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8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6 毫秒
1.
对第二类吸收热泵热管式降膜吸收器溶液降膜吸收传热传质并通过热管移出吸收热的过程进行了数值研究.根据所求得的波动膜流解及建立的数学模型,通过求解热管加热段外壁面溶液波动降膜传递方程和热管传热方程,研究了膜雷诺数、低位余热温度、输出热温度及降膜波动等因素对传热传质过程的影响,并与平滑膜进行了比较.  相似文献   

2.
为研究水平管束式吸收器二元溶液两相流动传热传质规律及部件仿真与可视化方法,将水平管束式吸收器降膜吸收过程分为3个区域,即沿管壁的降膜吸收区、管底部的液滴形成区以及管与管之间的液滴降落区,应用Matlab ODE45求解器仿真求解,并将仿真结果可视化,得到了水平管上溶液温度、浓度、质量流量以及冷却水温度的变化规律,分析了不同溶液质量流量、蒸发温度对吸收器和蒸发器性能的影响.结果表明:每根水平管上的溶液温度都会有一个先降后增的过程,以第1根水平管为例,溶液质量流量为0.024kg/ms,蒸发温度为12℃,润湿率WR=0.8时,经过降膜区后温度从56℃下降到47.5℃.经过液滴形成区以后.温度又从47.5℃升至51.5℃.不同蒸发温度工况下的制冷量仿真结果表明,实际运行条件下润湿率维持在WR=0.6-0.8之间.  相似文献   

3.
溴化锂溶液降膜吸收过程实验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对溴化锂溶液竖板降膜吸收器进行了传热传质实验研究,实验内容包括不同吸收压力、不同溶液流量、不同溶液进口温度及不同冷却条件对吸收过程传热传质的影响,这种响应关系反映了吸收器与这些关键因变因素之间的应变规律,  相似文献   

4.
垂直管内降膜吸收过程热—质传递数值计算问题的研究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通过对垂直管内降膜氨-水吸收过程中热-质传递现象的研究,阐述了非绝热吸收过程中传热和传质相互作用,相互影响的关系,建立了吸收过程热质传递的数学模型,并对垂直管内降膜氨-水吸收过程进行数值计算。其研究结果为降膜吸收器的设计提供一种新的、考虑到热-质传递的计算方法。  相似文献   

5.
利用CFD软件Fluent,通过数值模拟方法研究了溴化锂溶液降膜吸收过程.模型中考虑了界面切应力对于降膜吸收特性的影响,给出了不同界面切应力下主体温度、浓度随着下降距离的变化及热量、质量通量随着下降距离的变化.模拟结果表明:切应力对降膜吸收过程有一定的影响.与无切应力相比,正向切应力对降膜吸收过程不利,而逆向切应力对降膜吸收过程有利.这主要是由于切应力的存在改变了液膜内的速度分布及液膜在吸收器内的停留时间.  相似文献   

6.
针对以溴化锂水溶液为工质的水平管吸收器,考虑润湿比、变膜厚和横向对流作用,建立了描述管表面的降膜流动和管间滴状吸收传热传质耦合过程的数学模型,采用涡量一流函数法进行数学模型求解。根据数值计算结果,分析了溶液温度、浓度和吸收速率沿管排不同位置和水平管管问的变化,以及溶液喷淋密度和进口浓度对吸收器整体传热传质性能的影响。结果表明,提高喷淋密度可以改善吸收器传热性能,提高溶液进口浓度可改善传质性能,滴状吸收过程约占总吸收量的20%。与实验数据的对比说明建立的数学模型是合理的。  相似文献   

7.
LiCl水溶液垂直降膜吸收过程的实验与模拟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文中介绍了以空气除湿为目的的LiCl水溶液的吸收实验和模拟工作。建立了垂直结构的吸收器实验系统;研究了LiCl水溶液与空气的液气体积流量比和溶液初始浓度对垂直降膜结构吸收器性能的影响;发现垂直降膜结构的吸收器优于鲍尔环填料结构的吸收器。实验与一维稳定分子扩散原理的模拟结果表明,在实验的操作条件下,该装置可以使空气的相对湿度下降6%~35%。  相似文献   

8.
无泵溴化锂吸收式制冷机二次发生器的实验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在太阳能无泵溴化锂吸收式制冷系统降膜吸收器、降膜蒸发器、弦月形热虹吸提升管、冷凝器等主要部件的基础上,设计了一套二次发生器,有效地降低了热源温度(最低启动温度为68℃,稳定运行温度范围为80-93℃),提高了太阳能的利用率.二次发生器在提高系统冷凝器与蒸发器间压差的同时,使系统能在较低的溶液初始质量分数范围(46%~54%)下运行,放气范围可达6%,吸收率是二次发生器关闭时的3倍,有助于提高吸收器性能;冷剂水产量提高,是相应未开二次发生装置时冷剂水产量的1.68倍,蒸发效果明显改善;随着加热水温度和吸收器浓溶液温度的升高,吸收器冷却水温差和冷媒水温差均增大,冷媒水出口温度降低,改善了制冷系统的整体运行性能,平均制冷系数可达0.725.  相似文献   

9.
针对增温型吸收热泵的一级装置,对热管外壁面装有轴向翅片的热管式降膜吸收器的降膜传热传质过程进行了数值研究,在假定壁温和翅片温度恒定及降膜厚度不变的基础上,对几组不同翅片高度和间距的情况进行了计算,结果表明,在离入口一定距离范围内,由于翅片的冷却作用而明显了降膜传热传质。  相似文献   

10.
人工振动降粘试验研究   总被引:9,自引:0,他引:9  
人工振动采油技术是一种新的油藏增产处理措施。在试验室条件下,通过正交试验研究了人工振动对原油粘度的影响,分析了影响人工振动降粘的各种因素,并对人工振动降粘的参数进行了优化。结果表明,人工振动可以降低原油粘度,降粘效果与振动参数有关,振动幅度越大,降粘效果越好。在辽河油田进行了人工振动采油现场试验,取得了明显的经济效益,累积增产原油6.5万t。  相似文献   

11.
竖直矩形通道降膜吸收器热质性能的试验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试验研究了溴化锂水溶液沿竖直矩形通道降膜吸收过程的传热传质情况。结果表明,溴化锂水溶液降膜流量、吸收压力、溶液进口浓度及进口温度对总传热系数、平均降膜吸收率的影响比较大。  相似文献   

12.
溴化锂溶液竖管内降膜蒸发传热性能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为了直接高效利用低温烟气余热驱动制冷,对不同热流密度、不同浓度溴化锂水溶液竖管内层流降膜蒸发的传热性能进行了实验研究。结果表明,降膜传热系数随溶液进口浓度升高而减小,随热流密度增加而显著增大。对实验数据进行多元线性回归计算,得到实验范围内降膜传热系数关联式。用该关联式设计降膜蒸发传热的降膜式发生器,并对相同传热量的沉浸式发生器进行设计,性能对比表明,降膜式发生器在传热系数、换热组件重量和体积上有十分显著的优势。  相似文献   

13.
利用降膜吸收试验系统 ,研究了在不同的溶液降膜流动雷诺数 Re下 ,无活性介质和加有3× 1 0 -5质量浓度 2 -乙基己醇的溴化锂水溶液降膜吸收强化过程 .结果表明 ,上述两种情况下 ,降膜吸收随 Re的增加 ,溶液侧平均换热系数和吸收传质系数均增大 ;且在 Re<80下 ,加有 2 -乙基己醇的吸收效果比无活性介质的吸收有明显的增强 ,随 Re进一步增加 ,强化效果逐渐变得不明显 .利用激光全息干涉技术 ,观察了流动液膜吸收过程中膜内溶液温度和质量分数变化引起的干涉条纹变化以及液膜流动的表面状况 .观察到 ,加有活性介质吸收中引起的干涉条纹较无活性介质的分布密 ,条纹要细 ,且液膜表面还出现不规则扰动 .这种扰动是由加入活性介质后吸收中溶液表面张力变化所引起的界面湍流  相似文献   

14.
场协同原理强化管外降膜吸收传热特性实验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对基于场协同原理设计的两种强化传热管型进行了LiBr降膜吸收水蒸气过程的传热实验研究,并与光滑铜管作比较,考查该传热管型在吸收过程中的强化作用.实验测量参数包括;溶液进出口温度、浓度,流量,冷却水进出口温度、流量等.实验结果表明,两种强化传热管型在低雷诺数时对LiBr降膜吸收传热的强化比分别为20%和50%,而且随着雷诺数的增大而增大.利用场协同理论和降液膜流动的波动特性分析了强化降膜吸收过程传热特性的物理机制,发现速度矢量与温度梯度的夹角及降液膜厚度形成的阻力对对流换热有一定影响.  相似文献   

15.
构建了氨水降膜吸收实验设备,研究垂直管内降膜绝热吸收性能.通过套管换热器调节稀溶液入口过冷度,给予溶液吸收潜力,进行变工况降膜吸收实验.基于传质微分方程推导一种新的舍伍德数计算方法,用于传质性能评估.实验表明,传质速率以及舍伍德数随着雷诺数的增大而增大.增加吸收压力,稀溶液入口过冷度均能强化传质效果.具有过冷度的耦合传热传质过程传质速率及舍伍德数大于单独的过冷绝热吸收或者耦合传热传质吸收.利用实验结果拟合绝热吸收传质舍伍德数方程,可应用于传热传质分离的降膜吸收器热设计.
  相似文献   

16.
溴化锂溶液降膜吸收传热传质的研究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在分析国内外相关文献的基础上,介绍了溴化锂水溶液降膜吸收水蒸气过程传热传质的理论与实验研究进展,提出了研究中存在的不足及进一步研究的方向.  相似文献   

17.
基于氨水吸收式GAX循环中垂直管内降膜吸收过程中热质、传递现象的研究,以及对该过程传热和传质的分析,建立了吸收过程热质、传递的数学模型。以单级氨水吸收式制冷装置实验数据为计算初值,对垂直管内降膜氨水吸收过程进行数值计算,计算结果与实验吻合良好。选取吸收管内径、稀氨水的喷淋密度和冷却水流量3个变量,考察液膜主流的平均温度和液膜主流浓度随变量的变化关系,结果表明喷淋密度的影响较显著。  相似文献   

18.
降膜式发生器的传热传质研究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降膜式发生器在溴化锂吸收式制冷机与热泵中得到了一定的应用,溴化锂降膜式发生器在较小的液液量和较小的温差下获得较高的热流密度和传势传质系数,尤其是当液膜沿着水平管外作降膜流动时,传热传质效果更佳,为此建立了省化锂降膜式发生器溶液发生过程传南的数学模型,该模型考虑了流动、传势与传质同时进行相互耦合的特点,对不同布液方式下的液膜流动初速进行了修正,对模型进行求解,并建立了实验台对降膜式发生器的传热传质进行实验,通过对800多组数据进行回归得出了计算传热与传质的准则关系式。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