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8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890 毫秒
1.
目的 利用三维模型测量的手段对比不同支抗控制下上颌前突的矫治结果。方法 选择上颌需要拔除双侧第一前磨牙且需要强支抗的上颌前突患者46名,随机分为种植体支抗组、口外弓组和Nance弓组。于正畸治疗前和上颌间隙关闭后制取上颌记存模型,通过三维模型测量手段,测量并对比不同支抗组上颌中切牙和上颌第一磨牙的三维位置改变。结果 种植体支抗组、口外弓组和Nance弓组患者上颌中切牙矢状向内收移动,位移分别为(-6.661±1.328)、(-5.939±1.806)、(-5.788±2.009) mm,组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121)。上颌中切牙的垂直向移动,种植体支抗组平均压低(0.129±1.815) mm,而口外弓组和Nance弓组分别伸长了(-2.162±2.026)、(-2.623±1.776) mm。种植体支抗组和其他两组之间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种植体支抗组、口外弓组和Nance弓组患者上颌第一磨牙的矢状向移动位移分别为(0.608±1.045)、(1.445±1.462)、(1.503±0.945) mm;上颌第一磨牙的垂直向移动,种植体支抗组平均压低(0.720±0.805) mm,口外弓组轻度压低(0.076±0.986) mm,Nance弓组轻度伸长(-0.072±0.690) mm。种植体支抗组和其他两组之间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3组均发生舌向移动,组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种植体支抗在上颌前突矫治中对于上颌切牙的垂直向控制以及对上颌磨牙的矢状向、垂直向控制优于传统支抗。  相似文献   

2.
目的研究微螺钉型种植体在上颌前突正畸治疗中的支抗应用,同时与口外弓配合Nance弓等传统支抗相比较,总结微螺钉型种植体支抗临床应用中的优势不足以及注意事项。方法选择上颌严重前突的拔牙矫正患者24人,矫治设计需强支抗,随机分成研究组和对照组两组,每组12人,试验组用微螺钉型种植体支抗结合滑动直丝弓技术,对照组用口外弓加Nance弓或者横腭杆结合滑动直丝弓技术,对治疗前后利用X线头颅片进行测量分析。结果试验组上颌第一磨牙在前后向未发生明显移动(P>0.05),而对照组上颌第一磨牙平均前移3.7 mm,经统计学检验差异有极显著性(P<0.01)。结论微螺钉型种植体有效治疗上颌前突畸形,可代替口外弓配合Nance弓等传统强支抗,具有舒适、操作简便灵活,可即刻受力,不依赖于患者合作等特点。  相似文献   

3.
目的 :研究微小种植体在成人双颌前突矫治尖牙远移中的支抗应用 ,同时与口外弓配合Nance弓的传统支抗相比较。方法 :2 4例成人双颌前突患者随机分为 2组 ,试验组尖牙远移时应用微小种植体做为支抗 ,对照组远移尖牙时则利用口外弓配合Nance弓的传统支抗 ,通过尖牙远移前后的X线头影测量变化来判断 2支抗丧失情况并做组间比较。结果 :2组患者在 3~ 6个月后远移尖牙到位 ,试验组上颌第一磨牙前移 0 .85mm ,上切牙腭侧移动 1.82mm ;对照组上颌第一磨牙前移 0 .91mm ,上切牙腭侧移动 2 .0 2mm。方差分析可见 2组间无差异。结论 :微小种植体是一种具有稳固、生物相容性好、舒适等特点的支抗 ,完全可以代替口外弓配合Nance弓的传统强支抗 ,在尖牙远移过程中发挥强大的支抗作用。  相似文献   

4.
微钛钉种植体支抗在上颌前突正畸治疗中的临床应用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探讨微钛钉种植体支抗在上颌前突矫治中的临床应用及其与传统支抗的区别。方法选择上颌前突拔牙矫正的患者40例,随机分成实验组和对照组,每组20例。实验组使用微钛钉种植体作为支抗关闭间隙,对照组使用常规滑动法关闭间隙,治疗前后利用X线头颅片进行测量分析对比。结果所有病例矫治后,上前牙突度及轴倾度得到改善,拔牙间隙均关闭。实验组与对照组上中切牙切缘到Y轴距离(U1-Y)分别平均减少4.78mm与2.63mm,上中切牙长轴与前颅底平面形成的后下夹角(U1-SN)分别平均减少16.62°与13.75°,上、下中切牙长轴之间的夹角(U1-L1)分别平均增大20.86°与13.66°;两组治疗前后数值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而矫治后实验组U1-Y平均增大0.27mm,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对照组平均增大3.16mm,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微钛钉种植体支抗可避免上颌磨牙的前移,能为上颌前突畸形的矫治提供有效的支抗来源。  相似文献   

5.
微种植体支抗与上颌横腭杆加Nance弓支抗临床比较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观察微型种植体及上颌横腭杆(TPA)+Nance弓正畸支抗治疗双颌前突及上颌单颌前突的临床效果。方法:选择16例双颌前突或上颌单颌前突病例,随机分为两组,分别采用微型种植体和TPA+Nance弓加强支抗,通过治疗前、后X线投影测量评价两种支抗方法的临床效果。结果:矫治结束,两组病例面型均得到了显著改善,种植体支抗组上下颌切牙切缘分别内收了4.1mm和5mm,磨牙平均前移1.03mm,TPA+Nance支抗组上下颌切牙切缘分别内收4.55mm和3.56mm,磨牙平均前移2.35mm。结论:微型种植体及TPA+Nance弓用作正畸支抗治疗双颌前突或上颌单颌前突均可提供临床所需的最大支抗。  相似文献   

6.
微螺钉种植体和口外弓增强支抗的临床对比研究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目的比较微螺钉种植体支抗和口外弓增强磨牙支抗的效果。方法选择上颌前突的患者32例,随机分为种植支抗组和口外弓组,每组16例。种植支抗组采用微螺钉种植体支抗,口外弓组采用口外弓支抗。记录并比较两组正畸疗程的差异。矫治前后均拍摄X线头颅定位侧位片,分析前牙覆盖、SNA角、U1-SN角、U1-NA距、U6-Ptm距5项头影测量参数的变化并比较两组间的差异。结果种植支抗组的正畸疗程平均为(20.06±2.02)个月,口外弓组平均为(22.17±1.76)个月,种植支抗组较口外弓组疗程缩短,疗程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3.158,P=0.004)。种植支抗组前牙覆盖的改善大于口外弓组(P=0.020),上颌中切牙倾斜度和突度的改善显著大于口外弓组(P〈0.01),磨牙近中移动的距离显著小于口外弓组(P=0.000),两组间上颌基骨的位置变化无统计学差异(P=0.085)。结论微螺钉种植体支抗比口外弓支抗能更好地保护磨牙支抗,缩短正畸疗程。  相似文献   

7.
吴欣  刘国元 《口腔医学》2015,35(10):842-845
目的 评价微种植体在上颌前突患者正畸治疗中的支抗作用。方法 15例上颌前突患者,拔除上颌第一前磨牙后,使用微种植体支抗结合滑动法关闭拔牙间隙,对矫治前后的X线头颅定位侧位片进行测量,分析软硬组织的变化,采用SPSS 16.0软件包对数据进行统计学处理。结果 治疗后上颌中切牙切缘平均腭向移动6.52 mm,上颌第一磨牙近中接触点平均近中移动0.41 mm,上唇突点后移,鼻唇角加大,A点轻微后移,患者侧貌明显改善。结论 微种植体在关闭拔牙间隙过程中具有完全支抗作用。  相似文献   

8.
目的初步探索采用微螺钉种植体支抗压低磨牙对高角非开[牙合]拔牙病例进行后牙垂直向控制。方法7例矢状骨面型Ⅰ类或Ⅱ类的高角非开[牙合]病例,减数双尖牙矫治,MBT直丝弓矫治技术,上下颌第一、二磨牙间植入MAS微螺钉种植体作为垂直向支抗对磨牙实施持续轻力压低,结合摇椅弓控制前牙覆[牙合],种植体同时也作为矢状向支抗用于滑动法回收前牙。结果所有患者拔牙间隙全部关闭后的治疗结果显示:上颌磨牙平均压低2.43mm,MP/SN角平均减小3.35°,差异具有极显著性(P〈0.001);下颌磨牙平均压低1.79mm,前牙覆[牙合]平均减小2.63mm,差异均具有显著性(P〈0.01)。结论微螺钉种植体支抗压低磨牙可以作为一种新的垂直向控制手段为高角非开[牙合]拔牙病例提供有效的后牙垂直向控制。  相似文献   

9.
目的 评价2种推磨牙向远中移动支抗装置的临床疗效。方法 选择30例因上颌磨牙前移所致的安氏Ⅱ类错牙合畸形患者,随机分为2组:微种植体支抗结合磨牙推进器组(A组)和Nance腭托支抗结合磨牙推进器组(B组)。对矫治开始之前与磨牙远移到位后的头颅定位侧位片以及磨牙远移速率进行比较,评价磨牙远移后颅面硬组织变化的结果。结果 A组与B组治疗前后SNA、SNB、ANB值变化量均无明显差异;B组U1-NA、U1-SN值在治疗前后变化量均较A组大;2组在磨牙移动距离上无明显差异(P>0.05);但A组月平均移动速率明显大于B组。结论 初步临床观察表明应用微种植体支抗推磨牙向远中移动能更好地控制支抗,移动速率快,异物感小,易清洁,治疗效果更佳。  相似文献   

10.
目的 :研究微小种植体在成人双颌前突矫治尖牙远移中的支抗应用 ,同时与口外弓配合Nance弓的传统支抗相比较。方法 :在2 4例成人双颌前突患者随机分为两组 ,试验组尖牙远移时应用微小种植体做为支抗 ,对照组远移尖牙时则利用口外弓配合Nance弓的传统支抗 ,通过尖牙远移前后的X线头影测量变化来判断两组支抗丧失情况并做组间比较。结果 :两组患者在 3~ 6个月后远移尖牙到位 ,试验组上颌第一磨牙前移 0 .8mm ,上切牙腭侧移动了 1.3mm :对照组上颌第一磨牙前移 0 .85mm ,上切牙腭侧移动了1.5 4mm。方差分析可见两组间无差异。结论 :微小种植体是一种具有稳固、生物相容性好、舒适等特点的支抗 ,完全可以代替口外弓配合Nance弓的传统支抗 ,在尖牙远移过程中发挥强大的支抗作用。  相似文献   

11.
目的探讨自攻型微螺钉作为正畸强支抗矫治上颌前突的治疗效果。方法选择上颌前突患者50例,上牙弓均拔除2颗第一前磨牙,采用自攻型微螺钉加强支抗,微螺钉均植入到上颌双侧第一磨牙与第二前磨牙颊侧根尖部的牙槽间隔处,植入后以每侧加0.98N的力滑动内收上前牙,关闭间隙。于治疗前后行X线头影测量分析。结果1)治疗过程中所有微螺钉均稳固;2)所有病例矫治后拔牙间隙均关闭,牙弓突度得到明显改善,上颌切牙明显直立和内收,平均内收7.57mm,上中切牙长轴与前颅底平面(SN)相交的下内角平均减少13.40°,上中切牙长轴与鼻根点至上牙槽座点(NA)平面之间的上交角平均减少12.82°,上、下中切牙长轴的后交角平均增大20.56°,前牙覆盖平均减少7.94mm,上唇突点至审美平面的线距平均减少5.52mm,治疗前后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上颌第一磨牙矢状向、垂直向的位移分别为0.01、0.09mm,治疗前后差异无统计学意义;3)所有病例矫治后均获得理想的侧貌改变,前牙覆衿覆盖正常,后牙尖窝锁结关系良好。结论自攻型微螺钉是一种稳固、舒适、高效的支抗,可即刻受力,能使支抗磨牙处于稳定状态,最大限度地内收上颌前牙,有效矫治上颌前突畸形。  相似文献   

12.
张俊峰 《口腔医学研究》2011,27(10):899-901
目的:研究微型种植体作为强支抗解决上牙弓前突的有效性。方法:选择严重上牙弓前突的患者12例,减数拔除上颌双侧第一前磨牙,种植体植入上颌第一磨牙和第二前磨之间膜龈结合处,以滑动法整体内收6颗上前牙。通过X线头颅定位侧位片的测量方法,观察切牙和磨牙的位置变化。结果:牙弓突度均得到明显改善,治疗后上颌切牙切端水平内收7.49mm,上切牙牙轴平均减少12.46°,上颌第一磨牙平均前移0.32mm。上颌切牙治疗前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上颌磨牙近中位移治疗前后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全部病例均获得理想的侧貌改变,前牙覆覆盖正常,建立上下磨牙的中性关系和良好的尖窝锁结关系。结论:微型种植体作为强支抗解决上牙弓前凸效果显著。  相似文献   

13.
自攻型微螺钉支抗在上颌前突正畸矫治中的应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自攻型微螺钉作为正畸强支抗矫治上颌前突的治疗效果。方法选择上颌前突患者50例,上牙弓均拔除2颗第一前磨牙,采用自攻型微螺钉加强支抗,微螺钉均植入到上颌双侧第一磨牙与第二前磨牙颊侧根尖部的牙槽间隔处,植入后以每侧加0.98 N的力滑动内收上前牙,关闭间隙。于治疗前后行X线头影测量分析。结果 1)治疗过程中所有微螺钉均稳固;2)所有病例矫治后拔牙间隙均关闭,牙弓突度得到明显改善,上颌切牙明显直立和内收,平均内收7.57 mm,上中切牙长轴与前颅底平面(SN)相交的下内角平均减少13.40°,上中切牙长轴与鼻根点至上牙槽座点(NA)平面之间的上交角平均减少12.82°,上、下中切牙长轴的后交角平均增大20.56°,前牙覆盖平均减少7.94 mm,上唇突点至审美平面的线距平均减少5.52 mm,治疗前后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上颌第一磨牙矢状向、垂直向的位移分别为0.01、0.09 mm,治疗前后差异无统计学意义;3)所有病例矫治后均获得理想的侧貌改变,前牙覆覆盖正常,后牙尖窝锁结关系良好。结论自攻型微螺钉是一种稳固、舒适、高效的支抗,可即刻受力,能使支抗磨牙处于稳定状态,最大限度地内收上颌前牙,有效矫治上颌前突畸形。  相似文献   

14.
目的:探讨使用微种植体支抗压低伸长磨牙的临床效果及相关因素。方法:选取20例24颗磨牙伸长病例使用微种植体支抗进行压低,共植入微种植体47枚,分别植于颊腭(舌)侧牙槽中隔,1个月后负载加力,记录微种植体支抗压低磨牙使用的方法、效果、所需时间及牙根吸收情况,并进行评价。结果:所有伸长磨牙均有效压低,平均压低(3.45±1.05)mm,疗程3.5~9个月,平均5.6个月,每个月平均压低0.65mm;压低过程中牙根均有不同程度的吸收,但下颌磨牙较上颌磨牙牙根吸收明显。结论:使用微种植体支抗压低伸长磨牙疗效可靠,能顺利完成义齿修复。  相似文献   

15.
目的:探讨自攻微钛钉作为正畸强支抗矫治成人骨性上颌前突的临床疗效。方法:成人骨性上颌前突患者56例,均拔除上颌2颗第一前磨牙,采用白攻微钛钉加强支抗整体内收上前牙。矫治前后均拍摄x线头颅侧位片进行头影测量分析。结果:所有微钛钉均保持稳定;矫治后患者侧貌明显改善,上颌前牙明显内收,U1-SN、U1-NA、U1E-RL、UL-EP、FCA明显减小,矫治前后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1);SNA虽有所减小,但矫治前后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O.05);上颌磨牙未发生明显前移,治疗前后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俨〉0.05)。结论:自攻微钛钉是一种稳固、高效的支抗系统,植入后可即刻加载,能最大限度内收上颌前牙,有效改善成人轻中度骨性上颌前突畸形。  相似文献   

16.
OBJECTIVE: To compare the amount of anchorage loss of the maxillary posterior teeth and amount of retraction of the maxillary anterior teeth between en masse retraction and two-step retraction of the anterior teeth. MATERIALS AND METHODS: The sample consisted of 30 female adult patients with Class I malocclusion and lip protrusion who needed maximum posterior anchorage. The sample was subdivided into group 1 (n = 15, mean age = 21.4 years, en masse retraction) and group 2 (n = 15, mean age = 24.6 years, two-step retraction). Lateral cephalograms were taken before (T1) and after treatment (T2). Nine skeletal and 10 anchorage variables were measured, and independent t-test was used for statistical analysis. RESULTS: Although the amount of horizontal retraction of the maxillary anterior teeth was not different between the two groups, there was mild labial movement of the root apices of the upper incisors in group 2 at T2. There were no significant differences in the degree of anchorage loss of the maxillary posterior teeth between the two groups. Bodily and mesial movements of the upper molars occurred in both groups. Approximately 4 mm of the retraction of the upper incisal edges resulted from 1 mm of anchorage loss in the upper molars in both groups. CONCLUSION: No significant differences existed in the degree of anchorage loss of the upper posterior teeth and the amount of retraction of the upper anterior teeth associated with en masse retraction and two-step retraction of the anterior teeth.  相似文献   

17.
目的:探讨自攻型微型种植体支抗在严重上颌前突病例内收上颌前牙的临床疗效。方法:20例严重上颌前突拔牙矫治病例,在上颌第一磨牙与第二前磨牙之间颊侧植入微型种植体。通过头影测量分析,对矫治前后U1-NA距,U1-NA角,U1-Apog距分别进行配对t检验分析。通过上颌前牙内收量,来评判微型种植体作为强支抗的临床应用的稳定性。结果:20例平均6-8个月牙列排齐整平,10—12个月前突的前牙成功内收,拔牙间隙完全关闭,治疗过程有2枚种植体脱落,4枚种植体感染,34枚种植体整个过程保持稳定。结论:微型种植体可以提供足够稳定的强支抗内收前突前牙,矫治效果好,矫治疗程相对短。  相似文献   

18.
种植体支抗正畸治疗中上颌磨牙稳定性的初步研究   总被引:19,自引:1,他引:19  
目的应用微螺钉型种植体支抗内收上颌前牙过程中,观察上颌第一磨牙位置的变化,评价种植体支抗的疗效。方法成年上颌前突患者15例,应用上颌后牙区微螺钉型种植体支抗内收前牙。通过头影测量的方法观察种植体和切牙在矢状方向上的位置改变,通过模型测量的方法观察上颌第一磨牙在三维方向上的位置变化。配对t检验比较治疗前后的差异。结果治疗前、后28枚种植体在矢状面上的位置改变,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9例患者上颌切牙切端平均水平内收6.99mm,在垂直方向上位置改变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28颗上颌第一磨牙的近远中向移动、旋转和倾斜移动,差异均不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初步临床观察结果表明,微螺钉型种植体支抗可以实现理想的支抗控制效果。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