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电子签名法被业界盼望已久,3月24日国务院原则通过了<电子签名法(草案)>,在4月6日结束的十届全国人大常委会第八次会议上、6月21日举行的十届全国人大常委会第十次会议上该法草案两度被提请审议.可以说,电子签名法已经到了最后的讨论阶段,虽然最后通过的日期还不能确定,但相信出台的时间不会太久了.被称为"我国首部真正意义上的信息化法律"的电子签名法,其立法步伐已大大加快.我国新兴的电子商务产业及电子政务建设,有望在立法的保障下一路平安地走向繁荣.  相似文献   

2.
从今年4月1日中华人民共和国电子签名法实施至今,已有4个多月的时间了,在这4个多月的时间里,作为我国第一部信息化法律的电子签名法在不断得到进一步宣传的同时,也在各个领域不同层面切实地贯彻落实着--从网上支付、网上税收到网上医疗,电子签名作为一种安全保障措施、一套新的机制或新的规则,正在悄悄潜入我们的电子商务和电子政务,为我国的电子商务、电子政务注入新的活力.  相似文献   

3.
4.
关于电子签名法的适用范围,主要有两个问题需要讨论,其一是电子签名能否用于公法所适用的事项,也即电子签名能否用于电子政务活动中;其二是电子签名是否适用于所有的私法所适用的事项,如果不是,应该排除哪些。一、电子签名法之于电子政务电子政务指政府机关在互联网上进行办公,向单位和个人提供政府机关的各种服务。电子政务可有效地节约各方的人力、物力及时间。目前电子政务所能提供的服务包括工商、税务、海关、教育、医疗及社会保险等方面。显而易见的是,在电子政务中也存在身份识别及数据的完整性、防抵赖性问题,因此,与在电子商务中的…  相似文献   

5.
2004 年 8 月 28 日,十届全国人大常委会第十一次会议表决通过中华人民共和国电子签名法,首次赋予可靠的电子签名与手写签名或盖章具有同等的法律效力,并明确了电子认证服务的市场准入制度。当然,一部篇幅有限的电子签名法不可能解决所有的电子商务法律问题,它还需要实施细则和  相似文献   

6.
4月1日,《中华人民共和国电子签名法》、《电子认证服务管理办法》即将正式实施。为了帮助广大读者深入了解这两部法律、法规的深远意义,以及对现实工作的具体指导作用。中国计算机用户周刊执行总编段永朝前不久专程拜访了信息产业部信息化推进司司长季金奎,请他畅谈了电子签名法、电子认证服务管理办法的相关热点问题。  相似文献   

7.
《电子签名法》解读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自从上世纪90年代,随着计算机信息网络的迅速发展,电子商务、电子政务应用渐次兴起并趋于广泛和深入,标志着我国信息化建设和发展已经进入相对繁荣期.各地普遍重视信息化立法,制定、颁布并施行了一系列规范性文件以及地方性法规和地方政府规章.时至2004年,信息化立法终于步入国家层面.2004年8月28日,第十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第十一次会议通过了<中华人民共和国电子签名法>共五章36条;2005年1月28日,信息产业部通过并发布了<电子认证服务管理办法>(信息产业部令第35号)共八章43条.这标志着我国通信与信息化立法进入了一个新的阶段.  相似文献   

8.
去年十届全国人大常委会第十一次会议表决通过了《电子签名法》,标志着我国首部“真正意义上的信息化法律”正式诞生,这部法律于4月1日起正式施行。同一天,依照《电子签名法》和其他法律、行政法规制定的《电子认证服务管理办法》也开始正式施行。这些必然对我国电子商务、电子政务的发展起到极其重要的促进作用。  相似文献   

9.
《中华人民共和国电子签名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该法2005年4月1日正式实施,该法第三十二条规定:伪造、冒用、盗用他人的电子签名,构成犯罪的,依法追究刑事责任;给他人造成损失的,依法承担民事责任;第三十三条规息依照本法负责电子认证服务业监督管理工作的部门的工作人员,不依法履行行政许可、监督管理职责的,依法给予行政处分;构成犯罪的,依法追究刑事责任。  相似文献   

10.
浅议《电子签名法》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2004年8月28日<中华人民共和国电子签名法>正式颁布,这是我国互联网法律发展和完善道路上的一个里程碑,也是我国电子信息发展进程中的一件大事.<中华人民共和国电子签名法>(以下简称<电子签名法>)的颁布实施必将掀起我国互联网发展和利用的新一轮热潮,必将带来企业和公司商务活动的深刻变化,也将给电子政务活动带来启示和推动,还将对金融、服务、审计、税务等许多行业的网络化发展起到巨大的促进作用.人们的工作和生活方式也将随之发生深刻的变化.  相似文献   

11.
《电子签名法》旨在赋予电子签名法律效力,从而解决电子商务和电子政务中身份确认和交易安全问题。这对规范市场秩序、保障电子商务与在线业务合法运行与健康发展起了安全护航作用。学习运用电子签名法,是企业发展的全新契机。但目前由于我国电子商务现有技术条件距离实施电子签名法所要求的计算机信息网络环境仍有相当差距,因此,在技术、软件、硬件、产品和应用开发等方面还有很大的市场空间。全面、准确地理解电子签名法的内容和意义,将有助于企业及时调整相应的发展策略和规章制度,做到行业自律,推进统一标准,提升在电子商务和相关市场发…  相似文献   

12.
作为推动我国电子商务发展和社会信用体系建设的重要法律,电子签名法从今年4月1日开始实施。电子签名法的实施,标志着互联网正日益渗透到社会生活的各个层面,表明互联网这个最早仅用于学术研完目的的专业交流工具,正在从单一的媒体通讯平台转变为社会生活的全面应用。电子签名法的最大意义是,它从法律上确认了电子签名和数据电文具有和手写签章相同的法律效力,从而为电子商务奠定了法律基础。为保证交易安全,电子签名法规定了可靠的电子签名与手写签名或者盖章具有同等法律效力。该法还规定了电子认证服务的资质与认证服务机构的监管办法。  相似文献   

13.
陈伟 《信息网络安全》2007,(3):I0001-I0001,1
和谐社会建设是中华民族千百年来梦寐以求的目标,党的十六届六中全会明确把它作为全党、全国奋斗的宏伟目标提了出来,应该说这对我们凝聚人心,更好推进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是非常重要的。和谐社会的建设也对信息化推进提出了更新更高的要求。在今年上半年颁布的《2006-2020国家信息化发展战略》,以及正在制定的“十一五”信息化专项规划和信息产业发展、电子政务、电子商务、信息安全规划中,都对贯彻电子签名法,推进信息化,为和谐社会建设提出了更新更高的目标。  相似文献   

14.
伴随全球化和信息化的加速发展,信息技术已经渗透到社会生活的各个层面,在给我们生活带来极大便利的同时,也对我们的信息安全保障提出了前所未有的挑战。2005年4月1日,国家颁布实施《电子签名法》,确定了电子签名的法律地位,为电子签名的推广应用奠定了法律基础,为电子认证服务业的发展开辟了广阔道路。  相似文献   

15.
就像一个周岁的孩子迈上人生起步的路程,《电子签名法》从去年4月1日正式生效以来,也在具体的应用当中迈出了自己跋涉的脚步。  相似文献   

16.
欢欣鼓舞,这是电子签名法的出台给我们的最强烈感受,有人说这是我国首部“真正意义上的信息化法律”,这种说法可能有些夸张,但是这部法律的出台的确让我们不禁开始展望起信息化的美好未来:轻松网上交易、足不出门报税、政府不同部门之间跨部门协作办公……它无疑将对电子商务以及电子政务带来深远影响。但是这一切都会伴随明年4月1日电子签名法的真正实施而实现吗?我们感觉到了压力和挑战,因为我们要做的工作太多了,市场需要培育、信用机制急待建立、技术有待成熟,一切只是一个开始。若想实现信息化的美好蓝图,真的是任重而道远。  相似文献   

17.
那一片天空仍有阴霾,那一片天空值得期待,那一片天空包裹着怎样大的世界! 即将施行的《电子签名法》中第十六条规定,电子签名需要经第三方认证,由依法设立的电子认证服务提供者(即 CA中心)提供认证服务。明眼人都可以看出这条规定将给整个 CA市场带来什么样的影响,于是 CA  相似文献   

18.
《电子签名法》已经颁布一年了,电子签名认证服务机构(以下简称CA)领域依旧风平浪静,凭借着强大的部门保护力,不规范的地方CA、行业CA并没有受到太大冲击。而CA是《电子签名法》约束的核心,只有CA自身安全,他们颁发的证书才可行,网上交易才有安全保证。不打破这些地方和行业垄断,电子签名有法难行.[编者按]  相似文献   

19.
电子签名法是我国首部“真正意义上的信息化法律”。随着这部法律的出台和实施,电子签名将获得与传统手写签名和盖章同等的法律效力,这意味着在网上通行也有了“身份证”。专家认为,这部法律将对我国电子商务、电子政务的发展起到极其重要的促进作用。所谓电子签名,是指数据电文中以电子形式所含、所附用于识别签名人身份并表明签名人认可其中内容的数据。通俗地说,电子签名就是通过密码技术对电子文档的电子形式的签名,并非是书面签名的数字图像化,它类似于手写签名或印章,也可以说它就是电子印章。我国的电子签名法的出台,正可谓恰逢其时…  相似文献   

20.
电子签名     
《办公自动化》2005,(7):60-60
要理解什么是电子签名,需要从传统手工签名或盖印章谈起。在传统商务活动中,为了保证交易的安全与真实.一份书面合同或公文要由当事人或其负责人签字、盖章.以便让交易双方识别是谁签的合同.保证签字或盖章的人认可合同的内容,在法律上才能承认这份合同是有效的。而在电子商务的虚拟世界中.合同或文件是以电子文件的形式表现和传递的。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