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65 毫秒
1.
根据新形势下政府公关的特点,完善沟通机制、疏通沟通渠道;增强全民的公关意识,营造良好的公关环境;注重诚信;勤政廉洁,科学公关;正视危机,争取主动等,是加入WTO后,加强政府公关应注重的内容。  相似文献   

2.
论政府公关与城市形象建设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政府公关、城市形象是城市发展给公关界、行政管理学界提出的崭新课题,它们相互交叉、相互促进.政府公关始终贯穿于城市形象建设中,而城市形象的建设又是政府管理的有效手段,有利于树立政府的良好形象.  相似文献   

3.
《行政论坛》2017,(4):82-87
信息社会的公共危机治理出现了一些新的发展趋势,要求政府第一时间争夺话语权,实现信息沟通的公开透明,还要吸纳多元主体参与实现协同治理,并且要求能够做到未雨绸缪,重视日常危机预警和处置预案的建设等。而政府网络公关在帮助政府获取全面而准确的信息,正确引导社会舆论,安抚沟通社会公众,动员社会力量,修复政府形象,加强政府与公众之间的相互理解与信任、支持与合作,提升政府的公信力等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为信息化社会公共危机治理提供了新路径。不过,目前我国政府网络公关也面临意识狭隘、能力欠缺、缺少专门的公关部门和统一的制度规划、信息沟通不畅、公众对政府的信任不足等困境。完善政府网络公关应当从政府、公众和网络传播等三个层面统筹考量:从政府层面看,需要强化网络公关的意识,整合网络公关力量,培养专业人才;从公众层面看,需要培养具有责任意识、合作精神和法制观念的合格"网络公民";从网络传播层面看,要优化政府网络公关的信息系统,丰富网络宣传的手段,强化网络舆情的引导。  相似文献   

4.
网络时代的政府公关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阎维 《行政论坛》2001,(5):18-19
政府公关是政府机构为争取公众对政府工作的了解和支持而进行的信息交流活动,其本质是对信息的收集、加工、处理等活动.网络的出现使信息的传播方式、效果等产生了革命性的变化,网络不仅是一种全新的信息传播工具,而且它也是全新的媒体.网络的投入和利用,将会对政府公关活动产生巨大的影响.  相似文献   

5.
全球进入风险社会已经成为共识,风险管理包括政府危机公关成了政府管理的一个核心使命。政府危机公关的途径主要包括参与政府危机管理、跟踪危机进程、把握舆论导向和搭建社会平台。政府危机公关的逻辑起点在于人的矛盾的化解,本质在于信息的传播沟通。对于我国目前社会转型期带来的孽生风险,政府危机公关的意义可以从行为层面、性质层面和价值层面得到显现。  相似文献   

6.
危机事件中的政府形象和政府危机公关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9.11”事件标志着政府危机时代的到来。危机对于政府的形象而言既是机遇又是挑战。政府在危机中的一举一动都会受到公众的审视,对政府自身的形象产生巨大的影响,导致政府形象产生“挤出效应”。从而,政府危机公关应运而生。危机事件的特点和政府公共职能的特性决定了政府危机公关的特征。政府危机公关是建立在法律、技术、管理和社会4个支持平台上,在危机的预备期、冲击期、恢复期3个阶段从信息、行为、心理3个方面全面展开危机公关。  相似文献   

7.
网络公关:地方政府与社会关系和谐的新探索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地方政府网络公关指的是地方政府以争取公众信任和支持为目标,通过运用网络沟通和传播手段发布信忠,影响舆论,塑造良好政府形象的活动,是实现政府与社会关系和谐的新探索.地方政府网络公关受到网络舆论环境、政治体系内压力以及地方政府利益等三个因素的影响.其中,外部舆论环境只有通过政治体系内自上而下的政治机制才能发挥作用,在此情况下的地方政府利益因素也是可以改变的.  相似文献   

8.
政府公关传播沟通探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政府公关传播沟通与行政传播、企业传播有所不同。它使用非行政、法律、经济制裁等手段 ,在实现政府职能上有着突出的、不可替代的作用。政府公关传播沟通在我国具有良好的实施条件。建立有中国特色的政府公关传播沟通的理论已迫在眉睫。  相似文献   

9.
本研究分析了新媒体时代影响地方政府公信力的因素。研究假设为,地方政府的透明性和回应性是影响地方政府公信力的两个最重要的因素,而政府公关技巧则不是。运用人民网舆情监测室的"地方政府网络舆情应对能力排行榜"的数据,对影响地方政府公信力的因素进行了实证检验。根据统计分析结果,政府透明性和回应性的提升对地方政府公信力的增强有着显著的积极影响,而政府的公关技巧水平与政府公信力之间则不存在相关关系,因而认为其对政府公信力的作用尚难确定。根据分析结果,提出了地方政府提升公信力的若干政策性建议。  相似文献   

10.
走出新农村建设的认识误区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孟凡强的“走出新农村建设的认识误区”一文指出,十六届五中全会提出了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目标,但有些同志对这一问题的认识还有偏差。误区一:“新村建设”论,误区二:“农村自我发展”论,误区三:“政府主体”论,误区四:“基层政府无为”论,误区五:“同步实现”论。只有走出这些认识误区,才能不断提高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自觉性。P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