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8 毫秒
1.
梁丽 《华夏医学》2001,14(5):754-754
1999年 1~ 12月我科对 98例患者应用锁骨下静脉穿刺置管进行监测及治疗 ,发现其具有快速、安全、护理方便等特点 ,现将其应用与护理体会报告如下。1 资料与方法1.1 一般资料本组患者 98例 ,年龄 15~ 6 6岁 ,置管时间 3~ 2 4d,平均6 .5 d,首次穿刺成功 98例 ,除 2例发生导管感染 (2 .0 4% )外 ,无气胸、血胸、气管损伤、空气栓塞等并发症。1.2 穿刺方法1.2 .1 心理护理 术前向患者讲解置管目的、注意事项 ,以取得患者合作。1.2 .2 材料准备 深圳益心达公司生产的中心静脉穿刺包及缝合包、局麻药等。1.2 .3 体位 患者取平卧位 ,头…  相似文献   

2.
改良锁骨下静脉穿刺置管方法的临床应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颜渊  江福斌  郑尚丽 《西部医学》2006,18(1):119-120
目的寻求简单、方便、适用的锁骨下静脉穿刺置管方法,提高穿刺成功率,减少并发症。方法试验组60例采用改良锁骨下静脉穿刺置管法,对照组60例采用传统锁骨下静脉穿刺置管法。结果试验组一针穿刺成功率为83.33%,两针穿刺成功率6.67%,三针以上穿刺成功率10%,穿刺总成功率为100%;整个穿刺置管时间(236.48±12.39)秒,无并发症。对照组一针成功率为0,两针成功率8.33%,三针成功率28.33%,反复穿刺成功率53.34%,有4例置入颈内静脉,穿刺总成功率90%,穿刺失败率10%;穿刺置管时间(1480.08±535.2)秒,误伤锁骨下动脉6例,气胸3例,未出现其它并发症。结论改良锁骨下静脉穿刺置管操作简单、方便,明显提高了抢救危重病患者的成功率。  相似文献   

3.
王玲  贾宜  芦国华 《基层医学论坛》2008,12(15):409-410
目的分析护理方法与感染关系,改进护理程序,控制感染发生。方法行锁骨下静脉置管的非感染性疾病87例病例,以置管14d为中位点统计感染情况。结果置管14d以上与14d以内对比发生感染率有明显差异,χ^2=2.229;P〈0.05。结论置管时间延长,增加感染率。应积极进行护理干预,加强预防及感染控制。  相似文献   

4.
目的寻求简单、方便、适用的锁骨下静脉穿刺置管应用于血液透析治疗中,从而提高穿刺成功率,减少并发症。方法实验组227例采用改良锁骨下静脉穿刺置管法,对照组209例采用传统锁骨下静脉穿刺置管法。结果试验组一针穿刺成功率为97.7%,总穿刺成功率为99.1%;对照组一针成功率为80.4%,总穿刺成功率为88.5%。实验组的总并发症发生率为10.1%,对照组为21.5%,实验组穿刺成功率明显高于对照组,并发症发生率明显低于对照组(P〈0.01)。但两组留置时间、血流量、KT/V值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结论改良锁骨下静脉穿刺置管操作简单、方便,明显提高穿刺的成功率,从而减少了患者的痛苦。  相似文献   

5.
<正> 锁骨下静脉穿刺置管是测定中心静脉压,深静脉高营养,周围静脉穿刺困难,及时给药,补充液体及抢救病人的重要手段。笔者采用改良锁骨下静脉穿刺置管成功200余例。现总结报告如下。1 应用解剖 锁骨下静脉是腋静脉的延续,起于第一肋骨外侧缘,成  相似文献   

6.
锁骨下静脉穿刺置管并发症的预防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锁骨下静脉穿刺置管术是临床护理工作中的一项常规技术[1] 。由于它具有插管迅速 ,易于固定 ,能提供充足的血流量 ,常作为临床危重病人建立血管通路的首选 ,掌握此项技术的操作要领及严格置管后的护理 ,对减少或避免并发症至关重要。我科以 2 0 0 0年 3月~ 2 0 0 1年 12月进行锁骨下静脉穿刺置管 2 5例 ,现将并发症的预防总结如下。1 临床资料1.1 一般资料 本组 2 5例 ,男 18例 ,女 7例 ,年龄 2 4~ 86岁。1.2 操作方法1.2 .1 术前准备 :1)物品准备 :单腔中心静脉导管 1副 ,静切包 1个 ,无毒手套 1副 ,2 %利多卡因 ,一次性伤口副敷贴…  相似文献   

7.
外周中心静脉置管和锁骨下静脉置管的临床应用对比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李洪荣  王静 《重庆医学》2007,36(3):251-252
目的 比较经外周中心静脉置管(PICC )和锁骨下静脉置管在临床应用中的优缺点.方法 观察两种置管的成功率、操作时间、并发症发生率及特点、导管平均留置时间、液体流速.结果 PICC组成功率95.4%和锁骨下静脉置管组成功率96.2%,两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两组中PICC组和锁骨下静脉置管平均操作时间分别11、 23min,两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ICC和锁骨下静脉置管两组并发症发生率分别为10.84%、10.68%,差异无统计学意义,但PICC组无危及生命的并发症;PICC和锁骨下静脉置管两组导管平均留置时间分别为113、28d,差异有统计学意义;锁骨下静脉置管液体流速明显优于PICC组.结论 两组置管比较各有优缺点,在临床治疗中,可根据患者具体情况互补使用.PICC更适合癌症患者长期治疗.  相似文献   

8.
9.
目的探讨动脉触摸法在锁骨下静脉置管术中的定位应用价值。方法共124例研究对象,并随机分为传统定位法和动脉触摸定位法组(改良组)。动脉触摸定位法组通过参照触摸锁骨下动脉进行穿刺点定位。结果传统定位法组发生误穿动脉5例,动脉触摸定位法组未发生误穿动脉。两组误穿动脉发生率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5.210,ν=1,P=0.022)。传统定位法组的穿刺失败率高于动脉触摸定位法组(χ^2=3.916,ν=1,P=0.048)。结论动脉触摸定位法可有效降低锁骨下静脉穿刺失败率及避免误穿动脉的发生,在将来临床工作中应予以推荐。  相似文献   

10.
改良锁骨下静脉穿刺置管的可行性临床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 探讨改良锁骨下静脉穿刺置管的可行性、安全性及临床应用价值。方法  5 0 0例手术及放疗、化疗病人 ,采用改良锁骨下静脉穿刺置管 ,其中 4 80例行右侧穿刺 ,2 0例行左侧穿刺。结果 改良锁骨下静脉穿刺置管成功率为 98%。并发症 :气胸 0例、血胸 0例、臂丛神经损伤 0例、误穿锁骨下动脉 4例 ,经局部压迫未造成血肿。结论 改良锁骨下静脉穿刺置管法 ,操作容易 ,成功率高 ,并发症少 ,可为中心静脉穿刺提供一条新途径  相似文献   

11.
目的探讨高位截瘫病人锁骨下穿刺感染的相关危险因素.方法本院2010年-2012年共收治高位截瘫患者51例,均行锁骨下穿刺中心静脉置管.回顾并比较感染与未感染病例的临床资料,对可能与感染有关的9项因素进行Logistic回顾分析.结果共11例患者发生感染,感染率为21.5%.Logistic回归分析表明留置时间、合用激素、敷贴过敏、合并糖尿病和穿刺不顺利是高位截瘫病人锁骨下穿刺感染的独立危险因素,且随着HR的增大,危险度越高.结论高位截瘫病人锁骨下穿刺点发生感染的风险较高,应针对危险因素,采取合理的预防措施.  相似文献   

12.
张德荣  陶华  张秀容 《重庆医学》2008,37(14):1579-1580
目的改良管饲模式的应用,预防脑卒中患者管饲并发症的发生,提高管饲效果。方法将60例脑卒中患者随机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各30例。对照组行常规管喂饮食;观察组采用早插管引流胃液,减少引流管长度,管内注入胃黏膜保护剂、止血剂、胃肠动力药物,并对管饲的方式、速度、食物量等进行观察与调整。结果观察组患者并发消化道出血、肺炎、腹泻及其他消化道症状明显低于对照组(P<0.05)。结论改良管饲模式可减少脑卒中患者并发症的发生。  相似文献   

13.
目的:将循证护理方法应用于解决锁骨下静脉穿刺置管术护理中出现并发症的实践过程。方法:对锁骨下静脉穿刺置管术护理中出现的问题进行汇总、筛选,应用计算机网络检索有关文献,对证据的真实性、可靠性、实用性做出评判和选择。结果:与常规护理相比,运用循证护理可以有效预防锁骨下静脉穿刺置管术并发症的发生,差异具有显著性(P<0.05)。结论:运用循证护理可以有效预防锁骨下静脉穿刺置管术并发症的发生,还可以培养护士的评判性思维,提高护士解决问题的能力和工作效率。  相似文献   

14.
作者用一般解剖方法对16具婴尸32侧锁骨下静脉进行了观察和测量,结果左锁骨下静脉全长为1.82±0.17Cm,其中锁骨下段的长度为0.78±0.23Cm,此段与体表的垂直距离为1.1±0.21Cm。右锁骨下静脉全长为1.86±0.19Cm,其中锁骨下段的长度为0.79±0.18Cm,此段与体表的垂直距离为1.25±0.30Cm。压扁管径:左锁骨下静脉起点处是0.26±0.05Cm,中点处是0.31±0.07Cm,终点处是0.40±0.09Cm,右锁骨下静脉起点处是0.28±0.07Cm,中点处是0.32±0.08Cm,终点处是0.43±0.11Cm。上述结果补充了新生儿锁骨下静脉的有关数据。  相似文献   

15.
Background Several million subclavian-vein catheters are placed in patients each year to enable caregivers to administer chemotherapy, total parenteral nutrition, or long-term antibiotics or to manage preoperative fluids. Subclavian venipuncture requires the position of a deep vein to be identified with only surface landmarks. But the traditional right subclavian vein (RSV) catheterization (primitive procedures) is not the answer for all patients. The precise location of the vein is not known, and it is important to select the most appropriate method to achieve central venous access safely in any given patient. To modify the primitive procedures of the RSV catheterization for greater success and reduce the complications, anatomic studies and ultrasonography were conducted and clinical applications were validated. Methods Anatomical observation and measurement of the RSV and its adjacent structures were performed on 20 adult cadavers according to modified procedures. The RSV catheterization of 2900 cases was carried out by the modified procedure, 500 of these cases were observed by ultrasonography after the operation. Results The anatomical studies and clinical application showed that the insertion point differs from the bodily form of fatness or leptosome. The clinical data revealed that in the 2900 cases which were performed with the modified approach, the success rate was 98.90% (2868 cases), the failure rate was 1.10% (32 cases), and the complication rate is 0.79% (23 cases), and the catheterization time is (31.2±10.5) minutes. Five hundred and sixty cases of the RSV catheterization were carried out by the recommended insertion procedure; the results were compared with the modified approach and the traditional approach. The successful rate of the traditional approach was 73.0%, of which the complication rate was 6.1%; the two approaches were significantly different (successful rate: χ2=626.642, P&lt;0.01; complication rate: χ2=80.708, P&lt;0.01). Conclusions The modified RSV catheterization is characterized with a higher success rate and less complications, and the insertion procedure differs from the bodily form of fatness or leptosome.  相似文献   

16.
目的 评估超声引导锁骨下静脉中心静脉置管的有效性、安全性.方法 总结2007 年9 月-2011 年11 月间行超声引导下锁骨下静脉置管97 例资料,并分析穿刺成功率、进针次数、置管穿刺所需时间及并发症发生率.结果 置管成功率100%,进针次数1-3(1.5±0.6) 次.操作时间15-30(19.2±5.5)min,2 例(2%) 中心静脉导管误入颈内静脉内,1 例(1%) 置管后41d 形成血栓,10 例(10%) 于置管后1-80(32.9±25.7)d 发生感染.结论 超声引导锁骨下静脉中心静脉置管是一种安全有效的方式.  相似文献   

17.
覃剑 《重庆医学》2013,(24):2857-2858
目的探讨创伤失血性休克患者锁骨下静脉置管发生相关性感染的原因及防治措施。方法收集创伤失血性休克患者留置锁骨下静脉导管的临床资料,按置管时间长短分析各组感染率及感染菌株。结果 336例患者锁骨下静脉置管平均时间4.3d,其中27例发生感染,感染率为8.04%。经积极治疗后所有患者均治愈出院,无死亡病例。结论创伤失血性休克患者行锁骨下静脉置管是安全、有效的,针对其感染危险因素,改善治疗及临床护理,缩短置管时间,可以有效防止置管感染。  相似文献   

18.
目的 观察 86例经左锁骨下静脉床旁紧急临时心脏起搏的临床效果。方法 在无X线透视下将起搏电极经左锁骨下静脉盲插至右心室。结果  85例患者左锁骨下静脉穿刺成功 ,顺利将临时起搏导管送至右室 ,1例失败 ;在起搏期间有 8例患者发生电极脱位 ,重新调整后恢复正常 ;经X线透视观察大多数电极位于右室心尖部 ,少数位于右室中部及流出道。结论 在无X线透视下经左锁骨下静脉插入电极导管至右心室起搏具有较高的成功率  相似文献   

19.
三中点法建立锁骨下静脉通路621例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目的:探讨在急诊抢救危重患者时建立锁骨下静脉通路方法. 方法: 1995-02/2004-12使用三中点法建立锁骨下静脉通路621例. 结果:本组患者一针成功399例(64.3%),二针159例(25.6%),三针以上63例(10.1%),操作成功617例(99.4%),操作失败4例(0.6%). 在非标准体位下锁骨下行静脉穿刺术38例1次穿刺成功22例,成功率57.9%,低于标准体位的64.3%. 并发症发生情况:局部感染25例(4.0%),全身感染5例(0.8%),穿刺点皮下血肿12例(1.9%),穿刺点皮下液肿4例(0.6%),气胸4例(0.6%). 未发生空气栓塞、恶性心律失常等严重并发症. 结论:三中点法建立锁骨下静脉通路是急诊危重患者抢救时值得推荐的静脉通路建立方法.  相似文献   

20.
目的:通过调查10例气管插管全麻术后肺部感染原因,探讨感染防控管理。方法:收集2013年5~7月间我院胰腺癌手术行气管插管全麻术临床病例资料32例,回顾性分析术前、术中及术后一系列相关资料,查找导致感染相关因素。结果:麻醉操作过程管理、肺部基础疾病合理处置、落实手卫生管理等是感染控制中容易被忽视的环节。结论:重视临床工作细节,全面制定有效感染防控措施,是医院感染防控中的管理方向。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