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25 毫秒
1.
目的探讨手术室医务人员血源性暴露的风险和职业防护情况。方法选取2018年2月至2019年4月本院手术室发生的98例次医务人员血源性职业暴露事件。采用问卷调查的方法收集血源性暴露情况,包括血源性职业暴露类型、操作环节、职业防护情况3个调查表,职业防护情况采取百分制评分,得分越高代表职业防护越好。结果98例次血源性职业暴露类型包括锐器伤63例次(64.29%)和暴露于血液/体液35例次(35.71%)。锐器伤中手术缝合针18例次(18.37%)、手术刀16例次(16.33%)、玻璃伤14例次(14.29%)、套管针8例次(8.16%)、注射针头7例次(7.14%)。皮肤暴露于血液/体液中24例次(24.49%),黏膜损伤11例次(11.22%)。手术室医生与护士职业暴露操作环节分布情况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手术室医生主要风险因素、血源性疾病感染途径、预防性接种评分明显高于护士,锐器伤原因评分明显低于护士,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结论手术室医务人员血源性暴露风险因素复杂,医生血源性暴露职业防护的总体水平高于护士,应提高手术室医务人员职业防护行为的执行率。  相似文献   

2.
目的 调查医务人员发生血源性职业暴露的高危人群、科室及操作环节,并探讨发生血源性职业暴露高危险因素的防护策略。方法 建立血源性职业暴露监测报告系统,医务人员发生职业暴露后填写“职业暴露个案登记表”,调查分析2012年6月-2013年5月所上报61名医务人员发生血源性职业暴露情况,采用SPSS 17.0软件进行统计处理。结果 在上报的61名职业暴露人员中,以护士和护生人数最多,占80.33%;发生职业暴露较多的科室为普通病房、手术室和急诊室,分别占54.1%、19.67%和9.84%;发生较多的操作环节为输液完毕拔针及各种注射、穿刺、抽血拔针,手术缝合和集中分离针头,分别占39.34%及13.11%,11.48%和9.48%;暴露者未戴手套操作占86.89%,以接触不明源患者或病原体的后续预防最为棘手,暴露源中以携带乙型肝炎病毒最多,占54.10%。结论 血源性职业暴露多发生于护士和护生,病房、手术室和急诊室是主要场所,某些不规范的临床操作为高发因素,对标准预防知识的掌握和应用态度、使用安全锐器或针具进行安全操作、及时接种乙型肝炎病毒疫苗以及发生职业暴露后主动上报,是医务人员血源性职业暴露的最佳防护策略。  相似文献   

3.
医务人员血源性职业暴露监测分析与防护对策   总被引:1,自引:1,他引:1  
目的 了解血源性职业暴露状况,建立医务人员血源性职业暴露报告流程和监测管理系统,为制定职业暴露防护对策提供科学依据.方法 监测了2005年11月-2008年11月,95名血源性职业暴露的医务人员,对其职业、高危因素、致锐器伤操作环节、暴露后的风险评估以及预防用药等进行了分析.结果 血源性职业暴露护士发生率最高(75.79%),其次是医师(16.84%);职业暴露类型主要是锐器伤造成,锐器类型以输液器针头占首位;致锐器伤操作环节以输液结束拔针与回套或徒手拔针帽时发生率最高;经风险评估,3名HIV职业暴露者,给予预防用药,无1名因职业暴露而发生血源性病原体感染.结论 加强医务人员培训教育,规范操作流程,实施标准预防,建立监测系统、完善报告流程及暴露后正确有效处理和干预,是降低职业暴露风险的关键.  相似文献   

4.
目的探讨医务人员血源性职业暴露状况,为制定科学有效的管理、预防控制和监测处理办法提供依据。方法对某医院2015年1月-2017年1月发生职业暴露的87名医务人员的监测数据进行统计分析。结果发生血源性职业暴露的科室:手术系列科室最多,占62.07%,职业暴露人员中护士发生率最高为67.82%,医师为32.18%;职业暴露源前三位分别为乙型肝炎、梅毒、不明暴露源,分别占33.33%、28.74%和21.84%;发生职业暴露的方式主要是锐器伤;损伤锐器类型中针刺伤为主;锐器伤操作环节以操作完成后处理锐器发生率最高为31.03%,其次是输液拔针和回套针帽,分别占25.29%和16.09%;经过规范的处理和预防用药,随访6月(HIV随访1年)无医务人员因职业暴露发生血源性病原体感染。结论加强防护知识的培训是减少职业暴露最根本的途径,规范操作是避免失误发生的基本要求,标准预防是防止职业暴露的最佳方法,必要的防护用品配备是减少职业暴露发生的物质保证,采用安全注射系统切断了职业暴露发生的必要环节,完善报告流程是职业暴露后及时处理的重要保证,保护暴露者隐私和必要的心理疏导是帮助暴露者减轻精神压力和提高处置依从性的关键。  相似文献   

5.
医务人员血源性病原体职业暴露分析与防护对策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目的了解血源性病原体职业暴露状况,探寻职业暴露发生规律,促进医务人员树立正确的职业防护观念;建立完善的职业暴露报告流程和监测管理系统,为制定职业暴露防护对策提供科学依据。方法对医院所有临床工作人员进行为期1年的监测,对发生职业暴露的分布特征和相关因素进行分析评价。结果监测周期内发生血源性职业暴露63人次;护士发生率最高占61.9%,其次为医师占30.16%;职业暴露类型主要以锐器伤为主;锐器伤以操作后未及时正确处置锐器导致的损伤、手术操作中的锐器伤和治疗过程中患者躁动发生率最高;经追踪随访,无血源性病原体感染的发生。结论广泛地执行标准预防措施、职业安全教育培训、规范操作流程、建立监测系统、暴露后及时规范处理和干预,不失为减少医务人员职业暴露风险的有效手段。  相似文献   

6.
目的了解医务人员发生血源性病原体职业暴露的特点和危险因素,探讨防治对策。方法采用回顾性调查方法,运用《医务人员血源性职业暴露登记表》对某院2013年1月1日—2015年12月31日发生的血源性病原体职业暴露事件进行调查分析。结果共发生血液/体液职业暴露246例。职业暴露人群以在职护士为主(95例,占38.62%);职业暴露发生地点主要为病房(148例,60.16%);职业暴露方式以锐器伤为主(219例,占89.02%);医务人员发生职业暴露时的操作环节主要为手术意外(69例,占28.05%);暴露源主要为乙型肝炎病毒(HBV),共123例(占50.00%);暴露医务人员经局部处理和预防用药后,无1例发生感染。结论医疗机构应加强医务人员血源性病原体职业暴露相关培训,提高防护意识,规范操作行为,改善工作环境,最大限度地减少职业暴露的发生。  相似文献   

7.
目的 通过对医务人员血源性职业暴露情况进行分析,探讨相关危险因素及预防措施.方法 以浙江某医院2018年3月—2021年3月发生血源性职业暴露的307例医务人员为调查对象,进行血源性职业暴露危险因素的统计分析.结果 发生血源性职业暴露的医务人员中,年龄≤30岁者占75.9%,工作年限≤5年者占68.7%,护士+实习护士...  相似文献   

8.
医务人员血源性病原体职业暴露调查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了解医务人员血源性病原体污染锐器伤发生的情况,探讨原因与防护对策。方法通过建立医务人员锐器伤监测系统,对64名医务人员发生血源性病原体污染锐器伤的情况进行统计分析。结果护士和外科医师锐器伤发生率高分别为54.68%、35.94%;46.88%锐器伤发生在手术室;按致伤锐器的种类统计,针刺伤占81.25%、手术器械损伤占18.75%,其中发生在分离针头、套帽、操作时未对准、整理和清理物品、尖锐物品藏于其他物品中、他人意外损伤等操作环节分别为15.62%、12.50%、17.19%、17.19%、9.38%、20.31%。结论加强医务人员职业防护知识和安全操作技能训练,完善和规范操作规程,降低医务人员血源性病原体职业暴露的风险。  相似文献   

9.
目的 基于路径分析模型研究西宁市医务人员血源性职业暴露的影响因素。方法 于2021年2月至2021年5月选择西宁市3家医院在岗工作的1698名医务工作者作为研究对象,采用一般资料调查表和职业防护知信行问卷进行调查,同时调用医院感染实时监控系统中2020年1月至2021年1月涉及研究对象的血源性职业暴露登记表进行统计职业暴露信息,随后采用单因素、多因素logistic回归以及路径分析对西宁市医务人员血源性职业暴露的影响因素进行分析。结果 年龄、工种、职称、职业防护培训、科室类别、职业防护知信行水平是西宁市医务人员血源性职业暴露发生的影响因素,可解释其61.8%的变异;急诊和ICU科室、工种为护理人员可直接影响医务人员血源性职业暴露的因素,而年龄、职称和职业防护培训不但可以直接影响医务人员血源性职业暴露,还可以通过职业防护知信行水平的中介效应影响医务人员血源性职业暴露;年龄>35岁、高职称、接受过职业防护培训、职业防护知信行水平较高是西宁市医务人员血源性职业暴露发生的保护因素,而工种为护理人员、科室为急诊和ICU是西宁市医务人员血源性职业暴露发生的危险因素。结论 西宁市医务人员血源性...  相似文献   

10.
目的 了解医务人员血源性职业暴露情况及职业风险,为制定预防措施提供科学依据.方法 对某医院161例血源性职业暴露医务人员个案进行回顾性调查.结果 2015-2019年,该医院共上报161例医务人员血源性职业暴露,主要为护士(占48.5%),其次依次为保洁员(占20.5%)、医生(占13.6%)、实习护士(占13.0%)...  相似文献   

11.
目的了解综合医院女性医务人员艾滋病职业防护意识及应对能力,探索影响因素。方法自制调查问卷,对543名女性医务人员的艾滋病职业防护意识及应对能力进行调查和评估。采用多元线性逐步回归分析其影响因素。结果调查对象防护意识及应对能力得分(77.1±10.3)分;外科和医技科室、技师专业、工龄长和参加过系统职业防护培训,是女性医务人员艾滋病职业防护意识及应对能力的保护因素。结论女性医务人员艾滋病职业防护意识及应对能力不高,职业暴露危险评估及应急处置能力欠缺。应加强医护人员职业防护教育与培训,增强其自我防护意识,提高防护能力。  相似文献   

12.
目的对血源性病原体职业暴露案例进行总结、分析,提出预防对策。方法回顾性分析某院20032008年48例职业暴露案例资料。结果 48例血源性病原体职业暴露者中,人免疫缺陷病毒暴露19例,乙型肝炎病毒暴露18例,丙型肝炎病毒暴露6例,梅毒螺旋体暴露5例。手术科室医务人员发生职业暴露29例,非手术科室16例,其他科室3例。暴露途径以手术中各种锐器伤最多见,达16例。发生职业暴露最多者为医生24例(实习医生4例),其次为护理人员21例(实习护士8例),检验人员2例,助产人员1例。对职业暴露者均及时进行了预防性干预,经追踪随访,无一例发生感染。结论医务人员应增强职业防护意识,发生职业暴露后须及时进行干预以降低暴露后感染危险。  相似文献   

13.
14.
目的 了解医学实习生血源性物质职业暴露情况,并分析其影响因素.方法 采用分层整群抽样的方法,对某医学院护理、临床、检验医学专业的510名实习生进行问卷调查,数据统计分析用SAS 9.1软件.结果 实习1年期间,27.70%(141/509)发生过血源性物质暴露,溅入黏膜占31.19%,针头等锐器伤占66.06%,沾染伤口等其他暴露占2.75%,暴露后68.93%进行了登记,84.47%进行了立即处理;单因素分析结果表明:文化程度、专业、防护知识、培训情况与血源性物质暴露有统计学联系(P<0.05);多元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护理和检验专业以及不知道如何处理锐利废弃物是发生血源性物质暴露的独立危险因素,与临床专业相比,护理和检验专业的学生血源性物质暴露的风险分别增高64%和287%,不知道如何处理用过的锐利废弃物者发生血源性物质暴露的风险是知道者的1.64倍.结论 医学实习生存在较高的血源性物质暴露率,主要与专业和锐利废弃物处理不当有关.  相似文献   

15.
目的了解疾病预防控制(疾控)工作者幸福感的现状及影响因素。方法用疾控工作者幸福感量表(总分160分),对厦门市疾控工作者115名进行问卷调查。结果疾控工作者职业幸福感总分为(106.8±15.4)分,属于中等水平;男女类似;不同年龄组的总分以及身心健康、工作环境和工作量等维度,都呈现20~29岁最高,45~60岁组其次,30~44岁组最低的"U"型评分结果;在工作喜欢程度上,中级职称人员的评分最低;对职业幸福感影响因素前3位依次为身心健康、价值体现和工作喜欢程度。结论应在现有体制下提高疾控系统工作者职业幸福感,进而提升疾病控制服务质量。  相似文献   

16.
目的 构建医务人员职业暴露防护体系,为医院内职业暴露与安全防护管理提供科学依据.方法 通过职业暴露防护制度保障体系、职业暴露防护措施落实体系和职业暴露追踪体系的构建,探索职业暴露的危险因素、监测方法及相应的防治对策.结果 通过防护体系的建立、实施,不断健全职业暴露的各种防范、干预制度,规范报告,提高医务人员安全防护意识及暴露后应急防范与处理能力,有效降低职业暴露发生率和漏报率.结论 加强医务人员职业防护与安全教育,规范医疗操作行为,落实标准预防,逐步完善医院职业暴露的防护体系,能有效预防和减少职业暴露的发生,对确保医务人员职业安全至关重要.  相似文献   

17.
目的了解医院医务人员血源性病原体职业暴露的特点和危险因素,制定相应防范措施,预防和减少医务人员职业暴露的发生。方法记录医院2009-2012年发生血源性病原体职业暴露的246名医务人员基本资料及暴露相关资料,并对收集的数据进行统计分析,数据采用Stata11.0软件进行统计分析。结果医院职业暴露人群以护士及1年以内工作人员居多,2009-2012年共有128名护士发生职业暴露,占52.03%;工龄<1年者发生职业暴露89名,占36.18%;共97名医务人员在病房发生职业暴露,占39.43%;乙型肝炎病毒是医院职业暴露的主要病原体,共有138名,占56.10%。结论规范操作、加强对医务人员职业防护培训、增强医务人员的个人防护意识,是减少医务人员职业暴露的关键。  相似文献   

18.
目的 回顾性调查分析某综合性医院血源性病原体职业接触情况,探讨预防与控制措施。
方法 通过询问调查和查阅《医务人员职业接触情况登记表》的方式,分析2014年1月-2018年1月某综合性医院医护人员血源性病原体职业接触发生情况。
结果 共发生血源性病原体职业接触89人,职业接触人群以护士居首位(59人,占66.29%),职业接触地点以手术室居首位,主要以锐器伤为主(82人,占92.13%),主要发生部位为手指、前臂(76人,占85.39%),职业接触原因以操作者刺伤自己为主(45人,占50.56%)。手术缝合和拔针为职业接触发生的主要环节。接触源中患有血源性传播疾病HBV 4例(4.49%)、梅毒2例(2.24%)、HCV 1例(1.12%)、HIV 1例(1.12%)。不同类别科室和工种职业接触发生率不同(P < 0.01),分别以急诊、技师和护士发生率最高。
结论 加强医务人员职业安全防护培训教育,落实和实施血源性病原体职业接触防护干预对策,将职业防护措施实施纳入常态管理是减少职业接触伤害的关键。
  相似文献   

19.
目的 探讨N-乙酰半胱氨酸(NAC)对常见呼吸道感染病原菌的抑菌作用及其影响抑菌作用的因素。方法 以常见呼吸道感染病原菌为供试菌,通过有限稀释法和悬液定量杀菌法进行抑菌试验。观察不同影响因素(不同浓度、不同时间、pH、有机物质和存放时间)对NAC抑菌作用的影响。结果 NAC对金黄色葡萄球菌最小抑菌浓度(MIC)为2.5mg/ml,最小杀菌浓度(MBC)为5mg/ml。对大肠埃希菌和肺炎克雷伯菌的MIC为5mg/ml,MBC为10mg/ml。悬液定量杀菌结果表明,5mg/ml NAC,在菌终浓度约为104cfu/ml,作用40min,对金黄色葡萄球菌、大肠埃希菌、铜绿假单胞菌、肺炎克雷伯菌、嗜食麦窄食单胞菌、肺炎链球菌和乙型溶血型链球菌,杀菌率几乎达到100%;pH=5.4~7.5之间,在作用40min,20mg/ml的NAC对金黄色葡萄球菌、大肠埃希菌的杀菌作用与相应pH浓度的PBS之间无显著差异;pH=4.0时,NAC具有明显的杀菌作用,而相同的PBS无明显杀菌作用;有机物质(小牛血清)8%以上时,NAC对金黄色葡萄球菌、大肠埃希菌杀菌作用明显降低;在密封条件下,冷藏3d,NAC仍能保持较好的杀菌活性,但室温条件存放1d以上,杀菌效果就会有所降低。结论 NAC对常见呼吸道感染菌具有较好的抑菌效果;环境中的有机物质、酸碱度是影响NAC抑菌效果的主要因素。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