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8 毫秒
1.
介绍了厄他培南钠中间体3个有关物质的合成方法,并对其进行了HRMS和NMR (~1H NMR、COSY、~(13)C NMR、DEPT135°、HSQC、HMBC和D_2O)确证以及碳氢信号的归属,为其质量研究提供了参考。  相似文献   

2.
采用物理吸附、X射线衍射、扫描电镜、X射线能谱及等离子体发射光谱法对在美罗培南合成过程中失活的Pd/C催化剂比表面积、孔容、孔径、钯粒径形貌、表面元素及钯含量的变化进行分析,对催化剂的失活原因及再生方法进行研究。结果表明,催化剂在反应过程中吸附体系物质对钯活性中心的覆盖包裹及金属钯的少量流失是催化剂失活的主要原因。以30%四氢呋喃水溶液在超声条件下洗涤可以部分去除催化剂表面沉积的有机物,同时补加质量分数30%催化剂时,再次使用时效果较好。  相似文献   

3.
帕尼培南-倍他米隆的合成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以乙酰乙酸甲酯、对硝基苄醇及单环β-内酰胺为原料,经过酯交换、重氮化等六步反应,以48.2%的总收率完成帕尼培南母核9的构建;以(3R)-3-羟基吡咯烷盐酸盐为起始原料,经过四步反应,以63.7%的总收率完成对帕尼培南侧链13的构建;接着将母核和侧链缩合对接,经脱保护和亚胺化两步反应完成帕尼培南的构建,三步总收率为43.5%。整条路线共十三步,总收率达到13.4%。同时以苯甲酰氯和β-丙氨酸为原料,85%的收率完成倍他米隆的构建。  相似文献   

4.
以(2S,4S)-2-[(3-羟基羰基)苯基]-氨基甲酰基吡咯烷-4-基巯醇(1)与(4R,5S,6S,8R)-3-[(二苯氧膦酰)氧]-6-(1-羟乙基)-4-甲基-7-氧-1-氮杂二环[3.2.0]庚-2-烯-2-羧酸-(4-硝基苯基)甲酯(2)为原料,经缩合、脱保护、树脂纯化制备了公斤级厄他培南钠(4)的。总收率61.5%,纯度99.4%。  相似文献   

5.
对苯二甲酸加氢精制钯/炭催化剂的制备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选取椰壳活性炭为载体制备钯/炭催化剂,考察了浸渍液pH值和还原温度对催化剂结构和活性的影响。用XRD对催化剂进行表征,用对苯二甲酸加氢精制体系进行活性评价。结果表明:催化剂的制备条件对载体炭孔结构影响不明显,金属钯较好的分散在载体炭上;最佳浸渍溶液pH值为1.5,还原温度为250℃。  相似文献   

6.
梁维军  贺勇 《工业催化》2014,22(9):701-704
以蒽醌法生产过氧化氢,采用齿轮球形氧化铝载体,通过载体硅改性和负载活性组分Pd,制备新型固定床蒽醌加氢催化剂EK-CL。与目前工业使用的催化剂相比,新型蒽醌加氢催化剂具有最可几孔径大、活性组分浸渍层薄、堆积密度低以及活性组分含量低的优点。在小试和中试装置上考察催化剂的催化性能,结果表明,催化剂表现出较好的活性及较低的氢化塔压力降,具有良好的工业应用前景。  相似文献   

7.
改进了用于美罗培南合成中氢解脱苄用Pd/C催化剂的制备工艺,主要讨论载体粒度、预处理方式、活性组分溶液p H、Na OH、Na HCO3和Na2CO3及用量和还原剂种类及用量对催化剂性能的影响。采用扫描电镜及透射电镜表征催化剂的微观形貌,结果表明,活性组分溶液p H对催化剂性能影响较大,(200~300)目的载体用0.15 mol·L-1的Na OH处理,用Na2CO3调节活性组分溶液至p H为4,甲酸为还原剂,每克钯的甲酸用量为6 m L。制备钯质量分数为4.0%~4.6%的催化剂,与对比的5%Pd/C催化剂相比,具有更低的金属含量和相同的催化效率。利用Na2CO3调节活性组分溶液p H,控制活性组分在载体表面的分布状态,得到不同活性及目标产物选择性的Pd/C催化剂。  相似文献   

8.
采用浸渍法制备不同助剂的钯炭催化剂,考察不同金属硝酸盐、酸根离子和甲酸镍用量对莫西沙星侧链合成用钯炭催化剂的影响。结果表明,助剂镍能够提高催化剂催化活性,助剂甲酸镍用量为钯物质的量的15%时,产物收率达96%。不同酸根离子对催化剂催化活性产生一定影响。  相似文献   

9.
开发高活性、高选择性的催化剂是实现氢氧直接合成过氧化氢(DSHP)工业化应用的关键。本文系统性地综述了Pd基DSHP催化剂的设计、制备与开发,从催化作用机理、活性组分优化、形貌与尺寸调控、载体选择、制备方法改进、反应添加剂选择、反应环境调节等角度,着重讨论了目前对Pd基催化剂的活性和选择性的优化策略。最后对DSHP用Pd基催化剂的研究进展进行了总结,并对其未来发展前景进行了展望。  相似文献   

10.
采用不同预处理方式对活性炭表面进行改性,并制备钯炭催化剂。对活性炭的比表面积、孔结构等物理性质和含氧官能团种类以及钯炭催化剂进行表征,探究预处理对活性炭表面物化性能产生的变化和对钯炭催化剂在肉桂醛加氢反应中催化活性的影响。结果表明,氧化预处理使活性炭的比表面积和孔容下降,使钯炭催化剂上的钯粒子尺寸相对更小;碱预处理有一定的扩孔作用,使钯炭催化剂上的钯粒子尺寸更大。在肉桂醛加氢反应中,钯粒子尺寸越小的催化剂催化活性更高,而钯粒子尺寸更大的催化剂上肉桂醇选择性更高。  相似文献   

11.
用KCl预处理载体,采用均匀设计考察了浸渍过程中浸渍液体积、pH、浸渍温度和浸渍时间对催化合成4,6-二氨基间苯二酚的影响,结果表明,KCl浓度0.5 mol·L-1时,催化剂上钯粒径最小;pH是浸渍过程影响活性的主要因素,催化剂优化后,产物收率较高。堵孔和钯价态的升高是失活的主要因素,通过洗涤和还原可部分恢复催化剂活性。  相似文献   

12.
采用混捏法制备乙醇脱水制乙烯EDE-104催化剂,并引入活性金属氧化物E对催化剂进行改性,通过正交实验得到较优的工艺条件:反应温度360℃,液体空速0.5 h-1,原料乙醇质量分数60%,并在此条件下进行了1 000 h的寿命实验。结果表明,乙醇催化脱水制乙烯催化剂中引入活性金属氧化物E,提高了乙烯选择性,增强了催化剂的稳定性,乙烯选择性97.5%,乙醇单程转化率97.5%,乙烯收率96%。  相似文献   

13.
制备了巯基改性双酚A催化剂,连续评价试验表明,该催化剂具有催化活性高、选择性好和活性稳定等优点,综合性能达到工业应用技术指标要求。  相似文献   

14.
提供了一种钯系加氢催化剂新型制备方法。采用经β-环糊精改性载体,以醋酸钯为活性组分前驱体在超声辐射下进行催化剂有机相制备;并以碳三液相加氢为探针反应,对利用4种不同方法制备的催化剂进行200 h对比评价。结果表明,该方法可有效提高活性组分分散度,使催化剂在保持较好加氢活性的同时具有较好的加氢选择性,为优化钯系加氢催化剂综合性能提供一条行之有效的途径。  相似文献   

15.
王丽  赵玉喜  王家喜 《工业催化》2014,22(6):428-436
采用共沉淀法制备Fe3O4粒子,用SiO2对Fe3O4纳米粒子进行表面包覆,用改性聚乙烯吡咯烷酮对所得磁性粒子进行表面修饰,制备磁性纳米粒子负载钌催化剂Ru/PVP-DB-171/SiO2/Fe3O4。红外光谱、X射线衍射、扫描电子显微镜及透射电子显微镜分析表明,所得粒子结构是面心尖晶石结构,Fe3O4为核,无定形SiO2为壳,纳米钌吸附在磁性载体表面。该粒子具有高分散性,可用磁分离实现固液分离。以甲苯液相催化加氢反应为模型,评价磁性负载钌催化剂的催化性能,计算出甲苯氢化的活化能为16.6 kJ·mol-1,在433 K和4.0 MPa条件下,反应转换数达30 262 mol·(mol-Ru)-1,Ru催化剂可循环使用8次,添加助剂的种类和数量影响催化剂活性。  相似文献   

16.
张永平 《山西化工》2010,30(1):20-22
介绍了从催化氧化法生产葡萄糖酸钠的废钯碳催化剂中回收钯的方法,着重对焚烧法回收钯的方法作了研究。用此法回收的海绵钯质量分数达到99.95%,批量回收的回收率达到98%,在一定程度上降低了葡萄糖酸钠的生产成本。  相似文献   

17.
在非均相催化反应中,硫化钯作为催化剂的应用具有重要意义。综述了负载型和非负载型硫化钯的合成方法,重点讨论在气相或液相条件下前驱体、反应温度、反应气氛及载体对合成硫化钯晶相的影响,初步分析硫化钯在催化领域中的应用及未来的发展趋势。  相似文献   

18.
用于汽车尾气净化的单钯催化剂催化行为的研究   总被引:4,自引:1,他引:3  
研究了Pd-Ce-Ba催化剂活性和热稳定性。结果表明,该催化剂具有低温活性好。高效和热稳定性好的性能特点。对CO。HC的起燃温度和半转化温度分别为120℃。160℃和140℃。190℃,经原料气预处理或经原料气多次评价后的氧化反应结果明显优于催化剂未经受任何预处理的结果。稀土元素Ce及碱土金属Ba的氧化物在催化剂表面的富聚和在活性氧化铝涂层中的存在,对Pd组分起到分散。隔离和稳定结构的作用,保证了催化剂良好的热稳定性。  相似文献   

19.
Graham  G.W.  König  D.  Poindexter  B.D.  Remillard  J.T.  Weber  W.H. 《Topics in Catalysis》1999,8(1-2):35-43
Spectroscopic ellipsometry is used to monitor the surface of a thick Pd‐film catalyst during the oxidation of either carbon monoxide or methane. Dense PdO layers form under sufficiently lean conditions (excess oxygen) for both reactions. A stable metal surface exists in the case of CO, but a very porous PdO layer develops in the case of methane, under rich conditions. There is a large hysteresis in the conditions for PdO formation in the case of CO oxidation. Spontaneous oscillations in catalytic activity and Pd‐surface composition occur for both reactions, the higher activities corresponding to O‐atom‐rich or PdO‐rich surfaces for CO or methane oxidation, respectively. This revised version was published online in August 2006 with corrections to the Cover Date.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