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自控膀胱可以分为以下几类:①利用肛门括约肌控制排尿,如直肠膀胱或乙状结肠膀胱。②利用尿道括约肌控制排尿,如 Camey 手术、结肠段尿道吻合术、胃膀胱术、膀胱再生术等.③腹壁造口、自行导尿的手术,如 Kock Pouch 手术、自控回盲肠膀胱术等。④人工膀胱替代。本文试对 KockPouch 手术予以评价,并就其优缺点与其它尿流改道方法进行比较。一、Kock Pouch 自控回肠膀胱成形术瑞典的 Kock 等在为溃疡性结肠炎患者施行结肠切除、回肠腹壁造口术时,为了控制排便设计了这一手术.首先用于泌尿外科完成第一例自控回肠膀胱(即 Kock Pouch)的是 Leisinger 等。随后此  相似文献   

2.
膀胱全切除病人常需行尿流改道,常用的Bricker膀胱及Kock膀胱因需佩带尿袋或自家导尿,给患生活带来不便。原位可控性回肠代膀胱术建立了一种更接近生理状况的新膀胱,提高了患的生活质量。我们于1990年2月至1998年2月间共行膀胱全切原位可控性回肠代膀胱术16例,取得了良好疗效,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3.
1950年,Bricker首创回肠膀胱,三十多年来是应用较广的尿路改道手术。但是由于必需配戴贮尿袋,给病人生活上带来不便,并有近期和远期并发症。1976年,Leisnger等发表了第一例可控性回肠贮尿囊的临床报告。1982年,Kock等报告了12例。以后出现了许多改良的手术,在选用肠管、乳头瓣套的方法不同,术后膀胱贮尿量和贮囊压力不同,这些直接和术后并发症的多少与手术效果有关。现将有关问题综述如下:  相似文献   

4.
Lu H  Zang Y  Liu L 《中华外科杂志》2001,39(11):548-549
目的 简化手术方法,提高全膀胱切除术患者的生存质量。方法 对18例膀胱癌患者施行根治性膀胱切除术后,采用全部剔除网膜结肠带及前结肠带和多处切断结肠环状肌的方法,建成低压储尿袋,行回结肠膀胱术。结果 随访6-20个月,18例患者白天完全可控,夜间完全可控13例,溢尿3例。膀胱容量为410-520ml,最大充盈压为39-60cmH2O,剩余尿15-46ml,最大尿流率12-28ml/s。无输尿管狭窄或返流。结论 回结肠膀胱术操作简单,并发症少,储尿囊压力低,控制排尿满意。  相似文献   

5.
膀胱全切除术后尿流改道和膀胱替代   总被引:6,自引:1,他引:5  
膀胱肿瘤患者施行膀胱全切除术后,尿路的处理方法经历了一系列变革。最早是将输尿管造口于乙状结肠或腹壁,前者易发生上行性感染及高氯血性中毒,后者易发生尿液渗漏及造口狭窄,疗效很不满意。1950年Bricker设计了回肠膀胱术,避免了造口狭窄,但需佩戴腹壁尿袋。19世纪70年代Kock首先设计了用去管重建腹壁可控膀胱,由患者间歇导尿,不需佩戴腹壁尿袋。回肠膀胱和腹  相似文献   

6.
可控性回肠膀胱术是一种不用集尿袋而可自控的尿流改道方法,1975年Kock等首次采用,1984年Skiner等进行了改良,近年来国内亦有报道。1987年2月至1988年3月,我院共施行此手术6例,并对该手术方法作了部分改进,临床效果满意,报告如下。一、临床资料本组6例均为男性,年龄38~65岁。其中膀胱癌5例,骨盆骨折所致后尿道长段闭塞1例(闭塞段10cm以上)。手术时间8~10小时,建立Kock尿囊时间约2小时。术后病情比较稳定,切口均Ⅰ期愈合,自控功能良好,肠造口无溢尿现象。Kock尿囊容积大于500ml,自控插管能在4~5分钟内排  相似文献   

7.
可控性结肠膀胱成形术李明,马振芳,张新伟膀胱癌行膀胱全切除术后的尿流改道,迄今已有各种可控性尿流改道术相继报道。这些术式的共同目的是随意排尿,腹壁干燥。体内贮尿型可控性结肠膀胱成形术,具有可控性和低压大容量、免除尿袋等优点,我们自1992年5月至19...  相似文献   

8.
因肿瘤或其他原因行膀胱全切除之后必须解决尿流改道问题。自从1852年Simon报道输尿管乙状结肠吻合以来,经过一个多世纪泌外人不断设计、改进和创新,尿流改道及膀胱重建技术已经有了划时代的进步和发展。Bricker手术、Kock膀胱、回肠代膀胱及其衍生手术是热点术式不断完善、演变、进化的缩影,患者生存时间延长、生活质量提高。  相似文献   

9.
膀胱癌根治术后原位新膀胱的研究进展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尿流改道手术力求使病人接近生理性排尿,原位新膀胱手术(OrthotopicNeobladder)近年来得到迅速发展。任何行膀胱根治性切除的病人都有可能行原位新膀胱术,在选择病人时应考虑疾病分期、全身情况、本人意愿及依从性等。原位新膀胱在选材时既应考虑到所选材料对机体的生理影响,又应考虑到新膀胱的功能情况。目前最为常用的原位回肠新膀胱手术方式主要有Hautmann术式、Studer术式、半Kock新膀胱、T型回肠新膀胱。原位新膀胱较其他尿流改道术有很多优越性,但标准的膀胱癌根治术加上原位新膀胱术是一个复杂的手术,有一定的并发症和死亡率,而且,原位新膀胱是再造的膀胱,在储尿、排尿及控尿方面存在着这样那样的问题。  相似文献   

10.
膀胱癌根治术目前仍是治疗浸润性膀胱癌最有效的方法。膀胱全切后如何重建储尿和排尿更接近正常生理功能的"新膀胱"并能保护肾功能的下尿路是泌尿外科学者一直探索的问题。近20多年发展起来的原位尿流改道(原位新膀胱),与通道式Bricker膀胱和经腹壁控尿的Kock膀胱等比较,临床疗效满意,术后自我形象好,并发症并不高于后两者,在临床上得到广泛应用。胃、回肠、回结肠、右半结肠、左半结肠、乙状结肠均可用来制作新膀胱,目前得到广泛应用的是回肠新膀胱[1],乙状结肠新膀胱也得到了重视[2]。  相似文献   

11.
1986年2月至1989年12月作者对103例患者施行可控性回肠膀胱术(Kock),男性81例,女性22例,年令30~78岁,平均63岁,其中膀胱肿瘤96例,前列腺癌2例,乙状结肠癌2例,尿道癌,恶性淋巴瘤,卵巢癌各1例。方法:96例膀胱癌行全膀胱切除加盆腔淋巴结清扫术,并施行(Kock)手术,卵巢及乙状结肠癌作盆腔内脏器全切除术,行Kock手术及建立人工肛门、Kock手术操作基本按Skinner改良法进行。结果:103例术后经观察1~48个月,平均17个月,手术死亡2例(2%),分别为心功能不全和术后7天突然休克而死亡,术后2个月因肿瘤原因死亡1  相似文献   

12.
目的总结改良Kock回肠代膀胱术的优缺点,为临床推广应用提供客观依据。方法浸润性膀胱癌患者51例(T2N0M0 37例,T3N0M0 14例,病理分级Ⅱ-Ⅲ级),根治性膀胱全切术后,行改良Kock回肠膀胱术,包括缩短输入段凹肠,重建储尿囊,代膀胱低位与尿道吻合,恢复原有排尿通道。结果51例手术时间5.5~8.5h,平均6.5h。术中出血量300—1200ml,平均650ml,术中输血31例。围手术期发生应激性溃疡6例;术后发生输尿管支架管拔除安道漏尿1例,经再次引流后痊愈;其余44例均未出现严重并发症。术后6—8个月北于肿瘤广泛转移4例,余47例随访8—32个月存活,患者无腰腹胀痛、发热及血尿,B超及泌尿系造影显示储尿囊形态规则,2例患者存在输尿管返流,但无肾功能损害。术后6个月内患者白天均可完全控尿,夜间尿失禁6例。结论改良Kock回肠代膀胱术可显著提高患者生活质量,术后并发症少,符合生理性排尿,是一种较为理想的根治性膀胱全切术后尿流改道的方法。  相似文献   

13.
1994年10月至1995年12月,作者在动物实验基础上设计切除结肠带的可控性膀胱治疗膀胱癌全膀胱切除患者应用6例,最长随访一年二个月。术中切除结肠带前、后贮尿袋腔内压力测定显示:相同容积时去带处理后压力仪为术前的一半,压力相同时去带处理后密积可达术前的6至8倍。术后三个月随访贮尿袋容积可达300ml,最大达450ml,平均压力为13mmHg。本组并发症少,术式方法简便,可靠,符合贮尿袋低张力条件,不失为一种有效的可控性膀胱术。  相似文献   

14.
可控性回结肠膀胱术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自1993年6月到今,我们参考Loch hart和杨氏术行控性回结肠膀胱术9例,术后全部得到随访。自己插管导尿顺利,容量大多为300-400ml,回壁造瘘口无溢尿。本文介绍了手术方法和本术式的优点,探讨了全膀胱和切除的手术和围手术期应注意的问题。  相似文献   

15.
目的 探讨膀胱全切改良Sigma 直肠膀胱术的临床疗效.方法 2006年1月~2008年1月对10 例男性膀胱癌患者行膀胱全切后均行改良Sigma 直肠膀胱术,折叠乙状结肠约25cm 后全层切开,缝合成低压袋,两输尿管并腔后从低压袋上方引入,外翻乳头插入式吻合.结果 改良 Sigma 直肠膀胱手术时间60min.术后全部获得随访,随访5~24个月,平均16 个月,全部病例尿控良好.无明显酸碱平衡紊乱.1例单侧轻度肾积水.结论 改良 Sigma 直肠膀胱术手术时间短、操作简单、并发症少、尿控效果好且更符合生理要求,可明显提高患者生活质量.  相似文献   

16.
目的:探讨膀胱全切原位回结肠代膀胱术后新膀胱并发尿瘘的原因及处理措施。方法:对膀胱肿瘤行膀胱全切原位W形回肠代膀胱手术210例,行膀胱全切原位U形乙状结肠代膀胱术26例,术后随访3个月~4年(平均1年),观察新膀胱功能及有无尿瘘并发症并分析其病因和进行相应处理。结果:11例男性,3例女性术后出现新膀胱皮肤瘘;1例女性出现新膀胱阴道瘘。其中>70岁新膀胱瘘发病率为55.6%,≤60岁发病率为1.1%;Ⅱ型糖尿病的患者新膀胱瘘发病率为11.8%,非糖尿病患者为5.9%。经5%碳酸氢钠冲洗新膀胱,改善患者营养状态和严格控制糖尿病患者血糖水平并进行二期手术修补,除1例男性患者术后半年新膀胱皮肤瘘迁延未愈,其余均治愈。结论:全膀胱切除原位回结肠代膀胱术后新膀胱并发尿瘘的原因众多,结合其发病原因加强预防和治疗,是可以大幅减少甚至可以避免的。  相似文献   

17.
去带盲结肠可控性膀胱术及其改进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更好地解决膀胱癌患者膀胱全切除术后的贮尿和排尿问题。方法对23例膀胱切除患者行带盲结肠可控性膀胱术,并对此术式作了一些改进。结果:贮尿囊容量大,压力低,厅控性能好,术后随方观察达到了可控性尿流改善的要求。  相似文献   

18.
目的:探讨腹腔镜全膀胱切除术后三种不可控尿流改道手术期间、早期及晚期并发症情况。方法:回顾分析2008年12月至2012年7月为82例浸润性膀胱癌患者行腹腔镜全膀胱切除术的临床资料,其中男59例,女23例,平均(62.4±5.3)岁。34例行回肠膀胱术,21例行结肠膀胱术,27例行输尿管皮肤造口术。结果:回肠膀胱术患者术后平均住院(14.0±2.1)d,结肠膀胱术平均(15.8±1.9)d,输尿管皮肤造口术平均(13.6±1.8)d。平均随访(22.4±6.7)个月,回肠膀胱术组手术期间并发症发生率明显高于其他两组(P0.05),早期并发症3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晚期并发症回肠膀胱术组显著高于其他两组(P0.05)。结论:腹腔镜全膀胱切除术适于高风险的患者,且并发症与尿流改道术方法选择密切相关。相较结肠膀胱术、输尿管皮肤造口术,回肠膀胱术的手术期间、晚期并发症发生率最高,而早期并发症3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相似文献   

19.
一位27岁外伤性T11截瘫女患者因尿失禁、反复尿路感染行膀胱上尿转流术(回结肠贮器可控性腹壁造口),但术后病人仍有反复发作的膀胱积脓,需行残留膀胱切除。Parra氏等考虑无功能膀胱体积小且与尿液分离,于1991年10月1日使用腹腔镜对该患者施行了单纯膀胱切除术。详细描述了手术技术并  相似文献   

20.
膀胱癌根治术目前仍是治疗浸润性膀胱癌最有效的方法,膀胱全切后如何重建储尿、排尿功能更接近生理状态和保护肾功能的下尿路是泌尿外科学者一直探索的问题。近20年发展起来的原位尿流改道,与通道式Bricker膀胱和经腹壁控尿的Kock膀胱等比较,临床疗效满意,术后生活质量高,自我形象好,并发症并不高于后2者,在临床上得到广泛应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