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目的:探讨安氏I类错牙合拔牙病例关闭间隙时切牙的移动方式。方法:安氏I类错牙合牙列拥挤病例20例,均拔除4个第一前磨牙,采用方丝弓细丝弓技术矫治,牙性支抗(弱支抗)。矫治前后摄X线头颅定位侧位片,对切牙位置及硬、软组织进行测量分析。结果:上颌切牙牙冠平均后移2.55mm;牙根平均后移0.20mm,下颌切牙牙冠平均后移1.78mm、牙根平均后移0.28mm。结论:牙性支抗控制下,安氏I类错牙合拔牙病例关闭间隙时切牙移动是有控制的倾斜移动。  相似文献   

2.
安氏I类拥挤拔牙病例软组织侧貌变化   总被引:2,自引:2,他引:0  
目的探讨安氏Ⅰ类错(牙合)牙列拥挤经拔除4个第一前磨牙矫治前后牙颌面软组织的变化,了解矫治对软组织变化的影响.方法选择泸州医学院附属口腔医学院正畸科连续收治的安氏Ⅰ类错()牙列拥挤患者19例,采用拔除4个第一前磨牙,用标准方丝弓技术矫治.在矫治前、后摄X线头颅定位侧位片,对11个软组织标志点的变化进行分析.结果H角平均减少2.4°(P<0.05);软组织面角平均增大3.28°(P<0.05);颏唇沟深度平均增加1.08 mm(P<0.05).结论安氏Ⅰ类错()牙列拥挤经拔除4个第一前磨牙矫治后软组织变化主要表现在上唇相对于面前软组织的前突度减少.  相似文献   

3.
目的 探讨安氏I类错牙合牙列拥挤经拔除 4个第一前磨牙矫治前后牙颌面软组织的变化 ,了解矫治对软组织变化的影响。方法 选择泸州医学院附属口腔医学院正畸科连续收治的安氏I类错牙合牙列拥挤患者 19例 ,采用拔除 4个第一前磨牙 ,用标准方丝弓技术矫治。在矫治前、后摄X线头颅定位侧位片 ,对 11个软组织标志点的变化进行分析。结果 H角平均减少 2 .4°(P <0 .0 5 ) ;软组织面角平均增大 3.2 8°(P <0 .0 5 ) ;颏唇沟深度平均增加 1.0 8mm(P <0 .0 5 )。结论 安氏I类错牙合牙列拥挤经拔除 4个第一前磨牙矫治后软组织变化主要表现在上唇相对于面前软组织的前突度减少  相似文献   

4.
目的:研究在拔除单个下颌切牙矫治安氏Ⅰ类错(牙合)中Bolton指数的变化.方法:选取安氏Ⅰ类错(牙合)22例拔除单个下颌切牙治疗结束的满意病例,计算矫治前后记存模型的Bolton指数,并计算模拟拔出4个前磨牙矫治前后记存模型的Bolton指数.结果:①拔除单个下颌切牙治疗前Bolton指数前牙比为83.51±2.66,全牙比为92.74±2.09;矫治后的前牙比为69.39±2.41,全牙比为87.05±1.90,矫治前后的前牙比或全牙比均有显著性差异(P<0.01).(②模拟拔除4个前磨牙矫治前Bolton指数前牙比为83.51±2.66,全牙比为92.74±2.09;矫治后的前牙比为83.51±2.66,全牙比为91.77±2.76,矫治前后的前牙比无显著性差异(P>0.05),全牙比有非常显著性差异(P<0.01).③拔除下颌单个切牙矫治与模拟拔除4个前磨牙矫治Bolton指数前牙比或全牙比均有非常显著性差异(P<0.01).结论:Bolton指数较大的安氏Ⅰ类错(牙合),尤其前牙比过大者,选择拔除下颌单个切牙矫治是一种有效的设计方法.  相似文献   

5.
安氏Ⅰ类拥挤拔牙矫治后磨牙及切牙位置变化的研究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目的 :探讨安氏I类错牙合牙列拥挤经拔除 4个第一前磨牙矫治后磨牙及切牙位置的变化。方法 :选用泸州医学院附属口腔医学院正畸科连续收治的安氏I类错牙合牙列拥挤患者 2 0例 (男 8,女 12 ) ,年龄 14~16岁。均采用拔除 4个第一前磨牙 ,用方丝弓细丝弓技术矫治 ,牙性支抗。在矫治前后摄X线头颅定位侧位片 ,对磨牙及切牙位置进行测量比较分析。结果 :上颌磨牙牙冠平均前移 3 .15mm ,上颌切牙牙冠平均后移 2 .5 5mm ;下颌磨牙牙冠平均前移 4.3mm ,下颌切牙牙冠平均后移 1.78mm。结论 :牙性支抗 (弱支抗 )控制下 ,安氏Ⅰ类错牙合牙列拥挤拔牙矫治后上下磨牙及切牙位置均有明显变化 ,且相对RL线磨牙前移较切牙后移更大。  相似文献   

6.
7.
目的 研究未经正畸治疗的安氏Ⅲ类错(牙合)畸形患者的颅颌面生长发育的特点,以期为正畸临床工作中安氏Ⅲ类的诊断、矫治时机、矫治方法的选择以及预后提供参考.方法 采用横向研究的方法,收集安氏Ⅲ类患者共368例,按CVM骨龄分期法分组(CS1-CS6),并使用winceph 8.0对收集的初诊头颅侧位片进行头影测量.结果 对于安氏Ⅲ类男性患者,其面部的垂直向发育主要集中于CS2-CS4期.而对于矢状向发育而言,其上颌骨矢状向发育的高峰发生于CS2-CS3期,下颌在整个生长发育期中(CS1-CS6),矢状向都有着明显的增长.颌骨的旋转鲜有发生,仅在CS4-CS5,其下颌角因为下颌升支的增长而发生显著性的减小.女性患者颌骨发育与男性相似,但其矢状向发育略早于男性.其垂直向发育主要发生在CS3-CS4.上颌骨的矢状向则是在CS1-CS2期有着明显的增长,而下颌的水平向在CS1-CS5期之间都有着显著性增长.同样在CS4-CS5期间,下颌角发生显著性减小.结论 安氏Ⅲ类男女颅颌面发育相似,其垂直向发育主要发生于CS3-CS4,而上颌矢状向发育较早且持续时间较短,而下颌在整个发育期都存在显著性的增长.  相似文献   

8.
目的 探讨安氏Ⅲ类错(牙合)矫治后牙齿移动与唇组织变化之间的相关性.方法 选择30例安氏Ⅲ类错(牙合)的生长发育期女性患者,采用上颌前方牵引矫治,矫治前后拍摄头颅侧位片,进行头影测量.结果 治疗后上下唇的变化与切牙倾斜度的变化之间呈现相关性,上切牙的唇向移动和前牙正常覆盖的建立分别与上唇突点的前移和上唇倾角的变化相关(P<0.01;P<0.001);上下中切牙角的变化与下唇突点的后退和下唇倾角的减小呈相关性(P<0.01);同时上下唇厚度的变化与上下切牙倾斜度的变化亦有相关性,随着上切牙的前移,上唇厚度代偿性变薄,而下唇厚度则随着下切牙的舌倾而代偿性增厚.结论 软组织侧貌及厚度均与牙齿的位置密切相关;上下唇位置的变化与上下切牙的变化不是单纯的一一对应关系.  相似文献   

9.
目的对比联合应用前方牵引器关闭拔牙间隙与滑动法关闭拔牙间隙矫治恒牙早期安氏Ⅲ类错牙合的临床疗效。方法选择恒牙早期安氏Ⅲ类错牙合患者30例,随机分为两组,每组15例。治疗组口内直丝弓矫治器联合应用前方牵引器关闭拔牙间隙进行矫治。对照组口内直丝弓矫治器滑动法关闭拔牙间隙进行矫治。在治疗前后分别拍摄X线头颅侧位定位片进行头影测量分析。结果治疗开始后6~12个月,治疗组拔牙间隙关闭,安氏Ⅲ类错牙合纠正,上颌骨前方生长明显,下颌骨向前方生长抑制。SNA平均增加1.40°,SNB平均减少2.50°,ANB增大3.90°。对照组拔牙间隙关闭,上下颌骨无明显改变,SNA平均减少0.12°,SNB平均增加0.27°,ANB减少0.15°。Ⅲ类骨面型仍存在。结论在恒牙早期联合应用前方牵引器关闭拔牙间隙并矫治安氏Ⅲ类错牙合能促进上颌骨前移,抑制下颌骨向前方生长,可有效改善侧貌外形。  相似文献   

10.
目的:观察联合应用前方牵引器关闭拔牙间隙并矫治恒牙早期安氏Ⅲ类错(牙合)的临床疗效.方法:15例恒牙早期安氏Ⅲ类错(牙合)病例,上颌拔除两个第二前磨牙.上下颌粘结直丝弓矫治器,下颌全牙列平面塑料(牙合)垫,排齐整平牙列后,联合应用前方牵引器关闭拔牙间隙并矫治恒牙早期安氏Ⅲ类错(牙合).治疗前后分别摄X线头颅侧位片进行头影测量.结果:15例患者拔牙间隙关闭,安氏Ⅲ类错(牙合)纠正,SNA平均增加1.40,SNB平均减少2.50,ANB由-2.80增加到1.10.结论:在恒牙早期联合应用前方牵引器关闭拔牙间隙并矫治安氏Ⅲ类错(牙合)能促进上颌骨前移,抑制下颌骨向前方生长,可有效改善侧貌外形.  相似文献   

11.
目的:研究在拔除单个下颌切牙矫治安氏Ⅰ类错中Bolton指数的变化。方法:选取安氏Ⅰ类错22例拔除单个下颌切牙治疗结束的满意病例,计算矫治前后记存模型的Bolton指数,并计算模拟拔出4个前磨牙矫治前后记存模型的Bolton指数。结果:①拔除单个下颌切牙治疗前Bolton指数前牙比为83.51±2.66,全牙比为92.74±2.09;矫治后的前牙比为69.39±2.41,全牙比为87.05±1.90,矫治前后的前牙比或全牙比均有显著性差异(P〈0.01)。②模拟拔除4个前磨牙矫治前Bolton指数前牙比为83.51±2.66,全牙比为92.74±2.09;矫治后的前牙比为83.51±2.66,全牙比为91.77±2.76,矫治前后的前牙比无显著性差异(P〉0.05),全牙比有非常显著性差异(P〈0.01)。③拔除下颌单个切牙矫治与模拟拔除4个前磨牙矫治Bolton指数前牙比或全牙比均有非常显著性差异(P〈0.01)。结论:Bolton指数较大的安氏Ⅰ类错,尤其前牙比过大者,选择拔除下颌单个切牙矫治是一种有效的设计方法。  相似文献   

12.
目的:分析混合牙列期矫治的Ⅱ类错He,在下颌切牙明显前移后是否会继发牙龈退缩。方法:将67名Ⅱ类错He病人治疗前后的X线头颅侧位片的下颌部位叠加,发现其中45例病人的釉牙骨质界最小前移量为1mm,切缘最小前移量为2mm。对照组为同期30例Ⅱ类错He病人,但经过治疗后釉牙骨质界未前移,下颌切牙缘最大前移量为1mm。分别在治疗后7.83年和9.38年随访其中明显前移组病人30例,未前移对照组病人21例。通过X线头颅侧位片、研究模型,并结合临床检查分析下切牙牙周组织状态。结果:在下切牙牙龈退缩程度、附着龈宽度、嵴上连接组织附着高度、牙周袋深度、牙龈出血指数、可视菌斑指数等方面均无组间差异。从治疗前到治疗后,从治疗后到随访复查的两个时段内发生牙龈退缩的下切牙数目、下切牙临床冠高度的增加量也未见组间差异。结论:伴有牙槽后缩的青春期病人,在治疗时可使下切牙明显前移而不加大牙龈退缩的危险。  相似文献   

13.
目的比较替牙期及恒牙期治疗功能性安氏Ⅲ类错(牙合)对牙弓间隙变化的影响.方法治疗组包括替牙早期治疗的25例功能性安氏Ⅲ类错(牙合)患者,平均治疗时间为六个月.对照组包括恒牙期治疗的15例功能性安氏Ⅲ类错(牙合)患者.追踪组包括18例患者,为治疗组完成治疗后,经过三年追踪的病例.治疗组,对照组和追踪组在替牙期及恒牙期拍摄头颅侧位片并取研究模型.对于每个测量项目计算均值和标准差,采用配对t检验统计治疗组治疗的变化.Mann-Whitney检验以比较追踪组与对照组之间的差异.结果治疗组治疗前后的模型分析表明,上颌牙弓获得4.9mm间隙,经过三年追踪与对照组相比,有显著性差异.结论替牙早期治疗功能性安氏Ⅲ类错(牙合)可为尖牙及双尖牙萌出提供间隙.  相似文献   

14.
目的:探讨安氏Ⅰ类错(牙合)与安氏Ⅱ1错(牙合)患者颅面结构的差异.方法:随机选取11~14岁的年轻恒牙列病例45例,其中安氏Ⅰ类错(牙合)24例,安氏Ⅱ1错(牙合)21例,在正中咬合位时拍摄X线头颅定位侧位片,比较两者颅面结构的差异.结果:安氏Ⅱ1错(牙合)患者SNB、ANB、SNPg、FMA的测量值大于安氏Ⅰ类错(牙合)患者(P<0.05),而SNA、PP-SN、OP-SN、GoGn-SN的测量值两者间无显著差异.结论:安氏Ⅰ类错(牙合)与安氏Ⅱ1类错(牙合)X线头影测量的主要差异是下颌位置的异常.  相似文献   

15.
目的:对两种临床表现截然不同的错(牙合)畸形作一形态学方面的比较研究.方法:用Tweed分析法对60名恒牙初期(30名安氏Ⅱ1类、30名安氏Ⅲ类)患者进行x线头影测量分析.结果:处于生长发育阶段的安氏Ⅱ1类和Ⅲ类错(牙合)患者其FMA角可以表现为接近而无明显差异,而两者的FMLA角和IMPA角表现为高度显著性差异.结论:本研究认为下切牙倾斜度的变化是两者FMIA角和IMPA角显著性差异的主要原因.  相似文献   

16.
目的:观察安氏Ⅰ类错耠拔除上颌第一前磨牙,下颌第二前磨牙后对支抗的不同需求,以及对咬合关系的影响.方法:选择安氏Ⅰ类错(牙合)需减数治疗病例25例,拔除上颌第一前磨牙,下颌第二前磨牙后,常规直丝弓矫治器矫治.结果:25例均获得正常覆(牙合)覆盖,尖牙和磨牙中性关系,患者侧貌发生明显改变.结论:安氏Ⅰ类错(牙合)非常规拔牙模式可消耗下颌支抗,保护上颌支抗,更好地维护了磨牙的中性关系,使疗程缩短.  相似文献   

17.
安氏Ⅲ类错(牙合)伴有下颌偏斜者颌面部不对称性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通过头颅正位片的测量,揭示安氏Ⅲ类错(牙合)伴有下颌偏斜者颌(牙合)面在水平向及垂直向不对称的特点.方法:早期恒牙(牙合),安氏Ⅲ类错(牙合)伴有下颌偏斜患者40名,治疗前的正位片与40名正常(牙合)者进行比较,用SPSS统计软件处理数据.结果:下颌骨及下牙弓宽度增大;偏斜侧上颌基骨宽度及上下牙弓宽度大于对侧;偏斜侧下颌综合长度及下颌体长度小于对侧,差异均有显著性意义.结论:面部不对称主要表现在面下1/3及牙弓区;下颌不对称主要发生于下颌的水平部.  相似文献   

18.
目的比较伴口呼吸安氏Ⅱ类1分类错(牙合)患儿与正常(牙合)儿童的牙颌颅面硬组织横向结构的差异,为临床诊断及选择合理的治疗方案提供理论依据.方法借助头颅后前位X线头影测量,对12例伴口呼吸的安氏Ⅱ类1分类错(牙合)患儿的牙颌颅面硬组织结构进行测量分析,并与15例正常(牙合)儿童相应结构进行分析比较.结果伴口呼吸安氏Ⅱ类1分类错(牙合)患儿的上颌基骨宽度、上磨牙间距、下尖牙间距及骨性鼻腔宽度明显低于正常(牙合)儿童(P<0.01);与正常(牙合)相比,错(牙合)患儿的下颌骨宽度、下磨牙间距的测量值也低于正常儿童(P<0.05). 结论口呼吸可引起儿童牙颌面横向结构上发育的异常,临床诊治时应对此异常给予考虑.  相似文献   

19.
目的:分析不对称拔牙模式矫治安氏Ⅱ类1分类错(牙合)前后软硬组织的变化,为临床治疗方案的选择提供参考.方法:选择安氏Ⅱ类1分类错(牙合)患者30例(男11例,女19例,平均年龄13.6岁),根据不同的拔牙模式分为2组.实验组拔除2颗上颌第一前磨牙,1颗下颌第一前磨牙;对照组拔除4颗第一前磨牙.对治疗前后头颅侧位定位片进行测量分析,采用SAS6.12软件包进行独立样本t检验,比较2组软硬组织的结构变化.结果:2组矫治前、后组内比较显示,颌骨测量项目NAPog角、SNA角、ANB角、MP-SN角均有显著差异;上、下前牙的倾斜度、突度除实验组的LI-MP角外均有统计学意义;软组织测量项目中,上、下唇倾角,上唇厚度,上、下唇突度,上、下唇长度,Z角和鼻唇角均有显著差异,而下唇厚度、颏沟倾角无显著差异.2组矫治前、后变化量的组间比较显示.仅L1-MP角、U1-L1角的变化量有显著差异.结论:不对称拔牙矫治后,患者的上、下前牙均内收,软组织侧貌明显改善,能达到满意的治疗效果.  相似文献   

20.
目的研究安氏Ⅰ类边缘型牙列拥挤病例非拔牙快速扩弓矫治的牙弓参数变化,探讨其临床疗效.方法对9例安氏Ⅰ类边缘型牙列拥挤病例采用上颌快速扩弓配合上下固定矫治技术进行非拔牙正畸治疗,分别在T1(正畸治疗前)、T2(快速扩弓三个月后)和T3(正畸治疗结束进入固定保持期)三个时间点结合模型分析对牙弓参数进行分析.结果上颌第一磨牙、第一双尖牙和尖牙间宽度在T1、T2和T3相互之间均有显著性差异.下颌第一磨牙间宽度(T1-T2,T1-T3)和下颌尖牙间宽度(T1-T2)有显著性增加.上颌牙弓周径、上颌第一磨牙及第一双尖牙颊倾度有显著性增加(T1-T2),但有少量复发(T2-T3).下颌牙弓周径、下颌第一磨牙和第一双尖牙颊倾度随治疗均有显著性增加.结论快速扩弓能够通过改变上颌牙弓宽度增加其牙弓周径,下颌舌弓配合固定矫治也能显著增加下颌牙弓周径.因此可以较好地解决边缘型牙列拥挤中牙量/骨量不调问题,并有利于建立良好的咬合关系和疗效的稳定.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