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5 毫秒
1.
导致眩晕的神经外科疾病有颅脑肿瘤、颅脑创伤、脑干或大脑占位性病变,此外蛛网膜下腔出血也可以眩晕为首发症状.颅内肿瘤引起的眩晕,是由于肿瘤直接压迫、浸润和损害前庭神经系统的中枢或周围部分,或肿瘤体积增大,影响了脑脊液的循环致颅内压升高,使第四脑室底部的前庭神经核受刺激或压迫而引起眩晕.常见原因有脑干肿瘤、小脑肿瘤、第四脑室肿瘤、小脑脑桥角肿瘤,其中尤以神经鞘瘤多见.  相似文献   

2.
前庭神经元炎引起眩晕的诊断、鉴别诊断及治疗原则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前庭神经元炎(vestibular neuronitis)亦称为病毒性迷路炎、流行性神经迷路炎、急性迷路炎或前庭麻痹症.炎症仅限局于前庭系统,耳蜗和中枢神经系统均属正常,是一种不伴有听力障碍的眩晕病.好发于20~60岁的成人,病前常有上呼吸道感染史,可分为急性和慢性两种.  相似文献   

3.
患者 女性,48岁.主因反复眩晕发作3天,于2020年3月11日入院.患者入院前3天劳累后出现眩晕、视物旋转,伴恶心、呕吐.眩晕反复发作,转头及起立后明显,休息后逐渐缓解,每次发作1~2小时、每日 发作频次逾6次.为求诊治遂至我院就诊,门诊以"头晕待查"收入神经内科.患者否认耳鸣、耳聋或听力下降,否认视物重影,不伴头痛...  相似文献   

4.
前庭系统性眩晕患者的脑干听觉诱发电位探讨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目的:探讨脑干听秀发电位(BAEP)与前庭周围性眩晕和中枢性眩晕的相关性。方法:对296例前庭系统性眩晕患者进行BAEP检测,并记录其各波潜伏期(PL_、波峰间潜伏期(IPL)的数值。结果:296全名,151例BAEP异常,异常率51%。其表现分为两组;(1)内卫型组68例,可见1波消失或1波和其后各波均消失,或1波PL延和芨其后各波相应延长,以及V波PL、I-V波IPL延长;(2)脑干型组83例  相似文献   

5.
目的 探讨大前庭导水管综合征的临床特点.方法 回顾性分析5例大前庭导水管综合征患者的临床资料.结果 本组患者均在儿童或青少年期发病,临床上以反复发作性眩晕和单侧或双侧进行性耳聋为主要表现,病灶侧半规管壶腹嵴功能检查有不同程度的减退,颞骨CT或/和MRI超薄扫描均示患侧前庭导水管扩大.本组5例患者均未行手术治疗,随访1年...  相似文献   

6.
目的旨在探讨急性孤立性眩晕型小脑梗死的早期识别因子及误诊为前庭周围性眩晕的原因。方法通过回顾性分析55例表现为孤立性眩晕发作的急性小脑梗死及58例年龄基本相配前庭周围性眩晕患者的临床资料,分析漏诊和误诊的具体原因,比较分析急性小脑梗死与前庭周围性眩晕患者的临床特点与脑血管病危险因素,寻找早期识别急性小脑梗死的预测因子。结果 13例(23.64%)初诊时被误诊为前庭周围性眩晕者。36例(65.45%)没有步态检查记录,所有患者没有进行眼前庭反射检查,初诊时阳性体征(如眼球震颤、辨距不良及直线行走困难等)的发现率明显偏低。16例(29.09%)没有及时进行头部CT或MRI检查。小脑性眩晕的早期呕吐、头痛症状及眩晕间隙期步态障碍的发生率也明显高于周围性眩晕(P<0.05)。二项Logistic回归分析发现男性、Essen缺血性卒中风险评估(ESRS)>3分是预测急性小脑梗死的重要因子(P<0.05)。结论急性小脑梗死通常表现为孤立性眩晕症状,容易漏诊或误诊。病史询问不详尽、神经系统体格检查不彻底、忽视了神经影像学检查以及早期CT检查的不敏感性是容易漏诊或误诊的重要原因。ESRS>3分、早期出现呕吐或头痛、眩晕间隙期直线行走困难、前庭眼球反射正常对早期诊断小脑性急性孤立性眩晕有重要临床价值。  相似文献   

7.
良性阵发性位置性眩晕(BPPV)是最常见的前庭功能障碍性疾病,约占周围性眩晕的17% ~ 20%[1],发病年龄多见于50 ~ 70岁,发病率随年龄的增加而增加,女∶男约为(1.5 ~3)∶1[2].BPPV以特定头位引起发作性眩晕及眼球震颤为典型表现,具有5个特征:(1)潜伏期:头位变化1~5s后出现眩晕及眼震;(2)旋转性:眩晕具明显的旋转感,患者视物有旋转感或闭目有自身旋转感;(3)短暂性:眩晕持续不到1 min可自行停止;(4)转换性:头位返回到初始位置可再次诱发眩晕;(5)疲劳性:多次头位变化后,眩晕症状逐渐减轻.除眩晕外,患者还有平衡失调,伴有特征性眼球震颤[3].  相似文献   

8.
眩晕的临床表现复杂,涉及多学科知识,眩晕的定位是眩晕诊断的首要问题。伴有明显的耳科或神经系统体征的眩晕患者较易诊断,但仅表现为孤立性眩晕的患者的诊断却极具有挑战性。近年来,随着研究的深入,除了最为重要的神经系统、耳科查体外,基于前庭耳石通路及眼动通路的眼位、眼震、眼动、头动及姿势步态等的床旁检查,亦极大地丰富了眩晕患者的定位诊断学。这些床旁检查方法的规范应用,将有助于医师及时地进行定位诊断,识别中枢还是外周性眩晕。基于此,本文对眩晕床旁检查方法及其相关临床意义做一简要综述。  相似文献   

9.
目的 探讨前庭中枢性眩晕和前庭周围性眩晕患者视频眼震图(videonystagmography,VNG)的参数特点。 方法 收集2011年3~12月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天坛医院神经内科住院的69例后循环缺血所致前庭中枢性眩晕患者和眩晕会诊中心就诊的108例前庭周围性眩晕(梅尼埃病12例、良性阵发性位置性眩晕96例)患者的临床资料,分析并比较其VNG参数特点和临床特征。 结果 69例前庭中枢性眩晕患者和108例前庭周围性眩晕患者相比,临床特点:男性多见(P<0.001),年龄更大(P=0.009),病程更短(P<0.001),更多出现视物成双(P<0.001)、偏身麻木无力(P<0.001)、言语不利(P<0.001)等症状,较少出现耳蜗症状(P=0.021),眩晕持续时间更长(P<0.001),发病多与体位改变无关(P<0.001);VNG参数特点:视跟踪异常(40.6% vs 0.9%,P<0.001)、定标试验异常(13.0% vs 0.0%,P<0.001)、视动试验异常(10.1% vs 0.0%,P=0.003)、凝视试验异常(10.1% vs 0.0%,P=0.003)、自发性眼震(8.7% vs 0.0%,P=0.007)或位置性眼震(8.7% vs 0.0%,P=0.007)发生比例前庭中枢性眩晕组高于前庭周围性眩晕组;而变位试验阳性(14.5% vs 74.1%,P<0.001)前庭中枢性眩晕组低于前庭周围性眩晕组。 结论 VNG参数特点能客观地反映前庭中枢性眩晕和前庭周围性眩晕患者的眼震情况,结合临床特征有助于前庭系统性眩晕的定位诊断。  相似文献   

10.
头晕是神经科常见的临床症状,临床诊断的常见病因包括良性发作性位置性眩晕、前庭神经元炎、梅尼埃氏病、椎-基底动脉供血不足等。而其他一些头晕或眩晕的病因,包括慢性主观性头晕、周围前庭阵发症、特发性双侧前庭功能减退症、偏头痛性眩晕、及雌激素相关性头晕等,由于临床重视不够或相对少见,因此较少诊断。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