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非体外循环下冠状动脉搭桥术(CABG),是目前冠心病治疗的新趋势,具有手术创伤小、病人恢复快、医疗费用低等优点,在国内外已经广泛开展。我院自2001年开始已经成功实施CABG86例,除2例死亡外、其余全部成功,效果满意,该手术的麻醉管理较为复杂,现总结如下。  相似文献   

2.
2005年1月至2006年5月,我院共进行非体外循环冠脉搭桥术(off-purnp coronary aryartery bypass grafting,OPCABG)96例,术中麻醉处理措施得当,麻醉效果满意。现将麻醉管理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3.
100例非体外循环冠状动脉搭桥术麻醉的循环管理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葛亚力  史宏伟  王晓亮  徐晨婕  魏海燕  朱建明 《重庆医学》2007,36(14):1406-1408,1410
目的 通过对100例非体外循环冠状动脉搭桥术(OPCABG)麻醉回顾性分析,探讨OPCABG术中循环管理方法.方法 分析100例患者在吻合前降支(LAD)、右冠状动脉(RCA)、对角支(DIAG)、回旋支(CX)不同靶血管的血流动力学参数包括心率(HR)、平均动脉压(MAP)、平均肺动脉压(MPAP)、中心静脉压(CVP)、混合静脉血氧饱和度(SvO2)和心输出量(CO)的变化情况.结果 OPCABG患者术中吻合各冠脉分支时血流动力学参数均出现不同程度的变化,主要表现为MAP、CO下降,CVP升高,尤以远端吻合CX和RCA时变化明显.结论 OPCABG中血管吻合阶段常导致血流动力学的波动,尤其是吻合CX和RCA时,原因主要是受心脏固定器压迫和心脏位置改变造成右室舒张功能不全和血流动力学衰减,经过恰当处理均能保持血流动力学情况的基本稳定.  相似文献   

4.
5.
非体外循环下冠状动脉搭桥术 (minim ally Invaisve off-pump Coronary Artery Bypass MI- OPCAB)是近年来心脏外科开展的新技术。手术期间虽然不采用体外循环 (CPB) ,保持心脏跳动 ,减少了对病人的生理干扰 ,但是手术麻醉要使病人心脏保证氧供与氧耗的平衡 ,防止心肌缺血。我院1998年 2月~ 2 0 0 2年 2月共对 14 0例患者行 MI- OPCAB手术。本文对手术麻醉管理进行了回顾性分析 ,现报道如下。1 资料与方法1.1 一般资料  14 0例患者中男性 98例 ,女性 4 2例 ,年龄4 2~ 82岁 ,平均 6 4岁。稳定性心绞痛 10 8例 ,不稳定性心绞痛 …  相似文献   

6.
7.
目的观察非体外循环冠状动脉搭桥术术中血流动力学变化,探讨其麻醉方法及术中管理。方法对30例冠脉搭桥手术患者置入Swan-Ganz导管,分别监测术前、诱导、插管、劈胸骨、心包悬吊、暴露LCX、上侧壁钳以及术毕时MAP、HR、CO、CI、SvO2、CVP变化,并与术前基础值相比,P<0.05为有显著性差异。结果此类患者血流动力学较易发生波动,尤其在暴露回旋支时翻转和按压心脏血流动力学波动最为剧烈。所有患者表现血压降低,CVP升高。结论非体外循环冠状动脉搭桥术麻醉管理难度较大,需术前精心准备,合理诱导,正确、及时处理术中血流动力学变化。  相似文献   

8.
目的:探讨高龄患者非体外循环冠状动脉搭桥术的麻醉方法.方法:对38例70~84岁行冠状动脉搭桥术的高龄患者,根据患者术前情况,给予镇静、供氧营养心肌、扩冠和降压等治疗,术中保持血流动力学平稳,全部病例在静吸复合全麻非体外循环下完成冠状动脉搭桥手术.结果:麻醉手术过程平稳,所有患者均顺利恢复出院.结论:高龄患者冠状动脉搭桥术的麻醉成功的关键在于麻醉前镇静和供氧要充分,降低心肌耗氧,术中力求保持血流动力学的平稳,使得氧供需保持平衡;围手术期合理应用血管扩张药物,减低心脏的前后负荷,改善心功能.  相似文献   

9.
目的 :总结非体外循环冠状动脉搭桥术 (Off- Pump Coronary Artery Bypass Grafting OPCABG)的临床麻醉经验。方法 :全麻下取自体双侧大隐静脉或 /和左乳内动脉 ,搭 2支桥者 3例 ,3支桥 11例 ,4支桥 1例 ,平均 2 .9支桥。结果 :全组病例无手术死亡 ,无围术期心肌梗死及麻醉并发症 ,术后短期随访结果显示临床效果满意。结论 :OPCABG安全、经济、有效 ,适用于体外循环高危患者和多支血管病变患者。不采用心肺转流 (CPB) ,可减少一些因 CPB引起的并发症。  相似文献   

10.
11.
目的探讨非体外循环下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病人的麻醉管理。方法择期非体外循环下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病人20例,采用静吸复合全麻。硝酸甘油、艾司洛尔、去氧肾上腺素、多巴胺等用于调控血流动力学指标。观察术后患者血中心肌肌钙蛋白I(cTnI)和肌酸激酶同工酶(CK-MB)含量的变化。结果所有患者均顺利完成麻醉和手术,无麻醉并发症,预后良好。术后各时间点血中cTnI和CK-MB含量与术前比均有一定程度升高。结论非体外循环下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心肌损伤轻,麻醉管理的关键是维持血流动力学平稳和心肌氧供与氧耗的平衡。  相似文献   

12.
目的 探讨常温、非体外循环下不停跳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OPCABG)的麻醉与管理办法.方法 选择2004年7月~2006年6月的35例择期OPCABG患者进行综合分析.采用咪唑安定、依托米酯、芬太尼、哌库溴铵、异丙酚、异氟烷行气管插管静吸复合全麻,术中监测ECG、IBP、SpO2、HR、CVP及PA、PCWP、CCO、SvO2等,应用硝酸甘油、多巴胺、艾司络尔、乌拉地尔、去氧肾上腺素、山莨菪碱等控制MAP在60~90mmHg范围,HR在50~70次/min范围,保持基本生命体征稳定.结果 34例在非体外循环下完成,1例在体外循环下完成,术中循环稳定,无麻醉并发症,均恢复良好,康复出院.结论 OPCABG因要求心脏不停跳,其麻醉与管理比体外循环下冠脉搭桥(CABG)要求更高,关键是维持心肌氧供需平衡,保持血液动力学的稳定,避免加重心肌氧耗,造成围术期心肌缺血甚至心肌梗死.  相似文献   

13.
目的 总结6例冠状动脉搭桥与同期施行心脏瓣膜置换术的麻醉处理特点。方法 6例冠心病合并心脏瓣膜功能不全.均在全麻体外循环下同期施行冠状动脉搭桥和心脏瓣膜置换术。麻醉采用芬太尼为主的静吸复合全麻。麻醉开始后静滴GIK溶液以改善心肌功能。术中应用微量泵静注硝酸甘油、多巴胺维持血流动力学的稳定。结果 麻醉诱导及体外循环前血流动力学平稳,无心肌缺血表现。停止体外循环后未发生低心排综合征,均恢复良好。结论 以芬太尼为主的静吸复合麻醉方法用于冠状动脉搭桥与同期行瓣膜替换手术效果良好。  相似文献   

14.
15.
目的探讨非体外循环下冠状动脉搭桥手术(off-pump coronary artery bypass grafting surgery,OP-CABG)的麻醉及围术期管理。方法拟行OPCABG患者22例,术前行降压、扩冠治疗,采用芬太尼-异氟醚静脉和吸入复合全麻,维持足够麻醉深度,术中应用去氧肾上腺素、间羟胺调控血压,硝酸甘油扩冠,多巴胺辅助循环,阿托品、艾司洛尔控制心率,保持血流动力学平稳。结果麻醉效果满意,术中血压心率调控稳定,术后苏醒时间(3.5±0.8)h,拔除气管导管时间(10.3±2.2)h,本组病例均无麻醉意外及手术死亡。结论术前准备充分,术中合理应用麻醉药物和血管活性药物,根据患者情况和手术步骤调控患者的生理状态和麻醉深度,维持血流动力学平稳,控制心律,降低心肌氧耗和心肌抑制,是OPCABG麻醉成功的关键。  相似文献   

16.
New surgical techniques for coronary artery bypass graft (CABG) have been explored in order to minimize disfiguring scars, avoid cardiopulmonary bypass and decrease hospital residence and costs etc. Improved surgical expense can perform the procedures in some high-risk patients such as poor left ventricular function, redo CABG, advanced age and renal dysfunction etc. Intraoperatively there is an obligatory period of myocardial ischemia, which may lead to significant hemodynamic consequences. It is a quite challenge to anesthetist in managing the intraoperative patient.  相似文献   

17.
目的 探讨非体外循环冠状动脉搭桥术的围术期管理。方法 回顾性分析 2 2例冠心病施行非体外循环冠状动脉搭桥术的围术期管理措施。结果  2 2例患者围术期血流动力学稳定 ,无一例改为体外循环下手术 ;平均麻醉时间( 16 0± 40 )min ;平均输血量 ( 2 5 0± 85 )ml;术后 12h平均胸液引流量 ( 118± 5 8)ml。结论 非体外循环冠状动脉搭桥术的围术期管理的关键是加强监测、维持体温正常、合理使用正性肌力及血管扩张药物、维持血流动力学和内环境的稳定、防止心律失常的发生。  相似文献   

18.
陈敏  巩固  董辉  张英民  熊利泽 《医学争鸣》2002,23(15):1411-1413
目的 通过观察非体外循环下冠状动脉架桥手术时心脏的移位受压 ,分析与吻合冠状动脉相关的血液动力学改变 .方法  4 7例冠状动脉狭窄的患者 ,行非体外循环下冠状动脉架桥手术 ,采用 CTS和 octopuz两种固定器暴露吻合部位 .结果 少数患者在吻合右冠状动脉 (RCA)和对角支 (D) ;钝缘支 (OM)时需辅以去甲肾上腺素 0 .0 2~ 0 .2 0 μg·kg- 1·min- 1 以维持平均动脉压在 9.3k Pa以上 .在所有吻合区每搏量 SV和心脏指数 CI都有少许下降 ,前降支 L AD下降 1m L和 2 0 0 m L· m in- 1· m- 2 ,RCA下降 2 m L 和 2 80 m L·min- 1· m- 2 ,D下降 6 m L 和 2 2 0 m L· min- 1· m- 2 ,OM下降 1.6 m L和 2 2 0 .0 m L ,与吻合前相比无统计学差异 ,在心脏复位 15 min后 SV和 CI恢复原来水平 .结论 非体外冠脉架桥手术时 ,心脏的受压和移位可引起血液动力学的改变 ,以上改变是短暂的且在生理范围之内  相似文献   

19.
目的分析非体外循环冠状动脉旁路血管移植术(off-pump coronary artery bypass grafting,OPCABG)围术期死亡的危险因素。方法采用麻醉科OPCABG围术期数据库,回顾性分析了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安贞医院自2007年11月至2009年2月2 379例OPCABG患者围术期资料,将与术中及术后10 d内死亡有统计学意义的单因素进行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全组围术期死亡患者32例,病死率为1.3%。单因素分析表明术后应用透析(P<0.01,OR=23.791)、术前射血分数(ejectionfraction,EF)<40%(P<0.001,OR=6.903)、术中室颤(P<0.025,OR=5.292)、急诊手术(P=0.009,OR=4.539)、术中应用主动脉内球囊反搏(intra-aortic ballon pump,IABP)(P=0.009,OR=4.488)、性别(P=0.018,OR=2.312)、术前心肌梗死史(P=0.025,OR=2.180)与年龄(P=0.027)为围术期死亡的危险因素,女性病死率高于男性(男性19/1 830,女性13/549)。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术后应用透析(P<0.001,OR=26.141)、术前射血分数<40%(P<0.001,OR=8.436)、急诊手术(P=0.003,OR=5.039)与性别(P=0.026,OR=0.418)为围术期死亡的独立危险因素。结论术后应用透析治疗、性别、术前EF<40%和急诊手术是OPCABG患者围术期死亡的独立危险因素。加强围术期肾保护、积极维护心功能、提高急诊和女性OPCABG患者围术期处理水平,有利于控制OPCABG围术期病死率。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