions and ImplicationsAlthough child overweight/obesity did not vary by caregiver eating competence, caregiver eating competence was related to their weight status. Longer-term studies are needed to clarify the role of caregiver eating competence as children develop. Promoting caregivers’ eating competence may translate into healthier behaviors and skills for caregivers and their children long term.  相似文献   

13.
目的 编制适合我国文化背景的学龄前儿童父母喂养行为评价量表,为临床实践和相关研究的开展提供标准化测量工具。方法 通过文献回顾,结合目标人群的质性访谈和专家咨询,确定学龄前儿童父母喂养行为评价的概念框架,形成包含95条目的父母喂养行为量表初稿;在济南市、西安市对3~6岁儿童父母进行两轮调查,综合运用不同的条目筛选方法进行条目筛选,确定正式量表。最后,采用正式量表对济南和西安市3~6岁儿童父母进行第三轮调查,对正式量表进行信度、效度、区分度检验。结果 正式量表由35个条目组成,包括责任喂养、体重担忧、以饮食内容、饮食观念、饮食行为为中心的限制喂养、逼迫喂养、监督喂养共7个维度,累积方差贡献率为 58.6%,量表的Cronbach′α系数为0.91,分半信度系数为0.89,重测信度系数为0.80。结论 本研究所编制的学龄前儿童父母喂养行为评价量表具有较好的信度和效度,7个维度能较全面地反映父母喂养行为的特点。  相似文献   

14.
目的 了解3~6岁儿童体重指数和饮食行为,并分析两者之间的关系,为儿童营养不良的防治措施提供参考依据。方法 2017年9月-2018年1月,采用分层整群抽样的调查方法,对所选取的486名3~6岁儿童的主要看护人进行调查,填写学龄前儿童饮食行为量表。调查员测量儿童身高、体重,计算体重指数。采用χ2检验、独立样本t 检验、单因素方差分析和多因素非条件Logistic回归分析对数据进行统计分析。结果 调查发现,在486名儿童中,体重指数正常儿童356名、消瘦11名、超重61名、肥胖58名,检出率分别为73.25%、2.26%、12.55%和11.93%。3~6岁儿童不同性别饮食行为各维度得分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不同年龄组情绪性饮食(F=3.472,P=0.032)、主动进食能力得分(F=3.816,P=0.023)差异有统计学意义。不同体重指数组儿童在挑食(F=4.804,P=0.003)、不良进食习惯(F=6.077,P<0.001)及过饱响应维度得分(F=4.392,P=0.00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儿童体重指数的影响因素有挑食(OR=-0.367,95%CI:-0.966~-0.112,P<0.001)、不良饮食习惯(OR=-0.097,95%CI:-20.705~-0.204,P=0.045)。结论 该地区3~6岁儿童存在肥胖、消瘦等营养不良问题;挑食、不良进食习惯影响儿童体重指数;不同体重指数组儿童饮食行为在挑食、不良进食习惯及过饱响应方面有所不同。  相似文献   

15.
了解扬州地区学龄前儿童不健康的饮食模式及饮食行为的现状,探讨其对体型的影响。方法 于2015年4-5月采用问卷调查方法收集扬州市7所托幼机构2 531名在园儿童家庭基本信息及儿童最近一周的饮食情况,包括饮食行为及饮食习惯。结果 学龄前儿童不健康的饮食模式发生率为7.8%,不健康的饮食行为中挑食的发生率最高,为25.2%(637/2 531),男童高于女童(27.5% vs. 22.5%,P<0.05),其次为进餐速度快,为18.8%(477/2 531),男童高于女童(20.9% vs.16.5%,P<0.05)。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发现,饮食偏咸(OR=2.05,95%CI:1.26~3.34)、偏油腻(OR=1.96,95%CI:1.22~3.16)食物是儿童肥胖的危险因素(P<0.05),进餐速度慢是保护性因素(OR=0.31,95%CI:0.23~0.42,P<0.001),不同的饮食模式对学龄前儿童体重的影响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扬州市学龄前不健康的饮食模式及饮食行为发生率较高,且不健康的饮食行为与肥胖相关,应采取措施如改变家庭不良的饮食行为等,从而降低儿童肥胖的发生。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