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目的研究儿童期受虐待经历与大学生自杀意念之间的关联,为保障大学生的身心健康提供依据。方法2018年5-7月,运用多阶段随机整群抽样的方法,选取山西省6所大学的大学生(儿童期虐待有效调查人数3 854名,自杀意念有效调查3 882名),进行儿童期虐待问卷中文版和自杀意念自评量表调查。结果儿童期至少有过1种虐待经历的占42.4%,近1周内有过自杀意念的占3.9%。经χ~2检验,儿童期遭受过躯体虐待、情感虐待、性虐待、躯体忽视、情感忽视大学生自杀意念检出率均高于未遭受相应虐待大学生(χ2值分别为13.78,12.97,17.10,56.56,66.58,P值均<0.01);Spearman相关性分析结果显示,儿童期各型受虐待经历均和大学生自杀意念存在正相关(r值分别为0.06,0.06,0.07,0.12,0.13,P值均<0.01);多因素Logistic回归模型发现,在控制其他影响因素后,儿童期遭受躯体忽视以及情感忽视与大学生自杀意念发生呈正相关(OR值分别为2.18,2.07,P值均<0.05)。结论儿童期遭受躯体忽视和情感忽视可增加大学生自杀意念的风险。在儿童少年早期给予足够的关注和爱护可能有助于防止成年期自杀意念的产生。  相似文献   

2.
  目的  了解大学生健康危险行为发生现状及其与儿童期虐待经历的关系,为预防儿童虐待和健康危险行为的发生提供参考。  方法  于2016年3—4月,采用整群抽样的方法对南充市2所高校918名大学生进行匿名问卷调查,调查内容包括一般人口学特征、儿童期虐待经历及健康危险行为。使用χ2检验进行单因素分析,使用Logistic回归进行多因素分析。  结果  至少有1种健康危险行为的人数为720(78.43%)名,暴饮暴食人数最多(595名,64.81%)。吸烟、一次喝≥5瓶啤酒、打架斗殴、自杀意念人数依次为146(15.90%)、271(29.52%)、224(24.40%)、205(22.33%)名。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儿童期至少经历1种虐待与大学生打架斗殴、自杀意念及暴饮暴食行为呈正向关联;儿童期情感忽视与大学生吸烟、自杀意念行为呈正向关联;儿童期情感虐待与大学生打架斗殴、自杀意念及暴饮暴食行为呈正向关联;儿童期性虐待与大学生吸烟行为呈正向关联(P值均<0.05)。  方法  大学生健康危险行为较普遍,儿童期虐待经历会增加大学生健康危险行为的发生风险。  相似文献   

3.
探究不同类型童年期虐待与忽视共存对青少年不良心理行为(抑郁症状、自伤行为、自杀意念、自杀计划、自杀准备、自杀未遂)的影响,为开展相应人群的心理干预与辅导提供依据.方法 采用分层整群抽样方法,对安徽省3市(铜陵市、阜阳市、滁州市),共计5 726名中学生进行问卷调查.使用自编问卷调查研究对象童年期虐待与忽视、抑郁症状、自伤行为、自杀相关心理行为等的发生情况.采用两步聚类分析对青少年遭受童年期虐待的情况进行分类,采用多因素Logistic回归模型分析童年期虐待与忽视对青少年不良心理行为的影响.结果 青少年童年期虐待与忽视情况可分为3类:第一类为未受虐待和忽视,共2 763人(48.3%);第二类为轻度虐待和忽视,共2 356人(41.1%);第三类为中重度虐待和忽视,共607人(10.6%).童年期遭受轻度和中重度虐待与忽视的青少年抑郁症状、自伤行为、自杀意念、自杀计划、自杀准备和自杀未遂的报告率均高于未遭受虐待与忽视者(P值均<0.05).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童年期遭受轻度和中重度虐待与忽视均是青少年抑郁症状、自伤行为、自杀意念、自杀计划、自杀准备和自杀未遂的危险因素(P值均<0.05).结论 两步聚类分析方法能对青少年童年期虐待与忽视进行准确分类;童年期虐待与忽视共存是青少年多种不良心理行为的危险因素.  相似文献   

4.
李娇  乔娟  周勤  朱相华 《中国校医》2022,36(10):724
目的 探讨儿童期受虐待大学生危险行为的特点及其形成机制。方法 采用分层整群抽样法选取3所高校2 371名大学生,使用儿童期虐待史自评量表(PRCA)、青少年生活事件量表(ASLEC)、简式大五人格问卷(NEO-FFI-R)、健康危险行为调查问卷等进行现场测评,率的比较采用卡方检验,采用Amos 7.0软件构建结构方程模型。结果 929名儿童期受虐待大学生的危险行为总发生率为92.2%,高于1 442名无儿童期受虐待者的 89.3%(χ2=5.622,P=0.018),其中熬夜(30.2% vs 20.0%)、有害物质使用(23.6% vs 15.3%)、自杀自伤意向(12.2% vs 5.6%)发生率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χ2=32.228、25.905、32.230,P<0.001)。结构方程模型显示,儿童期虐待对人格、焦虑抑郁、生活事件有直接影响(β=0.335、0.142、0.273,P<0.001),而对危险行为无直接影响(P>0.05);人格、焦虑抑郁对危险行为有直接影响(β=-0.615、0.609,P<0.001);人格对生活事件、焦虑抑郁有直接影响(β=0.453、0.742,P<0.001);生活事件对焦虑抑郁有直接影响(β=0.107,P=0.004),而对危险行为无直接影响(P >0.05)。结论 人格特质、应激压力、焦虑抑郁作为中介变量,调节着儿童期虐待对大学生危险行为的影响效应,对大学生的危险行为进行干预时需注意儿童期受虐待经历的不良影响,减轻应激压力,舒缓焦虑抑郁情绪,重塑人格特征。  相似文献   

5.
于格  谢一心  周静  王卫红 《中国学校卫生》2014,35(11):1679-1681,1684
全面了解大学生的自伤和自杀现状,为采取有效手段预防和干预可能的自杀行为提供依据.方法 采用自杀意念自杀行为发生率调查表、生命质量问卷、冲动性人格特征量表和症状自评量表(SCL-90),对重庆市12所高校的31 813名大学生进行问卷调查.结果 有527人(1.7%)报告曾经有过自伤或自杀行为,女生的自伤报告率(1.92%)高于男生(1.34%)(x2=16.127,P<0.05);有自伤经历的大学生心理健康水平、生命质量低于无自伤经历的大学生,自杀意念和冲动性高于无自伤大学生,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值均<0.01).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表明,男性、强迫症状、恐怖是自伤行为的保护因素,来源地为城市、抑郁、精神病性、行动冲动性和自杀意念是自伤行为的危险因素(P值均<0.01).结论 发生过自伤行为的大学生是一个较为脆弱的群体,在缺乏干预的情况下可能成为自杀的易感人群.  相似文献   

6.
了解贵州省少数民族地区中学生自杀相关行为的流行现状及影响因素,为有针对性地开展中学生自杀行为的预防工作提供参考依据.方法 运用两阶段分层整群抽样方法,采用青少年健康调查问卷、儿童抑郁障碍自评量表、儿童期虐待问卷、匹兹堡睡眠质量指数量表等对贵州省少数民族地区的6 139名中学生进行调查,应用Logistic回归分析中学生自杀行为影响因素.结果 1 241名(20.2%)中学生在过去12个月里有过自杀意念,250名(4.1%)在过去12个月里尝试自杀.中学生自杀意念与女性、不住校、独生子女、吸烟、与教师关系较差、与同学关系较差、存在校园暴力行为、被躯体虐待、性虐待、被情感忽视、有抑郁症状、有睡眠障碍呈正相关(OR值分别为1.67,1.64,0.84,0.72,0.67,0.58,2.06,2.45,2.12,1.68,2.82,1.62);尝试自杀与女性、不住校、吸烟、与教师关系较差、与同学关系较差、存在校园暴力行为、被躯体虐待、性虐待、被躯体忽视、有抑郁症状、有睡眠障碍呈正相关(OR值分别为1.52,2.25,0.52,0.49,0.47,1.79,2.17,1.97,1.94,3.14,1.66).结论 贵州省少数民族地区自杀意念较为普遍,教师和家长应高度重视,早期识别学生的自杀风险,以减少自杀相关行为的发生.  相似文献   

7.
范勇 《现代预防医学》2021,(19):3588-3590
目的 了解长三角地区双一流高校大学生儿童期遭受虐待经历与自杀意念之间的关系,为双一流高校大学生身心健康发展提供帮助。方法 在长三角地区的三省一市选取8所双一流高校的2412名大学生进行虐待经历和自杀意念的问卷调查,并对结果进行〖XC小五号.EPS;P〗检验、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 双一流高校大学生儿童时期遭受1种及以上虐待经历的人数占43.99%。其中躯体虐待、情感虐待、性虐待、躯体忽视、情感忽视的比例分别为12.11%、6.67%、17.21%、36.40%和21.43%。大学生自杀意念报告率为3.94%。情感忽视(OR=2.08)、躯体忽视(OR=2.19)与大学生自杀意念存在正相关(P值均<0.01)。结论 大学生在儿童期遭受躯体和情感忽视与自杀意念相关,预防儿童期虐待经历有助于预防大学阶段产生自杀意念。  相似文献   

8.
医学院学生自杀意念及危险因素分析   总被引:1,自引:1,他引:1  
目的 了解医学院学生自杀意念发生率.并分析自杀意念的危险因素.方法 应用Beck抑郁问卷、Beck焦虑量表、Beck无望感量表、青少年健康相关行为问卷、青少年生活事件量表、简易应对方式问卷、自杀态度问卷、人格诊断问卷(第4版),对华北某医学院1~3年级2 493名本科生进行现场调查,了解自杀意念发生率.采用单因索和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探索自杀意念的危险因素.结果 有5.56%的医学生报告最近1年内有自杀意念,性别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独生子女自杀意念报告率(7.24%)高于非独生子女(4.80%)(P<0.05).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表明.自杀意念的主要危险因素有独生子女、抑郁、负性生活事件、消极应对方式、对自杀持肯定态度.结论 心理障碍和负性生活事件等是自杀意念的主要危险因素.应采取必要的预防措施对自杀意念进行早期干预.  相似文献   

9.
目的了解广州市某高校大学生自杀意念与抑郁发生的现状,探讨两者之间的关系,为预防与干预大学生自杀行为提供参考依据。方法采用分层整群抽样方法调查2585名在校大学生,应用贝克抑郁自评量表进行评估。结果近1周内,大学生自杀意念的发生率为7.9%,抑郁的患病率为39.3%,抑郁水平与自杀意念的严重程度呈正相关(r=0.405,P<0.001)。患有轻度抑郁(OR=4.34)、中度抑郁(OR=23.00)或重度抑郁(OR=349.85)的大学生产生自杀意念的危险性均高于无抑郁症者。结论大学生抑郁水平与自杀意念密切相关,及时识别大学生抑郁症对预测与预防该人群自杀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0.
杨艳 《中国学校卫生》2014,35(12):1892-1894
探明高校贫困生的自杀意念现状及其与心理弹性的关系,为高校贫困生心理健康教育尤其是危机干预工作提供理论参考.方法 采用心理健康状况自评量表(SCL-90)和成人心理弹性量表(RSA),对随机选取的江西省某高校贫困大学生和非贫困大学生各1 000名进行调查.结果 贫困大学生自杀意念检出率高于非贫困大学生(15.42%,10.54%x2=9.91,P<0.01).贫困大学生在心理弹性量表的组织风格、社交能力、社会资源等维度上的得分与非贫困生大学生的得分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t值分别为0.71,1.87,0.62,P值均>0.05),但在自我效能、家庭凝聚力及心理弹性总分上的得分均高于非贫困生(t值分别为2.64,4.10,2.06,P值均<0.01).贫困大学生、非贫困大学生心理弹性各维度及总分与自杀意念均呈负相关(P值均<0.01),但贫困大学生、非贫困大学生心理弹性各维度、总分与自杀意念的相关均无统计学意义(P值均>0.05).结论 贫困大学生具有较高自杀意念,但也有较好的心理弹性,心理弹性训练可能有助于达到对贫困大学生自杀意念进行干预的目的.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