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8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03 毫秒
1.
王安才  成蓓  谢晓竟  徐浩 《金属学报》2004,9(8):880-884
目的: 观察阿托伐他汀对自发性高血压大鼠(SHR)心室重构的影响。方法: 24只SHR 随机分为4组,每组6只。SHR对照组、阿托伐他汀50mg组(50mg·kg-1·d-1)、阿托伐他汀10mg组(10 mg·kg-1·d-1)和缬沙坦组(20mg·kg-1·d-1);6只Wistar-Kyoto 大鼠(WKY)作为正常对照组。灌胃给药共6 周,分别于给药前和给药后每2 周测量大鼠尾动脉收缩压(SBP)。酶法测定血清总胆固醇(TC)、甘油三酯(TG)、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HDL-C)及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LDL-C)含量,放免法测定血浆和心肌血管紧张素Ⅱ(Ang Ⅱ)水平,并检测心肌羟脯氨酸、胶原蛋白含量和全心重量(HW)、左室重量(LVM)及左室重量指数(LVMI)。透射电镜观察心肌超微结构改变。结果: 用药前SHR 各组SBP均显著高于WKY 正常对照组(P<0.01),给药后第4、6 周,阿托伐他汀50 mg 组SBP明显下降(P<0.01),阿托伐他汀10 mg 组不明显;缬沙坦组自给药后第2 周,SBP明显下降(P<0.01)。阿托伐他汀50 mg 组TC、TG 及LDL-C水平较SHR 对照组明显降低(P<0.05或P<0.01),阿托伐他汀10 mg 组仅LDL-C 水平明显下降(P<0.05)。SHR对照组血浆Ang Ⅱ浓度与WKY 正常对照组比较无显著性差异,但心肌Ang Ⅱ浓度明显增高(P<0.05);给药6 周后,阿托伐他汀各剂量组和缬沙坦组血浆Ang Ⅱ浓度显著高于SHR 对照组(P<0.01),而心肌Ang Ⅱ 浓度在阿托伐他汀50 mg 组和缬沙坦组明显降低(P<0.05)。SHR 对照组心肌羟脯氨酸和胶原蛋白含量较WKY 正常对照组明显升高(P<0.01);6 周后,阿托伐他汀50 mg 组较SHR 对照组降低(P<0.05)。SHR组HW、LVM和LVMI与WKY正常对照组相比增高(P<0.01),而阿托伐他汀50 mg 组却低于SHR 对照组(P<0.05)。透射电镜观察心肌超微结构显示,阿托伐他汀50mg组和缬沙坦组与SHR对照组比较,心肌细胞核膜较完整,肌原纤维清晰,排列较整齐,横纹清楚,间质胶原纤维无明显增生。结论: 阿托伐他汀能明显改善SHR 的心室重构,降低血压和心肌Ang Ⅱ浓度可能为其机制之一。  相似文献   

2.
谭健强 《金属学报》2002,7(2):164-166
目的: 评价伊贝沙坦(irbesartan) 治疗慢性充血性心力衰竭的疗效和安全性。方法: 80 例慢性充血性心力衰竭患者随机分为常规治疗组(对照组) 和伊贝沙坦组(治疗组), 各40 例, 常规治疗组应用洋地黄、利尿剂、扩张血管药物常规治疗, 伊贝沙坦组在常规治疗基础上口服伊贝沙坦75 ~ 300 mg·d-1,12 wk 一疗程。结果: 与常规治疗组比较, 临床症状和心功能明显改善(P<0.01), 左室射血分数增加、左室重量减轻(P<0.05), 不良反少且轻微。结论: 在常规治疗基础上, 加用伊贝沙坦治疗慢性充血性心力衰竭疗效好且安全。  相似文献   

3.
杨柳  刘昌慧  王毅  白玉鹏 《金属学报》2005,10(6):682-686
目的: 研究自发性高血压大鼠肾脏血管紧张素转换酶2(ACE2) 蛋白表达水平及血管紧张素Ⅱ-Ⅰ型受体阻滞剂厄贝沙坦对ACE2表达的影响, 以了解高血压的病理改变, 探讨血管紧张素受体阻滞剂治疗高血压又一可能机制。方法: 20 只14 周龄雄性自发性高血压大鼠随机分为自发性高血压大鼠(SHR) 组(n =10) 和厄贝沙坦组(n =10) 。厄贝沙坦组每只大鼠以厄贝沙坦50 mg·kg-1·d-1灌胃, 给药时间12 周。同时取14 周龄雄性京都种Wistar 大鼠为正常对照(WKY) 组(n =10) 。利用免疫组化和逆转录聚合酶链反应检测各组大鼠肾脏ACE2 表达。结果: 与WKY 组比较, SHR 组ACE2 表达显著减少(0.72 ±0.11 vs 1.11 ±0.15); 与SHR 组比较, 厄贝沙坦组经12 周治疗后, ACE2 表达明显提高(1.03 ±0.13 vs 0.72 ±0.11) 。结论: 高血压大鼠肾脏ACE2表达减少, 血管紧张素Ⅱ-Ⅰ 型受体阻滞剂对高血压大鼠肾脏ACE2 的表达有上调作用。此作用可能是血管紧张素受体阻滞除阻滞血管紧张素受体以外的另一间接调节肾素-血管紧张素系统的途径。  相似文献   

4.
伍远雄  王晋明  张美春  梁远红 《金属学报》2005,10(10):1123-1127
目的: 探讨阳离子脂质体混合物介导的β1受体反义基因对肾性高血压大鼠血压和心脏的影响及机制。方法: 将24只雄性SD大鼠随机分成4组(n=6):两肾一夹模型组(2K1C组),两肾一夹模型+反义核苷酸组(尾静脉β1-AS-ODN 0.5 mg·kg-1,反义组),两肾一央模型+反向核苷酸组(尾静脉β1-IN-ODN 0.5 mg·kg-1,反 向组),假手术组。常规方法测定尾动脉收缩压、左室血流动力学指标及左心室重量指数(LVMI),以光镜观察心肌组织变化,免疫组织化学方法检测心肌Bcl-2、 Bax的表达。结果: 单剂反义寡核苷酸治疗可持续降压27 d,血压最低可降至120 mmHg左右;并可明显改善左室收缩、舒张功能;反义组的左室重量指数也显著低于2K1C组(P<0.01);心肌细胞病理变化也较2K1C 组改善;2K1C组心肌Bcl-2/Bax比值明显低于假手术组,而反义组与2K1C组相比,Bcl-2/Bax比值明显升高 (P<0.05)。结论: 以β受体为靶基因的反义基因单剂治疗在有效而持久的控制肾性高血压的同时,可显著逆转左室肥厚,改善左室功能,其机制可能与升高Bcl-2/Bax比值、抑制心肌细胞凋亡相关。说明β受体反义基因治疗对肾性高血压大鼠具有心脏保护作用。  相似文献   

5.
目的: 研究转化生长因子-β1 (TGF-β1) 在BXSB小鼠狼疮肾炎(LN) 中的作用及甲泼尼龙(MPS) 是否可通过影响TGF-β1 表达而改善LN 。方法: 用逆转录-聚合酶链反应技术(RT-PCR) 和免疫组织化学方法检测BXSB 狼疮小鼠及BALB /c 小鼠肾组织TGF-β1 mRNA 及蛋白的表达情况, 并用甲泼尼龙对BXSB小鼠进行体内干预, 观察甲泼尼龙对BXSB 小鼠肾脏TGF-β1 表达的影响及各组小鼠24 h 尿蛋白量的变化。结果: RT-PCR 检测到BXSB 小鼠肾组织TGF-β1mRNA 表达明显高于BALB /c 小鼠(P <0.01); 其中, BXSB 小鼠治疗组肾组织TGF-β1mRNA 表达量显著低于对照组(P <0.01) 。BXSB 小鼠治疗组24 h尿蛋白量明显低于对照组(P <0.01) 。免疫组织化学检测示TGF-β1 表达于BXSB 小鼠肾小球系膜细胞、肾小管上皮细胞、血管内皮细胞、肾间质及肾小球浸润的炎症细胞胞质内, 其中BXSB 小鼠治疗组较对照组表达明显减弱, 而BALB /c 小鼠仅在少数肾小管上皮细胞有微弱表达, 且图像半定量分析显示各组有显著性差异(P <0.01) 。结论: TGF-β1 可能参与LN 发病;甲泼尼龙可能通过抑制肾组织TGF-β1 的表达来改善LN。  相似文献   

6.
郑民  何敏  徐济良  殷晓芹 《金属学报》2004,9(8):945-948
目的: 研究转化生长因子β1型受体(TβR-Ⅰ)在2型糖尿病大鼠肾皮质中的表达及血管紧张素Ⅱ受体拮抗剂缬沙坦对其调节作用。方法: 制备2型糖尿病大鼠模型,在缬沙坦治疗8 周后,取肾脏,采用逆转录聚合酶链式反应(RT-PCR)方法检测肾皮质TβR-ⅠmRNA 的表达。结果: 糖尿病组大鼠肾皮质TβR-Ⅰ mRNA 的表达(0.719 ±0.139)较正常组(0.257 ±0.116)明显增高(P<0.01);糖尿病+缬沙坦组(0.341 ±0.11),与糖尿病组比较,显著下降(P<0.01)。结论: 2型糖尿病大鼠肾皮质中TβR-Ⅰ 表达是上调的,缬沙坦对TβR-Ⅰ有抑制作用。  相似文献   

7.
目的: 观察水飞蓟宾(Silbinin)对大鼠酒精性脂肪肝作用及其机制。方法: 饮用10 %乙醇,加高脂高热量饲料喂饲6 周,造成大鼠酒精性脂肪肝模型;灌胃给药水飞蓟宾100mg·kg-1,继续酒精和高脂高热量饲料处理4 周后,处死大鼠,测定血清天冬氨酸氨基转移酶(AST)、丙氨酸氨基转移酶(ALT)、碱性磷酸酶(AKP)活性和甘油三酯(TG)、胆固醇(TC)、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LDL-C)、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HDL-C)、大鼠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大鼠转化生长因子-β1(TGF-β1)含量,测定肝细胞TG、肝匀浆丙二醛(MDA)、超氧化歧化酶(SOD)、还原性谷胱甘肽(GSH)水平以及肝组织学检查。结果: 水飞蓟宾能抑制病鼠血清AST、ALT、AKP活性(P<0.05或0.01)和降低TG、LDL-C、TNF-α、TGF-β1 含量(P<0.05或0.01),提高HDL-C 含量;降低肝匀浆TG 和MDA 含量(P<0.05或0.01),增强SOD 活性(P<0.01)以及改善肝细胞水变性和脂肪变性(P<0.01)。结论: 水飞蓟素阻止大鼠酒精性脂肪肝形成,其作用机制包括:抗氧化、清除自由基代谢产物,抑制脂质过氧化反应;调血脂、减少脂肪在肝脏的沉积;抗免疫性炎症和抗增殖。  相似文献   

8.
李娟  王海涛 《金属学报》2012,17(10):1098-1102
目的: 建立老年痴呆(Alzheimer's disease, AD)大鼠模型,探讨荔枝核皂苷对AD大鼠的治疗作用及其机制。方法: 50只SD大鼠分为:对照组、模型对照组和低、中、高剂量荔枝核皂苷治疗组,共5组,每组10只;Morris水迷宫实验检测各组大鼠的逃避潜伏时间和平台跨越次数;Western blot实验检测各组脑组织β淀粉样蛋白(β-amyloid protein,Aβ)的表达变化;流式细胞仪检测各组脑组织活性氧(ROS)表达的改变。结果: AD大鼠模型组与对照组比较,逃避潜伏时间出现显著性地延长(P<0.01),平台跨越次数显著性地减少(P<0.01)。荔枝核皂苷治疗后AD大鼠的逃避潜伏时间和平台跨越次数得到显著性地改善(P<0.05)。AD大鼠脑组织Aβ的表达水平显著高于正常对照组,高、中、低剂量荔枝核皂苷治疗组可以剂量依赖性地降低模型鼠脑组织中Aβ的表达水平。对照组、模型对照组、低剂量荔枝核皂苷治疗组、中剂量荔枝核皂苷治疗组、高剂量荔枝核皂苷治疗组ROS表达水平的相对值分别为 6.12±0.61、9.54±1.42、8.33±1.26、7.68±1.14、7.23±0.73,模型组显著高于对照组(P<0.01),荔枝核皂苷治疗可以显著降低模型组脑组织中ROS的表达水平(P<0.05)。结论: 荔枝核皂苷具有抗AD大鼠痴呆的活性,减少AD大鼠脑组织Aβ和ROS的生成是其主要的作用机制。  相似文献   

9.
目的 探讨汉防己甲素对肾小球硬化大鼠肾脏转化生长因子(TGF-β1)基因表达的影响。方法 27只雄性Wistar大鼠随机分为正常对照组、肾小球硬化模型组、汉防己甲素组和氨氯地平组,用单侧肾切除加2次注射阿霉素制备肾小球硬化动物模型,用Northern 印迹杂交,观察肾皮质TGF-β1mRNA表达。结果 汉防己甲素使肾小球硬化大鼠肾皮质TGF-β1mRNA表达较模型组明显下调,肾小球细胞外基质较模型组明显减少。结论 汉防己甲素通过下调TGF-β1表达而减少肾小球ECM沉积,从而延缓肾小球硬化。  相似文献   

10.
张林  夏冰  程虹 《金属学报》2005,10(12):1344-1348
目的: 探讨5-氨基水杨酸(5-ASA) 灌肠治疗对三硝基苯磺酸(TNBS) 诱导大鼠结肠炎的抗氧化作用及对细胞因子表达的影响。方法: 建立 TNBS 结肠炎模型,给予 5-ASA 灌肠治疗,同时设正常对照组和模型组 。于治疗后 1、2 周,评价结肠大体 、组织学损伤及髓过氧化物酶(MPO) 活性,检测超氧化物歧化酶(SOD) 活性 、丙二醛(MDA) 水平,逆转录-多聚酶链反应(RT-PCR) 检测结肠组织白细胞介素(IL)-1β和肿瘤坏死因子(TNF)-αmRNA 表达水平 。结果: 5-ASA 灌肠治疗能明显降低结肠炎大鼠的大体、组织学评分及MPO 活性(P<0.05),升高SOD 活性(P<0.05),降低 MDA 水平(P<0.05),降低 IL-1β和TNF-α表达水平(P<0.05) 。结论: 5-ASA 灌肠治疗TNBS 诱导的大鼠结肠炎疗效显著,其机制与抗氧化作用及抑制 IL-1β和 TNF-α的表达有关 。  相似文献   

11.
汪燕舞  熊永炎  陈智龙  李莉 《金属学报》2004,9(10):1101-1104
目的: 探究辛伐他汀(simvastatin) 对肾血管性高血压心肌纤维化及结缔组织生长因子(CTGF) 表达的影响。方法: 建立二肾一夹肾血管性高血压(2K1C-RH) 大鼠模型, 将实验大鼠随机分为3 组:假手术组、高血压组、辛伐他汀治疗组。术后4 周末,开始以辛伐他汀(5 mg·kg-1·d-1) 灌胃, 共8 周。测量大鼠收缩压(SBP) 、心肌总胶原容积分数、心肌胶原浓度以及CTGF 的表达。结果: 与假手术组相比,高血压组的收缩压、心肌总胶原容积分数、心肌胶原浓度显著增加(P<0. 01), CTGF 表达上调(P<0. 01), 辛伐他汀抑制2K1C-RH 大鼠心肌纤维化的发展和心肌组织中CTGF 的表达(P<0. 05) 。结论: 辛伐他汀能抑制高血压心肌纤维化, 可能与下调CTGF 的表达有关。  相似文献   

12.
目的: 观察缬沙坦对自发性高血压大鼠(SHR) 心肌肥厚的影响, 以及对肿瘤抑制基因PTEN表达的影响。方法: 取20 只12 周龄自发性高血压大鼠, 随机分为2 组, 每组10 只:缬沙坦干预组, 给予缬沙坦30 mg·kg-1·d-1 溶于饮水灌胃治疗;SHR阳性对照组给予正常饮水。另有10 只同龄同源雄性正常血压Wistar-kyoto 大鼠(WKY 组) 作为正常对照组。实验周期8 周, 测量血压、左室重量 体重(LVW/BW), 应用免疫组化方法检测各组大鼠左心室心肌PTEN 的表达。结果: SHR 阳性对照组血压、LVW/BW 均高于正常对照组, 但低于缬沙坦组, SHR阳性对照组PTEN 的表达明显低于正常对照组, 而缬沙坦组PTEN 的表达显著高于SHR 阳性对照组。结论: 缬沙坦能抑制自发性高血压大鼠心肌肥厚, 并能提高PTEN 的表达, 提示PTEN 可能在心肌肥厚发展过程中起了一定的作用。  相似文献   

13.
汤海  胡作英  杨霆 《金属学报》2001,6(1):12-14
目的 评价不同剂量AT1受体拮抗剂valsartan 对SHR 的降压疗效及其逆转心肌肥厚作用的影响。方法 18 只14 周龄雄性SHR 随机分成空白对照组、小剂量valsartan 组、大剂量valsartan 组, 另设WKY 正常对照组, 分别给予生理盐水、valsartan 8mg·kg-1、valsartan 24 mg ·kg-1, 每日1 次灌胃给药, 持续8 wk 。结果 药物干预各组SHR 动脉收缩压(SBP)水平明显下降, 尤以大剂量valsartan 组SBP 下降最显著;药物干预各组LVM/BW、TDM均明显减低。结论 不同剂量AT1 拮抗剂均有明显的降低SHR 的SBP 作用, 能明显抑制左室肥厚进展;大剂量用药效果最为显著。  相似文献   

14.
目的:探讨自发性高血压大鼠(SHR) 肾组织NF-κB 原位表达变化以及AT1 受体阻断剂缬沙坦对其的影响。方法:16 只SHR 随机分成SHR组和SHR 加缬沙坦药物干预组(1 mg°kg-1°d-1),另8 只WKY 大鼠为正常对照组。分别在实验第2、4、6、8 周末测定大鼠尾动脉收缩压(SBP);实验结束取各组大鼠血浆测定血浆中肾素、血管紧张素II(AngII) 水平;取出各组大鼠两侧肾脏组织, 分别运用免疫组化原位测定肾组织中NF-κB 蛋白表达, 并进行半定量分析。结果:SHR 组SBP 和血浆中肾素活性以及AngII 水平与WKY 大鼠相比显著增高, 缬沙坦治疗组SBP 显著降低, 但血浆中肾素活性以及AngII 水平明显高于SHR 组和WKY 组。在蛋白水平,WKY 组大鼠肾组织中NF-κB 表达较低, SHR 组肾小球和肾小管中NF-κB 高度表达;使用缬沙坦干预后, NF-κB 表达显著降低。结论:在蛋白水平对NF-κB 表达的调控可能参与缬沙坦的降血压效应和肾保护作用。  相似文献   

15.
目的: 研究非诺贝特对自发性高血压大鼠(Spontaneously hypertensive rats, SHR)心肌中短链酰基辅酶A脱氢酶(Short-chain acyl-CoA dehydrogenase, SCAD)的表达、心肌脂质代谢变化以及心肌肥厚指标的影响,探讨非诺贝特改善SHR心肌肥厚的作用机制。方法: 观察非诺贝特灌胃8周后,SHR的血压及左室重量指数、血清和心肌游离脂肪酸含量的变化,采用Western blot方法检测心肌过氧化物酶体增殖剂活化受体α(PPARα)和SCAD的蛋白表达变化,采用厌氧性电子转移黄素蛋白荧光还原分析法检测SCAD酶活性的改变。结果: 与Wistar-Kyoto(WKY)大鼠比较,SHR的血压及左室重量指数均明显增高,心肌中PPARα与SCAD的蛋白表达明显下调,SCAD的酶活性显著降低,血清和心肌游离脂肪酸含量增加(P<0.05);与SHR比较,非诺贝特治疗8周后的SHR,其左室重量指数明显下降,血压无明显变化,心肌中PPARα与SCAD的蛋白表达明显上调,SCAD的酶活性显著增高,血清和心肌游离脂肪酸含量减少(P<0.05)。结论: 非诺贝特增加心肌中SCAD的蛋白表达,改善心肌能量代谢障碍, 可能是其抑制心肌肥厚发生与发展的机制之一。  相似文献   

16.
段小春  王晋明  王芳  李恒  秦晋梅 《金属学报》2004,9(10):1137-1141
目的: 观察自发性高血压大鼠(SHR) 和WKY大鼠心肌胰岛素样生长因子-1(IGF-1) 的浓度和表达及缬沙坦与螺内酯对SHRIGF-1 的影响, 探讨IGF-1 与心肌肥厚的病理机制。方法: 将18 只6 周龄SHR 随机分成3 组, 每组6 只。其中2 组分别灌胃缬沙坦30 mg·kg-1·d-1和螺内酯20 mg·kg-1·d-1, SHR 阳性对照组给正常饮水, 并与雄性同周龄WKY 大鼠比较。实验期为13 周, 放射免疫法检测心肌IGF-1 的浓度, 免疫组化法检测4 组大鼠心肌IGF-1 的表达。结果: SHR 对照组IGF-1 表达和浓度均明显高于WKY 组(P<0. 01), 缬沙坦组和螺内酯组的IGF-1 较SHR 对照组下降(P<0. 01), 而且缬沙坦组比螺内酯组下降的更明显(P<0. 05), 两组血压、LVM/BW 均显著低于SHR 组(P<0. 01) 。结论: IGF-1 在肥厚心肌中表达明显增加, 而缬沙坦和螺内酯在降压的同时可以抑制IGF-1 的表达, 提示IGF-1 在心肌肥厚发展中起一定作用。  相似文献   

17.
目的: 观察丹参预防自发性高血压大鼠左室肥厚的作用,并研究其对心肌c-fos 的影响。方法: 18 只8 周龄的自发性高血压大鼠随机分成3 组,每组6 只。对照组于8 周处死,丹参组及高血压组分别经腹腔注射丹参或蒸馏水(1 g·kg-1·d-1),共10周。测量大鼠尾动脉收缩压(SBP)及左心室重量指数(LVMI)。应用HE 和VG 染色、免疫组织化学的方法,结合计算机图像分析技术,检测心肌细胞的直径和面积、心肌组织胶原体积比例(CVF)、血管周围胶原面积和管腔面积比例(PVCA)以及c-fos 表达。结果: 与8 周龄的自发性高血压大鼠相比,18 周龄大鼠的SBP、LVMI、心肌细胞的直径、面积、CVF、PVCA显著增加,c-fos 表达明显,丹参治疗可抑制LVH的发展和心肌组织c-fos 的表达,但对收缩压无明显改变。结论: 长期应用丹参治疗可预防自发性高血压大鼠左室肥厚的形成,其机制可能与丹参降低了心肌细胞c-fos 的表达有关。  相似文献   

18.
目的 比较缬沙坦和苯那普利降压和逆转左心室肥厚的效应。方法 将24只自发性高血压大鼠(SHR)随机分成4 组,每组6只。其中3 组分别灌胃缬沙坦8 mg·kg-1、24 mg·kg-1和苯那普利1mg·kg-1,对照组和6 只正常大鼠给生理盐水。结果 用苯那普利和缬沙坦后血压均显著降低(均P<0.01),以缬沙坦(24mg·kg-1)的降压幅度最大,与苯那普利组比有显著差异(P<0.01)。苯那普利组的心肌细胞横径(TDM)显著低于对照组(P<0.05),缬沙坦(24mg·kg-1)组的TDM 和心脏湿重/体重(HW/BW)显著低于对照组(P<0.01),且与苯那普利组比有显著差异(P<0.05)。结论 苯那普利和缬沙坦均具降压和逆转左心室肥厚的作用;缬沙坦的作用呈剂量依赖性,且降压和逆转左心室肥厚的作用强度并不平行;缬沙坦(24 mg·kg-1)逆转左心室肥厚的作用较苯那普利(1mg·kg-1)强。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