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伤寒杂病论》是一部理、法、方、药融为一体的医学巨著,论辨证之理,其意深奥;叙治疗之法,广博而精详;组方用药,法则严谨,药味精简,奠定了辨证论治理论基础,树立了组方用药的典范。 《伤寒杂病论》组方法实用特色 1.立法组方,严依病证方证相应,是仲景组方的一大特点,其原则是以“凭脉辨证”为基础,根据四诊所获得的具体脉症,严格依据病证而确定立法组方的原则,方证相应,乃是法依证立,方随法出,故要求组成方剂,必须与病证相对应,这就是仲景指出的“病皆与方相应者,乃服之”,可见病证是组方的标准和依据。然病证又是病因、病机、病  相似文献   

2.
《山东中医杂志》2017,(5):422-423
顾氏八汁饮是清代顾金寿所创之方,以八味鲜药汁组方而成,主要用于吐血之证。通过分析顾金寿《吴门治验录》中八汁饮的组方以及临床验案,深入探讨本方的应用特色;在此基础上探析鲜药汁的适用病证、用法及意义,以期为鲜药的临床应用提供思路。  相似文献   

3.
泄泻,盖指排便次数增多,粪质稀薄,甚则泻出如水样之病证。泄泻为病之脏,非但在脾,亦多与五脏相关。试从理论基础、治法方药及组方配伍等方面探讨五脏论治泄泻之规律,以期为泄泻的临证辨治提供借鉴。  相似文献   

4.
目的:结合云计算技术对海量方剂数据进行关联分析,揭示其内在的组方规律。方法:研究云环境下分析海量数据的关键技术,构建方剂组方数据的指标体系,结合MapReduce编程模型对Apriori算法进行改进,设计并利用基于云计算的海量方剂组方规律分析平台对方剂数据进行关联分析。结果:以海量方剂组方数据为例,探索方剂组方的一般规律,得出方剂药物间和症状与药物间的关联关系。结论:研究结论与实际应用相符,在一定程度上揭示了病证方药的内在规律,可以为临床病证辨证论治、遣药组方提供依据。在计算效率方面,云平台具有明显优势。  相似文献   

5.
王洪海  谢鸣 《中医杂志》2007,48(4):297-298
潜在病机常隐含有疾病发展演变的某些信息,临床处方时对潜在病机的恰当处理,既体现了方剂组方配伍的严谨性,又能更好地做到病证的全面辨治,这既有利于完善方剂组方配伍的规律,也会推进临床对病证病机的深入研究。  相似文献   

6.
葶苈子通腑化痰作用在中风病急性期的应用   总被引:2,自引:1,他引:2  
葶苈子是一味泻肺平喘、利水消肿之药,现代多主治痰涎壅滞、咳嗽喘促的气管炎、支气管炎、肺炎、渗出性胸膜炎、胸腔积液及肺心病、心力衰竭等病证。近几年来,我们在脑血管中风病的专科专病临床实践中,运用葶苈子为主配伍组方治疗中风病急性期病证,发挥了葶苈子通腑化...  相似文献   

7.
王烨燃  李冀 《中医药学报》2012,40(5):126-128
对《汤液经法》所载药性组方理论进行阐述,并以五脏病证方为例阐释药性组方法则之内涵,简析药性组方模式之特色。认为《汤液经法》药性组方法则是一种实用性很强的组方理论,对指导临证组方、阐释经方配伍规律均具有重要的学术价值。  相似文献   

8.
于己百临证常用对药、组药举隅(上)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邓沂 《江苏中医药》2007,39(1):42-45
于己百教授是全国名老中医,临证组方常采用“经方头,时方尾”的方式.尤其重视味少力专、疗效确切的对药与组药的使用。列举于师治疗脾胃肠病证、肺系病证、肾膀胱病证、心脑病证等病证时常用的对药、组药,以示先生熟识药性、选药精当的学术特点。  相似文献   

9.
剂量有别主治各异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经典著作《伤寒论》用药不过数十味 ,组方不过百余个 ,但疗效之显著令人折服。究其原因与仲景选药之精当 ,配伍之严谨不无关联。本文通过对其中七对组方相同但药量不同的方剂进行了对比分析 ,揭示了药量变化与主治病证的关系 ,提示同道们在临证中要根据不同病证重视剂量的斟酌 ,从而保证治疗的质量。  相似文献   

10.
六气时行民病证治方出自宋·陈无择的《三因极一病证方论》,这6首方剂是针对《素问·六元正纪大论篇》所论述的6个司天之政而设制的,是五运六气方剂中的代表.通过对这6首方剂组方用药规律分析发现,这6首方剂的组方体现了因时制方、阴阳配伍、五行配伍的特点.因时制方是把六气变化与四时寒暑的变化结合起来,以药调和顺应四时六气变化,体...  相似文献   

11.
本文对东垣治疗阴火病证用药的统计分析得知:在用药功效上,重用补气升散,以达益气升阳;在选药气味上,重视用辛甘温之剂除热,辅之以苦寒泄热;在选药归经上,东垣不仅强调脾胃,也重视脾肺同治、脾肝同治;在治疗阴火病证组方用药上,以补中益气汤为核心。  相似文献   

12.
升降出入理论源自于《内经》,应用于《伤寒论》。人体气机升降出入失常,疾病就会产生。如升降出入不畅,治疗则宜因势利导,高者因而越之,下者引而竭之,在皮者汗而发之;如升降出入失调,则应逆而调之,高者抑之,下者举之,散者收之,结者散之;如升降出入杂乱,则应诸法并用,或升降并调,或散敛兼顾,或散升同施,或散降共治,或以降求升,或以升求降。治则旨在恢复气机的正常运动,仲景虽未明言升降出入之语,但在六经病证治中处处蕴含升降出入之理。运用气机升降出入理论分析《伤寒论》中的六经证治思想,梳理仲景遣药组方规律,有助于提高临床辨治水平。  相似文献   

13.
基于1307首方剂的平性药病证配伍用药规律研究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目的:通过分析1 307首方剂的药性组方规律,探讨平性药临床用药规律。方法:从国家级规划教材《方剂学》及《中华人民共和国药典》(以下简称《药典》)中筛选1 307首方剂,并以《药典》记的载药性为判定依据,将获得的数据录入"中药方剂药性数据分析系统",分析了寒热平药性与组方角色的关系、寒热平药性组方角色与主治病证的关系等;采用SPSS 13.0统计软件,对平性药配伍与不同病证之间的相关性进行两两相关分析及二分类非条件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平性药作使药者为寒、热药的3.9倍,平性药作君、臣药的方剂,以治疗气虚证者最多,其次是瘀血证和痰湿证;平性药在寒证、热证、不寒不热证、寒热错杂证的总体应用频率分别为22%,18%,25%,18%,在虚证、实证、虚实夹杂证中的总体应用频率分别为27%,17%,25%;在气虚证、血虚证、寒证、不寒不热证、虚证中,平性药的应用频次分别是寒性药+热性药的1.5,1.4,1.4,1.6,1.2倍。结论:平性药在组方配伍时最常作使药;平性药多用于虚证和虚实夹杂证,是气虚证、血虚证、寒证、不寒不热证、虚证等病证的常用药,比寒热药物更宜于临床配伍应用。  相似文献   

14.
中医临床遣药组方的思维原则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作者归纳了中医临床遣药组方的七种思维原则:以法统方、系统功能、主次分明、随机应变、悟性结合实践、病证结合、兼容药理。以法统方是辩证论治的根本要求;系统功能、主次分明是组方的法则;随机应变是中医作为随机医学的体现;悟性结合临床实践是组方的灵感来源与评判标准。随着中医药走向现代化的进程,病证结合与兼容药理的遣药组方思维方式正被较多临床医家采用。  相似文献   

15.
刘庆林 《中医药导报》2001,7(7):346-348
作者归纳了中医临床遣药组方的七种思维原则 :以法统方、系统功能、主次分明、随机应变、悟性结合实践、病证结合、兼容药理。以法统方是辨证论治的根本要求 ;系统功能、主次分明是组方的法则 ;随机应变是中医作为随机医学的体现 ;悟性结合临床实践是组方的灵感来源与评判标准。随着中医药走向现代化的进程 ,病证结合与兼容药理的遣药组方思维方式正被较多临床医家采用。  相似文献   

16.
吴承峰  刘敏 《中医药学刊》2004,22(10):1942-1943
对仲景方中的活血祛瘀剂进行统计分析发现,活血祛瘀剂真正起源当自张仲景,其不论药物选择还是组方配伍,都较为完备,可谓组方精炼,选药准确,针对血瘀形成原因及血瘀病证特点,全面兼顾,常以活血药配泻下、利水、温里、清热、补益药等。  相似文献   

17.
目的 探析张锡纯治疗血证组方用药特色,为临床辨治血证提供参考与借鉴。方法 采用文献分析法,对《医学衷中参西录》中治疗血证方剂的用药与药对配伍情况进行统计,分析使用频次较高的中药和药对具体应用情况。结果 张锡纯治疗血证使用频次前五位的中药是甘草、山药、三七、白芍、代赭石;常用特色药对有山药、甘草,白芍、山药,代赭石、白芍,三七、山药,代赭石、山药。结论 张锡纯治疗血证注重单味药应用,并且根据病情进行适当配伍,擅用药对相辅相成。针对所治血证之不同,张锡纯谨守病机,遵药性之所长,应病证之寒热虚实,灵活配伍,巧妙组方,值得深入挖掘研究。  相似文献   

18.
方剂的配伍理论,实乃一种制方模式,它是从众多方剂中总结出来的治疗规律。脏腑辨证是中医临床诊断脏腑病证的主要手段,也是临床遣药组方的主要依据。本文主要从脏腑生理功能以及脏腑辨证在方剂配伍中的运用来略论脏腑辩证对现代临床的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19.
麻黄桂枝剂量配比之我见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王付 《浙江中医杂志》2000,35(12):512-513
量变导致质变,在组方用药定量方面就显得格外重要。仲景选药制方时用相同的药物,因剂量配比不同,其主治病证也不尽相同,如桂枝麻黄各半汤与桂枝二麻黄一汤,用完全相同的药物,因其剂量调配不一样,而决定桂枝麻黄各半汤主太阳伤寒轻证即表实证,桂枝二麻黄一汤主太阳中风轻证即表虚证。因此理解仲景组方所设麻黄与桂枝配伍关系必须从用量上加以研究和认识。现试将麻黄与桂枝剂量配比关系与主治病证例举于次。1发汗解表 麻黄与桂技相伍,具有发汗解表、宣肺平喘之功的代表方是麻黄汤,其主治病证是太阳伤寒证。自从柯韵伯提出麻黄汤是…  相似文献   

20.
药对组合的临床应用意义探要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顾维明 《中医药学刊》2005,23(3):534-534
药对是组方之基础,为祖国医药学方剂配伍中的精华部分,是千百年来中医临床医疗处方用药总结创造出的一种制方之法,药对不是随意的两药凑合,它的组成有一定的规律。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