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45 毫秒
1.
柴胡疏肝散对阿尔茨海默病大鼠记忆功能的相关研究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目的:探讨柴胡疏肝散在阿尔茨海默病( Alzheimer's diseas,AD)治疗中的意义.方法:大鼠随机分6组,其中模型组(C),柴胡疏肝散低剂量和高剂量组(D,E),补肾组(F)均采用D-半乳糖(ip)和β-淀粉样蛋白(Aβ)双侧海马注射联合造模,Aβ造模成功后的第9d,D,E组分别ig给予柴胡疏肝散10,20 g·kg-1,F组给予脑力宝20 g·kg-1.各组均在每天上午9:00按10 mL·kg-1的容积ig给药,连续ig 28 d.ig前后分别进行水迷宫行为学检测,最后处死动物取海马进行相关指标信使RNA (mRNA)表达的相对含量测定.结果:柴胡疏肝散高剂量组ig前后迷宫寻找平台时间分别为(17.34±3.35),( 12.78±2.54)s,补肾组分别为(17.79±2.25),(14.11±2.66)s,2组ig前后比较及ig后与同期的模型组比较均有显著差异(P<0.01).给药后,2组海马蛋白质磷酸酶-2A(PP-2A) mRNA的表达值分别为(0.230 4 ±0.035),(0.199 4±0.022 2),与模型组(0.099±0.028 8)比较明显增加(P<0.01),而细胞周期依赖性蛋白激酶5(CDK-5)和糖原合成酶激酶3β(GSK-3β) mRNA的表达高剂量组,补肾组比较及高剂量,低剂量组比较均明显降低(P<0.01).结论:柴胡疏肝散通过抑制动物海马GSK-3β,CDK-5表达而增强PP-2A的表达,可以逆转Aβ诱导的tau蛋白过度磷酸化,从而对记忆、认知障碍起到积极的调节作用.  相似文献   

2.
目的: 观察益肾化浊方(YSHZR)对阿尔茨海默病(AD)模型大鼠海马区神经元突触形态学和Ca2+相关激酶钙调蛋白激酶Ⅱ(CaMKⅡ),蛋白激酶C(PKC)表达的影响,初步探讨YSHZR治疗AD的作用机制。 方法: 将50只雄性SD大鼠随机分为假手术组,模型组,YSHZR低、中、高剂量组。往大鼠左侧侧脑室注射聚集态的β-淀粉样蛋白片段25-35(Aβ25-35)制备AD模型。各剂量组造模后分别按2.8, 5.6, 11.2 g ·kg-1剂量灌胃给予YSHZR,假手术组与模型组给予等体积生理盐水灌胃,每日灌胃1次,持续4周。采用电子显微镜观察大鼠海马区神经元突触数量和形态学结构,Western blot法检测海马区CaMKⅡ和PKC表达水平。 结果: 与假手术组相比,模型组大鼠海马区突触间隙融合模糊不清,突触前成分重度水肿,突触小泡重度减少,大小不均一,线粒体绝大部分嵴和膜融合消失,模糊不清,有嵴断裂现象及空泡现象,YSHZR低、中、高3个剂量组均可一定程度地改善突触形态,以低剂量组尤为明显;与模型组相比,YSHZR低剂量组间隙清晰的突触数量显著增加(P<0.05);YSHZR各剂量组间隙部分融合的突触数量无明显变化;但间隙完全融合的突触数量均显著低于模型组(P<0.05);与假手术组相比,模型组大鼠海马区CaMKⅡ和PKC的表达水平明显下降(P<0.05),YSHZR各剂量组均能显著上调CaMKⅡ和PKC的表达(P<0.05)。 结论: YSHZR可能通过改善AD模型大鼠海马区突触形态学,并促进海马区CaMKⅡ和PKC的表达,从而发挥治疗AD的作用。  相似文献   

3.
目的:探索柴胡疏肝散干预卒中后抑郁(PSD)模型大鼠海马神经细胞凋亡的机制及肝气郁结证与海马神经细胞凋亡的相关性。方法:健康雄性SD大鼠100只,随机分为3组:柴胡疏肝散组和PSD模型组各40只,正常对照组20只;除正常组外,其余2组先用线栓法制备局灶性脑缺血大鼠模型,手术1周后开始复合制备PSD大鼠模型,同时柴胡疏肝散组给予柴胡疏肝散7.875 g.kg-1 ig,PSD模型组给予蒸馏水ig,均21 d;免疫组化法检测大鼠海马组织Bcl-xs,Bcl-xl蛋白的表达。结果:与正常对照组比较,PSD模型组Bcl-xs蛋白表达升高,Bcl-xl蛋白表达下降(P<0.01);与PSD模型组比较,柴胡疏肝散组Bcl-xs蛋白表达下降(P<0.01),Bcl-xl蛋白表达升高(P<0.01)。结论:柴胡疏肝散对PSD模型大鼠海马Bcl-xs,Bcl-xl基因表达的调节作用可能是其干预海马神经细胞凋亡的机制之一;肝气郁结证是PSD的主要证型,且与海马神经细胞凋亡具有相关性。  相似文献   

4.
目的:观察疏肝解郁经典名方柴胡疏肝散对Aβ1-40诱导的肝郁证阿尔茨海默病(Alzheimerdisease,AD)病理模型大鼠行为学和海马神经递质等指标的影响,以期阐明柴胡疏肝散对肝郁证AD的治疗作用及其基本机制。方法:雄性健康SD大鼠随机分为6组:正常对照组、假手术组对照组、AD模型对照组、西药安理申对照组、柴胡疏肝散高、低剂量组,每组l5只。束缚法连续3周,建立实验性大鼠肝郁模型;肝郁模型大鼠的海马内注射Aβ1-40建立肝郁型AD病证结合模型。Morris水迷宫试验观测实验各组行为学指标的变化,HPLC-ECD技术检测各组大鼠脑组织神经递质NE、DA和5-HT含量。结果:糖水偏好实验结果显示,与正常组相比,模型组大鼠糖水偏好度明显降低(P<0.01);与模型组比较,安理申组和柴胡疏肝散组大鼠糖水偏好度明显提高(P<0.01),柴胡疏肝散高剂量组较安理申组提高更明显(P<0.05)。Morris水迷宫试验结果发现,模型组大鼠寻找平台时间及逃避潜伏期较正常组明显延长(P<0.01);与模型组比较,安理申组和柴胡疏肝散组大鼠寻找平台时间及逃避潜伏期明显缩短(P<0.01),安理申组和中药高剂量组相比无明显差异(P>0.05)。大鼠海马组织神经递质的含量监测结果显示,模型组大鼠海马组织NA、5-HT和DA水平较正常组显著降低(P<0.01);与模型组比较,安理申组和柴胡疏肝散组大鼠海马组织NA、5-HT和DA水平明显升高(P<0.01)。结论:Aβ1-40结合束缚法可成功建立病症结合的肝郁证AD动物模型;柴胡疏肝散能增加动物对糖水的偏好度,可显著改善模型动物的抑郁状态与记忆和学习能力,其机制可能与其明显提高大鼠海马内的神经递质NE、DA和5-HT水平有关。  相似文献   

5.
目的:研究柴胡疏肝散对肝郁证模型大鼠血清胃动素(MOT)以及胃肠道Cajal间质细胞深肌丛(ICC-DMP)的影响。方法:选取50只清洁级SD大鼠,随机分为正常组、造模组、柴胡疏肝散高、低剂量组(21.0,10.5 g·kg-1,ig)、吗丁啉组(10 mg·kg-1,ig),每组10只。除空白组,其余4组均采用慢性应激刺激造模法进行为期3周的造模。造模后,按各组剂量每天10 m L·kg-1ig给药2周,空白组及造模组均ig给以等体积生理盐水。观察体重及强迫游泳不动时间的改变,酶联免疫吸附法(ELISA)检测大鼠血清MOT的水平,并在电镜下观察ICC-DMP的变化。结果:与正常组比较,造模后模型组大鼠体重均明显减轻;强迫游泳不动时间明显延长(P0.05);MOT分泌明显减少(P0.05)。给药后,与模型组比较,柴胡疏肝散能显著减少强迫游泳不动时间(P0.05);显著升高血清MOT水平(P0.05),电镜观察ICC-DMP,其结构和功能也有明显改善。结论:柴胡疏肝散具有促进胃肠道动力作用,其机制可能与其调节肝郁大鼠血浆MOT的水平以及调节ICC-DMP数量及功能有关。  相似文献   

6.
目的:观察卒中后抑郁症(PSD)模型大鼠海马神经元凋亡相关基因表达的变化及柴胡疏肝散的干预作用,从细胞分子水平探索柴胡疏肝散治疗机制。方法:健康雄性SD大鼠100只,随机分为3组,即柴胡疏肝散治疗组、PSD模型组和正常组。除正常组外,其余2组首先线栓法制备局灶性脑缺血大鼠(MCAO)模型,并按longa评分标准进行评分,手术1周后开始复合制备PSD大鼠模型,同时柴胡疏肝散组(7.875 g.kg-1.d-1),ig 21 d,模型组蒸馏水ig。免疫组化法检测大鼠海马组织Bcl-2,Bax蛋白表达。结果:与正常组比较,模型组Bax蛋白阳性表达升高,Bcl-2蛋白表达下降(P<0.01);柴胡疏肝散组与模型组比较,则明显下调Bax蛋白表达(P<0.01),上调Bcl-2蛋白表达(P<0.01)。结论:柴胡疏肝散可通过下调Bax、上调Bcl-2蛋白的表达而抑制神经细胞凋亡,从而发挥对PSD的治疗作用。  相似文献   

7.
目的:观察灵芝多糖肽(GLPP)对Alzheimer样大鼠海马Aβ含量及海马线粒体和神经突触的影响.方法:♂性Wistar大鼠120只,随机分为8组,每组15只:正常对照组、模型组、NS组、GLPP组(按不同剂量50mg/kg、250 mg/kg和1250 mg/kg分为GLPP1、GLPP2和GLPP3组)、Mel组和DMSO组;除正常对照组(正常昼夜节律)外,其余各组连续光照(光照度400 Lx,24 h)30 d,其间GLPP组按不同剂量ig GLPP,每天1次;NS组ig相同体积的生理盐水,每天1次;Mel组ip Mel(1.0 mg/kg),每天1次;DMSO组ip相同体积的DMSO,每天1次.光照30 d后Morris水迷宫法测试各组大鼠空间记忆能力,放免法检测海马Aβ含量,透射电镜观察海马线粒体和突触结构的改变.结果:模型组大鼠寻台潜伏期明显延长,与正常对照组比较有显著性差异(P<0.05);GLPP2组、GLPP3组和Mel组寻台潜伏期明显缩短,与模型组比较有显著差异(P<0.05);GLPP1组、NS组和DMSO组寻台潜伏期明显延长,与模型组比较无显著差异(P>0.05).模型组大鼠海马Aβ含量增多,与正常对照组比较有显著差异(P<0.05);GLPP2组、GLLP3组和Mel组大鼠海马Aβ含量减少,与模型组比较有显著差异(P<0.05);GLLP1组、NS组和DMSO组大鼠海马Aβ含量升高,与模型组比较无显著差异(P>0.05);透射电镜结果显示:正常对照组、GLPP2组、GLLP3组和Mel组大鼠海马线粒体神经轴突和神经突触基本正常;模型组、GLPP1组、NS组和DMSO组大鼠海马线粒体膜结构破坏,线粒体肿胀,线粒体嵴模糊、消失,结构紊乱,神经髓鞘内神经细丝稀少,神经突触缺失、减少,突触密度降低,突触间隙不清,突触小泡减少.结论:中剂量和高剂量GLPP可减少Alzheimer样大鼠海马Aβ含量,并可防止持续光照对大鼠海马超微结构的破坏和减轻Alzheimer样大鼠的空间记忆障碍;而低剂量的GLPP则无上述作用.  相似文献   

8.
目的探讨柴胡疏肝散对抑郁症大鼠海马神经递质含量的影响。方法将60只sD大鼠随机分为空白组、模型组、氟西汀组、柴胡疏肝散中剂量组和高剂量组,每组12只。除空白组外其余4组大鼠连续14天腹腔注射利血平注射液造模。造模后氟西汀组和柴胡疏肝散中、高剂量组每天分别给予9mL/kg氟西汀、5g/kg和10g/kg柴胡疏肝散灌胃。给药开始后第0、4、7、10、14天测量体重,第0、7、14天计算Open—Field行为得分,第15天处死动物,采用ELISA法测定海马组织单胺类神经递质5-羟色胺(5-HT)、去甲。肾上腺素(NE)、多巴胺(DA)的含量。结果与模型组比较,柴胡疏肝散高剂量组体重,水平活动和垂直活动得分,海马单胺类神经递质5-HT、NE和DA含量均显著增加,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或P〈0.01);柴胡疏肝散中剂量组水平活动得分,5-HT和DA含量均显著增加,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或P〈0.01)。结论中药柴胡疏肝散抗抑郁效果显著,可能与增加海马组织单胺类神经递质含量有关。  相似文献   

9.
目的观察补肾中药对肾虚质大鼠学习记忆能力及海马区ERK1蛋白表达的影响,从突触可塑性角度探讨其改善肾虚体质学习记忆能力的内在分子机制。方法采用"猫吓鼠"造模法构建先天不足加后天恐吓型肾虚质大鼠模型,分为模型组、补肾组、补心组、疏肝组4组,补肾组、补心组、疏肝组分别予以六味地黄丸、天王补心丹、逍遥丸,空白组产自正常孕鼠。Morris水迷宫实验检测各组大鼠学习记忆能力;称取体重、脑重比较生长发育情况;免疫组化法检测海马ERK1阳性细胞表达。结果与空白组比较,模型组总路程显著增加,30s内目标区域停留时间、体重、脑重及海马区ERK1阳性表达显著减少;与模型组比较,补肾组、补心组、疏肝组总路程均显著减少,30s内目标区域停留时间、体重、脑重及海马区ERK1阳性表达显著增加;与补心组、疏肝组比较,补肾组总路程显著减少,30s内目标区域停留时间、体重、脑重及海马区ERK1阳性表达显著增加。结论补肾中药可通过提高海马区学习记忆蛋白ERK1的表达对肾虚质大鼠学习记忆力起治疗作用;海马区ERK1表达变化与肾藏志理论具有相关性。  相似文献   

10.
目的:探讨石菖蒲-远志药对不同组分(挥发油、水提物)对阿尔兹海默病(AD)模型大鼠学习记忆和海马突触蛋白表达的影响。方法:选用SPF级SD大鼠,随机分为8组,分别为正常组、痴呆模型组、石菖蒲-远志挥发油低、中、高剂量组和石菖蒲-远志水提物低、中、高剂量组。用D-半乳糖(D-gal)制成亚急性衰老模型,造模成功后治疗组大鼠分别给予石菖蒲-远志不同组分0.6,1.2,1.8 g·kg-1(生药用量)体重ig,正常组和模型组分别给相应生理盐水ig,给药28 d后,用Morris水迷宫实验测试大鼠的空间学习记忆能力,蛋白质免疫印迹(Western blot)检测各组大鼠海马突触蛋白含量。结果:与正常组比较,模型组潜伏期延长(P0.01),药物治疗组与模型组比较,潜伏期缩短(P0.01),石菖蒲-远志药对水提物高剂量组潜伏期短于其低剂量组和挥发油中、低剂量组(P0.05);空间探索实验中水提物高剂量组目标象限时间明显优于其低剂量组(P0.01),且优于挥发油各治疗组(P0.05);石菖蒲-远志药对两种组分均可使AD模型大鼠海马内突触蛋白突触素(Synaptophysin),突触蛋白1(Synapsin1),突触后致密物-95(PSD-95),PSD-93蛋白表达高于D-gal模型组(P0.05),并呈一定的剂量依赖性,但挥发油组分的Synapsin1表达却随着剂量的增加而递减。结论:石菖蒲-远志药对能促进AD模型大鼠海马内突触蛋白的表达,尤以水提物组分效果明显。  相似文献   

11.
目的:探讨苦参碱对阿尔茨海默病模型大鼠海马突触超微结构的影响。方法:将Morris水迷宫试验达标的18只雄性SD大鼠,随机分为正常对照组、模型组和苦参碱组(15 mg·kg-1),每组6只。模型组和苦参碱组大鼠双侧海马注射凝聚态Aβ1-40,正常对照组分别给予等体积药物或生理盐水灌胃,持续28天。采用流式细胞仪检测各组实验动物海马神经细胞凋亡率的变化,使用TUNEL染色检测海马神经细胞凋亡数,免疫组织化学法检测各组大鼠海马神经细胞细胞色素C变化,在透射电镜下观察海马突触超微结构的改变。结果:流式细胞仪检测及TUNEL染色显示,模型组大鼠海马阳性细胞数明显高于对照组(P < 0.01),苦参碱组海马阳性细胞数较模型组明显减少(P < 0.01);用药组大鼠海马细胞色素C 阳性产物数和平均光密度均较模型组明显减少(P < 0.01);透射电镜下显示,对照组海马神经细胞结构、线粒体膜、神经轴突和神经突触结构完整;模型组神经细胞结构、线粒体膜、神经轴突和神经突触结构破坏;苦参碱组大鼠海马线粒体和神经突触基本正常。结论:苦参碱灌胃可减轻大鼠海马超微结构的破坏,减少海马神经细胞凋亡。  相似文献   

12.
电针对转基因阿尔茨海默病小鼠海马CA1区超微结构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研究针刺治疗阿尔茨海默病(Alzheimer disease,AD)的超微结构基础。方法:将3月龄的淀粉样前体蛋白(APP)转基因小鼠随机分为模型组和电针组,以相同年龄和背景的C 57 BL/6 J小鼠做正常对照组。电针组取"百会"涌泉"穴,隔日治疗1次,针刺3个月。以LashleyⅢ水迷宫测定小鼠学习记忆能力,以透射电镜观察海马CA 1区的超微结构。结果:电针组小鼠水迷宫游出时间及进入盲端次数明显少于模型组(P<0.05),接近于正常对照组;与正常对照组比较,模型组海马CA 1区超微结构出现线粒体肿胀、嵴断裂或消失,突触变性,毛细血管基膜增厚、轮廓不清;而电针组海马CA 1区超微结构可见突触前终末的突触囊泡明显增多,线粒体嵴形态与微血管结构层次清楚,其特征与正常对照组相近。结论:APP转基因阳性小鼠海马CA 1区超微结构发生类AD变化,学习、记忆行为学能力下降,是AD较理想的动物模型。电针能改善APP转基因小鼠海马CA 1区超微结构,可能是改善AD小鼠学习、记忆能力的形态学基础。  相似文献   

13.
补肾益智方对Alzheimer病模型大鼠突触的影响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 :观察补肾益智方对Alzheimer病 (AD)模型大鼠突触的影响 ,探讨该方改善学习记忆的作用机制。方法 :采用D 半乳糖致亚急性衰老合并Meynert核损毁的AD大鼠模型 ,实验分为青年组、老年组、模型组、石杉碱甲组、补肾益智方低剂量组、补肾益智方高剂量组 ,用电镜结合体视学分析方法观察各组大鼠前额皮皮及海马CA1区突触的形态结构。结果 :模型组突触的数密度(Nv)、面密度 (Sv)均显著低于青年组和老年组 (P <0 0 1) ;补肾益智方高、低两个剂量组均能显著增加AD模型大鼠突触的Nv和Sv(P <0 0 1) ,且高剂量组增加Nv的作用较低剂量组明显 (P <0 0 5 )。结论 :补肾益智方有促进新的突触形成 ,增加突触数量的作用 ,且对于AD模型大鼠前额皮质及海马CA1区突触数密度的增加有明显的量效关系。  相似文献   

14.
目的:观察柴胡疏肝散对卒中后抑郁(PSD)模型大鼠的治疗作用和可能机制。方法:将SD大鼠随机分为假手术组、模型组和柴胡疏肝散高剂量组、低剂量组,每组10只。除假手术组以外,其余各组大鼠采用大脑中动脉线栓阻塞法和慢性不可预见性温和应激法复合制备卒中后抑郁模型。假手术组不插入栓线,不给予应激刺激。造模成功后柴胡疏肝散高剂量和低剂量组分别给予11.8 g/kg和5.9 g/kg剂量中药灌胃,假手术组、模型组灌胃等量生理盐水,共灌胃21 d。分别于造模前、造模后及治疗后评价神经功能缺损程度,观察行为学糖水偏好,记录强迫游泳试验结果;治疗后以酶联免疫法(ELISA)检测血清白介素6(IL-6)和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水平,以Western blot法检测海马脑源性神经营养因子(BDNF)、酪氨酸激酶受体B(TrkB)和核因子κB(NF-κB)水平。结果:PSD模型大鼠神经功能缺损程度、糖水消耗量、强迫游泳不动时间和血清IL-6、TNF-α水平,以及海马BDNF、TrkB、NF-κB表达,与假手术组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经治疗后,与模型组比较,柴胡疏肝散高、低剂量组大鼠神经功能缺损程度减轻(P0.05),糖水消耗量增加(P0.05),强迫游泳不动时间缩短(P0.05),海马BDNF、TrkB表达上升(P0.05),血清TNF-α水平、海马NF-κB表达下降(P0.05)。柴胡疏肝散高剂量组治疗后糖水消耗量明显高于低剂量组(P0.05),血清TNF-α水平、海马NF-κB表达明显低于低剂量组(P0.05),海马BDNF、TrkB表达明显高于低剂量组(P0.05)。结论:柴胡疏肝散对PSD大鼠具有治疗作用,其作用机制可能涉及调节BDNF/TrkB信号通路及抑制神经炎症。  相似文献   

15.
目的:观察钩藤散对阿尔茨海默病(AD)模型大鼠海马CA1区相关指标的影响.方法:用β-淀粉样蛋白(Aβ1-40)海马注射建立AD大鼠模型,然后分成钩藤散高、中、低剂量、模型、正常对照5个组,钩藤散分别用5,2.5,1.25 g·kg-1ig AD 大鼠,每天1次,连续给药15 d,14 d时迷宫法测定其行为学指标,未次给药后1h将动物麻醉、心脏灌注、取脑、制作海马CA1区病理切片,用免疫组化法测定神经细胞数,Aβ,突触后密度蛋白-95( PSD-95)阳性细胞数和平均吸光度(A).结果:行为学测试成绩:对照组、各给药组均好于模型组(P<0.01),说明模型制作成功并提示钩藤散有益智作用;CA1区的神经细胞数、PSD-95阳性细胞数和平均A:各给药组均高于模型组(P<0.001);Aβ阳性细胞数和平均A:各给药组均低于模型组(P<0.01),说明钩藤散能有效降低脑组织Aβ含量、提高PSD-95水平,保护神经细胞.结论:钩藤散对AD模型大鼠海马组织有一定保护作用.  相似文献   

16.
目的观察柴胡细辛汤加减对颅脑损伤模型大鼠认知功能和神经功能缺损的作用及其可能机制。方法将89只SD大鼠随机分为假手术组16只,模型组、阳性对照组和中药低剂量组各18只,中药高剂量组19只,除假手术组外其余各组建立控制性皮层冲击损伤模型。造模次日阳性对照组予安理申片0.45 g/(kg·d),中药低、高剂量组分别给予柴胡细辛汤加减方6.5、13 g生药/(kg·d),假手术组、模型组予等体积双蒸水,各组灌胃4周。比较各组大鼠认知功能(水迷宫测试)、神经功能缺损评分(m NSS)、脑组织病理与海马CA1区超微结构,并检测CA1区脑源性神经生长因子(BDNF)、突触素1(SYN1)蛋白表达。结果各组在造模后0、3、7天时m NSS评分较假手术组均明显升高(P0.01),中药高剂量组在第7、28天时m NSS评分较模型组降低,中药低剂量组在28天时亦低于模型组(P0.05或P0.01)。水迷宫测试中,各给药组逃避潜伏期时间较模型组减少(P0.05或P0.01)。各给药组损伤海马区病理形态学显示优于模型组,中药高、低剂量组能够改善海马CA1区受损的神经元、线粒体和突触的超微结构。中药高剂量组BDNF表达明显高于模型组和阳性对照组,中药高剂量组SYN1表达高于模型组(P0.01)。结论柴胡细辛汤加减能够改善颅脑损伤模型大鼠认知功能及其神经功能缺损,其机制可能是提高海马CA1区BDNF、SYN1的表达以促进损伤的神经元修复与突触重塑,改善海马CA1区超微结构。  相似文献   

17.
目的探讨调心方对APP/PS1双转基因AD小鼠学习记忆能力和海马CA1区突触和神经元结构、突触数量的影响。方法将54只3月龄APP/PS1双转基因AD小鼠随机均分为模型组、调心方组(1.485 g·kg~(-1)·d~(-1))和盐酸多奈哌齐组(0.083 mg·kg~(-1)·d~(-1)),以同月龄同性别下18只C57BL/6J野生小鼠作为正常组,各组采取相应干预措施。灌胃12周后,采用Morris水迷宫进行行为学检测,采用透射电镜观察小鼠海马CA1区突触和神经元结构、突触数量和神经元。结果 (1)与正常组比较,模型组小鼠逃避潜伏期的时间明显延长(P0.01),穿越平台的次数明显减少(P0.05),在原平台象限停留的时间明显减少(P0.01);海马CA1区神经元细胞核固缩,核膜皱缩增厚,核周出现空晕,部分临近胞膜处染色较深,异染色质,线粒体肿胀,粗面内质网扩张呈囊泡状,神经毡内突触数量明显减少(P0.01),突触结构出现大片的轴浆空泡化。(2)与模型组比较,调心方组小鼠逃避潜伏期的时间明显缩短(P0.01),穿越平台的次数明显增加(P0.01),在原平台象限停留的时间明显增加(P0.01);海马CA1区神经元细胞核圆形,核膜清晰完整,核仁明显,染色质细腻,线粒体嵴清晰可见,线粒体部分略微肿胀,粗面内质网和核糖体都较正常,突触结构较清晰,突触数量明显增加(P0.01),细胞器病变有所减轻。结论调心方可改善APP/PS1双转基因AD小鼠学习记忆水平,改善神经元和突触结构的退变和突触数量的减少,对认知和突触具有保护作用。  相似文献   

18.
目的:观察远志皂苷对AD大鼠海马神经细胞中线粒体结构与功能的变化,探讨远志皂苷的神经保护作用机制。方法:将50只SD大鼠随机分为假手术组、AD模型组、远志皂苷18.5 mg/kg组、37 mg/kg组和74 mg/kg组。向大鼠海马CA1区注射凝聚态Aβ1-40制备AD模型,造模成功后第3 d开始给药,远志皂苷三个剂量组分别按74 mg/kg、37 mg/kg及18.5 mg/kg剂量灌胃治疗,假手术与模型组在相应时间点灌胃等体积生理盐水,连续用药60 d。采用电镜观察神经细胞中线粒体的超微结构,免疫组化法观察海马组织CA1区细胞色素C的表达,用流式细胞法检测海马神经细胞线粒体膜电位和细胞凋亡率,用比色法检测线粒体的抗氧化酶活性和MDA含量,蛋白免疫印记技术检测海马神经细胞中Cyt c的表达水平。结果:与假手术组相比,AD模型组大鼠海马神经细胞中线粒体数目减少,结构肿胀呈空泡变性,线粒体嵴畸变或消失。而经用药60 d后,与模型组相比,18.5 mg/kg、37 mg/kg及74 mg/kg三个剂量组线粒体不仅数量增多,且线粒体结构大多趋于正常。与假手术组相比,AD模型组大鼠海马CA1区神经元胞质中Cyt c阳性率升高72.85%,且细胞形态不完整,神经细胞线粒体膜电位下降21.45%,细胞凋亡率增加84.52%,同时伴有线粒体内SOD和GSH-PX活性明显下降,而MDA浓度异常升高,线粒体中Cyt c的表达水平显著升高。经远志皂苷治疗60 d后,与AD模型组相比,18.5 mg/kg、37 mg/kg及74 mg/kg三个剂量组均可使上述各项指标明显得到改善。结论:远志皂苷能较好地保护线粒体的超微结构,稳定线粒体膜电位,降低细胞凋亡率和Cyt c的表达,提高海马神经细胞中线粒体SOD、GSH-PX活性和降低MDA的水平,从而达到减轻Aβ1-40神经毒性,保护神经元的治疗目的。  相似文献   

19.
目的:探讨柴胡疏肝散对肝纤维化(hepatic fibrosis,HF)的作用机制。方法:60只Wistar大鼠被随机均分为6组:正常组、模型组、柴胡疏肝散高、中、低剂量组、柴胡疏肝散预防组。除正常组外,其余各组均采用猪血清ip诱发HF,0.5 m L/只,2次/周,连续10周,5周后即可形成HF。预防组于造模同时给药(以柴胡疏肝散6.3 g·kg-1),柴胡疏肝散高、中、低剂量组[(12.6,6.3,3.15)g·kg-1]于造模第6周给药,连续10周。采用RT-PCR法检测各组肝组织转化生长因子-β1(TGF-β1),Smad2,Smad3,Smad4和Smad7的mRNA表达,免疫组化法分别检测肝组织TGF-β1,磷酸化Smad 2/3(p-Smad 2/3)和Smad7蛋白表达。结果:与正常组比较,模型组TGF-β1,Smad2,Smad3的mRNA和TGF-β1,p-Smad 2/3蛋白表达均显著增加(均P0.01),Smad7基因表达显著降低(均P0.01);与模型组比较,柴胡疏肝散中剂量组TGF-β1和Smad3 mRNA表达均显著降低,p-Smad 2/3和TGF-β1蛋白表达显著减弱(P0.05,P0.01),Smad7基因表达显著增加(P0.01)。结论:柴胡疏肝散有明显的抗HF作用,其机制可能与抑制TGF-β1/Smad信号通路有关。  相似文献   

20.
目的研究通窍汇灵散对D-半乳糖所致阿尔茨海默病(Alzheimer disease,AD)大鼠学习记忆功能的影响及机制。方法24只大鼠随机分为对照组、AD组和TQHL组。D-半乳糖注射建立AD大鼠模型,TQHL按每天110 g.kg-1饮食添加。水迷宫方法测试大鼠学习记忆能力。电生理实验诱导并记录海马CA1区LTP,并检测海马MDA含量和GSH-Px、SOD活性。结果水迷宫实验中,TQHL使AD大鼠潜伏期缩短和探索正确率提高。电生理实验中,TQHL能明显提高AD大鼠海马CA1区群体锋电位增幅,并减少海马MDA含量,提高GSH-Px、SOD活性。结论 TQHL能提高AD大鼠的学习记忆能力,其机制与TQHL能抑制海马脑组织氧化应激进而改变海马的突触可塑性有关。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