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查询到16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1989年以来华北地区中强震前地震矩加速释放空间扫描特征的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利用地震矩释放程度m值对1989年以来华北地区12次MS≥5.0中强地震前的矩加速释放现象进行了研究。基于删除余震后的地震目录,提取了与矩加速释放相关的特征时—空尺度作为AMR现象在华北地区的扫描模型参数。采用震前1年逐3个月的扫描方式,得到了12次震例在震中附近与时间相依的m值的空间演变图像,并考察了震前震源区附近的Benioff应变释放情况。结果表明,华北地区MS5.0~5.5地震前AMR现象与实际震中和发震时刻的关联性不明显;而MS5.6~6.4地震前67%的震例在震中附近出现稳定和集中分布的矩释放加速区域,说明华北地区MS≥5.5中强震前AMR现象具有一定程度的普遍性,利用AMR现象对未来中强震发震地点的预测有一定的潜能和可挖掘性,但仍需其他方法相互佐证。 相似文献
2.
东北第五活跃期中强震前的矩释放空间扫描特征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为考察中国东北地区中强震前是否存在与地震孕育过程物理相关的地震矩加速释放现象,利用\"地震矩释放程度\"m值对该地区第五活跃期内的5例中强震进行了时-空扫描研究.通过考察删除余震的影响,提取了MS5.0以上地震与地震矩加速释放相关的特征时、空尺度,并作为时-空扫描的模型参数.采用震前5个月逐月扫描的方式,得到了震前m值随时间变化的图像.结果显示,其中4例在未来的震中附近出现稳定和集中分布的地震矩释放加速区.这表明东北地区中强震前的地震矩加速释放现象具有一定的普遍性,矩释放加速扫描方法对判断未来可能的中强震破裂成核点有一定的指导意义.采用相同的计算参数设置,还考察了震前破裂成核点的Benioff应变释放情况.结果显示,有3例在破裂成核点的地震矩加速释放现象明显.这表明,对于东北地区的中强地震,利用矩释放程度时-空扫描寻找未来中强震的破裂成核点,尚需其它方法作为辅助. 相似文献
3.
中强震前地震活动矩释放加速现象(AMR)的普遍性问题 总被引:13,自引:0,他引:13
地震前的矩释放加速现象(AMR)作为一种预测中强震发生的方法,近年来得到普遍关注,所以有必要对这一现象的普遍性进行讨论。我们考虑1978年以来中国大陆Ms5.7以上地震的情况,用贝尼奥夫应变作为地震矩释放的量度。采用规则的空间区域和统一的时间尺度,通过直接判断和对曲线进行非线性拟合,最终确定矩释放的加速或减速特征。所考虑的1978年以来Ms5.7以上主震事件共109例,其中具有加速特征的55例,具有减速特征的23例,因数据不足而无法判断加减速特征的9例,加减速特征不稳定的22例。 相似文献
4.
为考察2014年10月7日景谷M_S 6.6地震前的可能的中长期地震前兆现象以及相关的孕震物理过程,采用加速矩释放(AMR)现象对此次地震进行了分析,首先用T=15 a, R=100 km的时空窗对CBS释放曲线的均方根残差RMS在m-tf二维空间中的分布以及最小RMS对应的m值随时间的变化分析,然后用震前15个月地震资料以逐3个月的扫描方式,对T-M_C二维空间中矩释放指数m值的分布进行分析。结果表明:景谷M_S 6.6地震前在震中附近100 km范围内, m值随着时间逐渐逼近实际发震时刻而逐渐减小,时间上有逐渐趋近于临界状态的趋势,空间上震前似存在AMR逐渐向震中附近"迁移"的现象。 相似文献
5.
根据临界加速地震矩释放模型的基本原理,根据研究目的的不同,采取两种不同的方式进行基于网格的并行处理,即按时间分解和按空间分解.如果要根据历史地震目录资料预测某地区未来的地震活动,可以采用空间分解的方式;如果要根据某地区历史上特定时间段的地震活动情况来检验地震加速破裂模型,则可以采用时间分解的方式.最终,能够在同样计算精... 相似文献
6.
对山西及邻区22次ML≥5.0地震前不同时间尺度的累积benioff应变释放特征进行分析,认为约55%的地震震前存在地震矩加速释放现象;同时对地震矩释放异常空间区与主震间的关系进行分析,结果表明,在震前1年内大部分地震震中附近出现大范围椭圆形的地震矩低值区域,且主震震中位于异常区内部或边缘.由此认为,地震矩加速释放现象... 相似文献
7.
分析1970-2010年鄂尔多斯周缘发生的114次显著地震序列,结果表明,主余型序列占57%,孤立型序列占32%,多震型序列占11%.根据地震类型的空间分布特点,对鄂尔多斯周缘地震进行分区,各分区主余型地震占多数,多震型地震主要集中在鄂尔多斯北缘和东缘中北段,孤立型地震在鄂尔多斯西缘南段、南缘和东缘南段比例较高. 相似文献
8.
9.
10.
利用1970年以来积累的仪器记录地震目录资料,基于G-R关系的应变积累释放模型,研究了鄂尔多斯块体周缘的应变积累释放分期特征及其所处的应变状态。结果表明,块体周缘的应变积累释放具有明显的两阶段分期特征,其周缘整体的应变释放和积累的分界线大致在公元2000年左右。块体周缘以及块体北缘、东缘、西缘目前均处于应变积累状态,应变积累时间均超过10年,未来将进入应变释放阶段,应变释放强度最大的为块体北缘、其次是块体的东缘和西缘;释放的应变量分别相当于6.5级和6.0级左右地震强度。南缘仍处于应变积累释放的起伏阶段。 相似文献
11.
The high likelihood of a gap-filling thrust earthquake in the Alaska subduction zone within this decade is indicated by two independent methods: analysis of historic earthquake recurrence data and time-to-failure analysis applied to recent decades of instrumental data. Recent (May 1993) earthquake activity in the Shumagin Islands gap is consistent with previous projections of increases in seismic release, indicating that this segment, along with the Alaska Peninsula segment, is approaching failure. Based on this pattern of accelerating seismic release, we project the occurrence of one or moreM7.3 earthquakes in the Shumagin-Alaska Peninsula region during 1994–1996. Different segments of the Alaska-Aleutian seismic zone behave differently in the decade or two preceding great earthquakes, some showing acceleration of seismic release (type A zones), while others show deceleration (type D zones). The largest Alaska-Aleutian earthquakes—in 1957, 1964, and 1965—originated in zones that exhibit type D behavior. Type A zones currently showing accelerating release are the Shumagin, Alaska Peninsula, Delarof, and Kommandorski segments. Time-to-failure analysis suggests that the large earthquakes could occur in these latter zones within the next few years. 相似文献
12.
本文收集了国外地震预测预报研究中一些引起关注的震例,包括回溯性前兆检验的震例和实际预测预报的震例,作为一个不完整的索引,以期对国内相关领域的研究有所帮助。 相似文献
13.
14.
基于中国各构造区1900年以来的本尼奥夫应变累积释放序列,采用协整分析和因果关系检验方法研究表明,青藏高原与华北地区地震活动的应变释放存在着长期均衡关系;在某种程度上,青藏高原地区地震应变释放是华北地区应变释放发生变化的原因;青藏高原对华北地区地震应变释放的影响存在约20多年的滞后效应.本文结果对两个构造单元的地球动力学研究提供了统计学证据. 相似文献
15.
16.
利用地面运动峰值速度(rmiddot;v)测定地震波辐射能ER的方法,详细研究了云南地区中小地震和两次余震序列的地震视应力sigma;a的时空分布. 结果表明,视应力在空间分布上存在明显的非均匀性,高视应力集中区与中小地震活动频繁地区相关. 在大姚6.2级主震前,视应力出现了高值变化时段,是平均值0.25 MPa的5倍,且主震及周围地区具有相对较高的视应力值. 因此,视应力的时空变化特征可作为地震危险性预测的一种新的判据,余震序列视应力sigma;aA与主震视应力sigma;aM之比一般小于1.0.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