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0 毫秒
1.
沂沭断裂带及其近区的地震成因岩石新认识   总被引:6,自引:1,他引:6  
将沂沭断裂带及其附近地区的地震成因岩石划分为四种类型,它们是具有地震成因构造的震积岩、震断层构造岩、震火山岩及隐爆地震角砾岩.前两类是构造地震的记录,而后两类是火山地震及隐爆火山地震的记录.由于震断层构造岩沿长期活动性断层分布,大多遭受了若干期强地震活动的改造,所以不易确定其最初的形成时期.因此,笔者重点对分布于沂沭断裂地震带及附近的其它三类地震成因岩石(包括震积岩、震火山岩和隐爆地震角砾岩)作了研究,论述了三类地震成因岩石的特征、时空分布、反映的地震作用机理及意义.认为:地震成因岩石不仅是强地震事件和激烈构造活动的记录;而且,因为由强地震形成的不同等级断层和裂隙构成了一个高渗透性的能够沟通不同深度石油和成矿流体的网络,所以深入研究地震成因岩石有助于完善大断裂地震带及近区的石油聚集与成矿理论.  相似文献   

2.
沂沭断裂带是郯庐断裂带的山东段,该断裂带不仅规模大,而且活动性强,具有"两堑夹一垒"的构造格架。利用实测1:20万海底高精度重力测量数据对沂沭断裂带莱州湾海域重力场特征进行了研究,采用欧拉反褶积、纹理分析等边界识别方法对数据进行处理解释,旨在对研究区进行构造格架的细化。根据重力场特征,推断断裂22条,以NE-NNE向和近EW向为主,推断沂沭断裂带4条主干断裂在莱州湾呈NNE向近平行舒缓波状展布;初步划分了3个三级构造单元,5个四级构造单元,12个五级构造单元;推断昌邑-大店断裂以西重力高反映了基底凸起,重力低主要反映了中、新生代凹陷,断裂以东重力高主要反映了早前寒武纪变质岩分布,重力低主要反映了中生代花岗岩体分布。  相似文献   

3.
新疆塔中卡塔克隆起加里东构造运动的古地震证据   总被引:3,自引:1,他引:3  
从塔中顺2井、中12井、顺8井岩心中识别出奥陶系及志留系古地震记录。其中志留系中地震触发沉积物变形记录最强烈,并且出现的变形层也较密集。志留系的软沉积物变形类型有:负载构造、液化砂岩脉、液化角砾岩、碟状构造、液化底劈及混滑层。卡塔克隆起演化受断裂控制,北缘为塔中1号断裂,中部为塔中10号、2号断裂,塔中2号断裂位于隆起的顶部。顺2井位于塔中1号断裂末端、中12井位于塔中10号断裂旁。断裂活动诱发地震,志留系频繁的古地震记录表明塔中地区是一个加里东期断裂与构造隆起地带。塔里木板块内部加里东运动特点是:断裂活动、强地震、隆起与坳陷。  相似文献   

4.
郯庐断裂带山东段的中新生代构造演化特征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本文在总结郯庐断裂带的最新研究成果的基础上,对郯庐断裂带山东段深部构造特征、运动学特征和内部结构特征进行了分析,并对郯庐断裂带山东段的中新生代构造演化过程进行了研究。在华南华北碰撞造山时期,郯庐断裂带山东段发生了显著的左旋走滑剪切变形。郯庐断裂带山东段在晚侏罗至早始新世(50Ma前)的左旋走滑直接受控于古太平洋板块向东亚大陆的俯冲,板块俯冲边界的应力直接传递到郯庐断裂带导致其发生走滑运动;早白垩世中期至古近纪,郯庐断裂带山东段内部及两侧盆地的伸展则受控于深部岩石圈减薄、地幔底辟导致的裂陷作用。  相似文献   

5.
楚全芝 《地质学报》2009,83(9):1221-1232
中卫断裂带在晚更新世以来的左旋走滑运动中,先存的挤压逆掩、逆冲断裂带发生了分化。某些断层或断层段继续活动;另一些先存断层在晚更新世以来不再活动;此外,还发育了一些新断层。因此,我们把中卫断裂带划分出三种断层类型,即新生断层、继承性断层和遗弃断层。新生断层就是指:在某次构造运动中新发育的断层。具体到中卫断裂带来说,就是指晚更新世以来新发育的断层。这类断层是中卫断裂带左旋走滑运动的产物。在早期的挤压逆断运动中这些断层并不存在。通过对新生断层的调查研究可以获得以下资料。①反演晚更新世以来的构造应力场;②确定晚期构造运动的起始时代;③估算断层的断错幅度和速率。继承性断层就是指:在早期的挤压逆掩(冲)活动中就已经存在的断层或断层段,在晚期的左旋走滑运动中继续活动。继承性断层的最大优点是包含了较多的信息量。①继承性断层记录了多期构造运动的信息;②继承性断层是中卫断裂带多期活动的见证;③继承性断层是研究构造演化过程的重要依据。遗弃断层就是指:某些断层或断层段在早期构造运动中是主体断裂带的一部分,其活动习性与主体断裂带基本一致。当早期的构造运动终止之后,这些断层或断层段在后继的构造运动中不再活动,也就是说这些断层被遗弃。遗弃断层的作用就在于它保留了早期构造运动的大部或全部信息,这些信息基本上没有受到后期构造运动的干扰破坏。因而通过对遗弃断层的研究可以获得早期构造运动的主要信息。①确定早期构造运动终止的年代;②反演早期构造应力场方向;③研究断层的滑动方式,即粘滑和蠕滑。  相似文献   

6.
李盛  倪金龙  张尚坤  申颖 《现代地质》2021,35(3):776-786
沂沭断裂带内部的岩浆侵入与断裂活动关系密切,开展沂沭断裂带内部岩浆年代学研究,对于沂沭断裂带构造背景研究具有积极的参考意义。选取沂沭断裂带内部的莒县浮来山正长岩体、边部的莒南官坊石英正长岩体及侵入该岩体的闪长玢岩脉,开展岩石学及年代学研究。首次发现晚中生代沂沭断裂带左旋韧性剪切,获得浮来山岩体的LA-ICP-MS锆石U-Pb年龄为(125.1±1.7) Ma,官坊岩体年龄为(125.6±2.0) Ma, 发生韧性变形的闪长玢岩脉年龄为(122.8±2.1) Ma。获得的125 Ma岩浆活动年龄与沂沭断裂带东侧的五莲变质核杂岩快速剥露(122~128 Ma)、诸城断陷盆地快速沉降的时间相吻合,该时期沂沭断裂带处于岩石圈减薄与破坏强烈的时期;闪长玢岩脉的122.8 Ma结晶年龄,与五莲变质核杂岩后构造岩体(石场、坊子岩体等)结晶年龄一致,该时期沂沭断裂带处于弱伸展状态,同时也说明胶东半岛岩石圈减薄具有时间上的一致性。晚中生代时期,沂沭断裂带两侧岩浆活动具有逆时针迁移的规律,这一规律可能与伊佐奈岐板块向欧亚板块俯冲的方向、角度、速度的变换有关。  相似文献   

7.
沂沭断裂带及其近区不同地质时期地震液化脉构造对比   总被引:7,自引:1,他引:7  
在沂沭断裂带及其近区,已发现震旦纪石旺庄组、寒武纪馒头组、古近纪朱壁店组和沙河街组四个层位发育震积岩,它们均是具有地震液化脉构造和其它地震成因层内构造的震积岩层。通过对比与分析,确认不同地层层位的液化脉构造具有某些共同特征,这反映了不同层位的液化脉构造的成因具同一性。笔者认为将具有地震液化脉构造共同特征的前寒武纪“molar tooth构造”,称作“泥亮晶灰岩液化脉构造”为宜。  相似文献   

8.
Abstract: The Mesozoic potash‐rich volcanic rocks which hosted several gold or gold (copper) deposits are widely distributed around the Yishu deep fault zone, eastern China. Lithologically, these rocks include basaltic trachyandesite, trachyandesite, latite and trachyte, of which the trachyandesite and latite are the predominant rock types. Whole‐rock Rb‐Sr isochron ages and 40Ar‐39Ar plateau dates of them are 108.2 ? 119.6 Ma and 114.7 ? 124.3 Ma, respectively. Chemically, they are characterized by high and variable Al2O3 contents, high K2O+Na2O values, and high K2O/Na2O and Fe2O3/FeO ratios. The rocks also have enriched LILE and LREE concentrations, low HFSE abundance, and display extraordinary Sr‐Nd isotope signatures (ISr = 0.7084 ? 0.7125, εNd(t) = ‐9.43 ? ?18.07). Integrated geological and geochemical data suggest that they were formed in a continental‐arc setting and most likely originated from the partial melting of enriched mantle which was induced by source contamination of subducted continental crustal materials. Gold (copper) deposits in this district are closely related to Mesozoic volcanic‐subvolcanic magmatism. They are frequently located either at the margin or adjacent to the volcanic basins. Most of them are spatially associated with maar‐diatreme systems and/or flow‐dome complexes. The formations of two gold (copper) deposits, the Qibaoshan breccia pipe‐porphyry type Au‐Cu deposit and the Guilaizhuang tellurium‐gold type epithermal Au deposit, have been proved to be in close relation with potash‐rich magmatism. The genetic relations between potash‐rich magmatism and Cu‐Au mineralization is still quite unclear. Detailed review of the previous works demonstrates that the high contents of volatiles (such as H2O, CO2, S, F and Cl, especially F and Cl) and the high oxidation state of the potash‐rich magmas may be the main favorable factors for the formation of the Cu‐Au deposits.  相似文献   

9.
中国东部郯庐断裂带构造模式讨论   总被引:28,自引:0,他引:28  
郯庐断裂带是世界上具有数百km位移的最大的大陆走滑断层之一,作者评论了当前研究者提出的将其作为大陆内平移断层,地缝合线-边界转换断层,大陆内转换断层以及碰撞嵌入构造等四种模式,从断裂带的形态与规模,两侧地块的可对比性,晚侏罗世至早白垩世的平移时间,北突的苏北地块为碰撞后左行平移的结果,以及断裂尾端附近大别山带的压缩等,作者认为郯庐断裂带为西北环太平洋边缘内侧的平移断层。  相似文献   

10.
武汉阳逻王母山断层及地震楔构造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陈立德  邵长生  王岑 《地质学报》2014,88(8):1453-1460
本文研究了武汉阳逻王母山一带新发现的NWW走向的张性断层和该区集中分布的古地震楔构造。通过对王母山一带第四系剖面的详细测量,识别出阳逻砾石层(Q1y)底部的"标志性砾石层"具有结构成熟度低、风化程度高、短距离内厚度稳定和具有弱网纹化的鲜明特征,其夹持于下伏第三系东湖群(E)红色砂岩和上覆阳逻砾石层(Q1y)之间,层位稳定。经槽探揭露和剖面测量,以"标志层"对比为依据,对王母山断层的特征和性质进行了研究,指出王母山断层是由主干正断层(f1)及其上盘派生两个次级正断层(f2、f3)构成的的张性正断层,主干正断层(f1)走向308°,倾向NE,倾角40°~52°,断距6~8m,同步断错第三系东湖群(E)红色砂岩、下更新统阳逻砾石层(Q1y)和中更新统王家店组泥砾层(Q2w)。阳逻王母山一带集中分布的古地震楔构造平面可追踪长度3~20m不等,普遍错断阳逻砾石层(Q1y),向下收敛并尖灭于阳逻砾石层底部,仅发现2处古地震楔尖灭于东湖群(E)红色砂岩顶部并呈风化成白色粘土的节理裂隙。地质分析认为,王母山断层及其近区集中分布的古地震楔构造是在同一构造应力场中发育的,通过对古地震楔和王母山主干断层f1的应力分析发现,该区主压应力方向为NW335°左右,而主张应力方向为NE65°左右,在此背景下形成的古地震楔的走向主要为NW328°和170°~190°方向,而主干断裂走向则为300°左右。研究认为王母山断层错断下更新统阳逻砾石层及其上覆的中更新统王家店组(Q2w)泥砾层,时限为中更新世以新,为第四纪活动断层。武汉地区周边为一系列大断裂所环绕,尤其是NW向的襄(樊)-广(济)断裂从阳逻一带穿过,襄广断裂一线历史上曾遭遇过数十次地震的袭击,为湖北省历史中强震活动区之一。而阳逻龙口王母山断层及区内广泛分布的古地震楔构造则可能是同期古地震的反映。阳逻王母山断层及古地震楔研究为武汉地区地震地质构造的研究提供了新的依据。  相似文献   

11.
山东龙泉站金矿区稳定同位素特征及其地质意义   总被引:7,自引:1,他引:7  
山东龙泉站金矿区的金矿产于沂水-汤头断裂主裂面下盘的糜棱岩化碎裂岩和花岗质碎裂岩中。对区内典型金矿床硫、氢、氧、碳和铅等稳定同位素的研究资料表明:黄铁矿的δ34S值的变化为 2.7‰- 4.4‰,δ18OH2O值为-1.78‰- 4.07‰,δD(SMOW)值为-74‰--77‰,δ13C平均值为-4.18‰--5.1‰,铅同位素具有正常铅的特点,说明区内金矿的成矿物质来源于地下深处,成矿流体以岩浆水为主,大气降水为辅。  相似文献   

12.
前人认为皖南地区加里东运动仅表现为抬升造陆运动。文中从构造运动不整合接触关系证据、盖层构造、劈理及变形变质程度,以及古构造应力场特征等方面开展研究。于皖南地区多处发现了上泥盆统与下伏志留系呈角度不整合接触,表明了区内发育加里东褶皱。通过区域地质调查和构造解剖,揭示了区内复式褶皱为加里东和印支两期褶皱叠加的产物。其中,加里东期构造样式主要为区域性开阔褶皱,规模巨大,其轴迹呈北东东向或近东西向延伸,然而,印支期构造样式为线性中常褶皱,规模较小,其轴迹主要呈北东向展布。应用赤平极射投影法对研究区内的褶皱轴面产状、劈理产状要素进行统计分析,结果显示发育加里东期、印支期等多期变形构造;并利用该法求得褶皱两翼优势产状,应用数学计算法计算出区内3期构造应力场特征值,显示华南地块自南而北向扬子地块俯冲挤压的陆内造山动力学过程。早古生代盖层造山属性为陆内造山。区内加里东期褶皱构造属性的厘定和深入研究,对区域构造格架的建立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3.
早寒武世初期沂沭断裂带地震效应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早寒武世初期,随着从古沂沭海峡向西海侵的发展,鲁西地区沉积了厚度不等的主要由砂岩、泥岩和碳酸盐岩组成的滨海、潟湖及浅海相沉积,其层位属下寒武统底部的李官组和朱砂洞组.在它们沉积过程中,沂沭断裂带正发生着伴有频繁海底地震的构造裂陷活动,使海底沉积物在自沂沭断裂带向西200 km范围内产生了不同的地震效应,形成了各种地震成...  相似文献   

14.
邱检生  李友连  刘亮  赵姣龙 《地质学报》2013,87(9):1193-1210
本文以沂沭断裂带中南段莒南-大店一带的钾质火山岩为对象,系统研究了它们的岩石学、元素地球化学和Sr-Nd-Hf同位素组成特征,据此探讨了源区地幔富集机制及岩石成因。莒南钾质火山岩主要为一套安粗质火山-潜火山岩组合,大店多发育粗面质火山岩,二者的锆石LA-ICP-MS U-Pb年龄基本一致,均约为118Ma。在化学组成上,这套火山岩均偏碱性,里特曼指数(σ)介于4.10~5.07,且富钾(K_2O=4.21%~5.77%),在SiO_2-K_2O和K_2O-Na_2O关系图上,均投影在钾玄岩系区。安粗质和粗面质火山岩均富大离子亲石元素(Cs,Rb,Th,U,Pb)和轻稀土元素,贫高场强元素(Nb,Ta,P,Ti),但粗面质火山岩具较显著的Ba、Eu负异常,且轻重稀土比值较低。二类火山岩均具有富集且较均一的Sr-Nd同位素组成(I_(Sr)=0.7086~0.7091,ε_(Nd)(t)=-16.9~-18.2),锆石ε_(Hf)(t)值均为显著的负值(安粗质岩:-22.3~-24.3,粗面岩:-19.7~-23.6)。元素和同位素组成的综合分析表明,区内钾质火山岩的源区地幔极可能遭受了因扬子板块深俯冲和华北克拉通岩石圈拆沉等多次富集事件的影响。至早白垩世,随着郯庐断裂引张的加剧,诱发了软流圈地幔上涌,同时在断裂减压作用的影响下,促使了这一经叠次改造的富集地幔的部分熔融,由此产生的岩浆经进一步分异演化,导致了区内钾质火山岩的形成。  相似文献   

15.
从水系的分布形态探讨沂沭断裂带的运动特征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下载免费PDF全文
林爱明  饶刚  闫兵 《地学前缘》2013,20(4):125-136
郯城-庐江断裂带是纵贯中国大陆东部,长达2 000 km以上的大断裂带。该研究利用DEM数据和ETM,以及谷歌卫星影像来分析郯城-庐江断裂带中段的沂沭断裂带周边的水系的几何分布形态特征。三维卫星图像解译和野外调查的结果显示:(1)沿断裂带周边发育的水系的几何分布形态主要受由F1-F4 4条主要断层所组成的沂沭断裂带构造所制约;(2)沿断裂带发育的水系不具有典型的走滑断层的系统化的同步转折和位错的变形特征;(3)沂沭断裂带东侧的F1和F2断裂是现今的活动断裂,而F3和F4断裂在第四纪基本没有明显的活动迹象;(4)F1和F2断裂以垂向运动为主,具有高角度的逆断层或正断层的运动特征。该研究结果显示沿断裂发育的水系地貌和几何分布特征可作为评价断裂的活动性和运动特征的地貌标志。  相似文献   

16.
断陷盆地内构造转换带的有效识别对确定物源方向和扇体的发育位置具有重要意义。本文基于典型地震资料追踪、解释、闭合和钻井岩芯资料分析,通过应用断层活动性定量分析、以及古地貌恢复等技术,揭示了琼东南盆地2号断裂陵水-松南段发育一接近式构造转换带。转换带位置在剖面上表现为一系列堑垒结构低凸起;断层定量分析位移-距离曲线上表现为断层活动性微弱;古地貌上表现为一个分隔陵水凹陷和松南凹陷的NW向脊状凸起等特征。构造-地层分析表明,该转换带对陵水组陆相碎屑砂体具有非常显著的控制作用,砂体是沿着转换脊部位向两侧运移的,其下部毗邻的始新统、崖城组是重要的烃源岩层,垂向发育的断裂又组成了良好的油气垂向运移的运输通道,因此是寻找有利油气藏的关键部位。  相似文献   

17.
汶川地震断裂带碳质来源、赋存特征及构造意义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刘江  李海兵  司家亮  刘栋梁  王焕 《地质学报》2016,90(10):2567-2581
不同尺度研究表明,碳质主要以五种方式赋存于汶川地震断裂带中:1断层角砾内部、未受破坏的初始赋存状态;2断层泥中弥散状分布的棱角状碳质碎屑;3滑动面两侧碳质脉;4碎裂岩化碳质脉,其分支灌注断层泥和断层角砾带裂隙;5地震主滑移面石墨晶体。碳质同位素δ~(13) C值范围为-26.6‰~-23.4‰,激光拉曼光谱分析表明碳质(不包括石墨)仅遭受不超过250℃或沸石至葡萄石-绿纤石相的变质作用,以及断层角砾中保留碳质沉积层理,均说明断裂带碳质来源于断裂带围岩,即上三叠统须家河组。碳质不同赋存状态形成机制:1初始赋存状态是成岩作用的结果;2弥散状分布的棱角状碳质碎屑是断层活动机械破坏的结果;3碳质脉是断层滑移过程中,围岩碳质层(如煤线)被挤压进入断裂带,沿断层面形成的拖尾构造;4地震过程中,快速断层活动使碳质脉碎裂岩化,并挤压注入构造裂隙;5石墨则是低结晶度碳质受同震摩擦加热石墨化的结果。碳质揭示了汶川地震断裂带断层活动过程信息,尤其是与地震有关的信息:1同震滑移产生的摩擦热异常仅限于非常狭窄(mm级)的范围内,绝大多数断裂岩碳质并未记录到摩擦热影响;2显微构造特征表明低结晶度碳质本身并未起到弱化断层的作用,但经摩擦加热石墨化形成的石墨将导致断层强度显著降低;3汶川地震断裂带切割多层富含碳质的烃原岩,碳质富集现象和石墨弱化机制可能在近地表层位(深度10km)汶川地震断裂带普遍存在。  相似文献   

18.
本文利用遥感与重力多源信息对郯庐断裂带苏鲁段构造特征进行了研究.应用构造地貌学方法分析了断裂带晚第四纪构造活动及地貌特征;基于Parker界面反演法,利用变密度模型计算了莫霍面深度;随后采用小波多尺度分析方法对局部重力场进行分离,进而分析研究了苏鲁段地壳密度非均匀性及深部地壳结构.沿苏鲁段断裂带发育的水系错断、断层陡坎...  相似文献   

19.
INTRODUCTIONStatisticalresultshaveshownthatgoldmetalogenicar-easanddepositsineasternChinamainlydistributeinbothsidesoftheTanc...  相似文献   

20.
王强  王岳林  丁喜莲 《山东地质》2013,(10):36-41,45
通过对地质资料的分析,认为该区理论上具有较好的地热生成环境和赋存条件。重点围绕郎邵-葛沟断裂两侧,综合运用地质调查、测温、物探、钻探等手段,对成热地质条件进行调查分析,圈定淳于地热异常区和梁家庄地热异常区2个异常区,分析并初步确定热源为地壳深部的热流,导水导热通道为部邵-葛沟断裂及其次级断裂,热储为深循环对流型带状热储,热储岩性为白垩纪青山群安山岩,埋深1400-2000m,盖层为新近纪、古近纪及白垩纪粘土岩、砂岩等。结合区域地质资料,建立地热资源概念模型,并据此确定了3处拟井位置及孔深。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