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6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93 毫秒
1.
磁共振界定脑梗死缺血半暗带   总被引:2,自引:2,他引:0  
脑梗死具有高发病率、高病死率、高致残率的特点,早期确定缺血半暗带的有无对指导治疗及改善预后有非常重要的意义。本文对各种磁共振成像在脑梗死缺血半暗带界定中的应用及其优势与不足进行综述。  相似文献   

2.
超急性与急性期脑缺血半暗带演变的DWI研究   总被引:7,自引:1,他引:7  
目的测定超急性与急性期缺血性脑梗死患者扩散加权成像病变区和周围区ADC值以观测半暗带的存在形式和演变过程。方法测量67例次超急性期与急性期缺血性脑梗死的DWI图像高信号区和其周围区ADC值,对于超早期脑梗死患者均行MRI随诊至发病48h以后。对数据依时间分组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DWI高信号区的ADC值均较对侧相应部位ADC值减低。病变中心区ADC值减低最明显。病变中心至周边ADC值呈由低到高不同程度的增加。病变外周区域ADC值也较对侧轻度减低。结论①缺血的超急性、急性期病灶的周边区有缺血半暗带,且这一时间窗在缺血后的24h内都可能存在。②病变范围不断扩大的过程中DWI高信号的外周区域也存在半暗带。病变运动相对静止后,部分外周扩散轻度异常区代表良性缺血区。  相似文献   

3.
目的 观察DWI联合动脉自旋标记(ASL)、MRA评价急性脑梗死缺血半暗带(IP)的价值。方法 对40例发病时间在24 h内的急性脑梗死患者行常规MR、MRA、DWI及ASL检查,根据ASL灌注异常区面积与DWI信号异常区面积分为ASL>DWI组、ASL≈DWI组、ASL结果 ASL>DWI组(即IP患者)25例(25/40,62.50%),血管狭窄程度以0、1级为主;其病灶中心ADC值和rCBF信号强度值与IP区及健侧相比均显著下降(P<0.001),IP区ADC值与健侧相比未见明显下降(P=0.59),而rCBF较健侧下降明显(P<0.001)。ASL≈DWI组2例(2/40,5.00%),ASL结论 ASL技术能探查大面积急性脑梗死的灌注情况;联合应用DWI、ASL、MRA 有助于判断IP。  相似文献   

4.
目的  探究三维动脉自旋标记灌注成像(3D-ASL)联合弥散加权成像(DWI)、血管成像(MRA)对急性缺血性脑梗死缺血半暗带区域(IP)的评估价值。方法  选取2021年1月~2022年6月本院收治的急性缺血性脑梗死患者62例,所有患者均接受3D-ASL、DWI、MRA扫描,根据病灶最大层面DWI高信号面积、ASL异常灌注面积评估患者是否存在IP,根据患者发病至首次MRI检查时间(T)将患者分为超急性期(T<6 h)和急性期(6 h≤T≤24 h)。记录患者中心梗死区、IP区与IP对侧镜像区的表观扩散系数(ADC)、脑血流量(CBF)值,根据MRA图像对血管狭窄程度进行分级。结果  急性缺血性脑梗死患者病灶DWI表现为斑点状或小片状高信号,48例患者3D-ASL异常灌注面积明显大于DWI异常高信号面积,显示存在IP区;MRA显示颅内某支主干动脉节段性狭窄,远端血管明显变细甚至消失,部分显示血管无明显异常。患者不同区域CBF、ADC值比较:中心梗死区P<0.05);超急性期患者rCBF值、rADC值均大于急性期患者,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存在IP区的患者MRA血管狭窄程度以0级为主,非IP区患者MRA血管狭窄程度以3级为主;两组患者的MRA血管狭窄程度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3D-ASL联合DWI、MRA检测可准确评估急性缺血性脑梗死患者IP区的存在和血管狭窄程度,有利于梗死临床精准化治疗方案的选择。  相似文献   

5.
目的:探讨三维动脉自旋标记(three dimensional arterial spin labeling,3D-ASL)灌注联合磁共振血管造影(magnetic resonance angiography,MRA)、弥散加权成像(diffusion weighted imaging,DWI)评价急性脑梗死缺血半暗带...  相似文献   

6.
目的:分析弥散张量成像联合弥散加权成像的定量参数对急性脑梗死早期缺血半暗带的评估价值。方法:选取2018年1月~2020年1月收治的86例急性脑梗死患者为研究对象,均进行弥散张量成像及弥散加权成像扫描,根据发病时间不同分为超急性期组(42例,发病<6 h)与急性期组(44例,发病6~24 h),对比分析两组脑梗死核心区域、缺血半暗带区的异性指数(FA)、扩散系数(ADC)和平均扩散系数(DCavg)及其健侧数据。结果:急性脑梗死患者梗死核心区FA、ADC、DCavg值低于对侧区域(镜像)(P<0.05);缺血半暗带区的FA、ADC、DCavg值显著高于梗死核心区(P<0.05);急性脑梗死患者缺血半暗带区的FA、ADC、DCavg值显著低于对侧区域(P<0.05),但急性期缺血半暗带区的FA、rADC、DCavg相对值显著低于超急性期(P<0.05)。结论:弥散张量成像联合弥散加权成像相关定量参数有利于评估急性脑梗死患者缺血半暗带区情况,为后续治疗提供指导价值。  相似文献   

7.
新生儿脑缺氧缺血半暗带的功能磁共振成像研究进展   总被引:1,自引:1,他引:1  
新生儿缺氧缺血性脑病(HIE)是围产期新生儿的最常见疾病。如何显示和判断HIE过程中患儿脑细胞的存活状态是一个有待解决的重要研究课题。磁共振的功能成像的综合应用在确认半暗带是否存在、缺血缺氧治疗时间窗的把握和脑细胞营养保护药的个体化应用等方面极占优势。对于新生儿HIE中半暗带的研究,现还处于初级阶段。现就磁共振的功能成像在新生儿缺氧缺血半暗带中的应用研究方面作一综述。  相似文献   

8.
急性缺血性脑卒中是临床最常见的脑血管病,具有较高的致死率和致残率。缺血半暗带的存在及对其及时、精准的影像学判断,对于临床治疗方案及时间的合理选择具有重要意义。本文对不同的影像学技术中,急性缺血性脑卒中患者缺血半暗带的研究进展作一综述,以期为缺血半暗带在急性缺血性脑卒中中的应用提供依据,进而提高急性缺血性脑卒中诊断准确率。  相似文献   

9.
10.
董莘  胡连源 《中国临床康复》2002,6(11):1592-1593
目的:系统评价脑缺血半暗带(IP)的磁共振动能成像。方法:以主题词Meta-分析,IP,弥散加权成像(DWI),灌注加成像(PWI)联合检索。结果:共检索出36篇章。有关DWI或PWI与IP的章19篇,DWI和PWI共同研究IP的章为两篇,其中18例为英,仅1篇为中,结论:尽管DWI和PWI方法有不足之处,但仍为目前显示IP的最佳影像方法,敏感性为66%,特异性为83%和84%,有良好的应用前景。  相似文献   

11.
目的探讨1H-磁共振波谱成像(MRS)联合弥散加权成像(DWI)、3D-动脉内源性标记(ASL)的磁共振成像方法,对评估急性脑梗死患者缺血半暗带的应用价值。 方法收集绵阳市第三人民医院2016年10月至2018年3月诊断为急性脑梗死且还未进行临床干预的患者,入组的31例急性脑梗死患者,在症状出现后最短时间内接受DWI、T1加权成像(T1WI)、T2加权成像(T2WI)、磁共振成像液体衰减反转恢复序列(FLAIR)、3D-ASL及1H-MRS序列扫描,通过ASL-DWI不匹配区来判断患者脑梗死病灶周围的缺血半暗带的范围,再利用1H-MRS对梗死灶中心区、缺血半暗带及梗死周围正常区的代谢产物浓度[乳酸(Lac)、N-2酰-天门冬氨酸(NAA)、胆碱(Cho)及肌酸(Cr)]进行分析,采用配对样本t检验比较不同区域的Lac、NAA、Cho及Cr的代谢物浓度差异。 结果本研究的31例急性脑梗死患者中,有26例患者ASL低灌注面积大于DWI信号异常区面积,5例患者ASL低灌注面积约等于DWI信号异常区面积。脑梗死中心区的Lac、NAA、Cho及Cr峰值分别为44.79±16.90、25.34±12.12、34.44±8.24、27.91±7.83;缺血半暗带的Lac、NAA、Cho及Cr峰值分别为22.57±8.57、46.64±10.41、51.37±10.86、36.86±6.00;脑梗死周围正常区的Lac、NAA、Cho及Cr峰值分别为6.54±3.34、58.78±9.01、48.02±7.93、39.02±4.74。脑梗死中心区的Lac、NAA、Cho及Cr峰值明显低于缺血半暗带,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脑梗死周围正常区与缺血半暗带相比,Lac峰值较高,NAA峰值较低,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而Cho及Cr峰值2者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均>0.05)。 结论1H-MRS联合DWI、3D-ASL可以更准确的评估急性脑梗死患者缺血半暗带的存在及其物质代谢变化,为急性脑梗死患者的临床治疗方式的选择提供了更好的影像学依据。  相似文献   

12.
目的  探讨缺血性脑梗死患者预后不良的危险因素,并基于颅脑MRI灌注成像及临床指标构建缺血性脑梗死患者预后不良的列线图模型。方法  选取2021年7月~2023年1月来我院就诊的100例缺血性脑梗死患者作为研究对象,对患者进行颅脑MRI灌注成像。根据预后情况分为预后不良组(n=47)和预后良好组(n=53)。采用Logistic回归分析筛选缺血性脑梗死患者预后不良的危险因素。采用R4.2.0软件建立缺血性脑梗死患者预后不良的列线图模型,并验证缺血性脑梗死患者预后不良的列线图模型。结果  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显示,年龄≥60岁、入院时NIHSS评分>12分、大梗死、后循环脑梗死、患侧峰值时间及患侧平均通过时间等是缺血性脑梗死患者预后不良的危险因素,患侧脑血容量及患侧脑血流量是缺血性脑梗死患者预后不良的保护因素(P < 0.05)。构建的缺血性脑梗死患者预后不良的列线图模型的结果显示:校正曲线的实际值与预测值的一致性较好;模型的ROC曲线下面积为0.778(95% CI:0.735~0.821);决策曲线显示阈值概率是1%~100%时,列线图预测缺血性脑梗死患者预后不良的净获益值较高。结论  基于颅脑MRI灌注成像及临床指标构建的缺血性脑梗死患者预后不良的列线图模型具有较高的准确性及临床应用价值,可以用于缺血性脑梗死患者预后不良的预测。  相似文献   

13.
目的  研究急性缺血性脑卒中(AIS)患者溶栓治疗后CT灌注成像参数变化及其对预后的早期预测价值。方法  选取2019年3月~2022年3月我院90例AIS患者临床资料为样本开展回顾性研究,均于随访3月时采用改良Rankin量表(mRS)评分并根据结果分组,以mRS≤2分为预后良好组(n=31),>2分为预后不良组(n=59),比较两组溶栓治疗后半暗带CT灌注成像参数脑血容量(CBV)、脑血流量(CBF)、平均通过时间(MTT)和达峰时间(TTP),并以健侧为对照计算各参数相对值rCBF、rCBV、rMTT和rTTP,分析各参数对AIS患者预后的预测价值。结果  溶栓治疗后预后不良组AIS患者半暗带CBF、CBV、rCBF和rCBV均低于预后良好组(P < 0.05),MTT和TTP均高于预后良好组(P < 0.05),两组rMTT和rTTP比较未见差异, 无统计学意义(P>0.05);CBF、CBV、MTT和TTP预测AIS患者预后的曲线下面积(AUC)分别为0.701、0.662和0.698,4项参数联合预测的AUC为0.817,敏感度为93.55%,特异性为64.41%;rCBF和rCBV预测AIS患者预后的AUC分别为0.724和0.798,两项参数联合预测的AUC为0.812,敏感度为96.77%,特异性为57.63%。结论  CT灌注成像可对AIS患者半暗带血流灌注水平进行定量分析,检测溶栓治疗后CBF、CBV、MTT和TTP等参数及其与健侧镜像区脑组织相对值可为早期评估患者预后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4.
目的探讨急性脑梗死在R2’图中的表现,并与DWI比较,探讨其在判断脑缺血半暗带中的价值。方法对14例发病时间为6~22h[平均(16.73±4.65)h]的急性脑梗死患者于就诊当日和发病后7~20天分别进行MR检查。将首次检查中的DWI高信号区定义为初始病灶面积(L0),第二次复查的T2WI或T2-FLAIR图像上病灶面积定义为最终梗死面积,后者小于L0的部分为组织存活区(ST),大于L0的部分为病灶扩大区(LG)。对同一患者不同检查时间病灶形态和面积进行比较。结果初次检查异常信号的面积可分为3种:①4例R2’图病灶面积>DWI高信号区面积,最终梗死面积与R2’图异常信号区面积相同。R2’图病灶为稍高信号,LG区R2’信号升高的程度最大,周围区次之,L0区最小;复查时R2’图病灶变为低信号。②6例R2’图病灶面积=DWI高信号区面积,最终梗死面积无显著变化。③4例R2’图病灶面积相似文献   

15.
目的:探讨急性脑梗塞时,FLAIR序列上高信号血管征(HVS)出现部位脑实质血流灌注状态,评估HVS变化对近期预后影响。方法:纳入大脑中动脉(MCA)供血区急性脑梗塞且未经溶栓治疗的患者67例,根据有无HVS分为HVS阴性组和阳性组。采用3D-PASL扫描方法获得"HVS-DWI"不匹配区域或梗塞灶周围CBF值,分析HVS与NIHSS评分、梗塞面积、rCBF关系。观察13例HVS阳性患者复查时HVS和病情变化关系。结果:HVS阳性组NIHSS评分、梗塞面积均大于阴性组(P<0.05)。"HVS-DWI"不匹配区域rCBF多为减低状态(P=0.012<0.05)。复查患者中,5例HVS范围无明显变化,患者新发梗塞灶,病情进展。结论:急性脑梗塞时,HVS的出现提示梗塞面积大、神经功能障碍重,"HVS-DWI"不匹配区域脑实质血流灌注不足,HVS持续存在需警惕新发梗塞。  相似文献   

16.
目的 探讨任丘地区急性脑梗死患者1年预后不良的相关危险因素。方法 收集2014年1月20日至2017年12月30日连续入院并符合入组标准的急性脑梗死患者3 252例,按患者发病1年随访时临床结局改良Rankin量表评分(modified Rankin scale, mRs)进行分组,预后良好组(mRs评分≤2分)2 912例,预后不良组(mRs评分>2分)340例,分析急性脑梗死患者1年预后不良的相关危险因素。结果 急性脑梗死预后不良组年龄、糖尿病史、高脂血症史、脑卒中史、心房颤动史、冠心病史、吸烟、饮酒、颈动脉斑块形成、抗血小板聚集药物使用、文化程度、收缩压、空腹血糖、甘油三酯、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脂蛋白a、肌酐、胱抑素C、凝血酶原时间、国际标准化比值、纤维蛋白原、同型半胱氨酸、入院24 h内NIHSS评分与预后良好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年龄、脑卒中史、收缩压、肌酐、纤维蛋白原、入院24 h内NIHSS评分为急性脑梗死患者1年预后不良的独立危险因素。结论 急性脑梗死患者发病时年龄、脑卒中史、收缩压、肌酐、纤维蛋白原、入院24 h内NIHSS评分是发病1年时预后不良的独立危险因素,早期识别及关注预后不良人群,采取积极预防,可降低不良预后的风险。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